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日本戲劇的「淨琉璃」和「歌舞伎」,兩者在實際表演上有密切的關係,而「淨琉璃」的發展較早,因此很多「淨琉璃」的作品後來都被改編成了「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代表性戲劇種類,它產生於日本近世——江戶時代,始於慶長年間(1596-1615)的阿國歌舞伎。現在,歌舞伎表演藝術作為日本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本作「無形文化財」),其繼承和發展在日本國內受到極大的重視。
與此同時,因為古典的歌舞伎在年輕人中得不到共鳴,它的繼續傳承也像中國的京劇一樣,正面臨著相當大的挑戰。
中國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所刊戲曲選集《風月錦囊》後編卷二有《三國志大全》,是摘錄當時流行的各種三國戲的選本。其中有《關羽斬貂蟬》、《五關斬將》等戲。關羽斬貂蟬,在整個三國戲中恐怕不僅是最荒唐,也是最殘酷最妖豔的一出,這偏偏與日本戲劇的風格相吻合。荒唐、殘酷、妖豔可以說是「歌舞伎」的三大因素,通過這三個側面刻畫人性,是「歌舞伎」的本色。
江戶時代的歌舞伎,上演的劇目主要是以史實和傳說故事等為題材,所採用的史實和傳說,很可能是圍繞當時的各種社會現象。這些歌舞伎中也有涉及三國題材的劇目。
寶永6年(1709),在大阪嵐座(劇場名)嵐三十郎演出了與《三國演義》有關的劇目。雖因缺乏具體記載,但從主要登場人物孔明和司馬仲達的搭配來看,應該上演的是「死孔明嚇走活仲達」的一段戲。戲中演的是劉備亡後,被囑託擔任蜀國大任的諸葛孔明,後來也感覺自己死期來臨,他以仲達為對手導演了一出一生一世的大戲。這很可能就是那時上演的精彩劇目。
很多日本人一提到「歌舞伎」和三國故事的關係,就聯想到《歌舞伎十八番》中的《關羽》。《歌舞伎十八番》是「歌舞伎」的世家名伶市川團十郎的十八種拿手好戲,歷代市川團十郎在所有的「歌舞伎」演員中聲譽最大,其所演出的劇目也最能體現「歌舞伎」的風格。
元文2年(1737)在江戶河原崎座,由第2代市川團十郎作主演,上演了藤本鬥文所作的《閏月仁景清》。這部戲雖沒有留下腳本,但很可能是由惡七兵衛景清扮演張飛,由白田山重忠扮演關羽,各自從張飛、關羽的形象中抽出部分段落搬上舞臺的。他還於元文4年(1739)11月在市村座劇場演出了《瑞樹太平記》。這齣戲是以足利時代為背景的劇目,他在其中扮演了關羽,後來又扮演過多次。
如寬保2年(1742),在大阪佐渡島長五郎座的《東山殿旭扇》中也扮演成關羽,留著長鬚手提青龍刀跨著白馬出現在畫面中。這樣在舞臺上培育起來的關羽故事,受到觀眾極大關注。
其後,有文化8年(1811)首演的《助六由緣江戶櫻》和萬延元年(1860)首演的《三人吉三廓初買》等劇目,其中都有關於三國的人物和故事出現。天保3年(1832),第7代市川團十郎選定《歌舞伎十八番》,制定了歌舞伎保留劇目時,就選上了《關羽》這個劇目。劇中關羽打開了關帝廟的門扉,自報家門云:「漢之壽亭候關羽,字雲長,今日在日本顯靈,要抓姦佞邪惡之輩。」其實,這個人並不是關羽,而是日本的武將景清。戲中人物在戲中扮演另外一個人物,也是「歌舞伎」愛用的常套。因此,《關羽》這齣戲算是戲中戲,並不是演出三國故事的戲。不過,這也反應了當時人們對關羽的偏愛。該劇目一直延續上演到明治時代。
到上世紀末又有市川猿之助主演的超級歌舞伎《新三國志》等劇目,將三國故事的戲劇改編和演出推向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