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有著800年歷史的古都,北京城裡散落著很多具有中國廟壇風格的古典皇家園林。它們帶著古老的信息,詮釋著歷史,演繹著文化,就像明珠翡翠般,散發著獨特魅力。
紫禁城是古都的中心,南到永定門,北到鐘鼓樓,為貫穿南北的中軸線。
中軸線南端有著名的天壇,相對應,北面有地壇。城東有日壇,城西有月壇。
「天、地、日、月」四壇,從規模和知名度上,天壇公園馳名中外,一年365天都遊客如織。
地壇公園因為每年舉辦廟會和書市,也是賺足了人氣。
剩下的日壇和月壇,恐怕去過的人就要大打折扣,是嚴重被低估了的精品公園。
今天向大家介紹:日壇公園。
日壇,又叫朝日壇,始建於嘉靖九年(公園153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太陽之神的場所。
50年代,修建成公園。2006年,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北京第一批獲準的十大「精品公園」之一。
01為什麼日壇、月壇,遠沒有天壇名氣大呢?
簡單的說,因為皇帝對祭祀日月之神不夠受重視。
古代人把「天」想像成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的主宰。「天」,是一個大而寬泛的概念。
明朝遷都到北京以後,皇帝為了表示對農業的重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營建了天壇。
最初,在此進行祭天大典,採用天地合祭的方式,而日月僅僅是在天壇的圜丘外從祭。
直到嘉靖九年,明世宗認為「日月照臨,其功甚大,太歲等神,歲有二祭,而日月星辰只從一祭,義所不安」。
翻譯一下:日月星辰對農業生產的作用非常之大,而只給「買一贈一」的福利,實在是於心不忍。應該分別興建日壇、月壇、地壇,用來專門祭祀日、月、地。
嘉靖九年(1530年),在朝陽門外動工修建了日壇,當時名為朝日壇。
所以,在天壇(祈年殿和圜丘)建立百餘年後,皇帝才相繼敕建日壇、月壇、地壇。
天壇:(始建於1420年)冬至時,祭天神地壇:(始建於1530年)夏至時,祭土地日壇:(始建於1530年)春分時,祭太陽神月壇:(始建於1530年)秋分時,祭月
帝王祭天地日月,是為了祈求神靈庇護它的子民,降福祉,去禍害。同時,也能彰顯皇權至上,穩固江山統治。
那麼當時皇帝祭拜太陽神有什麼講究呢?
02日壇公園裡,保留的祭日文化遺存
日壇公園還保留著祭壇、神庫、神廚、具服店、宰牲亭等古建築,可以讓今人領略古代建築文化和廟壇文化。暢想皇帝親自跪拜太陽大明之神,而文武百官相隨而祭的宏大場面。
壇壝,是祭拜的主體場所——拜臺向西,四面有欞星門。
紅色圍牆和裡邊的祭壇,統稱為壇壝。我兒時還是可以隨意進入,如今常年處於關閉狀態。
姜文的《邪不壓正》裡,有一段彭于晏帥炸天的表演,他與日本人「祭壇決鬥」,徒手讓對方三刀,就是在這裡拍的。劇照可以清晰看到祭壇、欞星門、紅色圍牆。不過,地面雜草是後期合成的。
據說,祭天大典要在春分當日,太陽升起之前開始。
皇帝很早從紫禁城出發。一路禁止百姓出來,筆直向東行。這條路今天依然平直開闊,路線是:故宮東華門——東安門大街—(王府井)—金寶街——雅寶路——日壇西門。
西門進去,通往祭壇的路,被稱作「神路」的漢白玉石路。
現在,日壇公園還保留著不少與祭祀相關的古建築物,不難想像古時儀式上繁冗的環節。
日壇裡還有一幅描畫祭日儀式的壁畫,是1984年建成的。綠色琉璃瓦頂,整幅壁畫金碧輝煌。中央是「金烏」太陽神,上有飛天,下有帝王將相和黎民百姓。仔細看,還能找到「后羿射日」和「夸父追日」的故事情節。
03
日壇公園佔地面積雖然不大,但小巧玲瓏,集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觀於一體,頗具傳統趣味。公園的西南風景區也是1984年開始破土動工的。
夏天湖上荷花飄香,周圍有假山瀑布,古樸典雅的石舫,秀美的亭臺水榭,曲折小巧的石橋。時而從水榭傳來《北國之春》的嘹亮歌聲,讓人不禁趕忙從小山上下來,湊過去圍觀叫好兒。
隨著帝制退出歷史舞臺,日壇公園早已沒有了祭日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廣大市民、遊人來此休閒娛樂。
日壇公園如今已實行免票制度。一年四季都有人在這裡散步、爬山、打太極拳、放風箏,鬧中取靜,生機盎然。
日壇公園對面有家大型兒童醫院(著名的「首都兒童研究所」),經常能遇到家長領著戴著口罩、全副武裝的小病號,散步、撒歡兒,也是一幅暖心的畫面。
日壇公園是一座小而有靈氣的公園。它不僅留下了帝王祭日的古遺蹟,更是一片充滿人情味,洋溢著歡樂與希望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