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鐵布料市場,它是南寧最大的布料交易市場。也是很多人量身定做衣服的首選之地。
走出白蒼嶺地鐵站,一眼就可以看到南鐵布料市場。走進去後發現,與市場外的喧囂熱鬧相比,略顯安靜。
第一次看到那麼大的一個布料市場,像是發現了一個隱秘之地一樣,每一個檔口都整整齊齊地堆著色澤斑斕的布料,種類齊全,在這裡你幾乎都可以找到你想要的。
在一樓,除了進門是幾家飾品店,兩旁都是布行。左邊是擺攤賣,成堆的布料一疊又一疊,整齊地擺放著。右邊是掛布行,每個檔口都掛滿了花色豐富的布料,一幅又一幅,應有盡有。在高過頭的掛布行裡穿行,像是在捉迷藏一般。
在這裡,老闆會熱情地問你需要什麼料子,喜歡什麼花色……倘若有中意的,用你的奇思妙想,加上裁縫的妙筆生花,足以成為自己眼裡的風景。
只是,當我繼續漫步在檔口前,沉浸在花海一般的布匹時,突然發現,這裡的老闆都很悠閒,偶爾看到幾個顧客進進出出,多是老年人,幾乎沒有年輕人的蹤影。
除了偶爾有顧客在選布匹、「砍價」,大多數的布料攤無人問津,許多老闆就無聊地在布堆上坐著、在檔口旁聊天,甚至幾個人圍坐著打牌來打發時間。
「布匹生意現在是越來越難做了,很少人來做衣服了……」這是聊天時他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過道上,人寥寥無幾,往檔口上看,有些檔口檔口蓋著一塊布,像是好久沒來了。甚至很多人已經離開這個市場,有的也計劃著離開……
2014年,南寧晚報在《南寧七成裁縫店關門》中提到:
「記者通過調查走訪發現,受更為時尚便捷的成衣衝擊,邕城布料市場冷清,七成以上裁縫店關門,量體裁衣已慢慢淡出舞臺,漸行漸遠。」
市場外面熱鬧熙攘,這裡冷清落寂,仿佛就是兩個世界。那到底是什麼原因會出現如此的窘境呢?
▼人們購物習慣已經改變
「現在許多人為了省事,喜歡到服裝店直接購買成衣,而且年輕仔現在都喜歡網購,直接導致我們生意難做。」 一位阿姨無奈地說。
「去服裝店不僅是為了買到心儀的衣服,更重要的是還能過一把眼癮。」一位經常逛街的友女說。
雖然布料市場的布匹不再是一成不變的黃、灰、黑,但相對比起服裝店裡的成衣,色彩的豐富性、設計的美感、上身的真實感等都不佔優勢,很難給人一種怦然心動的驚喜感。
同時,手機購物已經成為絕大部分人的購物習慣,想買什麼衣服,去某寶搜索,看寶貝的評論、詳情頁,既不用過多考慮布料、輔料,也不用浪費口舌去講價,足不出戶即可買到心儀的衣服。簡單又省事,何樂而不為呢?
▼攤主多為中老年,對市場變化與工具使用不敏感
我們看到經營者大多都是上了年紀的阿姨大叔,面對著目前市場大環境的變化,他們更多的只是表現出無奈與疑惑。
「小夥子,抖音上的視頻他們是怎麼發上去的呀?」二樓一位賣布料的阿姨問道。
在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裡,我和另一個小夥伴回答了阿姨們問的很多個「為什麼」,他們聽之後還是雲裡霧裡,最後還不忘來一句「這些真是奇怪啊!」,然後繼續他們手中的活。
其實,他們也對這些新的事物、新的工具表現出好奇,只苦於沒人教。
見我們還沒有走,有一個做旗袍的阿姨拉我們到她檔口前教她怎麼發抖音。
考慮到她是零基礎,我們就選擇了讓她套用模板,於是教她在應用商店裡下載剪映,接著如何使用模板,最後怎樣發到平臺……
成片出來之後,看她開心的樣子,我和小夥伴像是做成了一件大事情,也很有成就感。
▼追求快消的時代,人們不想等,不願等
從前的一切都好像很慢。道路上的馬走得慢,車開得緩,郵件到得慢。
量體裁衣,寸寸精心。據一位做旗袍的阿姨說:「現在用機器了,做一件旗袍,兩個星期就好了,要是純手工,最快也要做上兩個月,帶繡花的還要更長。」
這樣的速度,還有幾個願意等呢?
現在的很多人,在網上買衣服發貨慢了要催,快遞慢了要催。人們不想等,不願等,追求在極短的時間內滿足快感,達成目的。
因為現在的人很少買布做衣服,因此堅持這些身懷絕技的老手藝人自然也就更少了……
現在人們把目的地看得很清楚,只想從出發地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終點。
一針一線屬於回不去的舊時光,很多人只會在匆匆的步調中偶爾去憧憬,去懷念。
▼注重時尚與個性,關注精神層面的心理感受
消費者對衣著的需求不再局限於功能上和質量上的滿足,更看重它的藝術化、個性化,關注其帶來文化層面和精神層面的心理滿足感。在穿搭上的選擇更是多元,希望通過品牌來顯示個人的審美品位、經濟地位和氣質。
我問朋友:「讓你去布料市場選布做衣服,既便宜又方便,你去嗎?」
「它那裡是便宜,但是在細節上的設計無法滿足我的需求。」 朋友很直接地說。看了他全身的搭配,從褲子、衣服、包包,再到帽子,都是同一個品牌的。
他還說,如果在某一家買到過符合自己體型、氣質的,後面還會持續關注新品,資金允許的情況下,也會考慮入手。現在很多年輕人也是如此。
加上年輕人本身對布料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去判斷質量好壞,也不清楚做衣的流程,多少會持懷疑態度,如此繁瑣、如此不省心倒不如直接網購。
去買布料做出的衣服價格上會便宜很多,但因為它無法完全像那些品牌的衣服一樣能展現一個人的時尚與個性。
品牌背後的調性是很多人考慮是否入手的原因,品牌所賦予這件衣服本身的個性時尚感、身份認同感,這都是買布料來做的衣服很難實現的。
如果說穿買布料做出的衣服和購買的品牌衣服,都是一種享受,我想,前者享受的是一個人的孤芳自賞,而後者享受的是一群人的縱情狂歡。
▼整體管理跟不上,人性化管理待加強
走在二樓檔口前,看到很多店主拿著扇子在扇風,衣服更是滲著汗水,一抬頭才知道頭頂的那些風扇一個都不開,像個裝飾品一樣掛著。
「已經好久不開了,說是線路老化,也不見他們修過,我們賣這些布料的,也不敢私自拉線,擔心著火……」一位老阿姨擦了一下額頭的汗珠後無奈地說。
她還說,雖然這裡沒外面熱,但這種熱天氣坐著不動都出汗,沒有風扇真是太難受了。
據了解,也是因為這個管理問題,有些檔口就不常開了或者直接搬離了這裡。
就像記者裴成斌說的一樣:
「衣、食、住、行」,衣為首,衣著的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著時代的變化。記得過去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能扯一塊布,做一件新衣服,而縫紉機也是那時大多數人家中必備的「大件」之一,布料市場也就自然成了老百姓經常光顧的地方。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印象中熙熙攘攘的布料市場儼然已成為過去。
就像裁剪已經不再適合繁忙的都市人,縫紉機也成了記憶一樣,南鐵布料市場也在悄然變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