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乖我才愛你」?父母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2021-01-07 鯨魚奶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過,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並且指出,要去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

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作為家長,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所以才會使用這種短暫有效,但是在長期會有明顯反作用的方式。與此同時,家長也很難意識到這種方法正在對孩子造成無限的傷害。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培養一個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從父母無條件的愛開始。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無條件的愛看似很難,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愛我的孩子,我愛他的全部,我愛他本來的樣子,而不會因為他的某些作為而說不愛他。

當孩子出現在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對孩子說:"我愛你,僅僅因為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而並不是因為你是怎樣的人。無論你是否成功或者是失敗,爸爸媽媽都會永遠陪伴在你身邊,直到你長大。"這種沒有任何修飾的純粹的愛,就是無條件。

不受外在事物影響很多家長在看到自己朋友的子女成績優異,或者是有特殊技能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xx多厲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我就不要你了。"這種形式的愛就是受外物影響的愛。長期處在這種環境裡,當他在面對社會時,他的心裡會出現不安,感覺自己沒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

不受家長情緒影響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把自己的個人情緒代入。這顯然是不對的,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引起父母不開心,從而厭棄自我。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享受到成長的快樂。同時也會受到同齡人所帶來的尊重,鼓勵,以及父母對他們的信任,他們在面對生活時會更加有信心。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父母並不明白這一點。父母經常會根據自己的願望,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標準、高要求。分不清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是很多家長的通病。那麼,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呢?

什麼是有條件的愛

形式主義過多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會出現以下這種回答:"如果你學習成績不好,爸爸媽媽會不高興,相反,如果你成績考到了第1名,那么爸爸媽媽就會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簡單的來看這種方式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我們通過細細的理解這句話,並把這句話用在自己身上加以比對,我就會發現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會出現自我否定,對自己失去信心,同時更危險的一點是會戴上勢利的眼鏡去面對愛。

這種"因為什麼,所以可以得到什麼"的做法,是典型的形式主義教育法。這種做法並不是一時出現的,而是在我們祖輩教育中不斷滲透的一種教育傳統模式。

利益關係過大當孩子出現我們所不滿意的行為時。我們總會根據自己對事物的判斷對孩子進行打磨。可是我們沒有想到,這其實是孩子對我們愛的驗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內心活動其實是這樣的"如果我做的不好,爸爸媽媽還會愛我嗎?假如我沒有考到第1名,他們還會帶我去吃好吃的嗎?如果我犯了錯誤,他們會不會不要我…"

很多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都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很多父母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變成了這個樣子。殊不知造成這樣的原因都出在我們父母自身上。不經意間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不過是以愛為名。

不平等關係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很容易把自己作為上級,主觀認為自己是孩子的領導者,因此,不管是表達關懷還是其他,我們總是習慣用高高在上的語氣和態度,強硬的要求他們去做事。

在這種有條件的愛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對父母抱有不滿,厭惡,憤恨的情緒。其次,他們並沒有做出過自我的真正選擇,因此他們在取得成功後的自我認同幸福感極低,他們常常會出現焦慮,自責,困惑。最重要的一點,隨著他們逐漸長大成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會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看到這裡,我們就忍不住對自我提出疑問,自己是否對子女真正做到了無條件的愛。又或者會對自我提問:"我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無條件的愛呢?"

如何做"無條件"愛的父母

多對孩子給予情感鼓勵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一生》中,松子一個典型缺愛的形象。我們都知道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窮人家的孩子,他們得到父母的關注往往也更少。在電影中可憐的松子想盡辦法極力討好父親,從不反駁父親。父親希望她成績優異,她就努力向上;父親希望他作為一名教師他就考進國立。如此順應父親的心意,只希望得到父親的一點點支持和鼓勵。

然而他並沒有得到父親的情感回應,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松子在每一段生活中,努力的取悅他人,即使在遭遇家暴,拋棄,背叛。也會因為別人的一句:"我不會離開你",而默默的忍受苦難的生活。

即使到了最後,她明白父親其實是愛自己的,但那時候一切都晚了。因為父親的不善表達,導致她一生的痛苦。因此,父母在與子女的交流中,表達自己的愛時,一定要大聲的告訴他們,你對他們的愛是多麼的明顯。

講道理比說條件更好每當子女讓我們感到不如意的時候,我們都會惱怒的訓斥他們,同時說:"你再這樣下去,那就真的不會要你了"。

隨著孩子漸漸的長大,做父母的心態就會不斷變化,由最開始的只希望孩子健康的成長,到後來的對孩子加注更多的期望,提出更多的要求。如果他們達不到我們對他們的期望,我們就會對他們進行指責打罵,全然沒有曾經那種單純的愛。

我們自以為這種方式是為了孩子好,其實不然,只是在不斷的加深對他們的傷害罷了。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對孩子說:如果你怎樣,那麼你就可以得到我的關注。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對孩子講道理。他們之所以要努力,並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不要自以為是很多家長自以為自己對子女的關懷是非常充足的。但是作為家長的我們,只是習慣性的對孩子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對他們的內心活動情感需求並沒有過多的關注。因此,一旦對子女表現愛時,就會加以條件的輔助,似乎覺得這樣才會顯得自然得多。

魯迅曾說過,人類最大的悲哀就在於總是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表達對周圍的看法。作為父母的我們也不例外,我們總覺得對孩子的關注就是我們心中所想,絲毫沒有考慮他們的看法。

在文章的最後想說的是:怎麼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權利,但是作為孩子的父母,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讓他們培養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人格,是一個好父母的基本體現。既然我們愛孩子,那麼我們就要選擇正確的方式來對待他們。表達我們的愛也是一個要注重質量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給予。

我是鯨魚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生了二胎才知道天下父母都偏心,偏心對孩子的傷害,你留意了嗎?
    「百分之百,」川普繼續說,「為了這次採訪,我可以說是你。但其他時候,百分之百一樣愛。」小唐納德也隨即回應說:「我會記得的」。當然了,這個答案能不能被大兒子小唐納德接受,我們也是不知道了。有人說,父母是否偏心,不應該由父母來評判,而應該由孩子來評判。只要孩子覺得你不偏心,你就是不偏心。哪怕你內心和實際行動對其中一個子女真的有所偏愛。其實,所有的子女並不是要求父母只愛自己,他們要求的其實是「公正」,看清楚是「公正」而不是「公平」。
  • 「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媽媽聽了別委屈,這才說明娃很愛你
    還別說,我自己就遇到過不少這樣的情形。最近的一次是在上周末,因為孩子幼兒園還沒開學,我又要上班,就把娃送回老家由爺爺奶奶帶著。周末回去看他,奶奶也總是重複這句話「怎麼在家孩子這麼聽話,你一回來他就不乖啦?」讓人聽了洩氣。
  • 「輝聊家風家教」父母對孩子的愛,可能是「無微不至」的傷害
    父母的愛前不久網上報導的某地,地鐵下女兒對母親拳打腳踢的事件。路人各個路見不平,紛紛譴責女兒,可又有什麼用呢?而這位媽媽還不明白,正是因為自己的溺愛縱容,才滋養了孩子這番肆意妄為。俗語講:「慣子如s子」,這個事情就是表現得淋漓盡致。之前看過一個節目,孩子是家裡的獨子,從小父母就很嬌慣他,只要一聲媽媽,就能得到想要的玩具。父母辛苦賺錢養家,包辦他的一切生活,他則手機不離手,天天打遊戲,餓了叫一聲媽媽,立刻就會有食物餵到嘴裡,鬍子長長了,媽媽會幫他刮掉。
  • 你的「愛」有條件:我為了得到你的愛,得了重病誰在乎
    愛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溫柔是愛,嚴厲也是一種愛。仁慈是一種愛,但是嚴厲同樣也是一種愛的方式。 可是無論怎麼樣的表現形式,如果對方對你的愛是帶有要求的,比如你需要達到某種程度,我就會愛你。
  • 《懸崖上的金魚姬》:以愛為名的操控,對孩子的心理傷害不容小覷
    這部作品除了講述小美人魚波妞大膽地追求自己的愛與夢想的故事,也講述了一個偏執的操控型父親和自己的女兒在衝突與矛盾中不斷成長的故事。 在現實生活中,操控型的父母其實並不少見,正相反,事實上,有很多的父母都在以愛為名對孩子實施操控之舉。
  • 「再不聽話就讓警察把你抓走!」「恐嚇式教育」對孩子的5大傷害
    當孩子調皮搗蛋時,很多家長為了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會跟孩子說:「如果你再調皮搗蛋,警察叔叔會來把你抓走,你就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大人可能覺得,我只是嚇唬了孩子幾句,又不是打了孩子一頓,不疼不癢的,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傷害?
  • 「記憶城堡」你愛我,是錦上添花;你不愛我,我其實並不屑於你愛
    女人真的是怕冷的動物,每到冬天,我都想冬眠一場。但是最冷不過心冷,所謂孤獨寂寞冷,是先有孤獨寂寞才會冷,而不是因為冷才孤獨寂寞。天下就有這樣的如意算盤,他的計劃就是讓我朋友繼續安安心心地照顧兩個孩子,繼續死心塌地地做他的私人保姆,而他自己要離婚後娶小三。他給出的原因冠冕堂皇:因為他其實一直都深愛著我這位朋友,他之所以和小三在一起,並且要和小三結婚,是因為小三家裡有錢,會給他投資做生意。
  • 孩子每一句「你愛我嗎?」,背後都暗藏秘密,三「多」讓他感受愛
    每一句「你愛我嗎」背後都藏著不同的秘密 從孩子有自我意識,有愛的感受後,很多時候他們都會問家長一句:你愛我嗎?作為父母我們都是愛孩子的,但當孩子提出這個疑問的時候,大部分家長會說:「傻孩子,爸爸媽媽當然是愛你的」,那麼,你可知道孩子提出這句疑問,背後有著怎樣的不同想法?
  • 淺談《巨嬰》:溺愛不是愛,而是對孩子的無限傷害
    這讓我想起一部名叫《巨嬰》的動畫短片,它的出現一度引起很大的反響。今日我們講述的「巨嬰」主要發生在一間小屋,故事情節圍繞三個人,主要概括為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她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她對所有要求的同意,爸爸對於他們之間的事情很無奈但是也沒有阻止,他只負責為家庭付錢。事情總是不盡人意,後來男孩的父親出了車禍,永遠離開了家人。
  • 樂山市實驗幼兒園:這些極易被忽視的「冷暴力」,對孩子傷害很大!你...
    孩子:「爸爸,陪我玩一會兒嘛」家長:「自己玩,爸爸在這陪著你。」表面上坐在孩子旁邊,說起來是在陪孩子,其實在玩手機,這是最殘忍的冷暴力。父母吵架了,孩子:「爸爸媽媽……」家長:「別煩我」父母吵架,孩子遭殃,這是最讓孩子覺得委屈的冷暴力。父母吵架了,孩子手足無措的試圖安慰父母,卻被父母遷怒,有的是平白挨一頓罵,有的則是被父母一句「別煩我」推開,再不搭理。
  • 《少年的你》:少年的鎧甲是父母的愛
    親愛的少年,20年後的你想必已經長大成人,已經為人父母了。你學會了如何跟孩子相處,如何愛孩子了嗎? 《少年的你》講的是有關校園霸凌的故事。一群孩子仗著人多勢眾欺負其他的同學,整部電影瀰漫著悲劇色彩,讓人不忍再看第二遍。
  • 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但你知道過度寵溺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嗎?
    但趙女士的丈夫顯然不會這麼容易妥協,等女兒停止了哭聲之後,還藉機教育女兒,這樣的行為不僅不禮貌而且媽媽也會疼,在爸爸的循循善誘下女兒這才和媽媽道了歉。現在很多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不少父母們在照顧孩子時不免有些寵愛過度,對孩子的有求必應反而讓孩子覺得理所當然。
  • 我愛你,如你所是
    為讓我們的孩子活在愛裡,而非恐懼裡,為人父母我們或許可以做出如下嘗試——靠近你的孩子,最好的時間,是從他來到你身邊那刻起,其次是現在。為人父母,我們不可能總是做得足夠完美,萬無一失,但我們願意看見問題,並努力做出改變——1.相比虛張聲勢地指責孩子,我們更要誠實地做好自己。
  • 每個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你覺得孩子能感受到嗎?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生命中的天使,父母對孩子特別的關愛和重視,無論什麼物質條件,都會極大地滿足,可是有些孩子卻表現得令人擔憂,他們有的對父母冷淡漠視,他們有的和父母對抗,有的還特別叛逆,這個時候父母們就納悶了,我們這麼愛孩子,可是孩子卻這麼冷漠,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嗎?
  •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這些傷害到成年後依然存在,看完你還吼嗎
    五歲的孩子最是好動,愛探索的時候,跳跳這個孩子經常在家裡折騰,一會翻翻書架一會開開玩具箱,媽媽收拾的速度永遠追趕不上他弄亂的節奏。無奈的媽媽,只要一看到兒子要翻箱倒櫃,便急忙大吼大叫:「你這個壞小孩!」時間一長,竟然有了效果,兒子再也不敢到處翻東西了,變成了一個「安靜」的寶寶。
  • 「如果你再不聽話,我就」別再這樣對孩子說話,會傷害孩子兩點
    自我意識幼年中期的表現:「我愛看書,也喜歡畫畫。」「今天沒有吃到冰淇淋,所以不開心。」孩子開始能將相關行為聯繫到一起,並且表達簡單的心理感受。孩子的幼年時期,與他交往最多的就是父母和家人,這些人對孩子來說就是一面「鏡子」。無論是說話、玩耍,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是好的、積極的,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也是好的,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是不在乎的、消極的,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 我知道你其實並不愛我,所以我放手了
    ——杜甫 有人這樣說:「我假裝無所謂,你卻是真的不在乎。」 一段感情裡,總有一個人愛得深沉,愛得執著,也總有一個人愛得太淺,愛得讓人心寒。 有些人說著愛一個人,其實就是說說而已。有些人的話聽著很打動人心,其實說過了也就過去了。
  • 偽裝的「小男子漢」,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因為在父母的眼裡男孩未來是男子漢,如果動不動就哭哭啼啼未來就是娘娘腔,這樣的性格又如何適應社會裡變幻莫測的挫折磨難呢?但是很多家長卻不知,從小偽裝的「小男子漢」實際上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為了讓康康止哭,奶奶還將絆倒康康的那塊石頭摔得稀巴爛,最後還對康康邀功道「康康,別哭了哦,你看奶奶給你報仇了」。從那以後,康康做事情越來越自私,明明是自己最錯事情卻偏偏嚷嚷著要「報仇」,了解情況後的表姐對孩子咆哮道:「報什麼仇,你是小男子漢,遇到事情不僅不能哭,還要學會大度」。
  • 我們愛孩子,孩子更愛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拯救父母的天使
    每一個父母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愛孩子的人,但其實,孩子對父母的愛,才是最純粹的。他們對我們沒有任何要求,不管我們富有還是貧窮,美麗還是醜陋,一心一意的愛著我們,孩子對我們的愛何曾少過?文學家們總是喜歡謳歌父愛和母愛,人們津津樂道的也是自己為了孩子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多少,很少說到孩子對我們的愛,其實我們愛孩子遠遠沒有孩子愛我們得多。媽媽,你死了之後,千萬不要喝孟婆湯有一天兒子回來,對我說:「媽媽,你將來死了之後,千萬不要喝孟婆湯。」
  • 《阿文的小毯子》:對孩子最好的養育是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
    阿文的小毯子封面我在這個故事裡看到了:父母同頻,讓孩子感受到愛,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你家的孩子小打人就有理了?別人家的孩子也不大呀!這是典型的寵娃過頭了,家長若一味地逃避問題,不僅不能給孩子正面的引導,還會造成孩子對大人的依賴,影響孩子以後的人際交往能力。父母讓孩子感受到愛愛是需要傳承的,孩子怎麼理解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