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經濟正成為近期輿論熱議焦點。
在近期的中央政治局工作會議上,由網際網路巨頭湧入社區團購而引發的亂象迎來了監管定調。會議明確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等新指示。緊接著,國家市場監督總局對阿里巴巴、閱文、豐巢出具的三張罰單更是「敲山震虎」,引發輿論對網際網路併購風向收緊的探討。
一度,網際網路經濟是我國領先全球的競爭力體現,是場景創新、應用創新的沃土,以行動支付等技術的全球領先為代表,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更是帶動了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諸多產業發展,成為我國科技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網際網路經濟為何突然變成了洪水猛獸?
總局相關負責人的表態值得注意:評估認為上述三起案件均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平臺經濟領域競爭呈現出多邊市場、動態競爭、跨界競爭、網絡效應等一些新的特點,但傳統的反壟斷法律規則仍然適用。
通俗來說,監管機構既肯定網際網路經濟的競爭性,也明確網際網路企業應對投資申報合規合法。再引申一些,要防止網際網路資本無序擴張、加大對資本投向方向管控力度,但也絕不是一刀切,完全抑制投資。
反壟斷核心是鼓勵創新
縱觀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AT&T拆分案和IMB、微軟長達數年的反壟斷訴訟等案例可知,反壟斷的核心是支持創新,反對大公司構成技術壟斷,壓制新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
昨日國家市場監督總局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亦明確肯定,近年來,我國線上經濟蓬勃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線上經濟發展中存在一些競爭風險和隱患。
在一些行業人士看來,監管不等於否定,更不等於抑制發展,引導網際網路經濟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引導資本向著更大社會價值投資,應是此次監管出手的重要目標。
上海律協競爭與反壟斷業務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徐明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候表示,此次罰款針對的不是壟斷行為,而是程序問題,這些應該申報但沒有去申報的交易,並沒有對競爭造成實際性的影響。
實際上,站在更大的背景看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惡意補貼、擾亂營商環境的資本戰當然要不得,我國需要健康的網際網路平臺,科技創新更需要網際網路經濟的繼續作為沃土,甚至成為「先鋒隊」。
網際網路經濟亟待「去虛迎實」
2020年是不凡之年,在全面一心打贏一季度「抗疫」戰後,今年二季度,我國即實現了GDP當季正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中國有望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全年經濟正增長。這個唯一「正增長」,對於14億人口的大國殊為不易,對世界意義重大,其背後是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
然而,2021年,無論內外部環境,我們還面臨更大的發展壓力。在內外雙循環發展下,2020年我國外貿超預期復甦,但內需增長需要雙頭齊進,增加內循環的任務更加艱巨。
今年政治局會議文件上出現「需求」一詞的頻率很較高,如「堅持擴大內需戰略」、「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不久前,國內知名經濟學家李迅雷曾指出,需求側進行改革,可能發生在縮小收入差距方面,進行稅制改革、社保改革,加大轉移支付和第三次分配的力度等方面。
而內循環無疑需要拉動更大的有效內需,需要更公平的財富增長,需要更多中小微企業釋放活力。
阿里、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應進一步加強對商品供應鏈的上下遊拉動,行動支付、小程序的發展也可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數位化工具的可獲得性。讓網際網路經濟在服務用戶、提高社會效率的同時,降低使用門檻,提高社會公平性,拉動內需繁榮,網際網路平臺們還任重道遠。
而對外,川普「實體清單」一役,成為極強的警示,我國社會各界對發展晶片、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硬科技實力發展的迫切性認知空前一致。
網際網路經濟無疑是場景創新、組織創新、模式創新的先驅,也創造大量新職業(如社區團購團長、網約車司機、直播博主等)、新價值(提高社會效率、整合供應鏈等)。但是,我國網際網路經濟的領先,亦可以向著更縱深的方向發展,網際網路巨頭們以數位技術助力傳統產業的同時,也可以引領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新興產業,更大範圍加入硬科技技術的原始研發。
實際上,我國網際網路發展在雲計算領域已經實現彎道超車,縮小國際競爭差距。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數據顯示,阿里雲增速迅猛,全球市場份額將會進一步得到提升,與亞馬遜微軟差距逐漸縮小;騰訊雲超過IBM,增速在Top 5廠商中位列第一。目前在雲市場,亞馬遜在IaaS市場中保持第一的位置,其次是微軟、阿里、谷歌、騰訊。
同時,以BAT為代表,人工智慧都是網際網路業務和投資探索的重要前沿領域,百度更是提出All in AI戰略,大量投入新技術研發。除了提供低門檻、零成本的小程序等數位化工具助力中小微企業線上發展,騰訊近年來也投資了不少前沿創新企業,蔚來汽車資金鍊最困難時候,恰是二股東騰訊給與及時輸血,聯合合肥政府一起挺了一把蔚來,才有了現在的新能源小巨頭。
在國際貿易摩擦下,硬科技發展成為未來科技戰的競爭關鍵。目前我國華為、阿里、騰訊等企業已經實現了終端場景全覆蓋,但晶片設計、原材料、高科技製造等更上層、中層的發展也需要快速填補。
以半導體產業鏈為例,晶片設計、封裝等環節目前已經進入成熟發展階段,國產廠商需要更多的時間積累以及客戶開發,晶片製造和深層要素則需要更多的資本研發投入,才能完成全棧要素創新,形成硬科技發展。
「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無論是社會還是政府,都希望看到網際網路經濟能走入新一輪創新期,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編輯:徐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