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自古以來就是個難破的謎題。婆婆和媳婦相處的好不好,跟這個家庭的幸福程度也有一定的關係。
婆媳相處不好,經常吵架,丈夫夾在中間也會很為難,幫哪邊都不對。
給婆婆做飯清湯寡水兒子不滿,妻子:月子我就吃這個,媽說有營養
凡凡跟丈夫結婚之後不選擇跟婆婆住在一起,見面少婆媳兩人都客客氣氣的一直也沒什麼矛盾發生。
凡凡懷孕的時候丈夫和自己商量說:「我工作忙,媽說不用請月嫂了,她來帶孩子,照顧你。」
凡凡本來想拒絕,但是丈夫和婆婆堅持,也同意了。等到生產完之後,婆婆果然拎著行李來了。
婆婆有點重男輕女,凡凡生的是個女兒,婆婆對孩子照顧的就不是很細緻,每次給寶寶換尿不溼給寶寶擦屁股都擦不乾淨。
凡凡跟婆婆說了,婆婆總是不耐煩,最後乾脆不管了,只在家看電視。
給凡凡做飯也是,家裡有什麼菜隨便炒炒就給凡凡吃,那土豆絲炒的硬硬的都不知道熟沒熟,還跟凡凡說這小米粥,炒土豆,多有營養。
凡凡跟丈夫商量讓婆婆回家,還是請個月嫂吧。丈夫還是不同意:「我媽說她那時候也是這麼坐月子的,現在身體不是挺好的?」
凡凡就這樣每天疲憊的帶孩子,月子結束了,婆婆也走了。孩子慢慢長大,老人身體變得越來越差,有一次直接住院了。
丈夫讓凡凡去醫院看看婆婆,送送飯什麼的,凡凡直接拎著自己做的土豆絲青菜湯過去了。
丈夫看著這些菜有些不滿:「這清湯寡水的,怎麼補身體。」同病房的人也有點唏噓,這兒媳婦這麼對婆婆啊。
沒想到凡凡一句話,左右人直接閉嘴。「月子我就吃這個,媽說有營養,現在我也給媽補補。」
這就是多年前種下的果,現在兒媳全都還給了婆婆。婆媳關係到底怎麼相處才是最好的呢?
如何處理婆媳關係
1)互相理解和尊重
有些婆婆總是抱著「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的理念,認為自己年輕時候受苦了,現在也要給兒媳「下馬威」。
難道自己受過苦難,一定要「報復性」的也讓別人受苦嗎?
兒媳剛剛結婚,對許多事情都不懂,婆婆應該對兒媳多一些包容,多給年輕人一些磨合相處的時間,不要總是插手兒子家的事。
媳婦也要尊重婆婆,對長輩有禮貌孝敬長輩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婆婆有一些老思想兒媳也要多理解。
一家人互相尊重,互相扶持才能走得更長遠。
2)對兒子的態度
媳婦在婆婆面前不隨便指使兒子做事,婆婆也不在兒媳面前宣誓對兒子的主權。
有些婆婆在兒子剛結婚的時候有些不適應,總認為兒子和自己才是一家人,其實兒子已經成了自己的小家,婆婆要快點適應這件事。
有些男性很心疼自己的妻子,家務全都包攬。在婆婆面前聰明的兒媳還是要主動做一些事情,不要給婆婆指使丈夫的印象。
3)保持距離
尊重和理解都有了,但是不建議兒媳在婆婆面前「放飛自我」。比如跟婆婆吐槽老公不好、跟婆婆耍小脾氣等等。
在婆婆面前還是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感,這樣才能更好地維繫婆媳感情。
4)兒子機靈一點
夾在這生命中重要的兩個女人之中,兒子在婆媳發生爭吵的時候,機靈一些,把雙方都安撫好,這就很考驗兒子的情商了。
婆媳關係看著可怕,只要用心經營,一家人還是能幸福美滿的走到最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