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由於一些事情耽擱,這兩個月內容更新一直不及時,還請見諒。從今天開始,鶇龜先生將恢復更新關於烏鶇、烏龜和原生魚等方面的文章和視頻內容,敬請關注。對於烏龜的飼養,本年度計劃主要分享關於溫室草龜(以下簡稱溫室龜)和硬幣苗龜的飼養兩個方面的內容。由於烏龜頭苗基本要到7月初才大規模上市,我們就首先來談談關於溫室龜的飼養系列問題。
烏龜因為外形呆萌可愛,打理起來也相對簡單、省心,是家庭中常見的寵物,飼養數量非常多。隨著環境汙染、棲息地的喪失,以及人為過量捕捉等原因,野生龜已經十分少見,且是國家保護動物,捕捉、售賣均是違法行為。因此,目前合法途徑來源的烏龜,都出自烏龜養殖場(也有一小部分是玩家自行繁殖的家養烏龜)。
根據飼養環境的不同,養殖場的烏龜又分為外塘龜(含溫轉塘)和溫室龜兩大類。顧名思義,外塘龜就是生長於室外池塘的烏龜;而溫室龜則生長於室內恆溫環境。外塘是仿野生環境,大家普遍認為養出的龜體質好,抗病能力強。由於很多朋友買回家的溫室龜,動輒就出現腐皮腐甲、感冒和腸炎等問題,甚至成為養不過一周的「星期龜」,導致大家都認為溫室龜體質差,容易生病和死亡。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有些溫室龜的生病和死亡確實是因為體質不好,但大部分溫室龜的生病和死亡,原因並不在於此。今天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下這個問題,供對此有困惑的朋友們參考。
一、溫室龜及其基本特點
烏龜是變溫爬行動物,無法自主調節體溫,其活動性能主要取決於外界環境溫度高低。除熱帶地區,一年中烏龜的活動可分為生長期和冬眠期兩個基本階段。以鶇龜先生所在的南京地區為例,基本每年11月底烏龜開始進入冬眠,直到第二年4月中下旬後出眠,整個冬眠期約5個多月。而再往北地區,烏龜自然冬眠期則超過半年。也就是說,一年中烏龜的生長期極為有限,生長速度緩慢。這對於寵物龜飼養者倒也無妨,但對於出售商品龜的養殖場而言,顯然是不利的,自然生長至少要經過4-5年才能將龜苗培育成商品龜。因此通過建造溫室,為龜創造一個恆溫環境,打破冬眠限制,讓龜四季都可生長,就成為各養龜場共同的選擇。生活在這樣恆溫環境下的烏龜,就被稱為溫室龜。
由於四季恆溫,再加上食物供應充分,溫室龜生長迅速,一年基本等於自然生長的兩三年。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由於生長速度過快,而使龜甲帶有明顯放射狀「生長紋」。同時由於長期在室內生活,缺乏陽光照射,致使龜殼顏色普遍較淡,色澤偏白。因此,同等條件下,生長迅速、個頭大,龜殼帶有放射紋,整體顏色偏淡,是溫室龜的基本特點。
二、溫室龜為何容易生病和死亡?
溫室龜生長迅速、出欄快,主要供應食用或藥用龜市場。但隨著寵物龜飼養群體的擴大,龜商也將其作為寵物龜出售。溫室龜被買回家後,經常會出現腐皮腐甲、感冒和腸炎等疾病,有時甚至「吐血」而亡。因此,溫室龜難養、易病、易死,幾乎成為共識。而對於其原因,大家多將其歸結為溫室龜體質差。客觀來說,確實不排除有部分溫室龜是因為體質弱而生病或死亡。但大部分溫室龜的生病和死亡,並非因為體質差。根本原因是大家對溫室龜的性格特徵、溫室與家養環境的巨大差異,缺乏必要的了解,從而在家養初期採取了不當飼養方法所致。換句話說,根本原因不是因為龜(體質差),而是在於養龜的人(寵主認識不到位,飼養方法不當),這才造成溫室龜容易生病或死亡。
1、穩定的溫室環境造成烏龜對環境變化缺乏抵抗力
養龜場飼養溫室龜,是為了快速出肉,供應肉食龜和藥用龜市場。為此一要求生長迅速,二是總產量高,只有這樣經濟效益才更好。為此創造了四季恆溫的環境,並提供充足的食物,以促進烏龜快長;同時也加大了飼養密度,以保證總產量。
近似封閉的空間、高密度的飼養數量,就是溫室龜基本的生活環境。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有烏龜生病,很容易就蔓延至全養殖池,嚴重時甚至會造成龜團滅,令養龜場損傷慘重。因此,養龜場一般是採取定期藥物殺菌、消毒的方法,來避免烏龜患病。換句話說,溫室龜是在藥物的控制下,在一種近乎「無菌」的環境下生活的,對致病微生物缺乏必要的免疫力。一旦離開了溫室環境,自然容易受到致病原的侵襲。
綜上所述,在溫室條件下,烏龜的生活環境堪稱「優越」,是名副其實的「溫室花朵」。近似封閉的恆溫環境,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好處是可以使烏龜避免外界氣溫波動的影響,安心生長;缺點是造成烏龜缺乏對氣溫變化的適應性。離開原環境,到了家養環節,就經不起風吹雨打,非常容易生病。這就是很多龜友反映,一場突發降溫天氣後,溫室龜就感冒、肺炎的原因。同理,由於溫室龜是在藥物控制下生長的,優點是避免了致病微生物的危害,可預防烏龜生病;但弊端是造成溫室龜對致病原缺乏免疫力。到了家養環節,很容易被各種細菌、病毒和真菌等感染而生病。
2、穩定的溫室環境造成溫室龜容易應激反應而生病
除了對變化的環境難以適應,優越的溫室環境,也造就了溫室龜容易應激反應,進而帶來各種病變。烏龜作為變溫動物,對穩定的環境依賴性強,對環境變化敏感。一旦環境變化過大,就容易因不適應新環境而產生應激。剛買回家不久的溫室龜,之所以經常出現腐皮腐甲、拒食、腸炎等疾病,甚至「吐血」、「暴斃」而亡,並不是因為龜體質差,這是嚴重應激反應帶來的結果。
所謂應激反應,說起來話長,簡單說就是一種「環境變化綜合症」,是在環境變化的影響下,所產生的非特異性全身綜合反應。引起應激反應的環境變化因素,稱為應激源。溫室龜原本生活於環境單一的溫室中,而家養環境比溫室更為複雜,二者差異大。氣溫波動、水質、食物變化和人為打擾等,都有可能成為引發應激反應的應激源。
動物發生應激反應時的主要表現是搏鬥(攻擊)或逃跑,部分表現為蜷縮、裝死等。烏龜由於天生膽小,選擇一般是逃跑。新買回家的烏龜,總是不停的爬動,或喜歡越獄,很多龜友認為這是烏龜活潑好動、精神好的表現。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因新老環境變化過大而產生的應激反應,只要設置一個陰暗的躲避處,供烏龜躲藏,一般即可安靜下來。如果環境一直不穩定,應激反應就會持續下去,直至引發疾病或死亡,其原因與烏龜體內的物質和能量分配機制有關。
當應激反應發生時,為便於逃跑,烏龜會將體內大量物質和能量,通過血液輸送到四肢的肌肉組織中,以便隨時逃離新環境。這種不均衡的物質和能量分配方式,必然會導致流入其他組織器官,例如肺、胃、腸等器官的血液量減少,造成氧氣和營養物質等缺乏,引起內部組織器官缺血、缺氧,進而產生損傷和病變。經常有龜友反映,新買的溫室龜出現不明原因暴斃,或者吐血而死,多數都是長期嚴重應激反應的結果(損傷了內部器官)。
除了可以造成內部組織器官損傷或病變,應激反應還會抑制免疫系統,減弱免疫功能,使烏龜更容易生病。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腐皮腐甲,這是新入溫室龜的多發病。多數人都認為其是水質不潔引起,強調要經常換水,以保持水質清潔。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應激反應破壞了皮膚的免疫功能,致使皮膚感染。頻繁換水不僅不解決問題,還會加劇腐皮腐甲的發生。
烏龜腐皮腐甲很常見,但其發生具有明顯規律性。一般多出現在新龜階段,適應環境後就不容易再出現;老龜也可能會因為環境突變(如頻繁換水)而腐皮腐甲。不少朋友用非常潔淨的涼白開或礦泉水養龜,但仍難以避免腐皮腐甲的出現。也就是說,龜仍是那隻龜,水也是清潔的水,只有當環境發生明顯變化時,腐皮腐甲才容易出現。這是單純用「水質不潔」解釋不清的;而了解應激反應後,就能很好理解這一問題。
皮膚(含龜甲)是烏龜直接與外界環境接觸的體表組織,相當於天然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可以起到防護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屏障作用。一是對外阻止各類環境有害因子,通過皮膚滲透進入體內,避免對內部各組織器官造成傷害;二是對內防止皮膚中水分、電解質、營養物質及脂肪等的喪失,從而維持皮膚屏障作用的穩定。
(2)抗菌作用。烏龜皮膚具有天然免疫防禦機制,還與其分泌物中含有的一類抗菌物質有關,即生物活性多肽。研究表明,活性多肽通常具備多樣生物學功能,如免疫調節、抗細菌、抗病毒、抗真菌、抗氧化和抗腫瘤等。實際上,皮膚表層含有大量細菌、真菌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但烏龜卻並不會因此而生病,這就與活性多肽物質的抗菌作用有關。
正是由於屏障作用和抗菌作用的存在,正常情況下烏龜並不容易出現腐皮腐甲問題。那麼為何應激反應時就容易出現了呢?如上文所述,應激反應發生時,烏龜體內的物質和能量分配是不均衡的。皮膚組織同樣由於流入的血液量減少而受損,減弱了屏障作用和生物活性多肽的分泌,使得細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趁機感染,這才造成了腐皮腐甲。同理,新入溫室龜的拒食、腸炎、吐血和暴斃等,也大多都是在應激反應作用下,內部腸胃等器官受損、病變帶來的最終結果。
3、寵主認識不足和飼養失當,加劇了溫室龜生病或死亡
如上文所述,溫室龜長期生活於溫室環境,對氣溫的突變難以適應;單一的溫室環境,也造成溫室龜容易因為環境改變過大而應激反應。但實際上,溫室龜並沒有那麼難養,只要給烏龜一個穩定而安全的環境,不去過多打擾,讓其安心靜養,溫室龜也能很快適應新的環境,順利度過應激反應期,減少或避免生病和死亡。
很多寵主對於溫室龜的特點認識不清,買回家後飼養失當,最終才使問題更加嚴重。新龜到家以後,不是從營造穩定的環境入手,讓溫室龜安心靜養;而是著急讓烏龜開口吃食,擔心水質不清潔……。於是每天換著法子餵食、頻繁換水,經常去觀察、把玩烏龜。這樣做的結果,只會使環境一直難以穩定,加劇烏龜的不適感,更利於應激反應的發生,使得溫室龜動輒生病,直至死亡,而寵主卻將其原因歸結為溫室龜體質太差。其實根子不在於龜(體質差),而是養龜的人(不當飼養)。著急餵食、著急曬背、著急換水……等等過於急躁的做法,最終使得溫室龜生病或一命歸西。
以鶇龜先生為例,上個月底買入了10隻大小不同的溫室草龜,做飼養試驗。其中背甲長度在5釐米以下的龜苗,很快適應新環境,開始吃食。而4隻背甲長度在8釐米左右的溫室大龜,自4月26日籤收,直至5月23日,近一個月的時間,一直處於不吃食狀態(即拒食)。按照一般龜友的做法,早就心急火燎去發帖詢問「不吃食要怎麼辦」了。但鶇龜先生沒有這麼做,在設置好環境後(大水體、設躲避),即將其放在一邊。在經過近一個月後,4隻溫室龜也最終開口進食,且無一隻有腐皮腐甲等生病現象。其秘訣,就在於環境的穩定和不過多打擾。期間沒有換水、沒有餵食(缸裡有水草和活魚蝦,以觀察自然開食情況),也不去打擾它們,這才使它們順利度過應激反應期。
三、結語
新買入的溫室龜,確實存在易生病和死亡現象,但其根源並不是大家認為的溫室龜體質差,而是寵主對溫室龜的特點缺乏了解,飼養方法失當造成的。也就是說,根子不在龜,而是養龜的人。
與野生龜和外塘龜相比,溫室龜的生活環境可以說非常「優越」。有溫室阻擋外界氣溫的突變,有藥物控制致病微生物的侵襲,有源源不斷的食物供應。但也正是這種「優越」的生存環境,使得溫室龜對氣溫突變、各種致病原都沒有很好的免疫力,到了家養環境下容易生病和死亡。很多寵主對於溫室龜的特點缺乏必要的了解,新龜到家後,不是將重點放在穩定的養龜環境營造上,而是著急讓烏龜開口吃食。急於餵食、曬背,每天換水,頻繁打擾等不當行為,都加劇了環境的不穩定,促進了溫室龜生病或死亡。
其實溫室龜的飼養,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困難;溫室龜也不是那麼容易就生病或死亡。只要能保持養龜環境穩定,安全度過應激反應期,就相對容易多了。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我們在後面的文章中,會做出詳細介紹,歡迎到時關注。
鶇龜先生,分享簡單靠譜的烏鶇、烏龜和原生魚飼養經驗和方法,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