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消息,在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企業服務中心內,每個綜合受理窗口都擺著一塊牌子,上面寫有一行字:窗口無否決權。
「不輕易對企業說『不』。」這是上海自貿試驗區的理念。
而這個理念的產生,源自盒馬鮮生的創立。
負面清單越來越短
換來1.2萬戶外資企業安家
時間撥回2015年。盒馬鮮生臨近「誕生」,卻遇到一個難題——行業目錄裡沒有可以註冊的類別。
盒馬鮮生採取「超市+餐飲」模式,兩個部分融合在一起,屬於全國首創的新業態。這讓審批部門非常「犯難」,是該給盒馬鮮生發超市食品經營許可證,還是餐飲服務許可證?
「當年10月全國兩證合一,即超市業和餐飲業都發食品經營許可證,但是我們這樣的企業該走哪一種審批程序呢?」盒馬鮮生創始人沈麗當時也很疑惑,一番糾結後,她來到上海自貿試驗區尋求幫助。
面對這個跨類別申請的「未解題」,上海自貿試驗區企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並不是簡單說「不」,反而認為這一想法很好,希望沈麗將材料留下,並告知將向上匯報請示,嘗試找辦法解決。
自貿區相關審批部門看過材料後,隨即向市級審批機關匯報,並獲得了支持。經過一番努力,盒馬鮮生首店在浦東新區開業,以它為代表的集超市、餐飲、網購等多種形式為一體的新零售業態在中國正式亮相。
「對窗口辦事人員而言,說『不』很簡單,但像盒馬鮮生這樣的機會,就溜走了。」上海自貿試驗區企業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此後,「不輕易對企業說『不』」成為上海自貿試驗區的辦事理念,除非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事情,否則「窗口無否決權」。
這是上海自貿試驗區敢於創新和擔當,積極「先行先試」的縮影。作為中國首個自貿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自設立以來,一直肩負「試驗田」的重任,為中國改革開放探索出創新制度。
比如,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是上海自貿試驗區最基礎、最重要的改革,它邁出了與國際通行投資規則接軌的重要一步。如今,負面清單從190條縮減至30餘條,成為吸引外商在上海投資的重要舉措。
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自貿區累計新設外資企業1.2萬戶,約佔浦東新區新設外資企業的77%,外資企業佔比從自貿試驗區掛牌初期的5%上升到20%左右。因為敢於「先行先試」,上海自貿試驗區已成為全國開放創新的高地,集聚了全球眾多資源,開放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邊學習邊創新
重慶自貿試驗區探索「陸上貿易新規則」
在全國自貿試驗區貢獻的260項制度創新成果中,上海自貿試驗區就佔了124項,無愧於「試驗田」之稱,「單一窗口」是其眾多創新成果之一。
作為後來者,2017年掛牌成立的重慶自貿試驗區,當年就學習上海經驗,推動「單一窗口」上線。截至今年上半年,重慶「單一窗口」拓展了52項功能,累計業務運行3551萬單,主要業務應用率達100%,其中貨物申報位居中西部第一。
重慶自貿試驗區不僅向「先行者」學經驗,還傳承了創新精神。
與上海不同的是,重慶地處內陸,肩負著在西部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的重任,探索創新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於是,探索以鐵路提單為代表的「陸上貿易規則」,成為重慶自貿試驗區發力點。
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位於重慶自貿試驗區西永板塊,也是重慶探索鐵路提單最早的具體執行單位。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公司總經理谷永紅稱,重慶首先做的,是創新鐵路提單的計算模式。
谷永紅帶團隊找在國外設有分支機構的中資銀行洽談,說服這些銀行同意用鐵路提單作為資金結算證明,解決了發貨方無法得到資金的後顧之憂。隨後,重慶又與運輸企業溝通,要求運輸企業在使用鐵路運輸的過程中,確保貨物的安全性、及時性、完整性。
2017年12月22日,隨著重慶終極汽車貿易公司從德國進口的一批汽車,搭乘中歐班列(渝新歐)抵達重慶鐵路口岸,重慶自貿試驗區實現了全球第一單用「鐵路提單國際信用證」結算的國際貿易貨物,標誌著重慶探索陸上貿易新規則邁出關鍵一步。
探索仍在持續——
2018年7月,重慶在多式聯運以及西部陸海新通道上探索「鐵路提單」取得成功;
2019年,重慶自貿試驗區鐵路提單信用證融資結算入選商務部評選的全國自貿試驗區第三批最佳案例;
今年6月,重慶兩江新區(自貿區)法院對全國首例涉及鐵路提單的物權糾紛案進行一審判決,標誌著鐵路提單業務創新實踐在法律層面得到保護和肯定……
截至今年7月,重慶已累計籤發鐵路提單48份,融資結算金額突破1億元,推動實現跨境鐵路提單融資、結算便利化、常態化。
「重慶不僅學習『單一窗口』『證照一體』改革等上海自貿試驗區經驗,也在自主創新上取得了顯著成果。」市商務委副主任付嘉康說,3年來,重慶自貿試驗區累計探索形成創新成果240餘項,向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上報50餘項,內陸物流大通道開拓、鐵路運郵等經驗已向全國推廣。
瞄準「雙城記」新機遇
川渝自貿試驗區共建協同開放示範區
2019年8月,上海自貿試驗區實現「升級」——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正式揭牌成立。
僅一年多時間,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從《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中分解出的78項政策和制度創新任務已完成過半,其中落地45項,另有22項已形成方案。累計籤約項目358個,涉及總投資2713.63億元。
打好「自貿試驗區」這張牌,讓其成為推動改革開放的重要助力,上海在奮力開拓,重慶也在努力追趕。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深入推進,重慶牽手四川共建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
今年,重慶市商務委和四川省商務廳籤署合作方案,明確雙方將圍繞「制度創新、平臺共建、通道共享、產業協作、環境打造」五大重點領域,探索建設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
制度創新主要圍繞「鐵路運單物權憑證屬性」、多式聯運「一單制」等改革創新,持續深化合作,探索一批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制度創新成果。「雙方還會建立現場觀摩機制,定期交流創新成果,聯動推廣應用創新制度。」付嘉康說。
平臺共建方面,川渝兩地將積極向國家爭取支持,以重慶主城都市區和成德眉資同城化都市圈為依託,拓展自貿試驗區的發展空間。同時,兩地也將增設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國家級經開區、進口商品指定監管場所等開放平臺,進一步提升多維度國際供應鏈配置能力。
通道共享方面,川渝兩地擁有全國最具競爭力的兩大中歐班列品牌,也是西部陸海新通道三條主線路的始發地,合作打造內陸國際物流樞紐,是彼此通道共享的重點。下一步,川渝兩地將建立口岸物流合作發展機制,搭建口岸物流綜合運營平臺,共建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共同打造內陸國際物流分撥中心和亞歐鐵路貨物運轉中心。
產業協同上,川渝雙方圍繞優勢互補,將攜手提升產業開放合作水平。比如,雙方會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推動數字貿易創新發展,共同探索建立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等。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是自貿試驗區的重點。川渝兩地將持續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等舉措,共建內陸地區國際化營商環境示範區。同時,雙方會加強自貿試驗區法院、商事仲裁、調解中心合作等,加強法治化建設。
「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範區,將通過在政策等方面的一體化,實現協同發展。」付嘉康表示,通過該示範區,川渝兩地將探索創新更多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制度,打造一個服務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格局的重要載體,逐步形成「制度創新、信息共享、經驗共創、模式共建」新格局。
原標題:不輕易說「不」,善做「未解題」,從上海自貿試驗區經驗看——重慶如何種好「試驗田」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