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中拋出兩個概念,「學問」和「問學」,前者我們經常見到,不難理解;後者雖非筆者首創,但是今天,我將給它一個全新的解釋。
先說「學問」,我們拆開來講,學,作為動詞,即利用我們的聽覺、視覺器官及大腦吸收別人的經驗和智慧;問,也作為動詞,知識具有關聯性,當我們知道河流裡的水,最終注入大海的時候,您是否有想問,水又是如何回到大陸上來得?綜上所述,學和問就是學習加思考,最後加上探索;學和問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詞——「學問」,衍生成一個名詞,例如:他很有學問,這裡的學問也是有文化、有知識的意思。不過,今天,我們談論的重點不是「有學問」這個結果性的狀態,而是「問」這個過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問學」的概念。
第一個字「問」,也做動詞,與上文相同;第二字「學」,我們這裡做名詞講,例如,數學、生物學、社會科學中的「學」,也就是把「問」當作一門學科來看待。說得通俗一些,就是把提問當成一門我們要重點去研究的課題。學會了問,才能更好地去學;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我們才能進行更有深度的提問,二者如DNA的雙螺旋,互為基石,相伴而生。因此,不會問的人,即使有名師授課,父母監管,良友相伴,將來也不會有大的成就,因為他只有別人留下的糟粕,而無創新探索求知出來的新東西。
我們曾經也是愛問!
如果您有機會經常能接觸到3-5歲的孩子,你會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有一段特別愛問的時期,可是後來,我們怎麼就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不愛說話、不愛提問的人了那?在這,我就不長篇累述,直接說我的結論好了。當孩子求知的欲望大於其獲取知識的速度的時候,孩子們就是「十萬個問什麼」;可是,當知識的輸入超過了我們的求知慾望的時候,我們便不想主動發問了。這一變化,人性是根本,教育的現狀是直接原因。不過,我們決不能說教育本身有錯,知識興邦,不學是一定不行的。只是,我們如何進行教育,是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的。
聶老師曾經有一個設想,就是能將「學」和「問」顛倒過來,由現在教育重視學習,改為重視提問。它具體的呈現形式是什麼樣的那?舉個例子,設想中的學校考試,不是考試誰學到的東西多,而是考誰提問的問題比較好!課堂表現也是如此,誰問的問題發人深省,誰就是好學生。這樣做的積極意義在哪那?孩子如果想要提出更好的問題,他就必須要學習,而且要學得更好。學習只是我們長成的過程,提問-探索-創新才是我們期待的結果,在教育中,重結果而輕過程才是明智之舉!可是,想要實現這樣的教育,何其難也,這中間恐怕要隔著九九八十一難。
怎麼強大我們的求知的欲望那?
Stay hungry,Stay foolish,這是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的名言,我最喜歡的譯法是"求知若飢,虛心若愚",其本意就是讓人們對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如同每日吃飯一樣,不能停歇。可是,學生時代,每天大量的知識輸入,如同巨人來襲;孩子那點可憐的求知慾就像一個只能裝一升水的瓶子,被洪水衝擊,學生們不是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而是溺水。面對,無法抗拒的環境,我們怎麼做才能保持求知慾望,在這無情的海洋中待得舒服一些那?
聶老師,給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培養強大的學習技能
面對眾多的知識,唯有提高知識的消化能力,使得學過的東西能快速的消化掉,也就相當於把可以淹沒我們的海洋變成水深不及腰的遊泳池,這樣我們才能在水中待得更舒服。
二、認識到水的重要性
知識總是學不完的,不過,我們不用畏懼;學習的速度可以慢一些,但是一定不能放棄學習。當然,知識的重要與否是分人的,對於出謀劃策的軍師而言,知識是一點不能少的;而對於體力勞動者,知識的重要性可能稍微弱一些,那麼對於我們這些沒有任何職業的孩子而言,怎麼才能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那?答案是,理想和職業體驗。
文章戛然而止,留與諸君些許思考,問!必得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