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應該建立愛、尊重和規則之上。
不久前,在微博看到這樣一則視頻:
在熱播的電視劇《親愛的麻洋街》中,譚松韻飾演的馬曉曉高中選擇讀理科,卻被媽媽私自改了志願。
媽媽面對女兒的質問,理所當然的說道:「女孩子學什麼理科呀,學文科多好啊!」
女兒希望媽媽能夠和自己商量,因為書是自己在讀。
但媽媽卻理直氣壯的說:「那不我們得供你在讀嘛,你怎麼能自己做決定呢?」
屈從於媽媽的意願,馬曉曉最終選擇了文科,被迫放棄了自己喜歡的東西。
有多少父母像馬曉曉的媽媽一樣,都喜歡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去逼迫孩子做他們不喜歡的事情。
這種逼迫會讓孩子內心感到壓抑,哪怕最後屈服於父母的想法,他們也是心不甘情不願的。
父母如果長期專制的安排孩子的生活,會極大的挫傷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孩子未來的長遠發展,甚至損害到親子關係的和諧。
01 父母的專制會給孩子巨大的心理壓力
最近在網上看到了,央視記者柴靜採訪楊永信的視頻。雖然是好幾年的視頻了,但是在微博上又火了起來。
記者柴靜對話楊永信的採訪中提到:「不管上網成癮有多嚴重,反抗父母意志多麼強的孩子,只要被送進一間治療室,出來的時候,會立刻向父母道歉認錯。」
對此,很多新聞媒體都曾報導,並稱之為奇蹟。這吸引了全國各地大量的家長,送孩子前來就診。
但是那些已經出院的孩子,卻坦言他們在裡面接受的治療,其實只是電擊。這種「電擊治療法」讓孩子感到無比的痛苦,而孩子在恐懼之下順從服軟,就意味著治療的成功。
楊永信的行為對錯且不論,那些為了讓孩子順從聽話,而將其送進治療室的父母,你們更應該好好反思。
點擊播放 GIF 0.0M
父母專制的希望孩子能夠乖乖聽話,卻忽略了對孩子本身的教育,可孩子一旦不受控制就採取「治療」的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
這正是美國心理學家鮑姆令特提出的專制型父母。這類父母主要靠權力和強制性來教育兒童,較少使用理智的控制和引導,對孩子缺乏熱情、慈愛和同情。
專制型的父母面對犯錯的孩子時,從不會認為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而是採取對孩子「強制」的管教,希望孩子能夠聽話順從。
父母的專制行為在孩子被迫接受的同時,會讓孩子的內心十分壓抑,給孩子的心理留下莫大的陰影。
此外,在教育片《茉莉的最後一天》中,品學兼優的林茉莉,不堪重負的自殺了。
茉莉小時候,媽媽問:「你長大以後想當什麼?」
聽到小茉莉說想當收銀員後,媽媽臉色一變,「你怎麼那麼沒出息啊,當收銀員,要當會計師,懂嗎?」
茉莉長大後想去讀中文系,媽媽卻說:「你要是去讀中文系的話,你爸媽的臉就被你丟光了。」
並且茉莉媽媽還對外宣稱:「茉莉說她畢業以後要去美國讀博士。」
最後,媽媽通過高科技讀取女兒生前的記憶才知道真相。雖然她追悔莫及,卻無法挽回女兒的生命了。
媽媽的專制,讓茉莉成長為外人眼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卻是以傷害孩子的心理為代價,最終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父母因為操控孩子的人生,而得到了滿足感,但卻忽略孩子本身的想法,這種以孩子的心理健康為代價的教育,無異於本末倒置。
02在父母專制下成長的孩子,自我認可感低
在第6季《爸爸去哪兒》中,嘉賓楊爍和兒子的相處方式一度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楊爍對兒子十分嚴厲。在來到節目組安排的地方後,兩人一下車後朝不同的方向走。
點擊播放 GIF 0.0M
綜藝《爸爸去哪兒》
等楊爍轉過頭,看著還未跟上來的兒子便喊道:「楊雨辰,我從哪邊走的?」
兒子指了爸爸走過的路,「那邊。」
楊爍接著便開口要求道:「走回來。」
之後,楊爍一路上都在挑孩子的毛病。
「衣服能挽好嗎?」「所有人都在等著你啊!快點!」「衣服拉好!」「快走!」「包背好了。」「走路不會走嗎?腳尖衝前!」
一路上,楊雨辰都在乖乖執行父親的指令,面對父親的懲罰絲毫不敢懈怠,極力的忍耐著。
點擊播放 GIF 0.0M
綜藝《爸爸去哪兒》
楊爍全程都沒有顧及兒子的情緒,不僅讓小小年紀的楊雨辰感受不到爸爸的關愛,還讓他在本該天真爛漫的年紀的就學會了壓抑和克制,過早的被迫長成爸爸心目中的「男子漢」。
在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
如果孩子長期處於父母的專制下,但是卻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很可能讓孩子的自我認同感變低,漸漸的變得敏感而不自信。
父母過度的控制,會讓孩子難以學會選擇與拒絕,內心自我認同感也很低,而這會導致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活成一座孤島。
03 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父母的專制往往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如果孩子長期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容易讓孩子的心理受到傷害,變得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父母想要在不傷害孩子心理的前提下教育孩子,不妨從以下幾點入手。
1.父母交出選擇權,孩子才能成長
在《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拿出自己的養老錢給孩子買房,希望孩子能夠留在家裡工作,然後找個人嫁了。
可齊明月卻想要去外面闖蕩,她想去追逐去拼搏一個更好的未來。
父母自認為給孩子選擇了最好的,可是卻忘了詢問孩子的想法,從而產生矛盾和爭執。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曾說過: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不妨多聽取一下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在自我選擇中逐漸培養出獨立的人格,從而更好的成長。
2.平等溝通,才能拉進親子關係
「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
「叫你幹嘛就幹嘛,哪那麼多話?」「小孩子家家的懂什麼,不要亂說話。」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一類的話,因為父母把自己放在了制高點,總認為孩子幼稚不成熟,而忽略他們的想法和意見。
孩子在這種不平等的狀態下,會因為被迫聽話而變得唯唯諾諾,不敢和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親子關係越來越僵化。
當親子間缺乏必要的溝通時,矛盾和衝突便會越來越多。
父母不妨嘗試著多和孩子商量,通過詢問或建議的方式平等的和孩子溝通交流,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在平等溝通的過程中,父母不僅能夠了解到孩子內心的想法,孩子也會在溝通交流中明白父母的苦心,從而拉進親子關係。
3.多肯定孩子,不給孩子施加壓力
綜藝大咖楊迪曾在節目中對父母說過:「你們從來沒有阻礙過我想要做的任何事情,你們永遠都是鼓勵我。你們讓我覺得,我真的很優秀。」
點擊播放 GIF 0.0M
綜藝《青春環遊記》
楊迪曾經因為長相而被人吐槽,但是楊迪的媽媽卻十分鼓勵和肯定孩子,認為楊迪是最帥的,是一個優秀的人。
正楊迪能夠有如今的成就,和父母一直到肯定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曾過這樣一句話:「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讚美。」
父母給予孩子的肯定,不僅能提高孩子的自我認可度,更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養分,讓孩子能夠以更健康的心理面對這個世界。
父母如果能放下自己的專制和孩子平等相處,學會多肯定孩子的進步,不僅能夠構建良好的親子氛圍,更讓孩子在成長中學會自信獨立的選擇,有能力和勇氣面對更多未知的挑戰。
唯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學會放手,讓孩子從雛鷹成長為翱翔於高空的強者,選擇自己未來的人生!
作者:博沃思主創團·瑩瑩燈火
聲明:本文圖片和內容來源於網絡,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