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喜劇》是我19年在影院觀看的最後一部電影了,在這小半年沒有影院的日子裡,總是在懷念影院的同時想起《半個喜劇》。
開心麻花團隊拍攝電影以來,從《夏洛特煩惱》到《驢得水》、《西虹市首富》,再到這部《半個喜劇》,算下來基本上每年都要在影院與開心麻花相聚,而佔據了我的絕大多數國產喜劇片觀影經驗。在所有的開心麻花喜劇中,《半個喜劇》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我覺得最成功的一部喜劇電影。
電影講述了三個自由浪漫的年輕人,過著各懷心思的人生:有人急著擺脫單身,有人想在結婚前放蕩一番,有人想在 大城市站穩腳跟。
因為一次情感出軌,三人扭結成了一團「嬉笑怒罵」的亂麻。當各種價值觀碰撞在一起, 當一個人需要平衡親情友情與愛情……他們慌亂的生活,就像是半個喜劇。
用一個典型好萊塢喜劇的殼,講述了一個接地氣的中國故事,造就了一部最具有現實主義的開心麻花作品。當然,畢竟是喜劇,所以故事最後還是有了一個近乎英雄主義的結尾,算是平凡的人們在幻想中對殘酷現實的最後一聲嘶吼。
任素汐果然還是在開心麻花電影中發揮得更加遊刃有餘,但最喜歡的還是孫同這個角色,不是因為他最後做了你我敢想不敢做的事,而是他前面的表演真實到令人心痛。
名為「半個喜劇」,的確是半部喜劇,半部正劇。喜劇部分除了鏡子的錯位一場,其餘部分談不上太多驚喜,依然是開心麻花慣用的各種錯位和倒置,前半小時的戲劇性密集得也略顯設計感過重。
但從後半部分進入正劇開始,一個又一個尖銳刺耳的現實問題令人不寒而慄。它把大部分時間我們假裝看不見的種種虛偽與軟弱直呈在我們面前。現實當中,不會有太多鄭多多(掙多多)也不會有幾個莫默(默默),大部分人都是孫同(孫子似的求同),為了最現實的利益,理所當然地把自己出賣。
從第一場戲開始,戲點就密密麻麻地湧上來,無巧不成書,三個主角間的關係拉扯被處理得非常鮮明。就在你以為它朝著一部愛情喜劇的方向發展時,片如其名,是「半部喜劇」。
原來前半部皆為伏筆,完成鋪墊後火速扭轉為對一個個社會痛點的精準打擊,輕巧卻又有力。一個年輕人,要如何在城市裡有尊嚴地活下去、紮下根?這不是小問題,而是我們大多數人都要面對的時代症候。
表面上看是喜劇,內核探討的卻是極為沉重的人生命題:一個人究竟該怎麼活著?「開心麻花」廠牌總是能恰到好處地用「喜劇的殼」去包裝正劇。這一點放在周申與劉露這對組合身上尤其明顯,比如兩人的前作《驢得水》。影片講的是三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並巧妙融入性喜劇、荒誕感、現實主義等元素。
讓我服氣的是編導在處理嚴肅問題上,極為嫻熟的戲劇化技巧及舉重若輕的能力。影片最終揭示了當下絕大部分人的生存困境:我們可能是某個人的好兄弟,媽媽的好兒子,領導的好下屬,但唯獨不是「人」。
半個喜劇》,是我心目中的劇本教科書。前半有一種癲狂狂歡的喜劇氣質,人物被丟進一個又一個險象環生應接不暇,過山車似,緊湊而激烈。一幕幕嚴格結構,而在幕與幕的間隙,有氣口,松下來,透出一口大氣,一個陌生人唱的歌,不為你而唱,又在撫慰你的心。眼淚容易崩不住。
後半則是殘酷,尖銳,《驢得水》那種直指人心,質問國民性的尖銳,它質問惡人,也質問慫人,好人微弱的光環碎裂掉落,我覺得它質問的是我們這個互相回護依偎權力的人情社會,以一個故事的容量。
我們依靠權力,吮吸權力,同時全力榨取了我們,碾壓了我們。我們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無辜。這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種,打開房門,光線進來,讓我們與房間裡的大象直面,不能假裝它不在場。這是我們的命運,悲喜難分。
優秀的喜劇不一定是要觀眾從頭笑到尾的,也不是要在最後強行對觀眾進行說教,作為電影的一個重要類型,喜劇電影應該更多的具有現實作為依託,正因為真實和悲劇,它的喜劇技巧才讓觀眾發出發自心底的笑。
它的最終任務是讓社會倫理秩序再次平衡,而喜劇技巧的使用也只是方式而不是目的,這樣喜劇電影才能跳出類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