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都市現場綜合央視網、半島都市報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如刪除來源必究
近日,央視的一則調查報導引起大眾關注。根據央視報導,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只要花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不到10元。這些照片若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照片主人除了有可能遭遇精準詐騙,還有可能因人臉信息被用於洗錢、涉黑等而捲入刑事訴訟。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等等,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來解決。
近日,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一份《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該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人臉信息正在被過度採集
儘管人臉識別技術充滿爭議,但不知從何時起,「刷臉」開始「侵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刷臉支付、刷臉乘地鐵、刷臉登錄APP之外,近來,不少城市的小區以半強制的方式要求社區居民出入門禁進行刷臉。
今年3月份,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就遇到了進出小區要求「刷臉」的情況。其所在小區要求業主提供房產證、身份證、人臉識別等信息,勞東燕考慮到個人隱私安全表示反對,並將一封法律函分別寄給居委會和物業。經過談判,該街道最終同意業主出入小區可以自願選擇門禁卡、手機或人臉識別的方式。
人臉信息倒賣嚴重
根據央視報導,在警方今年破獲的兩起盜用公民個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都是利用「AI換臉技術」非法獲取公民照片進行一定預處理,而後再通過「照片活化」軟體生成動態視頻,騙過了人臉核驗機制,得以實施犯罪的。
在某二手網絡交易平臺,以關鍵詞「人臉數據集」搜索相關信息,迅速彈出商品名為「人臉相關算法訓練數據集」,數據集包含5000多張人臉照片,還是一個人不同表情的臉部照片,標價僅僅10元。
人臉信息與個人的身份信息相關聯
「人臉信息與個人的身份信息相關聯,包括身份證號、手機號等。一旦信息匹配,人臉可以製作成立體的面具,可能會被一些不法分子用於登錄、註冊金融帳戶,從而轉移受害者帳戶資金,或者讓受害者背負多筆網絡信用貸款,還可以用於註冊公司進行詐騙。」某技術安全方面的專家表示,一些仿真模擬面具可以在軟體上實現點頭、眨眼等以假亂真的動作。
人們不禁要問:面具可代替人臉解鎖手機嗎?
在央視報導中,科研人員在手機對面放上面具,然後進行光線、色溫以及角度的調節。通過幾次比對,手機成功解鎖。專家表示,這款面具的製作成本並不高,通過3D列印技術就可以製作出精度尚可的人臉面具或頭套。
記者在網絡購物平臺發現,一些簡易的平面人臉僅需要十幾元可以定製,並且可以成功實現考勤打卡。而如果是仿真性更強的乳膠、矽膠面具,定製則需要900元。
法律正在進一步完善
對人體生物信息採集、儲存、管理等方面,目前在法律層面我國還在進一步完善中。王懷濤介紹,最新的《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2020年版)不屬於法律,屬於效力層級較低的非規範性文件。其中,規定在收集人臉等生物信息前,應單獨向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以及存儲時間等規則,並徵得個人信息主體的同意。
11月1日,《信息安全技術 遠程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將正式實施,將為人臉識別數據保護提供具體規範。
人臉信息也屬於個人的數據信息,並與個人其他身份信息強關聯。在當前數據成為重要的商業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背景下,數據標準與數據安全正在被提上日程。
網友們表示,科技越發達,越沒有隱私可言。希望執法部門加大力度,嚴懲濫用人臉信息的違法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