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友您好!全國上下都在防控抗疫,蝸居在家的朋友別感無聊,今小編帶你瀏覽一番《鄉約河南》欄目,如想聆聽河南鄉音,品讀河南故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哦!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河南靈寶丨倆村「對罵」幾千年,罵名貼在「烏龜」上,說來你別不信!】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大家知道過年圖的是吉祥和快樂,可河南有個地方過年以罵為樂,罵架又偏偏選在過春節,一罵就是半個月,全村人懟罵不過癮,還把罵人的土話、人名貼在烏龜蓋上。這一罵就是5000多年,(庚子年抗疫停辦)說出來你別不信。
這個地方就是河南豫西盛產「黃金、蘋果、大棗」的寶靈市。在靈寶市的西北陽平鎮東西常村年年都有「對罵」,這種罵當地人稱「罵社火」。
相傳5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當地人們為紀念軒轅黃帝和嫫母的公德,每年春季東西常村都要舉辦祭祀活動,用唱歌、跳舞祈禱吉祥,消除糾紛,合作向前。在後來的發展中,有了好差之別,出現了罵的元素,村社越「合」不來,就相互利用「社和」對罵,「社和」就是「社火」並由此演變為「罵社火」。
罵,在當地也有規矩,約定俗成分四步。鬥陣,即「以罵求罵」。想耍社火的村從正月初二晚上開始,由鑼鼓、土炮、罵家組成,到對方村不斷挑逗,激將法誘戰對壘。雙方都同意出社火後,按「東升西落」的規矩,東常村上午拜請,晚上西常村夜徵來喊罵,次日西常村拜請,當晚東常村夜徵來罵。如此往來,正月十六結束。
拜請,就是東常村社火走進西常村進行「示威」表演,說是請看社火,其實是展示炫耀、挑戰,一般在下午的15時到16時。
出杆,在拜請隊回到本村後,按順序帶上社火道具,在本村指定路線內進行表演。接著是「夜徵」,晚上8點左右開始,另一方出師布陣進村叫罵表演,並把對方被罵對象名字糊在「烏龜」、驢、羊等道具怪物身上。
雙方對罵者,都是兩方提前推選出來的最會罵的藝人,俗稱「社火頭子」,坐在一輛推車上,反穿皮襖,寓意為野獸,張口就罵,罵人的詞記在腦子裡,或寫在紙上。罵社火,包含鬥文、鬥武、鬥巧、鬥富、鬥醜五種類型,涵蓋舞蹈、戲劇、雜技、音樂、文藝等藝術形式。
有的社火頭子,罵人罵了一輩子,嘴裡都是順口溜,或者現場即興創作,令人叫好。罵社火的罵詞,是標準的靈寶方言、淳樸的豫西小調,說一句,敲一下小鼓,幽默押韻,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掌聲不斷。
罵詞,更是有講究的,要經人專門編寫,內容多為:罵貪官汙吏,罵歪風邪氣,罵吃喝嫖賭,罵不忠不孝,罵違法亂紀。譬如「東常村裡麻將多,一天能坐十幾桌,地裡莊稼沒人管,婦女打牌不洗碗。」東常村接罵「西常村仨次慫,就是道路修不通。」罵社火,罵的是醜陋,罵的是落後,得到的是文明,促進了發展,激發了進步。
東西常村罵社火,白天的社火表演是竹馬旱船、獅子高蹺、鑼鼓秧歌等文化藝術傳承為內容,晚上的夜場社火,才是東西常村罵社火的靈魂。雙方兩位藝人,反穿羊皮襖,用對口相聲的形式開始開對罵,罵虛不罵實,罵歪風邪氣,罵違法亂紀,語言尖銳刻薄。雙方挑罵,被罵者不僅不傷和氣,還越罵越團結、越罵越高興。這對讀者而言可是件稀罕事兒。
正如罵社火歌所言:你罵他,他罵你,兩村相互揭老底。有人聽了臉發燒,正好罵的是自己。這次如果挨了罵,今後應當作警惕。這裡的「罵」看似一種取笑逗樂的娛樂形式,其實質是對鄉村文明讚揚,對社會陋習的批判,對黨員幹部的鞭策。如今靈寶市的「罵社火」民俗,已被列入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積極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於今天的話題,大家又有什麼想要說的? 歡迎大家一起在下面留言、交流!
編輯丨二月龍※攝影丨李均友 (個別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