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信部一條新通知——《關於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準入條件保持情況自查的通知》,給不少電摩生產企業敲響了警鐘!
據營商了解,這次通知是在兩個月前發出,從企業端要求企業完成資質自查,不僅覆蓋電摩產品,同時也覆蓋了所有的機動車(包括燃油摩託、燃油車、新能源汽車)。
但由於給企業留出的改進時間比較短,截止11月15日,有474家企業未按時報送企業準入條件保持情況自查結果。工信部已經對未報送企業準入條件保持情況自查結果的企業,暫停合格證電子信息傳送,企業整改完成並報送自查結果後予以恢復。
這其中,有100多家是電摩製造企業。
這就意味著,沒完成自查,就不能申請新的產品目錄了。相當於直接暫停電摩資質。
對於電動車領域的企業來說,目前最大的影響是申請電摩資質時的檢測、研發、環保設備是否還能應對本次自查,如果需要恢復或保養,還需要很大一筆費用。
其次,去年有一項通知已經讓電摩企業遭遇了新挑戰,那就是一項電子識別設備新增項目將增加每款2萬元的檢測費,即以前上目錄的電摩,每臺需要13萬檢測費,現在需要15萬。過去所有申報過審的電摩產品,全部需要重新送檢,每臺也加2萬費用,否則老產品也不能繼續生產和銷售。
對頭部企業的影響,是不少企業都已經有數百款電摩進入公告目錄,企業方顯然不會把每臺車都去送檢。因為每臺車都需要重新加裝設備,涉及到改變線路設計和元器件採購,投入的可不只是2萬塊。如果某款車銷量不理想,那成本就划不來,不如放棄掉部分賣得不好的產品,加大投入幫助走量的產品過審。
對於巨頭們,無非是時間和金錢的問題,咬牙挺一挺也就過去了,但對於部分中小型企業來說,尤其是掛靠電摩資質的企業來說,卻是壓力山大。如果某企業押注電摩領域,但一來市場對摩託車還沒有全面解禁,二來檢測費用大大提高,三來年終又到了催帳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壓垮少數現金流不充足的企業。
例如一些廣東的電動車企業,在新國標電動自行車產品不佔優勢的情況下選擇發力電摩領域,但這次的一紙通知會讓他們雪上加霜,在電摩資質上投入的巨資面臨打水漂的風險!
另一方面,電動車行業的電摩產品單品利潤率低,因此基本都走著多款式、全品類的發展策略,而燃油摩託車則走的是少品類、高利潤的模式。從長期來看,電摩企業申報的產品數量要遠多於傳統摩企,這也是不小的一筆開支,中小型企業面臨的挑戰會更大。這可能會導致電動車企業對電摩的熱情降低。
2021年還沒到,新的挑戰已經來了。不過在電動車新國標全面落地、國標車換購即將進入新高潮的時期,電摩資質被叫停會影響多少企業呢?歡迎您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