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即熟悉又陌生的詞。熟悉是因為總覺得和「腦殘」有點關係,陌生是因為當仔細詢問的時候,很少有人能回答「腦癱是什麼?」
「腦殘」多數時候值得是智力缺陷,比如低能兒,但腦癱是指從受孕開始至出生後一個月內腦發育未成熟階段,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所致的以姿勢和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症。臨床上,腦癱就像頸椎病可以分為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頸椎病患者症狀表現不一樣,因此,不同類型的腦癱患者症狀同樣存在明顯的不同。
1、痙攣型腦癱
痙攣型腦癱是最常見的腦癱類型,約佔腦癱患者總數的80%。
臨床上,痙攣型腦癱患者出現症狀的主要原因是肌張力太高,表現為雙大腿外展困難、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跟腱攣縮。其中,上肢典型症狀表現為肘、腕關節屈曲;下肢典型症狀則表現為行走剪刀步態,下肢內收內旋等。
2、強直型腦癱
強直型腦癱是由椎體外系損傷所致,為錐體外系損傷或強剛型、固縮型腦癱,多與痙攣型腦癱混合存在。
強直型腦癱患者的主要症狀為鉛管樣或齒輪狀肌張力增高等錐體外系症狀,腱反射不亢進,患者多表現為、被動運動時抵抗均勻一致、被動運動時雙向抵抗、被動運動時抵抗在緩慢運動時最大等。
3、手足徐動型腦癱
手足徐動型腦癱患者常表現為四肢、頭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蟲樣,協同運動能力,語言障礙等。從臨床來看,患者症狀會在緊張、興奮時加重,安靜時減輕,入睡後多動消失。
4、共濟失調型腦癱
共濟失調型腦癱腦癱比較少見,臨床患者的主要症狀多表現為眼球震顫、步態不穩、搖晃及意向性震顫等小腦病變體徵和肌張力偏低,腱反射不亢進等症狀。
5、肌張力低下型腦癱
肌張力低下型腦癱患兒的主要症狀為肌張力低下導致的運動障礙。患者可能表現為肌肉出現鬆弛無力等肌張力低症狀;患者肌肉發緊、發硬等肌張力亢進症狀;手腳一直在晃動等肌張力不協調症狀。還有就是肌強直。
腦癱雖然有很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症狀表現和治療方式也有較大的差異,但是只要及時接受正規的康復訓練和治療,多數患者能夠獲得較好的預後!
在此提醒家長們:孩子得了腦癱不要害怕,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接受診斷和評估,及時接受治療和康復,才能保證孩子獲得較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