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贛州房掌柜李啟軍
贛州自古以來城池就以固若金湯而揚名四海,若在有準備的情況下,即便城內士兵比攻城的士兵數量懸殊,也能死守不至於被貢獻,若有援軍,必能立於不敗之地,當然假如沒有援軍,也只能守到彈盡糧絕,與贛州共存亡,楊廷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可是不管如何,贛州的鐵城之譽,那是天下聞名的.
太平天國洪秀全借拜上帝會之名帶領著全國的百姓,風起雲湧,太平軍走到哪裡都勢如破竹,各地的義軍也是紛紛響應,山頭草寇也多立刻倒戈,說自己是太平天國的分支,一時間真假太平軍都分不清楚,但是目的只有一個,讓清政府下臺.
道光三十年(1850) 贛州城郊農民也被鼓動的熱血沸騰,信豐和南康的農民紛紛參加義和團運動,雖然不是太平軍,而且太平軍此刻才展露頭角,先看看那個時候的贛州狀況吧,五月,約1000多農民趁守城鬆懈,攻入了贛州城,燒毀教堂,趕走了傳教士,不過,知府和守城清兵等反應過來立刻組織了反擊,民團民勇就打散了這一千多人,不少人紛紛被逼跳河,結果溺死,大多數當街就被亂刀砍死,義和團僅剩幾十人逃脫.
鹹豐三年(1853) 七月,太平軍由泰和入境進攻興國縣城,算是第一次正規入侵贛州,知縣潘安國、武進士韓進春率民勇固守,太平軍環攻六晝夜,失利而退。興國也是贛州的一個所轄縣城,連一個縣城都攻了六天六夜.
第三年,為報攻興國失敗的仇,更為拿下咽喉軍事重鎮贛州,太平軍於鹹豐六年(1856) 三月十九日,數萬太平軍分兩路逼進贛州,紮營贛江兩岸,浩浩蕩蕩的紮營在贛江兩岸,此戰勢在必得。
聞聽太平軍來了,鄉民黃蠟黎、蔡三山領導山上打遊擊的農民軍也前來助陣,就是這樣的幾萬人,卻打了一個月,死傷無數,太平軍圍攻贛州城月餘不克,損失太大,撤圍而去。
有意思的是,贛州不遠的信豐縣城卻是太平軍經常光顧之地,同在鹹豐六年粵東太平軍翟火牯的數萬太平軍.是否和贛州攻城的是同一支部隊尚無考證,不過沒多久翟火牯就被擊斃,充分說明太平軍基本各自為陣,各打各的,除非相互之間熟悉,才會首尾呼應。
信豐是贛粵閩的三省要道,曾經廣西狼兵也駐紮兵營於此,目的是和贛州首尾呼應,狼兵的後代,也不甘被入侵的,同樣是被太平軍圍了220多天,信豐巋然不動,守城軍民也真是無敵.
贛州本身在西津門只有一個炮臺,也是剛剛做起的炮臺,其他都是臨時的炮架,所以在鹹豐六年(1856) 巡道汪報閏建八境臺炮城,這個炮臺現在依舊存在,那種火炮已屬於一個觀光拍照的景觀了.當時為了防備太平軍再次反撲,贛州做足了預備工作,第二年鹹豐七年(1857) 巡道汪報閏建東門炮城,就是百勝門位置的,又過了兩年,鹹豐九年(1859) 巡道林祥福建南門炮城,這個炮城著實的夯實了三道城門的鎮南門,讓全贛州人都放心了,覺得贛州再也不怕太平軍來入侵,最後一次修築炮城,接任知府楊豫成在巡城的時候發現,小南門位置和東門和南門位置相距甚遠,為了安全起見,在鹹豐十年(1860) 知府楊豫成建小南門炮城,這下,贛州的所有炮城都成了贛州的定心丸,更加鑄就了鐵城的當之無愧,要知道當時的城牆遠比現在的景觀城牆高出許多,假設那個時候有航拍,你將看到贛州高高的城牆,高、厚,且又堅固,幾座城門處還有又寬又深的護城河內壕和外壕,加上幾座城門的炮城,這即視感就兩個字:安全
但是無論是贛州還是信豐,城內知府和知縣以及官紳對太平軍既怕得要死,又恨得要命,他們鼓動全城軍民嚴防死守,以待外援,說一旦城破就會燒殺搶掠,其實最怕就是自己的財產被分全家人被屠,任何一個城市的官紳都是一樣的。
就這樣,鐵城贛州成了一個沒有受到太平軍影響的城市,要知道,周邊的十八縣,任何一個都成了太平軍的攻克地,信豐興國沒有,但是戰事不斷,戰火不斷,信豐,石城,崇義等,如石達開在崇義周邊,洪仁軒和諸位天王,包括幼天王還在石城被關押,後送南昌凌遲處死,據說幼天王才15歲,足足颳了一千刀殘忍至極.
所以說太平天國等於起於南京終於江西,而贛州,因為鐵城之稱和幾個炮臺的威懾,讓太平軍只能繞而遠之. 幾任官員做好了炮臺等待太平軍來戰,而太平軍,再也沒來. 從常遇春打贛州,到清軍打贛州,到太平軍打贛州,贛州的鐵城,自然而生,也沒有誰宣布,但是,都知道.(草於1月5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