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Stop
StartStop
天寶陂美景。黃崇稀 攝
福州日報記者 錢嘉宜
說到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一般人第一個想到的是四川的都江堰。而在福清,同樣有一個「都江堰」,它就是位於龍江流域的天寶陂。作為剛剛「申遺」成功的灌溉工程,天寶陂已有1000多年歷史。
悠悠龍江水,巍巍天寶陂。千年天寶陂見證了福清的滄桑巨變,也完美詮釋了古人「擇水而居」的理念。福清因龍江而興盛,天寶陂因福清而不老。汩汩清流,潤澤著玉融大地,而日益繁盛的福清又反哺龍江母親河,鋪展著人水和諧的畫卷。
發現檔案
天寶陂位於福清市龍江流域,因興建於唐朝天寶年間,故稱「天寶陂」。時至今日,天寶陂依然完整保存著古有的工程布局,其壩軸線呈東西走向,壩體長216米、高3.5米。壩體引水口設置在大壩右岸,下接19.4公裡長的引水乾渠,引水流量達每秒1.5立方米,灌溉下遊1.9萬畝耕地。
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拒鹹蓄淡水利工程,天寶陂於12月8日晚經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通過,入選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第七批)。
歷史溯源
獨具巧思的灌溉工程
天寶陂的誕生與福清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福清自古以來就乾旱缺水,龍江是福清最大的河流。天寶年間,福清地方官員帶領老百姓興建天寶陂。在龍江河畔、五馬山麓,工匠們用竹籠攔水,築木成樁,採山石圍堰,砌高陂橫江截流,歷載建成。宋祥符年間、明萬曆年間曾先後重修天寶陂。民國34年(1945年),福清成立十三洋水利協會,再度重修天寶陂。
為最大限度發揮灌溉作用,天寶陂在設計上別具匠心。天寶陂至出海口長19.75公裡,河短流急,屬感潮河段,水質受海潮影響本不宜灌溉。然而,天寶陂選址在彎道下遊河勢較高處,上遊有足夠的集雨面積及水頭,可攔蓄淡水,抵禦鹹潮上溯。同時,利用彎道環流原理,水砂分離,引清水自流灌溉。
如何抵禦洪水和海潮的衝擊考驗著福清築壩人的智慧。天寶陂壩軸線順水流方向凸出成拱形,與河道斜交,在右岸處形成漏鬥狀;右岸的取水口正好處於漏鬥嘴,不僅能夠調整河道水流,有利於枯水期取水口順暢取水,而且有意增加壩體軸線長度,使得相同洪水的單寬過流量減小,有效減輕壩體受洪水衝擊以及壩腳受海潮上溯的壓力。這種工程布置的理念是近現代鴨嘴堰、異形堰等長軸線堰壩的鼻祖。
天寶陂處在趕潮斷面上,扼守著龍江的水勢,拒鹹蓄淡,位置關鍵、選址精妙,在航運、引水、灌溉、洩洪、排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控灌著龍江下遊的廣袤農田。
此外,千百年來,歷朝歷代治水者勵精圖治,不但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水利工程技術,而且還建立了嚴格的歲修制度。據明代內閣首輔葉向高在《重修天寶陂記》中記載:「水利悉復,歲不能災。五洋二十五墩,數萬人鹹被其澤。」
鳥瞰天寶陂。何敏 攝
保護傳承
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千百年來,位於「中華夢鄉」石竹山下、龍江中段的唐代天寶陂,滋養著龍江沿岸的世代子民。得益於歷代沿襲的保護修繕工作,時至今日,天寶陂不但完整地保存著古有的工程布局,還依舊在發揮著灌溉作用。
除主體結構外,天寶陂至今保存著宋窯遺址、宋代龍江古橋、元代全國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明代瑞雲塔、清代東關寨、林則徐祖居等文化遺存。同時,歷朝歷代維修天寶陂的故事也為人津津樂道,有唐代高璠建陂傳說,有宋代郎簡、崔宗臣、莊柔正修陂記載,還有葉向高碑記、傳說故事、宗教民俗等。
近年來,福清市高度重視天寶陂申遺工作,加大力度推進天寶陂修復保護和申遺準備。2020年1月20日,國家灌排委將天寶陂列入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首選名單。6月30日,福清市迎接國家灌排委組織國內專家現場評估,完成現場標識展示、申遺視頻製作、申遺文本材料撰寫、政府對遺產的保護承諾信撰寫等工作。僅一個月後,福清市就完成申遺文本視頻等材料修改及翻譯,並報送國際灌排委。12月8日,通過線上視頻會議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正式公布天寶陂入選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專家點評
助力城市發展、提升百姓幸福感是水利工程的精神內核
福清市博物館館長 毛胤雲
中國灌溉工程的建設發展伴隨和支撐中華文明的發展。中國的灌溉工程遺產幾乎涵蓋了灌溉工程的所有類型,是灌溉工程遺產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效益最突出的國家。延續至今的灌溉工程遺產都是生態水利工程的經典範例。
天寶陂的修繕保護與當前福清市深入系統推進龍江流域綜合治理在核心精神上不謀而合,那就是將母親河打造成為城市景觀軸、生態軸、發展軸,加快城市高質量發展,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獲得感。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申報與可持續保護利用為契機,深入挖掘並向世界展現天寶陂歷史文化,研究總結其科學技術、文化價值及管理經驗,對助推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來源: 福州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