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雖然在中美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以華為為代表的一眾科技企業正面臨晶片等核心元器件、技術的「卡脖子」,但與此同時也讓國人深刻意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一大批中國半導體企業正在積極創新,加快實現晶片的國產替代進程。
在此背景下,張通社推出《創芯》欄目,希望通過採訪國內晶片領域相關企業,了解到他們的成長曆程和發展現狀,以窺中國晶片產業發展一隅,尋找到國產替代下的那縷曙光。本欄目將在張通社網站、張通社和張江頭條微信公眾號,以及張通社自媒體渠道同步推出,非常感謝湧鏵投資對本欄目的大力支持!
「我一直是做射頻的,就是一個『頑固派』。」回首30餘載射頻的浮沉之路,迦美信芯董事長倪文海博士感慨道。
從20世紀90年代,在佛羅裡達大學與射頻專業結緣起,倪文海就對射頻一直情有獨鍾。為了紮根這一領域,他曾在張汝京邀請他加盟中芯國際時,去了大陸首家射頻晶片設計公司鼎芯通訊。因為在他看來,中芯國際是晶圓廠,做的不是他的本行業,而他的激情一直都在射頻這邊。
放棄與張汝京共事的機會,看似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選擇,但早在美國北卡RFMD工作時,倪文海就對張汝京敬仰不已。他非常感動於張汝京回大陸自建晶片廠的事跡,希望能與之結交。後來因緣際會相識後,當張汝京向他拋出橄欖枝時,他內心十分激動,但又放不下對射頻的眷戀。最終一番糾結後,他還是聽從了內心的聲音:紮根射頻領域,做出中國芯。
01實現中國射頻「芯」
如果以國度為界限,回國之前,倪文海已然是行業翹楚。
他不僅師拜著名MIT畢業的教授Kenneth O,還同時攻讀佛羅裡達大學物理學博士和射頻IC設計碩士雙學位,成為了一名交叉學科人才,為他之後的工作和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4年,他進入了全球最早研發無線區域網通訊晶片技術的公司Harris,成為公司第一梯隊的核心設計團隊成員,並在當時全球第一個使用鍺矽(SiGe)工藝做Wi-Fi晶片開發。之後,他又加入到射頻晶片廠商RFMD,其所在團隊設計的Polaris射頻收發晶片套片,曾創下過破億美元記錄。
但就像張汝京義無反顧要回大陸造芯,倪文海的心中也一直保有家國情懷。他說,生於斯,長於斯。出國前,自己是在中國科大受的教育,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所以即便離開故土多年,他都始終銘記,有朝一日能回國貢獻。
2004年5月,放棄國外的優渥生活,倪文海踏上了歸國之路。也許當時前路還未看清,來日的漫天「芯」光也還未到來,但倪文海願意成為來者,用一貫的「頑固」做派,繼續紮根射頻。
回國第一站,倪文海加入了位於上海張江的——中國大陸首家射頻晶片設計公司鼎芯通訊(Comlent)。在那裡,他主導團隊開發出了兩顆TD-SCDMA晶片套片,以及帶隊完成了小靈通手機終端晶片的量產、FM收音機晶片的研發,可謂是戰功赫赫。
但令人遺憾的是,彼時國內還未形成完善的投資環境,除了已經上市的展訊外,包括鼎芯通訊在內的很多晶片公司,都遇到了「資金鍊」危機,倒在了造芯路上。
對此,倪文海坦言:「鼎芯的折戟,有給我帶來了一些啟發。後來,我在選擇創業方向時,就沒有先做晶片,而是做起了設計服務。」
2008年,帶著對未來的期許,倪文海給公司取名迦美信芯,正式開啟了創業徵程。此後,有關家國夢,有關中國芯,都隨著浩浩蕩蕩的時代洪流,一路奔湧向前,並沉澱在了他與迦美的創業故事裡。
02飛機跑道不夠長
「我們公司成立很早,現在說出來都有點不好意思。」倪文海一語道出了創業的曲折。
時間的鐘擺撥回到2008年,初入創業江湖的倪文海,身上還帶著些許海歸博士的清高,但他渾身充滿幹勁,希望能用自己的技術專長,去做一些專業的事情。
對於最初為何會選擇做設計服務,倪文海表示:「與其說是做設計服務,倒不如說為自己找一份工作,然後相對還比較自由。因為我以前一直做高管,所以真要去某家公司,肯定也是去管人。但那個時候中國最缺的還是技術,所以我就希望能利用自己的技術專長,服務於其他公司。」
然而願景很美好,現實卻碰了壁。他在做設計服務時,有客戶已經籤約,迦美也投入了人力完成了項目。但後來因為對方的項目內容發生了變化,要做的事情變多,「所以我就覺得要再擬合同,但對方不同意,他們認為這些都應當算在之前的合同裡。這導致我們幹了活,但很多錢卻收不回來。」
因此,倪文海只能另尋出路。2011年底,在設計服務基礎上,迦美又做了北鬥導航產品。
2012年到2014年,是迦美信芯高速發展的三年。不僅在技術上有了新發明,倪文海主導開發了兼容GPS+北鬥導航的射頻晶片;在北鬥這一細分市場,公司還做到了50%以上的市場份額。此外,2013年底,公司還從上萬家企業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第二屆創業創新大賽三等獎。
迦美在高歌猛進的同時,行業變局來得也快。回憶起當時情形,倪文海感慨道:「做北鬥導航是還不錯,但就如流星一般,只璀璨了一時,智慧型手機時代就來臨了,將導航射頻晶片、北鬥導航的功能都『吃』了進去。」
倪文海將這一結果歸結為:飛機跑道不夠長,即賽道太短。
因為賽道的緣故,北鬥導航在市場上,因為大屏幕智慧型手機的興起,特別是在消費類的可攜式車載導航市場上,逐漸失去了「立足」之地。對此,倪文海並不氣餒。他樂觀地表示:「通訊技術模塊這些都是差不多的,只是應用場景不同,所以前期技術積累,對公司後續發展也大有裨益。」
隨著外物轉移,倪文海也醞釀起了新計劃。2014年,迦美信芯在杭州設立了全資子公司,主要聚焦公司轉型業務——智慧型手機射頻前端晶片研發。
當時,正值3G向4G換代,乘著這一波東風,迦美於2015年成功開賣第一款天線開關晶片。在2017年底,實現每月出貨小米5000萬顆的規模。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目前已先後成為小米、中興、傳音、移遠、韓國Wisol等客戶的供應商,晶片累積出貨量已經遠超過了10億顆。
03定位為一家天線調諧器公司
迦美信芯官網上顯示,公司的使命是成為全球天線調諧器第一。
不過,據倪文海介紹,剛開始,他並未想要完全聚焦,還是一邊做北鬥導航相關的模塊業務,另一邊進行低噪放、天線開關、天線調諧器、PA等射頻前端晶片的研發。
但到了2018年,他發現在PA方面,不僅人力投入多,所需資金也大,且產出還比較慢,「所以為了活下來,控制住現金流,我們開始慢慢聚焦,將PA業務砍掉,維持北鬥導航原來產品的銷售,只做射頻開關、天線調諧器跟低噪放。」
當然,除了要實現「造血」之外,倪文海也接收到了外界釋放的信號。2016年開始,隨著手機RF前端(RFFE)設計日益複雜,手機運行所需的頻段、功能和模式的數量不斷增加,給天線的空間也越來越擠壓。但對手機的性能還跟之前一樣甚至更高,所以需要的天線調諧器顆數也越來越多。
看到這一趨勢後,倪文海迅速作出一個決定。2018年底,迦美信芯就朝著是一家天線調諧器公司的定位進發。對於這一戰略調整,倪文海做了一個生動類比。他說:「市面上有湖南菜,有廣東菜,也有杭幫菜。一家以杭幫菜為招牌的餐館,必須在西湖醋魚、東坡肉、龍井蝦仁、筍乾老鴨煲及八寶豆腐下功夫。這些核心菜的口味,要色香俱全,必須做到極致讓客戶得到滿意叫絕。迦美的招牌菜是天線調諧器,在這個細分領域必須做到極致,做到第一。」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目前迦美信芯已經和國內一家主攻非洲市場的手機廠商達成了合作。由於對方手機需要很強大的拍照功能,攝像頭位置早已佔好,所以對天線調諧器的要求更高,「我們就為他們定製了天線調諧器,最終成功放了進去。」
此外,今年10月份,公司還和國內一家知名手錶品牌達成了合作。談及這一合作契機,倪文海興奮地表示,真的是樁意外之喜。手錶對於天線調諧器的要求,因為空間比手機更小, 所以要求更苛刻。
當時,迦美只是作為備案加入成為潛在的供應商,但因為排在前面的公司出了點性能不達標的差錯,所以我們才有了測試的機會。經過一番嚴格的測試,我們的各項指標都符合客戶需求,也就順利地拿下了客戶訂單。這也體現了迦美在天線調諧器方面的實力。
對此,倪文海還開玩笑說道:「以前我們的銷售或多或少會揚別人的威,然後打壓我們的研發人員。但經過這件事後,他們發現我們的研發是真的給力。」
04集成電路就像微觀的房地產
一路走來,倪文海從未離開過射頻領域,他說這叫「以不變應萬變」。但真正聊起過往創業路,倪文海也是諸多感慨,因為他也曾多次坐過冷板凳。
他回憶道,多年前為了約見某個客戶,他在對方公司的櫃檯前,站了三個多小時。就在他一度想要放棄時,牆上那句「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的標語印入了眼帘,大大鼓舞了他。
後來,不論再坐多少次冷板凳,倪文海的內心始終平靜。因為在不斷的打壓中,他早已學會將自己沉澱下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份沉澱,才讓他在面對外界變化時,能夠不疾不徐,清風自來。
2020年,在5G新基建和中美貿易摩擦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射頻行業迎來了新機遇。倪文海對此十分高興,他表示:「現在我們就比較有為了。」
但有機遇必然也有挑戰,倪文海認為,隨著5G時代的到來,大家對射頻前端器件的要求也在提高,所以迦美也在與時俱進,不斷注入新的產品設計理念,比如公司在孔徑調諧和信號通道阻抗調諧及自校準調諧技術方面均有獨特的創新。
創新才能保持活力,才能在芯火燎原的射頻賽道上,走出迦美信芯的未來之路。談及競爭,倪文海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認為,迦美一直堅持差異化競爭,專注於自己的核心專長,主攻天線調諧器。「這樣,我們就可以和射頻前端其他器件廠商成為盟友,比如濾波器廠商、PA廠商等甚至像紫光展銳這樣的集成電路國家隊合作。」
在倪文海看來,晶片領域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行業。不同國家在產業鏈的不同埠,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這在射頻前端領域也是如此,不同器件廠商,同樣可以打造自己特色,而後通過合作,去打造出高集成度的射頻晶片,共同為中國芯賦能。
紮根晶片領域近三十餘載,倪文海對於行業的發展,一直有著自己的思考,他覺得集成電路就像是微觀的房地產。「因為你把集成電路剖開來看,它實際上並不是平面的,而是三維的。一層層疊上去,就像高樓大廈和街道。」倪文海解釋說。
之後,他還進一步表示,宏觀的房地產已經發展到了盡頭,未來對於中國轉型不會有太多推動作用,而集成電路則會產生更多創新,等待著中國人的進一步開發與耕耘。這是迦美的機遇所在,也是中國的「芯」未來。
雖千萬人,吾輩往矣。雖然集成電路是一個長周期行業,需要漫長的時間去培養。但就如倪文海2004年第一次來張江,當時他問中芯國際青桐路學校位於哪裡,司機回答不了,導航也還沒有。
如今,10多年時間過去,張江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了中國的創「芯」高地。而倪文海也在這片曾迷失過的土地上,實現了海歸博士到創業者的蛻變。
展望未來,他說,芯路還很漫長,但享受做射頻最重要。因為他所做的事情,投資者開心、員工開心,對國家也好。而且還能讓自己的最大價值得以體現,回歸到來時初心,做中國自己的射頻芯。
想要了解更多張江企業動態,請關注張通社微信公眾號(ID:ztsnews),或點擊進入張通社網站www.zhangtongsh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