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書叫《最寒冷的冬天》,由得過普立茲獎的美國記者、歷史學家,大衛.哈伯斯坦所著,主要內容是從美軍視角,描述韓戰中的長津湖戰役,所以,在翻譯的時候,也被稱為「美國人眼中的韓戰」。
與其他戰史專家從戰略入手不同,哈伯斯坦把視角轉移向下,從基層軍官和士兵的回憶中,追尋戰役的脈絡。
所以,這本書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很接地氣,沒有把戰爭變成簡單的戰術碰撞,還有傷亡數字,而是通過老兵們的話語,近乎瑣碎的描述,把美軍戰役之初的整體狀態,裝備情況,單兵素質,展現的異常詳細。
另外,從老兵的視角出發,也暴露出這樣一個問題。雖然指揮官們對於戰役的發展產生了致命的誤判,但其實在戰役發生之前,有很多基層官兵已經通過在前線發生的各種情況,發現了對面敵人的變化,以及志願軍的到來,如果指揮官們能夠重視起來,彼此進行有效的溝通,而不是固執地堅持只相信情報部門提供的情報,這場戰役的勝負,還猶未可知,至少不會像已經發生的那樣慘烈。
大衛.哈伯斯坦以美國人特有的幽默筆觸對此進行了比較中肯的描述,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戰爭細節,比如,美軍中的指揮分歧,高層和基層的意見南轅北轍,直到長津湖戰役爆發的前一天,指揮官們還在為聽誰的而爭吵不休……
當然,此書的缺點也很明顯。哈伯斯坦明顯缺乏對美國以外的軍事常識缺乏了解,再加上收集資料的局限性,讓他在看問題時,只能從美軍視角出發,缺乏對北朝軍和志願軍的足夠了解,以至於他在書中把美軍在長津湖戰役中的糟糕表現,單純地歸結為美軍本身問題重重,而不是敵人更出色。
另外,他也犯了大多數西方戰史專家都會犯的錯誤,把北朝軍和志願軍獲取的勝利,單純地理解為人多好辦事。
雖然韓戰曾動用了整個美軍部隊四分之一的兵力,麥克阿瑟還說動了美國總統和國會進行了戰爭動員,美國媒體也不遺餘力地進行宣傳,讓美國人第一次知道,地球上還有個地方叫朝鮮半島,可是,美國人還是很快就忘了,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書儘管被評為《紐約時報》最暢銷圖書,《華爾街日報》最佳亞洲題材圖書,卻仍然沒能引起足夠重視的原因。
正是因為美國人集體對韓戰的漠視,導致我們經常閱讀的,有關韓戰的資料和書籍,絕大部分都是從志願軍視角出發,看得多了以後,我們也不由得有些好奇,美軍眼中的韓戰是個什麼樣子?他們的老兵對自己的敵人是個什麼看法?他們對於參加這場戰爭是個什麼心情?那些在二戰中曾有過光輝戰績的部隊,為何在志願軍的攻勢下,狼狽敗退?
歷史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出於一個愛國者的熱忱,我們更樂意看志願軍視角下的韓戰,但是,從美國人的視角,我們能看到不同立場,不同文化,對同一事物的看法,綜合起來看時,戰爭就不是簡單的勝利與失敗,這也是研究戰史的正確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