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秦聰聰 通訊員 董自青
當新生命伴著嘹亮的哭聲呱呱墜地,喜悅與希望充斥著每一個家庭,這看似自然的分娩背後,有著孕媽媽的堅持,也少不了產科醫生的努力。隨著全面兩孩時代的到來,高齡、高危產婦增加,給這十月懷胎的道路增添了幾分險阻。對於致力於追求母嬰安全的濟南市婦幼保健院產科七病區(母胎醫學亞專業組)主任王翔來說,肩頭的膽子更重了。
保衛胎兒,堅守盼足月
早產像是一個噩夢,籠罩著陳倩。第一個寶寶31周早產,千辛萬苦才漸漸長大;第二個寶寶31周又早產,由於種種原因沒能成活;第三次懷孕,到29周,宮口又悄悄地開了……
因為經歷過,她更加惶恐。早產的寶寶難將養,陳倩想了很多種可能,她把唯一的希望放在了大夫身上,「能多保一天是一天,順其自然吧...」當地醫院大夫為難,但陳倩卻心懷不甘地讓家人把她送來省城,輾轉來到濟南市婦幼保健院。
宮頸環扎是臨床最常用於宮頸功能不全的抗中期妊娠丟失和抗早產的手術方式,其目的是修復並建立正常的宮頸內口形態和功能,使妊娠能夠維持至足月或胎兒能夠存活,預防性宮頸環扎術手術多於妊娠12—14周施行。
時間越晚,孕婦出現繼發宮縮的可能性越高,宮腔感染的機率也越大,手術的風險可想而知。然而,對於當時的陳倩來說,手術也是唯一的機會。
「雖然現在新生兒專業發展迅速,大多數28周以後早產寶寶都可以得到有效救治,但是如果能延長孕周,就可以降低早產兒的發生率和病殘率。」為了寶寶更健康安全,王翔和陳倩都願意冒險。
在陳倩和家屬的熱切期望下,經過充分術前準備,王翔和她的團隊為其做了緊急宮頸環扎手術。手術順利完成,後期陳倩在醫護團隊的精心看護下,順利出院。回到家後因為路途遙遠不方便複診,王翔就在微信裡指導她的孕期飲食起居,以及在當地產檢時的檢查要求。最終,陳倩如願於孕38周時在當地平安產子。
陳倩的幸運,源自王翔多年來臨床經驗的累積。自大學畢業,王翔便從事婦產專業。
像陳倩這樣,流產、早產的保胎需求在臨床中並不少見,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臨床中高齡產婦、高危產婦數量增加,各種妊娠期併發症的發生率增加,也使胎兒宮內疾病的發生率隨之明顯增多。濟南市婦幼保健院根據臨床需求和專業細分的需要,及時調整,設置了母胎醫學亞專業。王翔作為專業負責人,帶領團隊致力於圍孕期母體疑難疾病診治和高危妊娠的處理、胎兒宮內相關疾病的管理等母胎醫學方向的疾病管理,力爭最大程度上保障母嬰安全,減少併發症及早產兒死亡率。
全心全意,護母嬰周全
三十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每天忙忙碌碌,迎接過多少個小生命,參加過多少次搶救,王翔已經記不清了。但是,歷經艱辛最終順利產子的媽媽們,始終不會忘記。
寶寶會坐了、寶寶可以爬了、寶寶能走路了,隔段時間,王翔都會收到李欣的微信消息。沒有過多言語,多是分享孩子成長的進步。
「這對母子,真是很不容易。」對於李欣,王翔也印象深刻。作為山東地區處於龍頭地位的婦幼保健機構,各地市會有一些孕婦轉院過來,但李欣是從醫療資源特別發達的上海轉來的,為了保胎。
寶寶一直宮內發育遲緩,頭圍小於孕周標準4周左右,股骨長小兩周,到孕27周時,李欣被告知臍血流異常,孩子可能保不住了。
這是一個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得到的寶寶,對於李欣及其家庭來說都難能可貴。她特別希望留下寶寶,輾轉求醫,希望越來越小,直到轉回省城老家,遇到王翔。
「當時情況確實非常不好,但作為醫生,要說拒絕,也是不忍心。」王翔坦言,當時這對母子的情況不容樂觀,胎兒偏小,臍血流的情況時好時壞,而且李欣還查出有妊娠期糖尿病,後期又出現了膽汁淤積綜合症。面對這樣的挑戰,王翔和院內多學科專家組一起協作診療,為李欣制定了一整套個體化的診療方案,讓寶寶在媽媽腹中多待一天、再多一天。
王翔帶領醫護團隊日夜守護,密切監測孩子宮內各項指標以及媽媽的飲食營養和病情情況,最終幫李欣把寶寶保到了孕33周,並讓寶寶順利自然娩出。雖然依然屬於早產範圍,但隨著寶寶胎齡的增加,肺部等重要臟器已初步發育成熟,出生後雖然也在新生兒科治療一段時間,但總體情況不錯,寶寶現在一歲多了,各項發育已逐漸追趕到正常水平。
孩子一天天長大,守護著母嬰安全的王翔也從未停下自己忙碌的腳步,與喜悅相伴,與死神過招,是值得孕婦信賴的堅實後盾。
「看到經過自己和大家的努力,母嬰平安健康,就很滿足了。」王翔說,孩子足月順利出生,這比其他事情都讓人高興,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來源:齊魯晚報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