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彈是步兵不可或缺的武器,是在近距離殺傷敵人有生力量和毀壞武器裝備的爆破型彈藥。同時,一些特殊的手榴彈,如催淚彈、爆震彈等特種手榴彈也作為警察常用的防暴型武器。
手榴彈一般按其外型大致可分為有柄手榴彈和無柄手榴彈兩種,有柄手榴彈一般都帶有一個木頭、塑料或金屬製成的手柄;而無柄手榴彈則沒有手柄,通體為圓柱形或仿錘形。某些網友習慣把無柄手榴彈稱為手雷,其實不管有柄還是無柄,在軍語中都統稱為手榴彈。近年來,在軍事論壇上常常看到有網友為中國軍隊至今仍然裝備有柄手榴彈感到疑惑不解,認為有柄手榴彈已經落伍於時代,應該被無柄手榴彈淘汰掉。而有些網友則認為國情不同,解放軍仍然裝備有柄手榴彈的做法情有可原。本文就有柄手榴彈和無柄手榴彈的優劣做一個詳細的對比,看看這場爭鬥到底是「有把的」還是「沒把的」更適合現代戰爭。
一、結構、成本對比
有柄手榴彈結構上較為簡單,以常見的國產1967年式加重木柄手榴彈為例,其主要部件為:木柄、彈殼、保護蓋、拉火繩、拉環、拉火管、導火索和雷管、炸藥等。這些零部件大多為鑄造或衝壓件,如彈殼一般為鑄造的,也有一些採用塑料彈殼或者薄鋼板衝壓而成。拉火件一般都是衝壓件,生產成本和生產工藝要求都比較低,即使是小作坊也能夠生產出來,適合在戰爭中大規模生產。
而無柄手榴彈結構上相對要複雜一些,彈殼的工藝與有柄手榴彈基本上相同,只是引信結構上要複雜得多,成本也相應的提高了。以蘇制F-1手榴彈為例,其引信基本上都是機加件,對生產工藝要求較高,只能在專業的兵工廠中生產。現代的無柄手榴彈結構上基本上與二戰時期的差不多,只是採用的材料和引信上略有區別。一些較為先進的型號普遍採用了鋼絲纏繞的半預製和鋼珠全預製高速破片,還有些型號採用了電子引信等。
由於結構上較為簡單和製造成本上的優勢,第一回合有柄手榴彈完勝。
二、殺傷效果對比
老式的有柄手榴彈大都沒有預製破片,少數在外面加一個破片套,而無柄手榴彈即便是較老的型號也會在鑄造彈體上鑄出槽,以便產生較多的殺傷破片。以前的一些文章中經常提到的一炸兩半的木柄手榴彈的說法其實有些言過其實了,老式的木柄手榴彈其實也能產生破片,只是大小不一,數量偏少而已。而一、二戰中普遍採用的無柄手榴彈雖然在彈體上刻槽,但實際產生的殺傷破片也不見得多出多少,破片的一致性也較差。
在這一回合的較量中筆者沒有使用老式的手榴彈,而是使用較為先進的現代手榴彈進行對比。紅方選手是國產77-1式木柄手榴彈,而藍方選手則是瑞士羅格彈藥技術公司生產的「珍珠」型手榴彈。
77-1式木柄手榴彈是我國在80年代定型生產和批量裝備部隊的新型手榴彈,也是我國生產的最後一種木柄手榴彈。其基本結構與67式木柄手榴彈基本相同,但77-1式採用A3鋼板預製刻槽彈體,爆炸時彈體可產生有效破片300餘片,其破片初速高達達每秒一千米以上。該彈的全彈質量為355~~385克,彈徑48mm,全彈長約172mm,殺傷半徑大於7m。
讓我們再看看藍方選手「珍珠」手榴彈的表現吧:該型手榴彈沒有採用常見的鋼板預製刻槽或鋼絲纏繞的半預製破片,而是採用了獨特的鋼珠全預製高速破片。這些全預製高速破片包裹在彈體內,並且還能根據客戶的需要使用不同大小的破片,共有六種不同尺寸的破片可供選擇,破片直徑在1.58~3MM不等。據廠家的宣傳,該型手榴彈的威力比其他同類手榴彈要大出70%,其穿透力足以擊穿北約4512標準防破片背心。加上其較輕的質量(330克),士兵可以扔得更遠,也能攜帶更多的手榴彈。
在第二回合的較量中,無柄手榴彈以其較多殺傷破片和威力險勝。
三、操作性能與安全性能
接下來我們要對比一下兩種手榴彈的操作性能和安全性能。有柄手榴彈一般使用步驟如下:首先掏出手榴彈,然後將保護蓋擰開,捅破防潮紙,勾出拉環。最後拉火投擲,或者將拉環勾在投彈手的小指上,然後投出,利用手榴彈投擲時的慣性拉火。平時看電影或者電視劇中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戰鬥準備打響時,很多戰士都將手榴彈的保護蓋擰開,放在陣地上,等敵人一衝上來就投彈。
而無柄手榴彈就簡單多了,掏出手榴彈後,將手榴彈和保險握片握緊,拔出保險銷,直接投出即可。從操作的方便性來看,無柄手榴彈較有柄手榴彈優越得多。
在安全性能上,無柄手榴彈則遠勝於有柄手榴彈。有柄手榴彈除了保護蓋以外幾乎沒有其他的保險裝置。如果先拉弦再投擲的話,那麼在投擲前手榴彈就已經處於發火狀態。而用小指勾住拉環投擲的話,則出手瞬間手榴彈就已經點火了。若是手榴彈發生早發火現象的話,那投彈者輕則負傷,嚴重的話恐怕就要丟掉性命了。1967至此1971年間生產的若干個批次的67式木柄手榴彈就發生過類似的情況,致使一名幹部致殘。
無柄手榴彈的保險機構則比較完善,以蘇制F-1手榴彈為例:手榴彈上除了保險銷之外,還有保險握片。投擲手榴彈前,必須先拔出保險銷,此時保險握片仍然卡住擊針的尾部,使其處於安全狀態。當手榴彈投出後,人手鬆開,手榴彈上的保險握片翻轉,解脫對擊針和擊針簧的限制。隨即擊針打擊火帽,點燃導火索,最後才引爆手榴彈。由於手榴彈是在出手後才點火的,加上保險握片翻轉解脫擊針仍需要零點幾秒的時間,此時手榴彈已經飛出一段距離了,即便發生早發火現象,對投擲者的威脅也相對較小。
當然,在無柄手榴彈中也有保險機構較為完善的,例如二戰中蘇聯所採用的RGD-33攻防兩用手榴彈。而在無柄手榴彈中也有採用簡單的拉發點火方式的,又如納粹德國的M-39系列手榴彈。由於這兩種手榴彈屬於非主流彈種,並不能作為有柄和無柄手榴彈的代表,所以本文將其排除在外。
綜合上述原因,第三個回合有柄手榴彈慘敗。
四、拓展功能
說到這個話題,很多讀者可能會感到詫異,手榴彈還有啥拓展功能?
第一個拓展功能大概是最常見的:就是把手榴彈紮成一捆,也就是常說的集束手榴彈,抗戰中缺乏重武器的中國軍隊就常常用這種簡陋的武器對付日本侵略者的坦克和工事。不過紮成一捆的手榴彈重量上就太離譜了,一般很難投擲,多數情況下使用集束手榴彈幾乎就是同歸於盡的打法。而且手榴彈裝藥量不大,對付輕型工事還算湊合,如果是堅固的地堡的話,除非正好從射擊口塞進去,否則也是沒用的。至於對付坦克呢,大概也就是炸履帶和發動機蓋了。現代手榴彈依然保有這個功能,如德國的DM51手榴彈可以將數個彈體連接構成集束手榴彈,或首尾相接構成串接式爆破筒。
第二個拓展功能平時在好萊塢電影裡也能看到:就是用手榴彈改裝成地雷。這個算是手榴彈的第三產業了,就是用有柄手榴彈加裝壓發引信的地雷。當然,這種買賣無柄手榴彈也能做,加裝壓發或絆發引信就成了。
第三個拓展功能就不算常見了:用加裝在槍口的拋射器將手榴彈發射出去。這點有柄和無柄手榴彈都能實現。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國人就開始使用類似的東西來發射「米爾斯」手榴彈了。通常會在彈底擰上一根長杆子或者裝上一個圓形彈底螺蓋,這樣可以保證氣密性。當然,直接發射也成,就是準頭不能保證。使用前必須要注意:首先,必須要使用空包彈,否則就成了直接用子彈射擊手榴彈。其次,必須保證手榴彈完整的裝入拋射器,特別是保險握片必須要卡入拋射器內。最後,發射前要將保險銷拔出。當手榴彈被空包彈的火藥燃氣拋出後,保險握片不再被拋射器限制,從而解脫擊針,點燃手榴彈。
美國人的做法就獨特一點,他們給手榴彈安裝了一個尾翼,然後當槍榴彈使。當然,使用前也必須要把手榴彈卡到尾翼上,而保險握片則要插入尾翼上的限制槽中。發射步驟也差不多,要把保險銷拔出,用空包彈發射。不同的地方在於:該彈不是在發射瞬間解脫保險握片,而是在發射過程中通過慣性解脫的。
在使用手榴彈上有著極其豐富經驗的解放軍在這方面也是不甘落後的,在95步槍上就裝有我國生產的手榴彈拋射器。這種拋射器類似英國人的,只不過既能使用有柄手榴彈,也能使用無柄手榴彈。使用有柄手榴彈的時候,要把拉環固定在拋射器側面的限制槽裡,在拋射過程中拉發手榴彈。而使用無柄手榴彈的時候,則要把保險握片固定在限制槽內,拔出保險銷後發射。同樣的,不管發射那種彈,都必須要使用空包彈。另外,中國還研製出一種獨特的集束手榴彈拋射器,用迫擊炮的拋射藥包一次將數枚手榴彈拋出。
在最後一個回合的較量中,由於雙方選手表現一樣優異,所以戰成平局。
此外,還有兩個流傳甚廣的傳說也需要證實一下:第一個傳言是有柄手榴彈要比無柄手榴彈扔得遠、也扔得準。我國科研部門曾經做過一次很全面的比較,讓解放軍分別用有柄和卵形進行投擲測試,測試結論是:有柄不比柄扔的遠,也不比無柄扔的準。距離取決於重量,精確度取決於訓練水平。測試中還發現一個問題,軍隊比武經常把扔的遠作為優勝,但是比賽用的都是訓練彈,後來拿實彈進行測試,優勝者扔的手榴彈基本上都沒時間落地,扔的太遠,直接在空中就爆炸了。
第二個傳言是:無柄手榴彈不能向傾斜的坡面或者屋頂投擲,否則就會滾落到投擲者這邊。第二個傳言倒是真的,二戰時蘇軍的就提醒士兵不能這樣做,而有柄手榴彈則沒有這個限制。
至於解放軍老兵更喜歡有柄手榴彈這一說法更是謬論,筆者接觸過的士兵都表示更喜歡無柄手榴彈,因為它輕、小,攜帶和使用都比有柄手榴彈更方便。
解放軍之所以還裝備著有柄手榴彈,主要是庫存量太大,一時間消耗不完。加上目前也沒有大規模戰爭的威脅,本著勤儉持家的一貫作風,仍然繼續使用有柄手榴彈。另外,解放軍也裝備了新型的無柄手榴彈,例如82-2式手榴彈。該彈性能並不遜色於國外裝備的手榴彈,隨著庫存老式有柄手榴彈的逐步消耗,越來越多的部隊將裝備新型無柄手榴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