民族小卡片
阿昌族
阿昌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餘分布於潞西、盈江、騰衝、龍陵、雲龍等縣。在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我國阿昌族總人口數為39555人。
截至2018年,黔東南州阿昌族人口為2人,散居在鎮遠縣、天柱縣。
霜降過後,難得的好天氣。天特別高,特別藍,雲朵格外白柔嫻靜,陽光格外明媚和煦,風也顯得格外輕漫清香。
10月27日中午,鎮遠縣蕉溪鎮木元村村民姚發成趁太陽好,在曬壩坪上曬穀子。他坐在門前,一邊曬著太陽,一邊正與媳婦曩新芳、兒子姚福良以及孫子視頻通話,聊起家常。
「爸爸,你在家辛苦了,請注意身體。」曩新芳在視頻裡關心著父親姚發成的生活。每次通話,她都這樣安慰著。
曩新芳是阿昌族,來自雲南省德宏州梁河縣勐養鎮芒回村。雖跨越雲貴兩省,卻與丈夫姚福良結締姻緣,算是有緣。
2010年,姚福良到昆明學習汽車修理技術,三年後學成出師,在一家4S店工作,開啟了人生事業的開端。
春城昆明總是充滿著故事。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昆明打工的曩新芳與姚福良不期而遇,相互傾情,開始了一段青春戀情。
雲南與貴州,隔著萬重山,但隔不斷一對有情人的情緣,2014年,姚福良與曩新芳終於結婚,有了幸福的家。
婚後,讓曩新芳萬萬沒有想到的現實困難就擺在了面前,姚福良家所在的組,距離木元村所在地4公裡,全是村級泥巴路,特別是遇到雨天,車輛無法通行,只得徒步出行。
交通閉塞是全組最大的問題,經濟發展遲緩,農村生產受限,長期以來,擺脫貧困成了村裡最大的希望,也是最難解決的難題。
2014年姚發成小女兒姚倫銘正在上高中,也是全組28戶人家中唯一一戶有學生上高中的家庭,因學致貧,姚發成一家被精準識別為貧困戶。
面對家庭的困境,曩新芳作為剛剛嫁過來的新媳婦,並沒有被困難嚇倒,反而安慰起父親姚發成來,她說:「爸爸,不用擔心,困難只是暫時的,只要有信心,全家努力幹,生活會有改變的。」
於是,曩新芳與丈夫姚福良商量,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事情就是繼續打工掙錢,解決家裡目前的困難。
婚後一個月,夫妻倆立即趕回昆明,姚福良繼續在4S店上班,曩新芳進了一家企業。平時小兩口省吃儉用,每月定時給家裡寄錢。
有了媳婦的鼓勵,姚發成信心十足,摘掉貧困帽子的願望也愈發強烈。憑著前幾年打工學會做建築的技術,在縣裡、鎮上自己承包工地,帶著村民一起幹,每月收入幾千元。
曩新芳很關心姚發成的身體健康,時常打電話關心:「爸爸,保重身體,注意休息,家裡還有我和姚福良呢!」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姚發成心裡總是充滿一股暖流。
因學致貧,家裡每年都可以享受教育扶貧政策,教育專項補貼,解決了姚倫銘上學基本費用,為家裡減輕了很大負擔。
脫貧攻堅「組組通」工程的實施,水泥硬化路開進了組裡,告別了昔日的爛泥路。
村裡實施環境整治,村容村貌大改變,家裡修通了入戶路,還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
有了扶貧政策的幫扶,有了全家人的一起努力,姚發成一家的生活越來越好,2016年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姚發成心想,能有今天的生活,幸虧有了媳婦曩新芳。
好日子總是一天比一天好。
如今,曩新芳與丈夫姚福良還在昆明上班,也有了孩子,一家人其樂融融。每年春節,都開著小轎車從昆明回木元村過年。
談及對現在生活的感想,曩新芳爽心一笑:「其實,生活並不一帆風順,面對困難,要有奮鬥的勇氣和決心,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END
來源: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吳國幀 舒增付 楊玉婷
﹏
﹏
﹏
﹏
總監製:吳會武 監 制:龍衛東
編 審:楊 勇 編 輯:吳小星
(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保留LOGO)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見證2020 我們與貧困告別】阿昌族青年曩新芳: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