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4500米為藏族血紅蛋白濃度海拔拐點,再高或難適應

2021-01-09 澎湃新聞

6月19日上午,澎湃新聞(www.thepaer.cn)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日,該所的宿兵實驗室和其他科研院所合作研究發現了藏族人群血紅蛋白濃度的海拔拐點為4500米。

該科研團隊初步回答了藏族人群究竟能適應多高海拔的問題——通過調控血紅蛋白濃度來適應高原低氧環境的調控機制在4500米以上的極限高海拔低氧環境中可能不再有效。

研究表明,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人群可以較好地適應高原低氧極端環境。

與移居高原的平原人群相比,世居高原的藏族人群在生理上表現為具有較高的通氣量、較低的肺動脈壓以及相對較低的血紅蛋白濃度。

其中,血紅蛋白濃度可以間接地反映人群對高原的適應情況。宿兵實驗室與西藏大學高原醫學研究中心崔超英實驗室、青海高原醫學科學研究院吳天一實驗室等通過10多年的緊密合作,深入當地村鎮,實地採集了20多個地理區域的不同海拔藏族人群的各項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標數據,涵蓋從最低海拔(墨脫縣,1,900米)到極限高海拔(浪卡子縣普瑪江塘鄉,5,018米)的世居藏族人群。

研究人員系統分析了這些藏族人群的血紅蛋白濃度隨海拔高度變化的模式,發現藏族人群的血紅蛋白濃度和紅細胞增多症檢出率在4500米左右是一個拐點,4500米以上呈現快速的增長。

研究結果提示,藏族人群通過調控血紅蛋白濃度來適應高原低氧環境的調控機制在4500米以上的極限高海拔低氧環境中可能不再有效。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向澎湃新聞解釋道,4500米是一個拐點是根據數據推導的一個結果。這並不意味著4500米以上沒有藏族人群世代居住。

他說,調查結果表明,大約有6.2%的藏族人居住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極限高海拔環境中。

不過,由於紅細胞過多,生活在極限高海拔環境中的藏族人多患有紅細胞增多症。

「血液粘稠度高,血液流速緩慢,不能夠及時有效地將氧氣輸送到各個組織器官中,可導致各臟器及組織充血,血流淤滯及缺氧性損害。」宿兵說。

這項研究將有助於全面認識和理解藏族人群獨特的高原適應能力,並將為高原病的預防和治療帶來新的啟示。宿兵的研究組未來將對藏族人群的其他生理表型如心肺功能等開展研究,進一步驗證在血紅蛋白分析中發現的海拔拐點及其遺傳調控機制。

該研究成果於6月7日在線發表在《美國血液學雜誌》上(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 doi: 10.1002/ajh.24809)

西藏大學首屆博士生張慧、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博士生和耀喜、西藏大學教授崔超英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昆明動物所研究員宿兵與副研究員祁學斌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先導B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微進化」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和地區科學基金、科技部「973」計劃以及西藏大學珠峰學者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難!零下30℃,海拔4500米,電網建設者遭遇暴風雪……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平均海拔4500米,氣溫零下30攝氏,狂風卷集著飛雪……1月13日,在西藏阿里噶爾縣,為了完成阿里與藏中聯網工程8個電塔基坑的施工,一群電網建設者們在冬季高寒缺氧的工地上,艱苦拼搏……工程
  • 海拔4500米,火焰噴射!
    文圖丨李文杰、程楊朝、陳 龍 點擊觀看精彩視頻 近日,77集團軍某旅在海拔4500米陌生地域,組織防化兵實噴實打技能專項訓練。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高原兵哥噴火訓練現場——
  • 四川「最偏遠」的縣城,距成都1070公裡,平均海拔4500米之上
    四川是西南地區經濟最發達的省份,是我國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境內最知名的城市就是成都和綿陽,成都是省內經濟最強悍的城市,而綿陽則是國內我國的科技之城,這量都是省內知名度最高的城市,但今日小編說的不是這些大都市,而是境內的一座小縣城,它是四川境內最偏遠的縣城,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此地距離成都1070公裡,而且它的平均海拔在4500米之上,是省內最偏遠的一座小縣城。
  • 直擊海拔4500米雪域高原「玩火」現場
    「正前方100米處,敵碉堡火力點,火力組前出,掩護噴火組佔據有利地形,對敵碉堡實施火力打擊。」下面跟筆者的鏡頭近距離觀看高原兵哥大型「玩火」現場。 近日,第77集團軍某旅在海拔
  • 一次講清血紅蛋白濃度和紅細胞壽命的關係!不服?你把它看完!
    紅細胞壽命比血紅蛋白濃度更敏感更直接古之醫者,望聞問切。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臨床上用以幫助醫生診斷疾病的方式越來越先進,呈現出精準化和多樣化。血常規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叫血紅蛋白濃度(英文縮寫Hb)。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運輸氧的特殊蛋白質,其濃度客觀上可反映出人體紅細胞的數量,因而成為臨床上醫生用以判斷病人血液相關情況的一個很重要的依據。除了廣為人知的「血紅蛋白濃度」,近年來,有一個名詞也被越來越多業內人士所提及,那就是——紅細胞壽命(英文縮寫RBCS)。
  • 【脫貧攻堅】可可西裡無人區邊緣,海拔4600米的拉日村丨80後藏族...
    【脫貧攻堅】可可西裡無人區邊緣,海拔4600米的拉日村丨80後藏族姑娘扶貧記 2020-06-14 2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藏族女孩迷藏卓瑪和她海拔4000米的直播間
    迷藏卓瑪,23歲,來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亞丁,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網絡主播。  網際網路對於她來說「是件有用的事情」,點開窗口,家鄉和千裡之外產生了密切的聯繫。比如,在短視頻平臺,400多萬粉絲跟隨她的腳步,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牧區尋找蟲草和松茸,到村子裡看藏族百姓蓋新房,站在她家的窗口眺望雲霧繚繞的開闊風景。
  • 海拔4500米高原上的棕熊媽媽與熊寶寶們
    7月13日下午,記者下鄉採訪途中,在海拔4500米的該縣蒙宜鎮蒙格村附近一處水草豐茂的山坡處拍攝時,偶然發現一隻棕熊媽媽曬著陽光浴給三隻小熊餵奶場景,棕熊媽媽餵奶結束後領著小熊寶寶們緩慢走向大山深處。秦晉翔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棕熊媽媽正在給幼小的熊寶寶餵奶。秦晉翔 攝本文轉自【中新網】; 棕熊媽媽帶著3隻熊寶寶行走在山坡上。
  • 首次自駕西藏旅遊,海拔低、風景又好,應該選哪條線路?
    西藏被稱為世界屋脊,是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風光旖旎,但高海拔也容易讓人們身體產生高原反應。那麼,對於首次自駕西藏的遊人來說,選擇哪條線路海拔更低,風景更好呢?答案是:川藏線。這一答案已經經過無數旅行者的實踐,得到大多數遊人的認可,首次自駕西藏,川藏線是最好的選擇。
  • 一個來自海拔50米的26歲姑娘,徒步稻城亞丁自述
    過去去過高原,深知這是一個什麼概念,面對海拔4000米以上的深山,一路聽嚮導勸誡身體不好高血壓心臟不好高反的別逞強,但全車4個人目標很明確,都是奔著亞丁來的,使路途就開始出現高反症狀的,也沒一個掉隊。此次稻城之行,目標為徒步去看傳說中的牛奶海。知道這裡海拔高,但打開網絡看牛奶海海拔時,還是被海拔4500米數字嚇一跳。
  • 新疆軍區某紅軍團海拔4500米組織實彈射擊考核
    近日,新疆軍區某紅軍團組織所屬火力分隊機動至海拔4500多米的陌生地域展開實彈射擊,提升極端條件下的作戰能力。 演練一開始,官兵們剛剛抵達作業區域,反坦克火箭實彈射擊任務隨即展開。陣地指揮員迅速向炮長下達射擊命令,接到指令後,反坦克火箭班立即前出,佔領發射陣地。官兵們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火箭筒架設,裝填彈藥,測量風速,瞄準目標等任務。
  • 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這四種美食,你吃過哪幾種?
    原創文/小亦編輯迪慶藏族自治州,是雲南省的8個自治州之一,首府香格裡拉市。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迪慶藏族自治州被譽為「動植物王國」和「天然高山花園」,是世界著名花卉杜鵑、報春、龍膽、綠絨蒿、細葉蓮瓣等的分布中心,有世界著名的園林園藝植物珙桐、禿杉等,有以松茸、羊肚菌、木耳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136種,野生藥用植物有蟲草、天麻、貝母、杜仲、當歸等867種,分布在迪慶境內的高等植物多達187科5000餘種。這裡特產種類繁多,今天給大家隨便介紹幾種這裡的特產。
  • 「藏族人不洗澡,一生只洗三次」是真的嗎?來到藏族你才真正了解
    網上流傳著藏族人不洗澡,一生只洗三次澡的傳說。其實任何一個去過西藏的朋友或者稍微了解一下藏人的網友都知道這是一個誤傳。藏族人不反感洗澡,但是洗澡頻率比南方少,因為西藏海拔高,氣候乾燥,洗澡次數太多對身體不好。這從藏族人對溫泉的熱愛就可以看出來。
  • 西藏自治區登山隊滑雪隊在海拔4500米的比日神山訓練:「我們的目標...
    中新社訊 4月的西藏林芝桃花盛開,海拔4500米的比日神山覆蓋著皚皚白雪,西藏自治區登山隊滑雪隊(簡稱「滑雪隊」)就在此訓練。雖為滑雪運動員,但他們滑雪板的前後兩端卻是兩個輪子,手持滑雪杖,就像在高山雪場上一樣依山滑行。
  • 國產無人直升機海拔4411米起降!可為30人運1天食物
    (原標題:我國無人直升機創起降海拔新紀錄) 新華社成都
  • 藏族男孩丁真的家鄉:縣城海拔4014米,甘牧所有A級景區都免費!
    而當紅的丁真,也成了理塘縣的旅遊大使,為家鄉的旅遊業做出了貢獻。那麼問題來了,丁真的家鄉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值得去旅遊嗎?首先,丁真在甘孜州理塘縣。雖然這個地方不是西藏,但是理塘縣的海拔並不比西藏低。據了解,理塘縣縣政府位於海拔4014的高鎮。目前,這裡除漢族外,還有藏族、蒙古族、回族等8個少數民族。
  • 海拔5681米,戰士們唱起了歌
    沿著阿里高原斯潘古爾湖南岸行進,越過59道之字型彎路,就到了海拔5100米的普爾楚邊防連秋迪儉革拉前哨。由於特殊邊情,官兵們需要前出到山頂駐勤觀察,這裡便成了為駐勤官兵提供物資的保障點。又到了給駐勤點送物資的日子,藏族戰士阿旺羅珠帶頭,教導員諶貽虎斷後,每人身上都背著分量不輕的物資,水、方便麵、雞腿、麵包及簡易自熱食品,一次差不多要背5天的量。運送物資的馬道是剛開闢出來的,先前的物資全靠人力沿著近80度的斜坡往上背送。盤旋的山路垂直落差500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三分之一,官兵們每走一步都很艱辛,要時不時停下來吸幾口氧才能繼續。
  • 從「溜索姑娘」到郵政扶貧人,她是藏族群眾心中的格桑花
    1999年參加工作的尼瑪拉木,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雲嶺鄉郵政所的郵遞員,也是我國1.6萬名步班郵遞員中的一員。為了把一封封郵件送到大山深處的千家萬戶,她要背著15公斤以上的郵包,時而行走在海拔1500米的乾熱河谷,時而翻越海拔4500米的雪山,每次行程近350公裡 。20年間,尼瑪拉木1000多次掛上溜索,飛越兇險的瀾滄江,路上還要面對蛇、狼和山體滑坡及飛石的襲擊。
  • 一個藏族英語老師,投身石刻研究,成就了西藏唯一的石刻博物館
    日喀則是從古到今的後藏重鎮,藏語稱「溪卡孜」,意為「土地肥美的莊園」。這裡匯聚了西藏山水地貌的精華,還有著「世界青稞之鄉」的美譽。提起日喀則,旅行者們便會想起日喀則境內定日縣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還有一座能媲美拉薩布達拉宮的黃教寺院——扎什倫布寺。
  • 對口援建 海拔4000米上的生產線
    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馬尼幹戈鎮,海拔4000米以上。 群山襯託出人間仙境玉隆拉措,也「圍」出了生活的諸多艱辛。 貧,延續了好些年。 直到一支隊伍挺進雀兒山。 01 日甲,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