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對華反擊計劃難奏效,認識錯誤好好道歉,才是和中國恢復關係的唯一出路
中澳貿易形勢因為澳大利亞的一意孤行而愈發嚴峻。此前,中方先後對澳大利亞大麥和葡萄酒徵收80%與200%的額外關稅,造成澳大利亞的巨大損失後,又提出暫停澳大利亞的煤炭進口。這一下讓著實擊中了澳方軟肋,煤炭產業佔澳大利亞外貿產業的15%,是其重要的外匯來源,而中國又是煤炭產業出口的最大市場。
目前的情況是,北半球入冬導致疫情再次反撲,而僅有中國恢復了此前的生產規模,對礦石等工業原材料依然保持需求。對此有媒體報導稱,澳方正在計劃通過鐵礦石對中方進行貿易還擊。
澳大利亞參議員、兼任聯邦資源部長馬特·卡納萬12月15日呼籲,完全可以通過對出口到中國的鐵礦加收關稅,來彌補損失。
要知道中國對於鐵礦石的需求佔據了全球需求的六成之多,而在中國進口的鐵礦石中,澳大利亞礦石則佔據了六成以上。簡單來說,只要澳大利亞提高1%的關稅,中國就需要額外花費近8億美元的採購成本。
但目前莫裡森政府也在猶豫,這個做法並沒有形成決議:
一方面是考慮到法律因素,中國完全可以將其做法告上WTO,最終很可能會影響到澳大利亞礦業的根本命脈;同時中國已經表現出了通過印度和開發非洲市場,來替換澳大利亞鐵礦石,澳方若輕舉妄動很可能適得其反。
此外,澳大利亞還希望通過藉助盟友的力量,抱團對華施壓。
之前澳方與美國、英國、加拿大和紐西蘭,共同創立了「五眼聯盟」,雖然該聯盟的主要職能是情報監測與收益。但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如今希望召美英加新四國以「戰略盟友」的身份,與澳方攜手形成對中國的貿易反擊。
對於這一點,澳大利亞恐怕打錯了算盤。五眼聯盟看上去牢不可破,但其實各自心懷鬼胎。
一方面是五眼聯盟國家幾乎都與中國在貿易上保持著頗為深厚的聯繫;另一方面,則是加拿大、美國這兩個國家打算背後捅刀。此前,在中國暫停對澳大利亞大麥進口,並提升關稅的同時,加拿大和美國卻接連同中國展開了大麥貿易的談判。如今原本屬於澳大利亞的大麥市場,很可能已經被加拿大和美國、甚至烏克蘭瓜分乾淨。除此之外,煤礦領域也有美國涉足的身影。
毫不忌諱的說,澳大利亞目前所能採取的措施,均無法對中國造成有效反擊,而最好的解決方案一直都是向中國道歉。換句話說,與其思考如何繼續升級矛盾,不如轉而解決問題的根源。
實際上中澳兩國的貿易摩擦,終究還是受到兩國關係的影響,一方面是澳大利亞多次對中國和澳大利亞的貿易合作進行污衊,稱之為對澳大利亞利益的侵略,另外還將赴澳工作、學習的中國人污衊為情報人員,刺探澳大利亞的「國家機密」。種種存在歧視和針對性的做法最終引起了中國的強烈不滿,從而對澳大利亞展開了懲罰。
但澳大利亞似乎並沒有得到教訓。實際上澳大利亞在過去的10年間,兩面派和牆頭草的做法就飽受詬病,如今即便是想回歸關係,也將付出成倍的努力。
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澳大利亞目前依舊存在懸崖勒馬的機會,若中國轉型成功再考慮認錯,恐怕真的為時已晚。
目前中國尚在尋找澳大利亞替代國家的時期,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中國已經全面復工復產的情況下,並非是中國需求澳大利亞資源,而是全球資源需要中國市場。對於各大資源出口國來說,中國的地位無可取代,他們都瞄準替代澳大利亞的農礦產品。
澳大利亞目前尚且嘴硬,但若中國已經完成了資源進口國家的轉換,屆時對於澳大利亞造成的損失,將不僅僅是媒體口中的「短期損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