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畫印四絕的吳昌碩,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

2020-12-22 霽月松間

吳昌碩作為近現代最為重要的書畫家、篆刻家之一,是傳統與現代交匯點上坐標式的人物,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他既是「新浙派」、又是 「清末海派四大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吳昌碩以「詩、書、畫、印」四絕稱雄藝壇,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吳昌碩

難能可貴的是,他還還熱心提攜後輩,齊白石、王一亭、潘天壽、陳半丁、沙孟海這些如今藝壇上的知名人士,都曾經或多或少得到過他的指導和傳授。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吳昌碩生於浙江省孝豐縣(今湖州市安吉縣)一個耕讀人家,父祖兩代皆有詩名。幼時隨父讀書,後就學於鄰村私塾。10多歲時他因受其父薰陶,很喜歡刻印,其父於是加以指點,初入門徑。除此之外,還喜歡寫書法。金石、篆刻和書法,可以說開啟了他的藝術創作之路。

吳昌碩 篆書四條屏

吳昌碩書法作品,以篆書、行草為主,晚年所書隸書,結體變長,取縱勢,用筆雄渾飽滿,具有篆書痕跡,將篆、隸溶為一體,形成獨特面貌。就其書法而言,我們應該給他賦予一個什麼樣的定位呢?沙孟海先生說:「昌碩先生以詩、書、畫、印四絕雄視一世,一般看法,他的最基本功夫是放在書法上的。」也就是說:書法是吳昌碩藝術的基礎,也是其藝術的頂峰。

楷書

吳昌碩的楷書,始學顏魯公,學鍾繇,中年後取法黃山谷,楷書的風格發生了變化。期間,應該還涉獵過一些北魏碑誌等。其楷書作品最早的大概是《楷書自作詩》,從落款上看寫於吳昌碩36歲,此作結體舒展、用筆方勁,具有明顯的北魏痕跡。

吳昌碩《楷書自作詩》

行草書

吳昌碩的行書得黃庭堅、王鐸筆勢之欹側,黃道周之章法。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件《行書普寧寺牡丹詩》軸便是吳昌碩的一件自書詩作品,書寫時間為1927年的「涼秋」,吳昌碩逝世於這一年,此幅作品堪稱其極晚年的行書力作。

吳昌碩行書普寧寺牡丹詩軸

其行草用筆圓轉、行筆沉著。吳昌碩對自己的行草書頗為自負,其47歲時,楊峴這樣評價吳昌碩的書法:「只作篆書,分隸不應,行書與篆同」,而一句「行書與篆同」足以說明問題。除了師法古人以外,他行草書,還受到了繪畫和篆書的影響。

隸書

吳昌碩的隸書遍臨《張遷碑》,《嵩山石刻》和《石門頌》等漢碑。大部分書法家寫隸書,結體皆喜呈寬扁之勢,吳昌碩隸書的結體縱長,終生不變。這可能是源於吳昌碩一生精研篆書,縱長體不會影響到他的結體美學、觀念與習慣。

吳昌碩隸書《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

他早年雖然學過一陣隸書,吳昌碩早、中年時期的主要精力並不在隸書上,他當時的精力與努力在篆書。60歲左右,才又重新開始了隸書的臨寫與創作,沒想到他的隸書,到了晚年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吳昌碩隸書四言對聯

篆書

一提起吳昌碩的書法,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石鼓文,他臨寫石鼓文的名聲太大。吳昌碩一輩子用功最勤的就是篆書,對《石鼓文》書法的畢生探索,成就了吳昌碩的篆書藝術,並且在臨學的過程中能夠做到食古出新,形成自我風格。其一生篆書的學習與發展大約經歷了:吳讓之、楊沂孫階段、石鼓文階段,用筆諮肆而沉穆,圓勁而嚴峻。吳昌碩的篆書,琢玉屈金!

吳昌碩篆書題匾《為善最樂》

吳昌碩說「予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不過他臨寫石鼓文,「臨氣不臨形」,注重的是整體氣勢的強烈突出。正是這種對於「金石氣」的執意追求,使得他的書法與眾不同。「金石氣」是吳昌碩書畫作品的靈魂所在,也是後人鑑賞大師藝術的最佳切入點。這件《篆書臨石鼓文軸》作品,現藏故宮博物院。此作深具古茂雄秀之美,體勢典雅厚重,用筆渾樸蒼勁,堪稱吳昌碩石鼓文書法代表作。寫此書時,吳昌碩已經是71歲高齡。

《篆書臨石鼓文》軸

清代以前,歷史上寫篆書的也不少,但真正有名的只有三位:太史籀、李斯、李陽冰,真正稱得上劃時代的、有開創性的,只有以隸法作篆的鄧石如,以籀法作篆的吳昌碩。但吳昌碩的篆書美學和傳統篆書,區別很大。在結體上,吳昌碩的篆書更是與傳統篆書背道而馳,不平正、不均勻、不對稱、不停勻,結體上偏斜取勢,左低右高、長短不齊;在用筆上,「篆尚婉而通」是傳統篆書的恆定法則,而吳昌碩的篆書圓中帶方。

吳昌碩臨《曾伯黍簠銘》

吳昌碩活了84歲,歷經晚清、民國、近現代三個時期,藝術坐標跨越篆刻、書法、大寫意風格繪畫。他用最具特色的畫風和富有生命力的筆墨,書寫精彩的一生。你最喜歡吳昌碩哪一種書法體呢

相關焦點

  • 吳昌碩:「後海派」代表,西泠印社首任社長,齊白石是他得意門生
    吳昌碩(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 吳昌碩的影響力為什麼這麼大?
    其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西泠印社出任首任社長篆書「西泠印社」,西泠印社藏1914年,西泠印社十周年紀念大會上,吳昌碩被公推出任首任社長。
  • 吳昌碩誕辰170周年仍受日本民眾推崇
    中新網安吉9月12日電(記者 趙曄嬌)在12日開館的吳昌碩紀念館新館,「日下部東作德佩琴子墓碑」幾個石鼓文字吸引眾人目光,也揭開「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與日本近代書道之父日下部鳴鶴(本名東作)的深厚感情。
  • 《西泠印社》今日播出《師父》,展開一代宗師吳昌碩的360度人生畫卷
    甲午戰爭之後,年輕人們紛紛「以日為師」,而吳昌碩則選擇「與古為徒」。他崇尚「古意」、「道在瓦甓」,於秦磚漢瓦的隻字片語中尋找渾厚蒼鬱的文筆軀幹,而那也是為人為師求道求悟的密碼。吳昌碩是誰?以「詩書畫印」四絕,被譽為「中國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 「藝惠藏」範曾、吳昌碩與齊白石的藝術成就更高一些?
    一幅作品六千萬吳昌碩是清末民初的藝術大家,他集詩、書、畫、印之大成。他被譽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和「石鼓篆書第一人」,吳昌碩的花鳥畫在那個時期是最受歡迎的。齊白石曾有詩曰:「青藤(徐渭)雪個(八大山人)遠凡胎,缶老(吳昌碩)當年別有才。我欲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迴。」
  • 清渭樓·藝術丨清渭樓美術博物館館藏吳昌碩《玉洞分春》
    吳昌碩  吳昌碩,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浙江省孝豐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
  • 吳昌碩曾孫吳民先隔空對話曾祖父:「學我不能全像我」
    穿越百年,時光回溯,偌大展廳,散落其間的130餘件書法、繪畫精品,仿佛在故鄉的原墅上與先師吳昌碩在隔空對話。與傳統文人畫家不同,吳昌碩兼"詩、書、畫、印"四絕於一身,能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將四絕融會貫通,特別是他以金石入印,入書,入畫,以最傳統的藝術元素和審美理想,塑造了嶄新的藝術風格和風氣。衝破枷鎖,羽化成蝶。
  • 從未踏足日本卻仍然名震東瀛|日本人眼中的吳昌碩藝術
    河井荃廬與吳昌碩父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正是由河井荃廬、長尾雨山等一批日本人士的推挽介紹,吳昌碩的繪畫才出現在日本,遂使日本人見到了真正的文人畫並為其魅力所吸引。其書法篆刻也隨之備受歡迎,如此在日本出現了「吳昌碩熱」……以詩書畫印「四絕」而被譽為「中國最後的文人」的吳昌碩(一八四四年~一九二七年),其一生中曾與不少日本人士有過交往。
  • 清代書壇的泰鬥,篆書登峰造極,被日本人奉為「聖人」!
    吳昌碩《小戎詩冊篆書》從對於書法史的影響力來講,王羲之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但是從單一書體方面,仍有一些人其實力不下王羲之,比如「草聖」張芝,張芝在漢魏時期的影響力要元勝過王羲之的。還有清代的一位「巨擘」,讓詩、書、畫、印四絕,篆書登峰造極,天下獨步,堪稱「篆書」之聖,與行書之聖王羲之,草書之聖張芝,可以並成為「三聖」。吳昌碩在日本的地位不輸於王羲之,被稱之為「印聖」,與「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草聖張芝齊名。
  • 齊白石最崇拜的人——吳昌碩的那些精品書畫,少白湯發周領您賞味
    潘志萬(1849-1899),字碩廷,江蘇吳縣(今蘇州)人,祖籍安徽歙縣,晚清書法家、金石收藏家。潘志萬出身文獻世家,曾祖潘世璜。早年為諸生。工書法,家藏古籍書畫甚富。著有《金石補編》。吳昌碩流連蘇州時與潘志萬過從甚密。潘家所藏古籍書畫,與吳昌碩共賞,這對吳昌碩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1885年,吳昌碩作《懷友詩》十七首,其中便有懷潘志萬一首。
  • 君匋藝術院西泠印社藏吳昌碩篆刻41品賞,氣勢駘蕩神出無窮
    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 劉江|擅以石鼓文筆法寫卜文,筆墨雄渾、厚重、剛健
    幼年即喜好書畫,承家學,1945年中師畢業後,考入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國美術學院前身)預科習繪畫,得校長潘天壽教授書法、篆刻,兩年後升入本科油畫系學習。1949 年5月入伍,在浙江沿海及朝鮮等地服役,1957年回校(國立浙江美術學院)復學於國畫系,1961年畢業留校協助潘天壽、陸維釗、沙孟海等創辦了浙江美術學院書法篆刻科,並執教書法篆刻課程。
  • 吳讓之丨16幅高清篆書真跡欣賞:靈動典雅,疏朗飄逸,不輸鄧石如
    在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程中,甲骨文、金文之後出現的是篆書。現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見到的字體中,最古老的就是秦始皇時期的篆書。舉一個常見的例子,我們在歷代書畫作品中常見的紅色印章,其中文字曲線多、難辨識,用的就是篆體。
  • 1920年:吳昌碩與日本雕塑家朝倉文夫結成忘年之交
    我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發展過渡時期的關鍵人物,「詩、書、畫、印」四絕的一代宗師,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與任伯年、趙之謙、虛谷齊名為「清末海派四大家」。吳昌碩的藝術別闢蹊徑、貴於創造,最擅長寫意花卉,他以書法入畫,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章法融入繪畫,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
  • 走近巨匠| 吳昌碩花鳥畫的四大藝術特色
    他創造性地繼承了我國詩、書、畫、印等藝術的優秀傳統,獨闢蹊徑,將書法的用筆、字體的結構、篆刻的用刀和布局融入寫意花鳥畫之中,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成為了引領海派群倫的一代大師。 齊白石評吳昌碩的畫說:「放開點機,氣勢彌盛,橫塗豎抹,鬼神莫之測,於是天下當嘆服矣!」
  • 吳昌碩所推崇的「與古為徒」
    如何理解吳昌碩所說的古意、古趣,這種古意、古趣與他的繪畫藝術是什麼關係?(一)吳昌碩所崇尚的古,不僅是當時風行的秦漢,還上溯到夏商周,上溯至唐虞、太古。沈淇泉稱:「先生為金石名家,沉酣到三代鼎彝,兩京碑碣。」吳昌碩自己說:「漫誇秦漢格,書味出唐虞」,「生鐵窺太古,劍氣毫毛吐。」在題《何子貞太史書冊》中又說:「曾讀百漢碑,曾抱十石鼓」。
  • 吳昌碩與大倉喜七郎是什麼關係?為何八十四歲高齡仍為其刻印七方
    值得注意的是,吳昌碩有六方印集中刊刻於1926年和1927年,是目前發現時間最晚的吳昌碩的篆刻作品,且這六方印均為日本大倉喜七郎所制。吳昌碩先生曾為犬養毅、西園寺公望、富岡鐵齋、秋山白巖、大倉喜七郎、前田默鳳等東瀛人士刻印,為大倉喜七郎刻印時已是其最晚年(八十三四歲)。
  • 「想見嶔崎歷落人」——吳昌碩的詩文成就
    七十七歲所作的《紅梅》為一首五言五律,詩中寫道:梅花鐵骨紅,舊時種此樹。豔擊珊瑚碎,高倚夕陽處。百匝繞不厭,園涉頗成趣。太息飢驅人,揖爾出門去。有一種漸老漸熟、歸於平淡之感。有的資料說,晚年吳昌碩因少有詩情便較少作詩,遇有人求詩,常請人代筆。
  • 文刀驚世俗、夢筆掠江雲——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印象
    故人西安終南印社社長傅嘉儀、青桐印社社長袁道厚、滄海印社社長韓煥峰、寧夏書協名譽主席柴建方、朱穎人老前輩等也是忘年之交西泠人。最難忘的是,與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老已經有二十多年的鴻雁情結,先後三次給我寄贈題字和專輯,分別是十六開篆書「藝術」兩字小品、「江海濱書畫集」,還有一件兩尺見方楹聯——人去寺猶在,筆停畫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