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與「問學」之世間最大的智慧——問!

2021-01-07 藝心穿史

標題中拋出兩個概念,「學問」和「問學」,前者我們經常見到,不難理解;後者雖非筆者首創,但是今天,我將給它一個全新的解釋。

知識

先說「學問」,我們拆開來講,學,作為動詞,即利用我們的聽覺、視覺器官及大腦吸收別人的經驗和智慧;問,也作為動詞,知識具有關聯性,當我們知道河流裡的水,最終注入大海的時候,您是否有想問,水又是如何回到大陸上來得?綜上所述,學和問就是學習加思考,最後加上探索;學和問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詞——「學問」,衍生成一個名詞,例如:他很有學問,這裡的學問也是有文化、有知識的意思。不過,今天,我們談論的重點不是「有學問」這個結果性的狀態,而是「問」這個過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問學」的概念。

第一個字「問」,也做動詞,與上文相同;第二字「學」,我們這裡做名詞講,例如,數學、生物學、社會科學中的「學」,也就是把「問」當作一門學科來看待。說得通俗一些,就是把提問當成一門我們要重點去研究的課題。學會了問,才能更好地去學;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我們才能進行更有深度的提問,二者如DNA的雙螺旋,互為基石,相伴而生。因此,不會問的人,即使有名師授課,父母監管,良友相伴,將來也不會有大的成就,因為他只有別人留下的糟粕,而無創新探索求知出來的新東西。

雙螺旋

我們曾經也是愛問!

如果您有機會經常能接觸到3-5歲的孩子,你會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有一段特別愛問的時期,可是後來,我們怎麼就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不愛說話、不愛提問的人了那?在這,我就不長篇累述,直接說我的結論好了。當孩子求知的欲望大於其獲取知識的速度的時候,孩子們就是「十萬個問什麼」;可是,當知識的輸入超過了我們的求知慾望的時候,我們便不想主動發問了。這一變化,人性是根本,教育的現狀是直接原因。不過,我們決不能說教育本身有錯,知識興邦,不學是一定不行的。只是,我們如何進行教育,是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的。

孩子的疑問

聶老師曾經有一個設想,就是能將「學」和「問」顛倒過來,由現在教育重視學習,改為重視提問。它具體的呈現形式是什麼樣的那?舉個例子,設想中的學校考試,不是考試誰學到的東西多,而是考誰提問的問題比較好!課堂表現也是如此,誰問的問題發人深省,誰就是好學生。這樣做的積極意義在哪那?孩子如果想要提出更好的問題,他就必須要學習,而且要學得更好。學習只是我們長成的過程,提問-探索-創新才是我們期待的結果,在教育中,重結果而輕過程才是明智之舉!可是,想要實現這樣的教育,何其難也,這中間恐怕要隔著九九八十一難。

怎麼強大我們的求知的欲望那?

Stay hungry,Stay foolish,這是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的名言,我最喜歡的譯法是"求知若飢,虛心若愚",其本意就是讓人們對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如同每日吃飯一樣,不能停歇。可是,學生時代,每天大量的知識輸入,如同巨人來襲;孩子那點可憐的求知慾就像一個只能裝一升水的瓶子,被洪水衝擊,學生們不是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而是溺水。面對,無法抗拒的環境,我們怎麼做才能保持求知慾望,在這無情的海洋中待得舒服一些那?

賈伯斯

聶老師,給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培養強大的學習技能

面對眾多的知識,唯有提高知識的消化能力,使得學過的東西能快速的消化掉,也就相當於把可以淹沒我們的海洋變成水深不及腰的遊泳池,這樣我們才能在水中待得更舒服。

二、認識到水的重要性

知識總是學不完的,不過,我們不用畏懼;學習的速度可以慢一些,但是一定不能放棄學習。當然,知識的重要與否是分人的,對於出謀劃策的軍師而言,知識是一點不能少的;而對於體力勞動者,知識的重要性可能稍微弱一些,那麼對於我們這些沒有任何職業的孩子而言,怎麼才能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那?答案是,理想和職業體驗。

你的理想

文章戛然而止,留與諸君些許思考,問!必得真知。

相關焦點

  • 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語出《易·乾卦·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作為名詞是指知識、學識。《荀子·勸學》:「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就「學」與「問」的關係而言,清人劉開在《孟塗文集·問說》中說得好: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 [北京日報]韓星: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什麼是學問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古人稱為「道」。古人總是要思考或探索具體事情背後的「道」。筆者這裡講的「學問」,作為動詞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語出《易·乾卦·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
  • 問世間情為何物描寫的是?問世間情為何物什麼意思?螞蟻莊園今日答案
    問世間情為何物描寫的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的意思?螞蟻莊園今天12.16的題目就是關於這首詞,那麼平時大家口中的「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是什麼意思呢?最初指的是什麼?那同學們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這句詞到底講的什麼東西,一起來看看螞蟻莊園今天的正確答案是什麼!
  • 古之學者必有師,荀子之師問是誰,姚海濤講荀子人生智慧系列二
    原標題:姚海濤講《荀子》人生智慧系列(二)丨古之學者必有師,荀子之師問是誰作者: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 姚海濤曾有學人笑言,一個人如果真心想做學問,卻沒有投到名師門下,譬之是猶,遇人不淑。在武俠的世界中,經過高人指點,名人傳授,是所有江湖大俠成名立萬必備之步驟。
  • 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該如何處之乎?
    佛教、佛法是一門系統的學問,但無論如何都是以塑造一個全新的自我為目的。佛陀、菩薩,所顯現的都是以方便、如理、如法的把佛法展現、開示給大眾。以最恰當的契機,契入大眾,給大眾以開悟,以警示,讓大眾能夠受益。《古尊宿語錄》中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 哲學,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
    中國哲學是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不過,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學習、做事的時候,功利性的思維往往佔據上風,凡事先問一句: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在這些人看來,中國哲學是無用之學,還不如學一些實用的謀生手段和就業技能來得經濟實惠。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看待中國哲學,認為中國哲學太抽象玄虛、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則大謬矣。 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有用未必是真用,無用往往是大用、是妙用。
  • 心學-學習五個步驟:學,問,思,辨,行也就是知行合一!
    學、問、思、辨、行都是學習的步驟,沒有學而不行的。比如說學習孝順,則必須服勞奉養,躬行孝道,這才能說他沒白學。難道只是誇誇其談、空口說說,就說他孝道學得很好了?學射箭就必須張弓搭箭,拉滿弓以命中目標;學寫字,就必須備好筆墨紙硯。天底下的學問,沒有不實踐就可以說自己學會了的,學習開始就是行。篤,就是敦厚篤信的意思。說已經去行了,就是切實行連續的功夫。
  • 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下半句揭示了人性,問世間多悲憫
    今天要說的就是民間俗語中的其中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俗語揭示了人性,問世間多悲憫!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所謂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欲知大道,必先學史」,讀史使人明智,了解歷史可以增加我們的智慧。至於要看什麼書,才能收穫到重多「金句」,收錄了從古至今非常多俗語、名言的《增廣賢文》,就是一本不錯的讀物。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最初形容的是哪種動物螞蟻莊園[多圖]
    螞蟻莊園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什麼意思?不是現在的意思,而是最初指的是什麼?12月17日的這個題目給出了兩個選項,分別是「大雁之情」「鴛鴦之情」,兩個答案哪一個才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最初形容的?下方有詳細答案。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是什麼意思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沒有投入地愛一次有點白活了戴浩然 2020年12月20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出自金元時期元好問手筆,意思是「我想問一下這世間所謂的男歡女愛之情到底是什麼東西,為什麼弄得痴男怨女以命相搏?」後來這句話被譜成瓊瑤寫的《梅花三弄》電視劇主題歌,悲情王子姜育恆唱得撕心裂肺,聲嘶力竭,裡面分成《梅花烙》、《水雲間》、《鬼丈夫》三部,男男女女在裡面各種要死要活的。男歡女愛之情是一個千古難題,總是與欲緊密關聯。
  • 《鬼滅之刃》教你什麼是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以身相許
    這些情,並不是單單的指的愛情,他也可以指親情、友情等許多我們在這個世間的所想、所悟。古人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以身相許」。在《鬼滅之刃》中炭治郎可以用儘自己的一生來保護自己的妹妹彌豆子,同時不惜經過痛苦的磨練來使自己變強,希望能夠找到解救彌豆子的方法;富岡義勇的姐姐寧願自己及家人被鬼活生生的吃掉,也要保護弱小的富岡義勇存活在這個世間上;蝴蝶忍為了能夠繼承姐姐的意志,捨棄了原來的自己,將那個自己變成了姐姐的模樣。我們講情義並不是單單的說一個「情」字而捨棄了「義」。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描寫的是什麼螞蟻莊園[多圖]
    莊園小課堂2020年12月17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描寫的是哪種感情?我們好多用戶不假思索的選擇了鴛鴦之情。有好多古詩詞在以前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意思。如果要探索原意就要回歸最初的整篇詞中。螞蟻莊園問世間答案:問題: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最初寫的是?大雁之情鴛鴦之情答案:大雁之情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
    古代交通落後,出一趟遠門很不容易,舟車勞頓,與之有關的一句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什麼意思呢?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句俗語想必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有人認為其意思是前行十裡不要問如何吃飯,前行二十裡不要問何處住宿、如果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
  • 問世間什麼最美麗,星空最為不過
    問世間什麼最美麗?愛情是一個奇蹟。 星空在我的概念裡是一個浪漫的象徵,漫天的星空,在天空中漫無目的的遊走,形成了不同的形狀。有時候孤單的時候看星空,真的很治癒 。自己除了喜歡大海,喜歡沙灘,更喜歡在這之上的星空。星空布滿了所有人的幻想與渴望。不同顏色,不同大小,不同光芒在天空中形成了不同的景色。真的很美!喜歡天空中變幻莫測的顏色。
  • 《論語》中有關人才的學問
    讓我們看看《論語》中有關人才的學問,看看能得到哪些重要啟示。 1.失之子羽 從歷史記載上看,孔子對別人一般不會以貌取才,但是對子羽確實以貌取才了。回來看老師,孔子問他在地方上得到人才沒有?講到這句話要注意,從歷史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對後輩的培養。尤其在漢唐,對地方的人才,都經過慎重的選拔,並且視選才為重要工作之一。所以子遊這個學生來看他,孔子的第一句話,就問他在地方上發掘到人才沒有。因為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時代都要人才。所以孔子第一句話就問這個問題。子遊說:「有個澹臺滅明。」號子羽,比孔子少三十九歲,相貌很難看。
  •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一首絕美好詞,不能只知道一句
    《神鵰俠侶》中,李莫愁的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讓諸多讀者觀眾對這位為情所困的大反派頓起憐憫之心。這句話出自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的代表作《摸魚兒·秋雁詞》,原文是「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 凡事須「拿學問提著」
    原標題:凡事須「拿學問提著」《紅樓夢》第五十六回有一段探春與寶釵對話學問的描述,其中說到:「小事上用學問一提,那小事越發作高一層了。不拿學問提著,便都流入市俗了。」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凡是小事只要往學問上提一提,便可發現其中的高妙之處;一個人要想不「流入市俗」,凡事就須「拿學問提著」。「學問」,指的是各類知識、學識或道理。
  • 大話降龍:降龍問路問到了對手跟前,「小萌新」不知世間的險惡!
    大話降龍:降龍問路問到了對手跟前,「小萌新」不知世間的險惡!上回說到九頭龍的手下海怪在小漁村作亂,玉帝哥哥專門派了正在休假中的二郎神和太白下凡查看,結果兩人為了能夠好好度個假,把降龍打造成了傳說中的海之勇士,而帝哥此刻還什麼都不知道地在玉帝宮打遊戲,就連千裡眼都看不下去了,結果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倆貨倒是玩得挺開心的,把帝哥的囑託拋諸腦後。
  • 朋友來借錢,不要問「借多少」,聰明人都會先問一個「小問題」
    所以說,借錢是一門學問。想要在社會上混得好,這門學問就不得不知。若是學不會,只能讓自己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很多時候,朋友來借錢,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問:借多少?所以,當朋友來借錢時,不要問"借多少",而是先問對方一個"小問題"。遇到別人借錢,第一步,不要問借多少,而是問"為什麼"。有人會說了,別人來借錢,還能不告訴你原因嗎?
  • 元好問:曾問這世間情為何物,卻心懷大義,不曾風流
    我們可能連名字都沒聽過,但是他們的某句詩詞我們已經爛熟於心讀過《神鵰俠侶》的人應該都記得李莫愁口中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並填了這首《摸魚兒·雁丘詞》: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