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思極恐,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人臉信息別洩露!

2020-12-15 都市現場

來源|都市現場綜合央視網、半島都市報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如刪除來源必究

近日,央視的一則調查報導引起大眾關注。根據央視報導,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只要花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不到10元。這些照片若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照片主人除了有可能遭遇精準詐騙,還有可能因人臉信息被用於洗錢、涉黑等而捲入刑事訴訟。

購物時「刷臉」支付、用手機時「刷臉」解鎖,進小區時「刷臉」開門等等,如今越來越多的事情可以「刷臉」來解決。

近日,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機構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了一份《人臉識別應用公眾調研報告(2020)》,該報告顯示,有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使用過人臉識別,不過有六成受訪者認為人臉識別技術有濫用趨勢,還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已經因為人臉信息洩露、濫用而遭受到隱私或財產損失。

人臉信息正在被過度採集

儘管人臉識別技術充滿爭議,但不知從何時起,「刷臉」開始「侵入」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刷臉支付、刷臉乘地鐵、刷臉登錄APP之外,近來,不少城市的小區以半強制的方式要求社區居民出入門禁進行刷臉。

今年3月份,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就遇到了進出小區要求「刷臉」的情況。其所在小區要求業主提供房產證、身份證、人臉識別等信息,勞東燕考慮到個人隱私安全表示反對,並將一封法律函分別寄給居委會和物業。經過談判,該街道最終同意業主出入小區可以自願選擇門禁卡、手機或人臉識別的方式。

人臉信息倒賣嚴重

根據央視報導,在警方今年破獲的兩起盜用公民個人信息案中,犯罪嫌疑人都是利用「AI換臉技術」非法獲取公民照片進行一定預處理,而後再通過「照片活化」軟體生成動態視頻,騙過了人臉核驗機制,得以實施犯罪的。

在某二手網絡交易平臺,以關鍵詞「人臉數據集」搜索相關信息,迅速彈出商品名為「人臉相關算法訓練數據集」,數據集包含5000多張人臉照片,還是一個人不同表情的臉部照片,標價僅僅10元。

人臉信息與個人的身份信息相關聯

「人臉信息與個人的身份信息相關聯,包括身份證號、手機號等。一旦信息匹配,人臉可以製作成立體的面具,可能會被一些不法分子用於登錄、註冊金融帳戶,從而轉移受害者帳戶資金,或者讓受害者背負多筆網絡信用貸款,還可以用於註冊公司進行詐騙。」某技術安全方面的專家表示,一些仿真模擬面具可以在軟體上實現點頭、眨眼等以假亂真的動作。

人們不禁要問:面具可代替人臉解鎖手機嗎?

在央視報導中,科研人員在手機對面放上面具,然後進行光線、色溫以及角度的調節。通過幾次比對,手機成功解鎖。專家表示,這款面具的製作成本並不高,通過3D列印技術就可以製作出精度尚可的人臉面具或頭套。

記者在網絡購物平臺發現,一些簡易的平面人臉僅需要十幾元可以定製,並且可以成功實現考勤打卡。而如果是仿真性更強的乳膠、矽膠面具,定製則需要900元。

法律正在進一步完善

對人體生物信息採集、儲存、管理等方面,目前在法律層面我國還在進一步完善中。王懷濤介紹,最新的《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2020年版)不屬於法律,屬於效力層級較低的非規範性文件。其中,規定在收集人臉等生物信息前,應單獨向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以及存儲時間等規則,並徵得個人信息主體的同意。

11月1日,《信息安全技術 遠程人臉識別系統技術要求》將正式實施,將為人臉識別數據保護提供具體規範。

人臉信息也屬於個人的數據信息,並與個人其他身份信息強關聯。在當前數據成為重要的商業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背景下,數據標準與數據安全正在被提上日程。

網友們表示,科技越發達,越沒有隱私可言。希望執法部門加大力度,嚴懲濫用人臉信息的違法分子。

相關焦點

  • 2元能買上千張人臉照片,誰在賤賣我們的臉?
    但是,在個人信息裸奔的時代,你的「臉」也可以成為被買賣的商品,而且,並不值錢。日前,根據央視報導,大量的照片等人臉信息正在被私下交易。在網上,只要花上2元,就可以買到上千張照片人臉信息。 單獨的人臉照片洩露,或許對個人而言,並不構成什麼威脅。但是,當通過「照片活化」等技術工具,人臉照片也可以實現眨眼、點頭等簡單動作。
  • 2塊錢就能買千張人臉照片!當心「刷臉」打劫...
    根據央視報導,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只要花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不到10元。在人臉識別技術大範圍應用於手機解鎖、APP登錄、身份認證、安防準入等場景時,大眾也產生了質疑:處處「看臉」,你的臉還安全嗎?畢竟,人臉信息直接與金融支付等個人資金安全關聯,而且具有不可變更性。
  • 2塊錢買就能千張人臉照片!當心「刷臉」打劫...
    根據央視報導,在某些網絡交易平臺上,只要花2元錢就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5000多張人臉照片標價不到10元。在人臉識別技術大範圍應用於手機解鎖、APP登錄、身份認證、安防準入等場景時,大眾也產生了質疑:處處「看臉」,你的臉還安全嗎?畢竟,人臉信息直接與金融支付等個人資金安全關聯,而且具有不可變更性。
  • 細思極恐!日本上市高仿真人臉面具,可達1:1還原
    細思極恐!日本上市高仿真人臉面具,可達1:1還原 2020-12-21 13: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細思極恐!央視曝光 AI 黑產,你的臉僅僅只賣 0.002 元,還可能成為...
    所以,從使用層面來看,AI 換臉技術放諸於娛樂場景中可能無可厚非,但當它被黑灰產盯上時,AI 換臉技術就變成了「眾矢之的」。你品,你細品。央視曝光 AI 換臉黑產鏈條昨天傍晚,2 元錢能買上千張人臉衝上熱搜,引發了網友關注。
  • 「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警惕侵犯個人信息等新型違法犯罪
    近日,「人臉識別第一案」一審宣判。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判決野生動物世界賠償原告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1038元,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駁回郭兵提出的其他訴訟請求。
  • 人臉信息0.5元一份!人工智慧盛行下我們要「裸奔」多久?
    據新華熱點報導,近期一些網絡黑產從業者利用電商平臺,批量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等身份信息和「照片活化」網絡工具及教程。只要在淘寶、閒魚等網絡交易平臺上,搜索特定關鍵詞,能找到專門出售人臉數據和「照片活化」工具的店鋪。
  • 網絡人臉販子:我能幫你盜取任何人的隱私|原創
    /pexels7月13日,新華社披露了「倒賣人臉」現象。在電商平臺上,藏著一批倒賣非法獲取的人臉信息和「照片活化工具」的店鋪。賣家表示,這些人臉可以執行「眨眨眼、張張嘴、點點頭」等操作,通過人臉識別驗證,「一張(靜態)人臉0.5元、照片活化軟體加教程35元」。
  • 售樓部轉一圈,個人信息洩露,細思極恐
    你的臉部信息,就會儲存在他們的電腦當中。他們會經過比對確定,你是第幾次到售樓部,然後確定是誰接待的你,這樣銷售在後面拿自己的佣金時,就不會亂套。這幾天網絡上所傳的,業主在售樓部進行二手房交易的時候,只是進去打聽行情,並沒有賣房的意思,他們在現場留了信息以後,結果房子被過戶到其他人的名下,可見網絡信息化對個人的信息有一定的威脅。
  • 3D人臉模型月銷量上千單:誰在列印,誰在幫打?
    儘管測試前提是科研人員通過光線、色溫以及角度的多次調節後,才成功解鎖手機,但結果仍舊讓很多人不寒而慄、細思極恐。與此同時,另一則「民科」製作人臉模型成功實現掃臉支付車票的視頻,也在網上流傳甚廣。,收費為1000元;如果只提供生活照、自拍照,甚至是有美顏濾鏡的照片作為模板,收費就要1500元。
  • 3D人臉模型月銷量上千單 誰在列印,誰在幫打?
    近日央視新聞報導了一則「面具可代替人臉解鎖手機」的內容,在網上引發了廣泛關注。在新聞中,有科研人員用一個面具代替人臉進行了安全測試,結果是「假臉」成功地通過臉部識別系統,解鎖了手機。儘管測試前提是科研人員通過光線、色溫以及角度的多次調節後,才成功解鎖手機,但結果仍舊讓很多人不寒而慄、細思極恐。
  • 細思極恐!刷一下臉 房子就被賣了
    原標題:細思極恐!刷一下臉,房子就被賣了 摘要 【細思極恐!刷一下臉 房子就被賣了】世界之大,鐮刀無處不在!
  • 保護人臉信息不從手機洩露 部委馬上要針對APP出政策了
    你以為你的人臉信息只會在售樓處、商場、小區門衛等公開場合被採集?那你就大意了。  一些手機APP會在未明確告知用戶的情況下偷偷收集個人信息。「可能在無意間,我們照片就被別人所收集下來了。」  記者了解到,工信部將從手機渠道保護我們的信息安全。
  • 明星人臉識別照被洩露,健康寶隱私如何守護?|荔枝時評
    近日,網上有人售賣大量明星的健康寶人臉識別相片。從最初 1 元可購買 1 位明星健康寶照片發展為如今1000 多位藝人身份證號僅售 1 元。目前被洩露的明星信息涉及楊冪、範冰冰、劉詩詩、佟麗婭、楊超越、王俊凱、王源、白敬亭、虞書欣等近七十位明星。   「北京健康寶」今年2月底上線,是可以查詢防疫相關健康狀態的小程序。其中有「本人核酸檢測查詢」與「他人檢測結果查詢」的功能,明星的照片是出現在「他人檢測結果代查」頁面中的。
  • 人臉照片三分一張、應聘簡歷五毛一份 誰為個人信息洩露負責
    來源:經濟觀察報原標題:人臉照片三分一張、應聘簡歷五毛一份,誰為個人信息洩露負責在數據交流群裡,有人賣簡歷、有人賣招聘網站的企業帳號、有人幫助認證人臉信息。數位化便利了我們的生活的同時,稍有不慎,信息洩露就會讓用戶變成網際網路上的「透明人」。誰來為信息洩露負責?
  • 短篇韓漫細思極恐
    法院判決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賠償郭兵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刪除其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但駁回了郭兵提出的其他訴訟請求。   該案一審落槌,如同一顆石子落入湖水。這一案䱯所激起的關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安全話題,值得社會各方思考。
  • 細思極恐!曝光網友親身經歷:「女生千萬不要隨便發朋友圈……」
    /1/刷手機的時候,在網上看到了一條駭人聽聞的新聞:近日網友爆料稱有人冒用自己的照片在移動社交工具上招嫖。記者經調查發現,網上存在一條手機買賣照片的灰色產業鏈。在某電商平臺,想要「窺探」35位陌生女士的海量生活照,只需要19元。也有來自醫療美容APP願意購買他的人圖片來營銷。
  • 「人臉識別第一案」宣判:臉不要隨便就「刷」,可能存在巨大隱患
    2019年4月,浙江理工大學教授郭兵花費1360元,買了一張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暢遊365天」的雙人卡,並留下電話號碼、錄入指紋信息,確定最終以指紋識別方式入園。 結果2019年10月,動物園單方面變卦,改指紋識別為人臉識別,並發簡訊提示用戶,需要重新錄入人臉信息,沒有註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沒辦法入園。
  • 「人臉識別」事故頻發,我們是否該說「不」?
    人臉識別行業監管不到位,針對採集人臉信息的公司沒有規範的管理辦法,比如哪些公司可以採集、什麼用途、保存多久、誰可以看、要不要加密、什麼樣的清晰度,這些應該有一些法律規範,目前行業比較混亂。另外,從人臉信息的採集、儲存、傳播到再利用,中間哪些環節該為信息洩露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