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野生老虎,僅生活在亞洲,而世界上絕大多數的獅子,都生活在非洲,即便是同時擁有老虎和獅子的印度,它們之間也相互之間沒有任何交集,亞洲獅僅在吉爾森林裡面有,而孟加拉虎則分布在印度大大小小23個保護區裡面。
也正是因為老虎與獅子體型、戰鬥力等各方面都太像了,雙方又沒有見面的機會,所以網上才會出現大量有關於獅虎的討論,但是你知道嗎?大約在11700年前,即全新世期間,亞洲獅與老虎存在同域分布,而且重疊的區域面積不小,幾乎是整個印度次大陸,及中西亞部分地區。
但是根據目前所有的史料記載,我們並沒有發現多少野生虎與野生獅子衝突的記錄,說明它們雖然同域分布,但卻能和平共處,這出乎了我們的意料。
獅子與老虎食性相同,對環境的要求很高,而且領地意識極強,為何在生存資源上存在較大競爭的兩種動物,居然能和平共存呢?
要知道在西伯利亞東北虎與狼共存地帶裡,狼的種群發展是高度受東北虎抑制的,今天我們就來探尋下老虎與獅子和平共處的秘密,並不是我們想的「實力相當」這麼簡單。
非洲獅由北非進入歐亞地區
現代獅子起源於東非和西非,時間節點大約是140萬年前,由於自寒武紀物種大爆發之後,地球上又發生了數次的物種大滅絕,類似於短面熊、美洲擬獅等大型食肉動物相繼退出了歷史舞臺,一些中小型的食肉動物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會,而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獅子、老虎則收益最大,它們的棲息地迅速擴張,種群高速發展,很快,獅子就充滿了除撒哈拉沙漠之外的幾乎整個非洲地區。
與老虎一樣,獅子作為一種大型的貓科動物,同樣具有極強的探索性和高度移動性,大約在2萬多年前,它們經由北非,迅速擴散至南歐大部分地區,接著東進,最遠到達印度次大陸。
由於長時間的地理隔絕,進入亞洲的獅子在外形、基因層面上逐漸與非洲的獅子產生分歧,成為一個獨立的亞種——亞洲獅。與非洲獅相比,亞洲獅的體型更小,雄獅鬃毛也更短,所以能夠明顯看到雄獅的耳朵。
東亞的老虎西行和南遷
關於老虎的起源,世界上有很多個版本,而老虎起源於東亞,即華南虎生活的地區,是支持人數較多的一個版本。從1920年發現的中華古虎化石來看,它與現代虎所有亞種裡面,華南虎的形態最為接近,間接證明了老虎起源於東亞的說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們終於在2005年找到了更加實質性的證據,通過DNA測序的方式,人們確認了河南一帶是老虎的發源地,而華南虎則是現代虎中最古老的一支,只是可惜的是,作為我國獨有的一種老虎,如今已經野外滅絕了,只能在動物園中看到它們的雄姿。
相對於群居的獅子來說,獨居的老虎更具移動性,現代虎自200萬年前出現之後,迅速擴散至亞洲大部分地區,從老虎的擴散方向來看,大致可以分成兩支,分別是:
沿西北方向的河流系統及森林系統進入亞洲的西南部;沿西南方向及南方進入印度次大陸及東南亞一帶,最終因地理隔絕逐漸形成了新的亞種。老虎擅長泅水,所以能夠登上蘇門答臘島、峇里島等,由於東南亞各島嶼之間無論在地形、氣候方面都有很大差異,有著「一島一氣候」的說法,所以即便蘇門答臘虎、峇里虎、爪哇虎等相距很近,但表現在外在形態上也有顯著差異。
獅子老虎的同域分布
從獅子擴散至亞洲的時間節點來看,與老虎擴散至中亞、西亞、印度次大陸的時間節點差不多,且雙方都有往一個方向走,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距今一萬多年前的中亞、西亞,及印度次大陸地區,獅子與老虎在同一片地區下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
我們都知道,獅子與老虎是可以交配並且產生後代的,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有發現野生獅虎獸或者虎獅獸的存在,也沒有發現野生獅虎之間的爭鬥現象,所以有理由推斷,在它們同域分布的期間,獅子與老虎並沒有產生太大的衝突。
這點讓許多人感到意外,畢竟獅子與老虎都有「百獸之王」的稱號,雙方即便是為了確認自己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地位,也會互相發起挑戰,更何況在獵物、資源等各方面都存在強競爭性。
我們看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東北虎與灰狼,在20世紀之前,東北虎數量很多,所以當地的灰狼數量則較少,而當進入20世紀之後,俄國大肆捕殺東北虎,導致老虎數量急劇下降,此時人們觀察到這裡的灰狼數量有所上升,到了20世紀50年代之後,俄國的東北虎數量下降到歷史最低,此時狼的數量達到了頂峰。
50年代過後隨著對野生的保護,老虎數量逐漸攀升,此時人們觀察到狼的數量在下降。長時間裡面,東北虎與狼都表現出此消彼長的趨勢,可見在同域分布下,老虎對狼的種群起到抑制的作用。
無獨有偶,在白俄羅斯的納利波基森林裡面,歐亞猞猁也被觀察到抑制狼群發展的現象。歐亞猞猁是猞猁屬裡體型最大的一種,而此地的狼卻是一些小型狼,遠沒有北美灰狼那麼巨大。
成年的猞猁,尤其是雄性大猞猁,無懼任何一頭狼,即便是雄狼,所以在同域分布下,猞猁會定期捕殺狼,以便給幼崽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
根據白俄羅斯科學院的調查,在猞猁活動頻繁的區域裡面,狼幼崽的死亡率高達40%-50%,有些地區甚至高達90%,而在這些地區裡面,猞猁幼崽的死亡率僅有20%-25%左右。
猞猁殺的狼,基本上都是狼幼崽、亞成年狼、懷孕的母狼,以及孤狼,所以我們也正確認知,即便是成年的雄性大猞猁,也不會去惹狼群,它們更多的是在每年溫暖的季節裡面,向孤狼,或者一些較為弱小的狼發起攻擊。
無論是在寒冷的西伯利亞遠東地區,還是在納利波基森林裡面,食性相同的兩種動物都存在強競爭性,且相互之間衝突不少,但為何食性更加相近的獅子與老虎,卻沒有爆發大規模衝突呢?
難道真的是因為勢均力敵,誰也不敢輕舉妄動的緣故?
可能會存在這方面的原因,畢竟在野生動物裡面,趨利避害是天性,無論是獅子還是老虎,在發起攻擊之前,總是會衡量對手的實力,但其實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獅虎和平共存的秘密
我們都知道,老虎被稱為「森林之王」,而獅子則被稱為「草原之王」,從這兩個外號上面,我們便能對它們的習性略知一二。
老虎是獨居動物,它的捕獵方式更多的是靠伏擊,它不太擅長用追逐的方式捕獲獵物,所以老虎必須生活在森林裡面,依靠眾多的遮蔽物輔助捕獵。
而對於獅子來說,它們是群居動物,除了會伏擊之外,更多的是靠團隊合作追擊獵物,由於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獅子與老虎對地形環境的要求也不一樣。
無論是群居的亞洲獅,還是群居的狼,我們會發現,它們名義上生活在森林裡面,但實際上是生活在林中的開闊地帶,或者是稀樹平原上,在這種地形裡面,更能發揮團隊狩獵的趨勢。
而對於獨居的老虎來說,到了平原上,缺乏有效的遮蔽物,會感到「生存無力」。所以在食物充足的階段裡面,老虎不會來到林中的開闊地帶或者平原地區,而獅子也不會貿然進入密林。
兩者在大環境上看似有著很大的重疊,但是在微生境上彼此分離,在19世紀之前,野生動物種類、數量豐富,獅虎並不缺乏食物,所以它們之間能夠見面的機會自然就渺茫了。
獅子之所以經北非擴散至亞洲之後,沒有往更深的內陸發展,並不是有些人所說的是老虎阻止了它們,更多的是環境因素。亞洲內陸多為森林地帶,在這些地形裡面,群居的獅子會表現出「生存無力」。
另外,獅子進食之後需要大量飲水,它們對水源的要求很高,而亞洲內陸的雨季很短,乾旱時有發生。再來看看印度次大陸一帶,基本上屬於熱帶季風氣候,降雨量充足,河流網道密布,又是沒有多少大型樹木存在的平原地區,非常適合獅子生存。
所以進入亞洲的獅子,也就沒有往更深的內陸發展了。對於老虎來說亦是如此,它們會對平原地區表現出「不適應」,也就不會大量涉足獅子的領地,雙方自然能夠和平共處。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