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國雲
沿著京杭大運河,南潯作為一個江南古鎮,那粉牆黛瓦,那清水穿城,那稻浪白鷗,那人家枕河……這種傍水而居的日子,是無數大運河人們記憶中難忘一幕,也是江南水鄉一輩子的鄉愁印記。
慶幸的是,南潯古鎮這種特有風韻,在去年京杭大運河申遺中,唯一整體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地。不久前,隨中國報告文學作家團到南潯古鎮採風,可能與我最近忙於「一帶一路」工作有關,南潯古鎮那深邃的歷史文化,那清麗婉約的水鄉風情,那吳儂軟語的古樸民俗,已深深感染了我。
難道絲綢是人間最美麗的雲彩?這才有了南洵古鎮那水一樣滑膩,那煙一樣輕軟,那雲一樣飄逸,那花一樣盛放,帶著雨絲輕風的浸潤,帶著菸絲醉軟的質感,帶著春暖花開的富貴,款款向我們嫵媚而來。我像在南潯古鎮發現了一個新大陸:這是一座絲綢古鎮,正在蠶蛹化蝶!
以下為原文第三部分
閱讀全文,請在本文最後點擊「閱讀原文」
古鎮的古由來已久,古鎮的絲拉長了時光。在古鎮一路走來,我們很容易發現,南潯是水做的,而絲是水養的,南潯人的夢想又是從破繭開始的。所以,這才有了古鎮上下五千年,為什麼一來到南潯這裡就特別的——水燦燦?
莫非這裡有水燦燦的蝴蝶,水燦燦的微風,水燦燦的團扇,水燦燦的葚果……水燦燦的綢緞,水燦燦的絲綢行之竹。那雲淡風清的絲綢啊,仿佛紡機一樣,把繽紛的「六十六個水晶晶」、「六十六個水靈靈」勾進時光,把最亮鮮的六十六個「水燦燦」灑進我們的生活。
——這古鎮因有「水燦燦」而繁華。繰車之聲,連甍相聞」,「機杼之家,相沿此業」,這是自唐以來「絲綢之府」南潯的繁華。
誰都知道,絲綢是紡織品裡的「貴族」,優裕而從容,不需要塗脂抹粉。她的品質就是她的招牌,一出生就耀眼一方。正因為當年古鎮家家種桑,戶戶養蠶制絲,這才成就了南潯破繭走進絲綢之路。但是,如果我們真的要讀懂她,我們還應了解南潯與蠶絲的淵源。
「織回文之重錦,豔傾國之妖質」。據說,早在五千年前,南潯這裡的絲綢就已經出世。人們在南洵郊外的錢山漾出土的一批絲線、絲帶和沒有碳化的絹片。這批國寶經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測定,確定絲線、絲帶、絹的年代為距今四千七百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早期,這是世界上發現並已確定的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也是人類最早利用家蠶絲紡織的唯一現存實例,再次印證了「世界絲綢之源」源自東方。
於是,南潯自唐代起即為蠶絲的重要產區,又以輯裡絲為最佳。兩千多年前中國與西方就開始了絲綢貿易,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自明代海路貿易開通以後,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被人們冷落,鴉片戰爭後,南洵絲商抓住機遇,開創了近代中外貿易的先河。如今在上海圖書館珍藏著一套徐氏家譜,上面就記錄了輯裡湖絲,由海上絲綢之路到英國展出的無限風光。
——這古鎮因有「水燦燦」而神話。輯裡湖絲,貿易海上,「四象八牛」,富可敵國,這是嘉業南潯近代創造的神話。
近代一八五一年,南潯輯裡村人徐榮村,把自己經營的十二包「榮記湖絲」,千裡迢迢送到英國倫敦,參加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竟破天荒奪得金質大獎,一舉成名。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親自頒獎,還贈送「小飛人」(天使)畫像。輯裡湖絲在英國獲獎後,外商對湖絲更是趨之若鶩。為了直接和洋商打交道,這些南潯絲商竟然很快地學會了外語。南潯絲商通過努力,開始成了上海灘上的風雲人物。而「輯裡湖絲」的買賣,也達到前所未有的興盛。
漫漫絲綢之路,陣陣駝鈴之聲。這就是說,自公元一八四四年上海開埠後,中國絲綢收穫過舉世矚目的輝煌。以「輯裡湖絲」為代表的中國絲綢,以及以富可敵國的南潯絲商為代表的中國絲人,曾經生龍活虎地活躍在世界經濟大舞臺上。
走在古鎮上,如今我們仍能見到絲綢生產工藝:養蠶、繅絲、織綢、印染……出版於十九世紀60年代的《上海新報》上,每天都有「輯裡湖絲」的報價。絲的價格行情,也像今天的股票行情一樣不斷變化。同時代的英國倫敦,還開設了南潯絲交易所。
在這裡,我還要提醒人們的是,南潯古鎮創造財富、積累財富的秘訣,遺存至今的不只是一靠水二靠絲,這裡還有一個秘訣:就是靠讀書。我們知道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民族的讀書水平,社會文化和歷史就是通過讀書而代代相傳、繼往開來的。
那天,我們作家採風團走出了張石銘舊宅後花園,沿鷓鴣溪北行不遠處,就是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私家花園小蓮莊。這座私家花園裡,最誘人的是「嘉業堂藏書樓」,作為江南四大藏書樓之一,為劉承幹所建,於一九二0年初冬破土,耗時四年而竣。藏書樓建成以後,劉承幹又不惜重金,陸續增添,自稱歷時二十年,費銀三十萬,得書六十萬卷、共十六萬冊。嘉業堂藏書樓是一座迴廊式的磚木結構、中西合壁的兩層樓房,分前後兩進,每進面寬七間,左右廂房各六間,共五十二間皆為藏書之庫房。
因劉承幹曾捐巨資助修光緒皇帝的陵墓,宣統皇帝賜以「欽若嘉業」的匾額,故以「嘉業」為藏書樓之名。文革期間,幸虧周恩來總理下令,才得以被完整保存下來。目前這座藏書樓已作為浙江圖書館古籍館藏書地。
——這古鎮因有「水燦燦」而更有底氣。千年運河、絕版古村、桑基魚塘,綾絹工藝,這是打造「絲綢小鎮」底氣十足。
難怪在絲綢行業中,一直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世界絲綢看中國、中國絲綢看浙江、浙江絲綢看南潯。千百年來,東西方的多元文化在古絲綢之路上交相輝映、相互激蕩、借鑑吸收,積澱形成了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鑑、合作共贏的絲路精神。絲綢不僅是歷史上中國向世界貢獻的最重要的產品之一,也是中國向世界展示東方文化的主要載體。
近年來,國內低碳環保理念漸入人心,由石油提煉的合成纖維製品逐漸被消費者捨棄,影響生態和糧食安全的棉花產量只減無增,皮草製品也在「保護動物」、「拒絕血腥」的口號中遭受抵制。所以,天然的「纖維皇后」蠶絲——有重回王位的機會。
正如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座談會上,與南潯書記葉理中握手時語重心長說:「南潯古鎮要保護好!」為此,南潯正在尋找古鎮保護的突破口,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在南潯古鎮輯裡村建設一個國絲文化園。如今,一場絲綢的傳承和保護正在發展壯大中,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保護南潯絲綢文明,傳承中國絲綢品質,促進世界絲綢之路輝煌再現。
一條蠶,一根絲,中國這一古老而綿延至今的產業奠定了絲綢之路的歷史輝煌。走在絲路上的南潯古鎮,覺得有太多的故事等待敘說,有太多的人物等待追憶,有太多的愛情等待呵護,有太多的夢想等待延續。這晚,我們坐在一個叫穎園的飯店,這裡過去是一個絲商的古宅。晚上我在這裡寫了一首《南洵蠶花》的詩——
「我們的船行,如一條孤獨蠶蛹/從船娘搖擼聲中,我們聽到蠶寶寶的呢喃/誘色的旗袍與美人,我們嗅到西施姑娘胭脂香//哦,我多想做條蠶,撲伏在她的風景/穿越古鎮厚重的石板,趟過那些保留騷動的河水//我知道每一片桑葉,都有情夢升起的風帆/我喜歡你,長的葚果/那不只是性感,更愛啜你的甜蜜……」
這裡我還要問的是,誰有資格說自己是一座蠶絲的古鎮?誰有底氣說自己是一方蠶絲交織的水土?誰有理由說自己是一部蠶蛹化蝶的傳奇?我想,只有這裡才配得上——
中國絲路,路起南潯!
作者簡介
張國雲 工商博士,哲學博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已出版《走進西藏》《穿透靈魂》《叩天問路》《雲邊書話》《水流雲在》《一條大河裡的中國》《致青藏1——我的藏區生活》《致青藏2——生命在無人區》等作品。
曾獲冰心散文獎、人民文學獎、詩刊獎,浙江文學獎,獲中國時代藝術文學貢獻獎,被譽為全球高海拔4500米以上「生命禁區」——寫書第一人。
▽查看全文請點擊本文最下方「閱讀原文」查看。
微信:zuojiabao1985 投稿:zjbxmt@126.com
美文共欣賞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