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多月過去,武漢即將重啟,武漢人振奮不已。武漢,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城市,是國內極為罕見的一座以三鎮鼎立的特大城市:武昌、漢口、漢陽。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這座城市已迎來無限春光。
武漢之旅,必須要弄清楚三鎮風光之精髓:武昌區始建城於東吳黃武二年,辛亥革命第一槍在這裡打響;漢口自古被譽為「楚中第一繁盛處」,以「東方芝加哥」之名馳聲於海內外;而漢陽則是武漢城市起源之地,「漢陽造」享譽海內外。但不論三鎮有多輝煌與風光,最是令我難忘的還是這座龐大城市裡的平凡生活與溫情人生。
「封城」之前的武漢,在我看來是夜色之下,活色生香,蓬勃生長也兼收並蓄,鮮衣怒馬裹挾市井煙火。煙火中的武漢,以平凡、溫情的各種人生百態而充實、並令其活躍無窮。比起瞻望那名氣甚大的黃鶴樓,我更願意走街串巷,去觀察一座城市、一種生活。
戶部巷裡的捏糖人一景,至今讓我印象深刻,這是2018年冬所拍。在今天社會,捏糖人已經不多見了。過去的時候捏糖人不僅普遍,還是謀生的一種手藝行當,最早盛行於北方。但在今天,它基本上是消失在大眾視野中,卻又常常以「藝術傳承」出現在某些景點景區。不過也好,令一代人的回想起童年,也令一代人感到新奇好玩。
漢口是我這來武漢最常去的地方,以租界主要範圍。昔日的「東方芝加哥」依舊保留著許多當時建築。漢口,自古楚中第一繁盛之鎮,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我對漢口的印象很深,即為繁華深處,依然是有著普通人的辛酸苦辣。在這網際網路大時代中,街邊的一報紙攤,實屬罕見。它像是紙媒時代的一種縮影,儘管年輕人投身於網絡,但仍有擁護它的群體。
當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時候,當我們以為過去的很多東西都消失或該淘汰的時候,城市的角落裡仍有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群體服務:鎖匠。這於繁華與科技並存的生活中,鎖匠這一職業顯得不起眼。在我的記憶中,鎖匠是製造或修理鎖的工人。
儘管隨著社會發展,鎖匠的工種也愈發豐富、嚴謹、專業。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開鎖匠們,卻仍是有一種職業「低微」的社會景象。他們或在路邊,或在街頭巷尾,以簡單甚至是簡陋的露天工作檯為「工作點」,為附近居民提供生活服務。記得小時候,配一把鑰匙才幾毛錢。現如今,估摸著也就是一兩塊錢吧,當然不同鑰匙的價格也不同。
不論城市多麼繁華、社會多麼進步,時代多麼發達,仍有許多古樸、傳統、簡單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 巷口的一老人與她的移動小店鋪引起我的注意,從人文角度來看,這是某種社會現象,便毫不猶豫按下快門拍下這一瞬間。卻突然想起,這其實也是武漢生活中的萬千縮影之一。老人的簡樸、老人的勤勞、老人的守護,這座城市之所以繁華,正是因為有這一代人的付出與建設。
很多人說,等武漢「解封」了,要去吃一碗熱乾麵。但我卻最想去街邊買一塊鍋盔(類似於烤餅)。比起聞名遐邇的熱乾麵,我的腦海裡總是百般勾起街邊的鍋盔,真的是又香又脆,再抹一點辣椒,可真是饞得要流口水了。每次去掃街,看到這種小吃都會買一份。
夏天的武漢街頭,一派火辣的熱氣朝天,但青綠的蓮蓬卻教人感到一陣清涼。武漢人愛吃熱乾麵,武漢人也喜歡吃藕。這是我來武漢之後,才知道藕於武漢竟是如此吃香。但藕之前,蓮蓬成為武漢人餐桌上的另一種清火的夏季風味。大江大湖大武漢,大概正是湖多,夏季林蔭道兩邊隨處可見賣新蓮蓬的。
生活中有溫情,自然也有辛酸。每一種飽腹、解饞的背後,都是賺錢養家、謀生活。不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在車水馬龍之間,總有一些默默無聞的人因為生活而在努力著、奮鬥著。司門口附近,這個一邊賣著水果一邊刷著網頁的中年男子,令人深有感慨。生活縱然艱辛,也要從中尋找樂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猴哥和銅人成為了不少景區景點附近的「熱門角色」,但隨著時間推移,大多數遊客對他們也是出現了「審美疲勞」的態度。我曾在戶部巷、黃鶴樓等地見過他們的身影。但沒曾想昔日的「齊天大聖」如今也落寞到無人問津的地步。可為了生活,他們仍舊沒有放棄。我相信,在猴哥們的心裡一定是有比「齊天大聖」更厲害的夢想。
生活越是打擊我們,給我們難處,我們越是能在這逆境中堅強起來。戶部巷附近的一天橋下,一位靠賣畫為生的殘疾畫家令人敬佩不已。在繁華喧囂中,以雙腳作畫、以雙腳勾勒出自己的人生藍圖。 說實話,城市之所以精彩,之所以溫情,正是因為他們昂首挺胸,對生活充滿積極態度。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每一個人都呈現出「大江大湖」之氣勢,以自己的方式去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