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節檔起,院線電影因疫情缺席,網絡電影成了影迷們消遣娛樂的唯一方式。
網絡電影的市場規模陡然增大,觀影人次直線上升,分帳票房的天花板更是被不斷打破。
《新倩女幽魂》、《新奇門遁甲》、《新聊齋》、《新包青天》,網大接連創造票房神話時,關於它們的爭議聲卻此起彼伏、越來越大。
動輒千萬計的製作經費、不輸院線電影的特效製作、線上線下大規模聯動推廣,主創與主演團隊也皆是老牌戲骨和頂尖團隊。
賣相上,這些網大絲毫不遜於頭部大片,豪華度足以碾壓絕大多數的院線電影。
故事上,這些貼著「新」、「2020」新網大講的卻還是30年前的港式腔調,炒著過期且乏味的冷飯。
本月,又有一盆碰瓷星爺的「冷飯」被端上了桌。
《火雲邪神》
2004年,周星馳執導的《功夫》上線。
好萊塢的頂尖特效、周星馳式的無釐頭風格、清純驚豔的女孩黃聖依、成熟的意識流手法、極具特色的色彩搭配......
即便以當今眼光審視,它仍舊是華語影壇中最成功的喜劇片之一。
豆瓣之上,近70萬用戶打出了8.6的高分,讓它成功躋身口碑榜top250。
流媒體平臺上,關於它的解讀文章、剪輯視頻作品更是數不勝數。
每隔一段時間,它就會被人提起。
不只華語世界,大洋彼岸的好萊塢也將它奉為神作。
「貓女」、傑克·布萊克、比爾·莫瑞等北美巨星都曾表達過對它的喜愛。
一向以苛刻著稱的IMDB也給出了7.7的超高成績。
片中代表性的人物、臺詞、場景更是被後世電影人反覆致敬,成為幾代觀眾的美好記憶。
身材豐腴、聲音渾厚有力的包租婆,隱藏一身武藝的包租公,憑蛤蟆功叱吒武林的火雲邪神...
網絡大電影《火雲邪神》中,導演將《功夫》中三位標誌性人物集齊,就連角色設定也與星爺作品如出一轍。
元華飾演的博士,表面上是潛藏於弄堂的普通鐵匠,實際上卻是功夫高強的武林高手,與反派勢力黑羽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元秋飾演的護法,無論是人物性格還是外在形象都與包租婆類似,就連功夫招式也是師出同門。
最具延續性的,莫過於梁小龍飾演的主角火雲邪神。
沒錯,就是那個打遍天下無敵手、讓武林聞風喪膽的火雲邪神。
或許是為了區別與星爺的作品,也或許是審核制度的限制,原本身為反派的邪神在網大中成功洗白,成了城市的守護神。
黑道變白道,反派變英雄。
改變主角的設定,用另一個角度詮釋人物,完成某種程度的致敬尚可以理解。
可後面的劇情中,三位戲骨戲份卻被有意識地降低。
第二部《降龍十八掌》中,導演索性避開了海報中佔據C位的三位主角,講起了邪神之子西城頌和西城秀的故事。
弟弟天賦異稟,哥哥心懷妒忌,一番操作,正義的小邪神戰勝了自己的哥哥。
《功夫》中,元華、元秋的神鵰俠侶,梁小龍飾演的火雲邪神亦不是主角,但他們所展現的戲劇效果卻震撼了觀眾,成了幾代觀眾的美好記憶。
說起「包租婆」、「包租公」,講起高深莫測的降龍十八掌、蛤蟆功,觀眾就會聯想起他們。
《火雲邪神》在蛤蟆功的基礎上,加入了包括修羅面具、西班牙玉女劍法、赤練心訣、血鴿銜銀在內的諸多新概念。
臺詞聽起來更豐富了,實際上不過是一些毫無新意的堆砌和組接,破壞了觀眾心中的想像。
動作設計上,更是將漫威、DC漫畫一鍋燴,濃濃的抄襲、copy氣息飄出熒幕。
如果說,《火雲邪神》團隊能夠堅持「創新」,與星爺作品劃清界限,亦算是一種勇氣。
可笑的,全片處處都瀰漫著「功夫」的氣息。
星修煉神功的紅綠燈、林子聰標誌性的大肚腩、清純不做作的冰激凌小妹,甚至連臺詞都被照搬了過來。
導演抄著星爺的段子,還非要畫蛇添足,做著毫無新意的原創改編。
較之傳統院線電影,原生於網絡的網絡電影,有著更強的交互性、靈活性,實現了作品與觀眾間零距離的互動、反饋、交流,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滿足觀眾的審美、娛樂需求。
觀眾喜歡盜墓、探險,數位胡八一便同臺競技,集體倒鬥;觀眾喜歡殭屍、吸血鬼,瀰漫著歡樂氣息的「碟仙」、「筆仙」便出場了。
我們追憶香港電影的風華時代,網絡大電影導演就對香港經典電影下了手。
一千萬、三千萬、五千萬,即便能夠超越原版的票房,這樣的作品還是少了熱氣騰騰的鍋氣,缺了新鮮食材的清香味。
不過是過期冷飯罷了。
碼字民工:小配角
免費編輯:威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