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大大小小的叛亂數不勝數,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安史之亂、王莽篡位、陳勝吳廣起義、八王之亂等等,他們有的是為了稱王,有的是為了百姓大義,但基本上所有的叛亂都是要跟皇帝不死不休的,只有其中一方成王這些叛亂才能平息。
但是有這麼一場藩鎮叛亂,可以說是叛亂中的一股清流了,因為皇帝對他的造反不理不睬,他自己打著打著也覺得沒意思,就主動結束叛亂了。
這次叛亂事件發生在晚唐時期,史稱淮西藩鎮之亂。其實真正說起來它其實隸屬於安史之亂的一個方面,安史之亂那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也是赫赫有名,因為自此之後大唐盛世逐漸走向沒落。
唐朝的藩鎮割據那可以說是非常之嚴重,尤其是經歷過安史之亂之後,各地藩王蠢蠢欲動,大家都為了地盤和繁榮富貴磨刀霍霍向皇帝,大大小小的叛亂根本管不過來。當時地方的權利很大,淮西藩鎮也是藩鎮中很有勢力的了,朝廷派兵鎮壓叛亂,初有成效,也收回了一些失去的土地,不巧,剛好淮西藩鎮就不在朝廷能收復的土地之中。淮西藩鎮包括三個州,生地、光地、菜地。
人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這新王登基著實也是需要一些功績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這不唐憲宗即位之後,就盯上了這塊難啃的骨頭。不過呢唐憲宗知道,這麼多年了都不能收復這塊地,所以武力鎮壓必然是行不通的,剛巧藩地的統治者吳少陽去世了,唐憲宗就派了欽差大臣去藩地弔唁吳少陽,不過欽差大臣連淮西地界都沒能進去,此舉被吳少陽的兒子吳元濟認為是挑釁,直接派兵去攻打河南。
吳元濟這個兒子顯然沒能遺傳他爸的政治頭腦,打仗過程中燒殺搶掠,民不聊生,自此失去了民心,此時百姓們紛紛請求朝廷出兵討伐,唐憲宗派其他16個藩王同時出兵討伐淮西,此舉可謂是一舉多得,既除了後患又削弱了其他藩王的勢力。
能當上藩王的也都不是傻子,看穿了朝廷的用意之後,各藩王必定不肯,但皇帝的命令也不可違抗,於是他們每人只派出數千名戰士去參戰,這些士兵之間又互相不聽從指揮,又不想去送命,所以他們只是裝裝樣子。
這樣一群毫無戰意的軍隊怎麼可能打得過吳元濟和他的同盟們,對了,吳元濟的同盟就是這16個攻打吳元濟的其中兩個藩王,也就是說朝廷的軍隊裡還有吳元濟的內應,此戰還未開打就能知道誰輸誰贏了。
百姓們人心惶惶,戰爭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大臣們主張停戰,不過當朝宰相武元衡卻主戰,李師道,是吳元濟同盟中的其中一個,因為宰相主張繼續討伐淮西排殺手刺殺了武元衡,大唐的宰相在大街上被人殺死,這無疑打了朝廷的臉面,唐憲宗立即命人調查此事,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知道是誰做的,但因為懼怕他的勢力不敢出聲,此案只能草草了結。
經過這件事,朝廷沒有人再敢主張繼續討伐了,就算是主站的也不敢說話,此時李師道仍不滿意,接著他屠殺了洛陽城,佔據了皇陵,皇陵離長安城不過50公裡,皇帝力不從心,根本沒有可以和李師道吳元濟相抗衡的實力,只要他們打進長安城,皇帝也只能束手就擒,就在這個時候成德竟然又發生叛亂,不過這麼近的距離,也不知道吳元濟李師道是覺得打的沒意思還是怎麼,竟然就沒再有什麼動作,於是唐憲宗決定把軍隊的主力調去成德平叛,於是無比驚險刺激的淮西之亂就這麼畫上了句號。
這場叛亂開始的草率,結束的也如此莫名其妙,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