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者怎樣閱讀學術著作和做讀書筆記?

2020-12-06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閱讀方法

首先要養成連接概念與經驗的閱讀習慣。讀書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論點(當然有許多沒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經驗信息堆積類的著作,有的價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貴的參考書。我這裡關心的不是參考書的編撰,而是學術專著的寫作),而為了精確地掌握一本書,也是為了鍛鍊自己概括能力與養成連接經驗與概念的思維習慣,我特別強調讀書筆記要總結作者對自己中心論點的主要經驗支撐證據,並同時照顧到中心論點次一級的闡發性概念及其經驗根據。最後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把你說服了沒有?為什麼?(更有進者,如果由你來寫這本書,你會做怎樣的修改?)這樣的讀書習慣也是為自己做學術研究,寫學術專著的一種鍛鍊。能夠清楚掌握好的專著的設計和結構,才有可能自己撰寫優秀的學術著作。

這樣的讀書習慣另外有一個很實用的考慮,就是為了積累自己將來研究和教學的可用材料。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們看書之後,在個把星期到幾個月之中,對一本書的記憶是比較清晰完整的,之後便逐漸模糊,幾年之後便幾乎不可能在腦袋裡作詳細的找回檢索。因此,我們要在記憶清晰的時候,精確地總結這本書以備將來之用。而這樣的總結,不是被動的摘抄,而是積極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記憶最完整的時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確地掌握這本書並對之進行系統思考。那樣,將來可以隨時找回檢索使用。我自己要到30歲之後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記憶(或僅僅把書排列在書架上)的不可依靠,開始積累筆記。有不少在研究院時候讀過的書,後來都得回去重看。

理論學習

前人有眾多的理論著作,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資源。我自己提倡的途徑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論,作為入門途徑。閱讀時要求與之對話,而不是簡單的死學。而對話、決定取捨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對組織、解釋自己掌握的經驗材料有用沒用。

學習理論的目的不是尋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問題,較高的一個境界是在理論和實際脫節點上,或不同流派理論的交鋒點上,提出問題,試圖超越現存視野。另一用途是通過與現存理論的對話來澄清、推進自己的分析概念。這樣,理論更多的是工具或對手,而不是答案。

另一個有用辦法是:區別經典理論與庸俗理論;前者較少,後者俯拾皆是。前者一般視野比較寬闊,提出的概念更清晰並強有力,後者則比較模糊繁雜,除非和自己的研究課題有直接聯繫,一般用途不大。這種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義傾向的一個例證:今日美國一般的社會學、政治學系,對學生們要求的是首先建立所謂「理論」或模式,然後才做經驗研究,這種認識方法的結果之一是模式堆積如山,絕大多數十分庸俗。而與這樣的模式「對話」,雖然可能會起點公關作用,但對推進和提高自己的分析概念不會有太大幫助。最後一種可行的理論學習方法是:先在某一種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時間,作為入門方法,鍛鍊自己概括和連接概念的能力,然後進而學習其他流派。國內許多年長一點的學生,已經接觸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可惜的是其教學方法,大多是當教條死背,而不是活學活用地用來提出問題。但也有少數的學生,還是能夠從其中得到概括能力的鍛鍊,這是寶貴的資源,可以當作學習其他流派理論的基本功。

寫讀書報告

學術著作都應帶有一個中心論點,而閱讀那樣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論點,用自己的話(一段,甚或是一句話)表達出來。然後,用三、四段總結其主要的次級論點,同時總結其經驗證據。總結的時候,關鍵在於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話,因為那樣才會消化,使它變成自己的東西。一個可行的閱讀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其中心論點之後才逐章閱讀,每章看完之後用自己的話總結。最後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把你說服了沒有,為什麼?(甚或更進一步:如果由你來寫這本書,你會做怎樣的修改?)至於比較純理論性的著作,我們要問:它對了解中國的實際或你自己的研究課題有什麼用?這樣的看書寫筆記方法乃是一種思維上的鍛鍊,也是養成自己的思考、寫作習慣的辦法。關鍵在養成看後就寫系統筆記的習慣,不可依賴自己的記憶,因為幾個月(最多一兩年)之後肯定會變得模糊不清。筆記最好既不要太簡短也不要太詳細,應在一、兩千字的範圍之內。這樣長年積累,隨時可供將來的研究和教學之用。

研究寫作

我這裡要強調的是,設計論文首先應要求自己能在經驗層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貢獻,因為作為一個青年學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實實做經驗研究,最起碼可以在哪個層面上做出新的貢獻。但這不是說要只作經驗信息的簡單堆積,因為那樣無從區別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優秀的學術貢獻需要帶有明確的問題,經驗證據的目的是用來解決重要的問題,而問題的建立要靠經驗與理論的連通使用,不可只靠單一方面。最理想的狀況是通過新鮮的經驗證據來提煉新鮮的概念,用以解決重要的理論問題。而所謂理論問題,上面已經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論的交鋒點,也可以是理論與實際的脫節點。另外,最好是自己特別關心的問題,因為那樣才會有驅動力,使自己作出長時期的持續投入。

這裡應該說明,尋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題目常常是一個曲折的過程。我當年便因導師的影響而選擇了思想史的題目,並試圖為導師而挑戰當時佔美國首席位置的Joseph R. Levenson。後來才發現,自己無論在感情上還是能力上,都更傾向於關注普通人民,而又比較喜歡解答有關人們實際生活的問題,更合適做經濟史、社會史和法律史。但清楚認識這一點的時候已經近乎不惑之年了。基於以上的經驗,我自己一貫避免指定學生做某個題目,因為我認為這幾乎等於是在替他們找對象。做學問是個長時期的磨練,十分必要找到自己真正願意一生與之作伴的主題,但國內由導師包辦的做法仍然比較普遍,亟需改革。

在經驗證據上提煉新鮮概念

上面已經提到,一個好的方法是從經驗證據與現存理論的脫節點出發,與現存理論,尤其是經典性的著作,對話來澄清、推進自己的概念。最好是跨越不同流派的理論,因為同一流派中的論證,多隻關乎次級問題,而不同流派的交鋒點,常常是最為基本和關鍵的問題。有的同學可能會覺得掌握單一流派的理論已經不容易,要求同時與不同流派對話,可能是過分苛求。但實際上,只掌握單一流派,常常會陷於不自覺地完全接受其預設前提,久而久之,甚至會以為是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真理」,因此陷入由意識形態主宰的研究。而且,通過不同流派之間的爭議,可以更清晰深入地同時掌握不同概念,並把自己的認識和問題提高到最基本的層面上。這方面中國的研究生其實具有比美國學生優越的條件。作為處於兩種文化衝擊下的知識分子,中國的研究生更能體會到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以及不同理論之間的交鋒。今天中國的研究生,幾乎不可避免地都是「雙重文化人」(見黃宗智《近現代中國和中國研究中的文化雙重性》),和美國一般研究生很不一樣。若能既不迷信普世理論,又不迷信自己的感性認識,這本身就是一個可資學術使用的重要資源。最後是通過嚴謹的經驗研究與高層次的理論問題意識的探討,來回反覆連接,由此才可能建立既是中國的也是現代性的學術,並為全人類建立一個不同於西方現代主義傳統的學術傳統。

相關焦點

  • 紀念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學者聚談「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六位見過錢鍾書先生的學者(前排右起:王水照、胡明。後排右起:鄭永曉、陸灝、董乃斌、劉永翔)。他們在會議上回憶了與錢鍾書先生的交往。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尚君:首先致敬錢先生。錢先生的成就無需多言。錢先生是有國際視野的學者,但其治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仍是走中國傳統路數的——廣讀群書,從做讀書筆記開始,長期積累形成看法。
  • 早晚讀書168小時,我們做了什麼?
    在這168小時裡,我們做了些什麼呢?,探索交流,利人利己』 『建立自己的讀書flag,每日打卡獲得滿滿成就感』 『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態度,產出自己的成果』 有督促有歡笑有動力 智慧——讀書分享 中午的讀書分享環節是最令人期待的。
  • 關於讀書、研究和論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筆者根據自己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和長期培養指導碩士生,博士生的經驗,著重談談文科研究生怎樣讀書、怎樣進行學術研究、怎樣進行論文選題與寫作,供導師和研究生治學參考。
  • 關於讀書、研究和寫作,送給即將或已經成為研究生的你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筆者根據自己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和長期培養指導碩士生,博士生的經驗,著重談談文科研究生怎樣讀書、怎樣搞科學研究、怎樣進行論文選題與寫作,供新導師和研究生治學參考。
  • 讀書有哪四種讀法
    讀書是學習和研究的必由之路,但天下書多如牛毛,如何選書讀書對於初探學術門徑的年輕學人來講尤為重要。本文作者袁江洋教授是科學史界的著名專家,他以科學史的學習和研究為例,分享了自己對於研究生該如何讀書的一些心得,想必對其他學科也多有啟發和裨益。
  • 讀書筆記——學會做讀書筆記,整理自己的寫作素材庫
    為什麼必須要做讀書筆記?因為如果一味低頭讀書,讀完就忘就是常態,甚至合上書本那一刻,你已經講不出書中重點。而這點對於實現讀書變現就是最大的障礙。關於讀書筆記的重要性,我們不多做闡述,現在直接開始講乾貨:如何做讀書筆記?一、常用劃線折頁法這是我們從小就在用的方法,實踐證明,最簡單最樸素的方法往往最好用。
  • 青年學者談|宋念申:從新聞記者到歷史學者
    他2013年畢業後在瓦薩學院(Vassar College)做博士後,2016年入職美國馬裡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歷史系,並於2020年提前獲得該校終身教職,晉升為副教授。其主要學術著作有2018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專著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 1881-1919以及中文著作《發現東亞》。
  • 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第三屆學術論壇在梅州舉行
    與會嘉賓合影12月4日上午9:00,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第三屆學術論壇在梅州隆重開幕。該論壇是由教育部青年學者(文學藝術組)為推動文學藝術研究的理論創新而共同發起的跨學科學術交流平臺。本次論壇由廣東工業大學主辦、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和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設計科學與藝術研究中心」承辦。
  • D8讀書筆記《洋蔥閱讀法》第四章卡片讀書法
    D8,讀書筆記,《洋蔥閱讀法》第四章 卡片讀書法。這一章不長。為什麼要做讀書筆記,是為了提醒自己留意,理解關鍵概念,並且應用關鍵概念。同樣一個短視頻,可能我看完感動一下就過去了,可是幾小時以後,你會發現,一位認識的文友已經根據這個小視頻的內容創作了一篇文章,並且獲得了推薦量和收益。這就是人家比自己快而擁有的收穫。閱讀擁有三大能力,可以讓讀者學會獨立思考,擁有好奇心和檢索能力。這一章重點介紹了讀書筆記的製作方法。
  • 孩子不愛讀書,也討厭做讀書筆記,怎麼辦?(非深度長文)
    建議:老師多讀一些和兒童閱讀相關的經典書籍《朗讀手冊》、《閱讀力》、《閱讀的力量》,《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多開展讀書會、故事新編之類的讀書活動,把同步共讀調整為」讀自己喜愛的書「,老師做孩子閱讀之路的引領者,而非強權者。
  • 閱讀中如何做讀書卡片?學霸分享:做好這3點,關鍵是第2點
    古今中外學者一致認為,做讀書卡片,有利於鞏固記憶,增長知識,積累資料,激發創造。閱讀書刊文獻資料時,要認真思考,手腦並用,邊讀,邊想,邊記,把對學習、工作或研究有用的資料,分別記入做好的卡片上。這樣做的好處是:(1)易於掌握所讀內容的重點、難點、名言警句、精彩部分或重要的公式、推理和結論。(2)有利於產生聯想和想像,激發思維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素材積累多了,經過分類排列組合加工,就會由量變到質變,產生信息撞擊,使人發生聯想和想像,從而發現新問題,產生新構思,經過研究,即可形成新認識,提出新創見,充實學術研究成果。
  • 《茶花女》手繪讀書筆記教程(初級):含情節、背景、書評、書摘
    時間管理鼻祖柳比歇,一生中有70多本著作,涉及數學、哲學,生物學等各大領域。他之所以能夠在有限的時間為世界做出如此大的貢獻,只是因為他懂得時間管理,懂得讀書。柳比歇夫每次讀書,都會摘抄他認為重要、精彩的內容,並且加以分析。他承認自己讀書比別人慢,花費時間比別人長,看過的書也沒有別人多。
  • 讀書筆記怎麼寫?教你繪製思維導圖製作讀書筆記
    傳統的讀書筆記指讀書時把文中精彩的部分整理出來,或把認為對自己有讀書心得的內容記錄下來。適當的做一些讀書筆記可以幫助自己理解書籍內容和訓練自身閱讀能力,還能從側面加深對書籍的記憶力。你可曾想過用思維導圖製作讀書筆記?
  • 親子閱讀前的探討之如何寫讀書筆記~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開卷有益」,明天就是「六一」了,我們可以和孩子共同閱讀一段有趣的故事,然後分享心得體會。我們平時在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時,為了讓孩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還可以潛移默化地教孩子如何寫讀書筆記。
  • 讀書筆記 開啟讀書的另一扇門
    很多人都知道讀書好,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開闊的眼界和紮實的積累,但是開啟讀書卻很難,或者說堅持讀書很難。不為讀書而讀,只是通過讀書讓自己更充盈、更凝練,打開讀書這扇門至關重要,而讀書筆記就可以讓你的點點滴滴變成生活的井井有條。《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是傳媒業出身的奧野宣之著名的代表作。
  • 白照傑讀《茶在中國》︱一流學者的二流著作
    《茶在中國》原著由夏威夷大學於2015年出版,四年之後即有中文版面世,譯介和出版效率極高,顯示此書獲得一定重視。然而,筆者認為,以「學術專著」的要求對這部著作進行評價的話,恐怕此書只能算是「一流學者的二流著作」。《茶在中國》全書共九章,除第一章綜論和最後一章結論外,其他七個章節各自處理一個專題問題。
  • 青年中心 | GO GO GO閱讀馬拉松挑戰賽!
    充滿意外的2020年,也有些事情是我們依然可以堅持依然不被影響和擾亂的。比如,閱讀一本書。在 2020 餘額不足的 12 月,我們組了這麼一個局,把馬拉松和閱讀融合到了一起。「閱讀馬拉松」挑戰賽是虹口團區委和文創辦指導下,「時不我待自習館」青年中心承辦的閱讀活動。
  • 好用的讀書筆記app軟體推薦
    特意在手機應用商店搜了下「讀書筆記」四個字,發現出來的都是一些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這些在工作辦公中使用的筆記工具,再往下翻就是一些微信閱讀、愛奇藝閱讀之類的看書app,真正針對讀書做筆記這個場景使用的讀書筆記app軟體很少。
  • 《羊脂球》手繪讀書筆記教程(初級):含人物、內容、背景、特色
    記不清人名,導致故事情節記憶混亂,是閱讀外國文學常見的問題。如果經常閱讀外國名著,這種情況會逐漸得到改善。對於初學者來說,唯有反覆賞析作品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國文學。做讀書筆記的第一步是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繪製讀書筆記的中心。
  • 上海市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交大船建學院思源國際青年學者...
    6月26日-28日,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交大船建學院思源國際青年學者分論壇在閔行校區舉行。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季節,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學者們歡聚一堂,共同見證這場思維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