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世界電影的製作,基本上被北美、歐洲和亞洲牢牢佔據,具體到國家的話,則為美洲的代表美國、歐洲的優等生,英國、法國、義大利和西班牙,亞洲入選國家較多,有中國(香港、臺灣)、印度、日本、韓國四國,不過,這種格局正在發生轉變——好萊塢的沒落、歐洲的畸化與亞洲的崛起。
得益於起步最早,多元的文化,廣闊的視野,最新的技術,完全沒有審查的創作環境,以及全球優秀人才的加盟,好萊塢自二戰終結之後,便一直執世界電影的牛耳,即便是在今天,仍然處在電影業的霸主地位,並且在短時間內沒有其他地區能夠撼動,然而,由於政治正確的日益泛濫,好萊塢電影的質量在下降,受眾群體在逐漸減小。
比如,以美國歷史背景的電影,展現黑人苦難的故事,相對來說更容易獲獎,諸如《為奴十二年》、《綠皮書》等等。而在影視作品當中,不顧故事的內在邏輯,強行將某些族裔和群體的人物往裡面塞。此外,在BLM運動爆發後,甚至開始對很多過去拍攝的作品進行批判:《亂世佳人》美化奴隸制、《老友記》不夠多元化!
政治正確的效果與嚴格的審查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可能更加嚴格,等同於給電影的題材和角色上了緊箍咒,直接後果是電影不好拍,拍了不好看,自然很難得到觀眾的喜愛。
歐洲電影,作為曾經唯一能夠與好萊塢分庭抗禮的產品,已經不復存在了,原因很簡單,歐洲的電影導演,尤其是法國和義大利的導演,在所謂的藝術電影路上走越走越偏,已經走上一條歧路,徹底完全地進入了一種自說自話的死胡同,與普通觀眾的喜好無關——過去一年內,歐洲的電影看過幾部?
亞洲電影的崛起——韓國、印度領軍,日本穩步發展,中國奮起直追。
2020年,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宣告韓國電影在國際市場的巨大成功。其實,韓國電影在過去的十幾年內都表現不錯,屢有佳作問世,既有《寄生蟲》這種關注底層民眾困頓題材的,也有《計程車》這種厚重歷史片,以及災難片和罪案片。
日本電影業一度是亞洲翹楚,有過黑澤明這樣享譽全球的偉大導演和《七武士》、《羅生門》、《亂》等精品電影,還有宮崎駿製作的那些打動人心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天空之城》等等,如今雖然有所下滑,但實力猶存,不時有佳作問世。
印度寶萊塢作為產量世界第一的電影製作基地,作品質量在慢慢提升,同時為了適應其他國家的觀眾,歌舞的成分在悄悄地減少,《摔跤吧爸爸》和《起跑線》能在中國吸粉無數,便是最好的證明。
中國電影在全球最大市場的支持下,產量持續上升,作品質量也在不斷的改善,不過,由於某些獨特的原因,題材限制較多,故而只能緩慢上升。
未來電影哪家強?答案是亞洲。亞洲哪個國家最強?答案是印度!
龐大的人口基數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紛繁複雜的宗教和語言打造出多元的文化,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塑造了廣闊的視野,寬鬆的、近乎沒有的審查留下足夠廣闊的創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