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美國頂尖私立高中Top 12

2021-01-08 第一財經

盛產政治精英的格羅頓高中教學樓一樓一條長廊的轉角,歐巴馬和布希總統給學校的留言。

05年以來,中國留學生呈幾何式爆發增長,並日趨低齡化。美國國土安全部的數據顯示,2005—2006 學年,只有65名中國學生在美國私立中學就讀。2010—2011 學年,這個數字就已增長了100倍,達到6725人。在某些美國私立中學,「中國學生已經取代韓國,成為學校第一大國際學生群體。」在北加州Asheville地區的一家寄宿中學聯盟的負責人 Peter Uhpham曾對彭博通訊社如是說。

在美國,中學教育劃分為公立(publicschools)和私立(privateschools),其中 20% 的美國孩子就讀於私立中學。據美國教育統計年鑑 2011 版統計,截至 2009 年秋,美國私立中學(不包括 K12 學校)約 2780 所。私立高中(9-12年級為高中,相當於中國初三到高三),分為走讀(day schools)和寄宿(boarding schools)兩種,寄宿中學約300多所。由於美國公立中學規定只允許外國交換生,最長1年期限就讀。因此,中國孩子多選擇進入私立寄宿中學。在美國,87% 的私立中學學生人數約300人。這種小型的學校建制,更易形成社區氛圍,師生彼此熟悉,人與人之間更容易培養信任感和責任感。

北野山:山谷裡的體育神校

北野山校風嚴謹,學校鼓勵學生用一種快樂的、享受生活的方式完成學業目標。完成課時後,同學們可以參加很多體育運動。圖為放學後的橄欖球賽。

 

學生人數 650/ 師生比例 1:7/ 錄取率(%) 29%/ SAT平均分:1788/ AP 課程數量:24/ 學費(美元/年):49,700(寄宿制)34,200(走讀)/ 官網:http://www.nmhschool.org/

北野山高中(Northfield Mount Her mon)的校隊運動員,經常有機會與來自「常春藤聯盟」的大學生打比賽。很多時候,他們遇到實力強大的對手,居然就是他們的學長。比如,現任哈佛大學籃球隊隊長羅仁特·裡瓦德(Laurent Rivard)三年前從北野山高中畢業,而同樣來自「常春藤」名校達特茅斯學院的籃球隊隊長傑溫特·布克(Jvonte Brooks)也是二年前從北野山畢業的。

如果說由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達特茅斯、賓夕法尼亞、布朗和康奈爾這八大名校組成的美國大學聯盟代表了美國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那麼由菲利普斯安多佛、菲利普斯埃克塞特、聖保羅高中、霍奇基斯高中和北野山高中等八所美國著名的私立寄宿制中學結成的八校聯盟,則代表美國高中的頂尖水平,被喻為「美國高中的常春藤學校」。

與其他幾所學校相比,北野山的學術門檻沒有那麼高,國際學生佔總學生數 25%,使得它成為近年中國學生十分關注的美國高中之一,有家長稱它為「保底學校中的戰鬥機」。

北野山高中招生官麗亞·艾莫(Lea Emery)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旦北野山足球校隊缺一名前鋒,哪怕申請者成績平平,只要是有天賦的射手,他們仍會錄取他。

北野山高中是一所讓學生無法逃學的學校,它位於麻薩諸塞州西北角的一處僻靜山谷裡,周圍沒有商店,零星開著幾家餐廳也時常大門緊鎖。每回開學,返校的學生都會開玩笑對家人說:「要回山溝裡了。」當記者從波士頓驅車 2.5 小時經過一段山路進入北野山高中後,卻發現有別於其他高中的另一番光景:在北野山高中走一圈,仿佛是在「轉山」,因為每一步都是在爬山或是下坡。朝山坡下俯視可以看到康乃狄克河,學校有若干體育場,還有農場、養馬場。北野山的體育設施堪稱「奢華」,僅體育館就有兩個,內含遊泳池以及一個溜冰場,而室外球場更是多達 12 個,另外還有 8 條田徑跑道,9 洞高爾夫球場,在康乃狄克河邊還有學校的一個船房。

在北野山的體育館,有一間專門的房間用於放置學校獲得的體育獎盃,在室內籃球場,兩邊的看臺上掛滿了顏色各異的錦旗。目前,籃球和摔跤是學校最優勢的體育項目,經常榮獲新英格蘭地區的冠軍。每逢比賽的時候,一隻可愛的「小豬」會出現在球場上為球員加油,它名叫「Hogger」,來自於學校農場的一隻小肥豬。如今,它成為北野山球場上別具一格的吉祥物。

「北野山的學生每年都必須參與至少一項體育運動。」校長彼得·菲洛恩(Peter Fayroian)告訴《外灘畫報》,北野山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奧運種子選手,還希望讓更多普通學生愛上體育,並有一技之長。「如果你已經準備好迎接身心的挑戰,北野山總能找到一款適合你的運動。」彼得本人也是一位戶外運動愛好者,2012 年 9 月開始任北野山高中校長,教授英語課的他也曾擔任女子網球教練。

北野山高中始建於 1879 年,在學校 100 多年的歷史中,培養過許多體育人才,包括排隊運動發明者威廉·摩根。1893 年,威廉·摩根從北野山畢業,後進入以培養體育人才著稱的麻薩諸塞州的春田學院攻讀體育教育。圖為北野山高中圖書館一角。

北野山的體育傳統

北野山高中始建於 1879 年,當時新教傳道士 Dwight Lyman Moody 先在「北野山」上建立了一所女校,接著在 1881 年在附近「Hermon」山上建立了一所男校。學校的體育傳統正是從那時開始的。

從 1881 年起,學校每年秋天放假一天,全校師生會去北野山或者新漢普郡 3165 英尺高的蒙那德諾克山徒步。1884 年起,每年秋天會舉辦一場低年級 VS 高年級的拔河比賽,通常高年級會贏得比賽;1890 年開始,學校每年都會舉辦一次環校 4.3 英裡的賽跑,這也是美國最古老的跑步比賽之一。正是這場比賽,孕育出美國第一位、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奧運會馬拉松長跑冠軍。

美國反興奮劑機構主席弗蘭克·蕭特(Frank Shorter)是北野山高中 1965 年的畢業生。1972 年,他榮獲奧運會馬拉松冠軍。

弗蘭克的人生第一場跑步比賽,正是北野山的環校 4.3 英裡賽跑。當時這場比賽在康乃狄克河邊舉行,所有新生以及校隊運動員必須參加這場比賽,男生需要在 33 分鐘內完成,女生則需要在 38 分鐘內完成,獲勝者可以得到一個雙層蘋果派。最終,弗蘭克以 20 分鐘 54 秒完成了比賽。這無疑是他輝煌的賽跑之路的起點。「當時比賽的時候,我大約落在 50 名後面,後來奮起直追,跑到了第七名。」 弗蘭克回憶說,在他前面的,是五個環城賽跑隊隊員,以及一個環城旱冰隊隊員。這場比賽燃起了他對跑步的興趣,甚至超越他之前鍾愛的橄欖球。

記者在學校校友名單中發現,北野山培養過許多政界、商界精英,也包括不少體育人才,包括排隊運動發明者威廉·摩根(William Morgan)。1893 年,威廉·摩根從北野山畢業,後進入以培養體育人才著稱的麻薩諸塞州的春田學院攻讀體育教育。當時,威廉發現籃球對於一些人來說太重了,於是,他研發了另一種質量更輕的球,並制定了比賽規則。1896 年,全球第一場排球賽在春田學院舉行。1900 年,生產廠商開始製造這種球類。1964 年排球被正式列入奧運比賽項目。

「北野山的學生每年都必須參與至少一項體育運動。」校長彼得·菲洛恩告訴《外灘畫報》,北野山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奧運種子選手,還希望讓更多普通學生愛上體育,並有一技之長。圖為北野山的籃球訓練課。

激發體育潛能的學校

在北野山高中,一位教 AP 經濟學的老師,是不少學生心中的「偶像」。他畢業於布朗大學,後在達特茅斯獲得碩士學位,年輕時在華爾街賺夠了一輩子用不完的錢,然後來北野山教書。不僅如此,他還曾籤約美式橄欖球大聯盟,是一位專業的橄欖球運動員。如今,他在學校也兼任橄欖球教練。

據悉,這樣「運動健將」型老師,在北野山為數不少。北野山學生的運動熱情因此被激發。如今,北野山每位 9 年級入學的新生來學校的第一晚,會在帳篷裡度過,在熟悉校園的同時,他們還參與徒步、騎行、獨木舟等活動。

每年年初,學生以寢室為單位,穿著隊服,舉著自製的加油橫幅參加趣味運動賽,項目包括投擲雞蛋或者水球、拼圖、慢速騎自行車、送水接力等,考察寢室成員的默契度。

據學校官方網站介紹,學校還提供豐富的戶外探險課程,比如休閒航行、山地騎行、攀巖、獨木舟等。校長彼得·菲洛恩把學校的戶外教育稱作「自然成長」。

「北野山的戶外運動遵循的理念,就是增強學生與土地之間的親近感。」與此同時,學校還要求每個學生每周花費 4 小時,參與「勞動計劃」,其中的項目包括去校園農場遛馬、種草莓、製作楓葉糖漿等。

11 年級的上海男生王巽頲回憶說,三年前當他申請北野山高中的時候,曾經製作過一張自我介紹的光碟,其中包括他的滑雪愛好,以及一些現場滑雪視頻。「我酷愛運動,嚮往電影《歌舞青春》裡少男少女盡情揮灑自我的那份瀟灑,或許那是我被錄取的原因之一。」在王巽頲看來,這裡既有能考上安多佛的學霸,也有學術平平的學生,「在這裡,我覺得自己是可以成功的。」

北京女孩馮夢瑤在入校之前,唯一擅長的體育運動是花樣滑冰。經過三年多體育神校的浸染,她達到壘球初級水平,曲棍球準校隊水平,以及舞蹈半專業水平。通過在北野山高強度的鍛鍊、學習,馮夢瑤找到了人生奮鬥的方向。目前 12 年級的她選擇申請紐約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埃默裡大學等。「通過這些年不斷嘗試,我發現自己熱愛舞蹈,將來希望可以從事藝術方面的工作。」

 

西德維爾:歐巴馬千金的學校

副總統拜登的孫子孫女、前副總統戈爾的兒子阿爾伯特、柯林頓的女兒切爾西、尼克森的女兒以及西奧多·羅斯福的兒子都曾在西德維爾友誼中學就讀。

 

學生人數 1123/ 師生比例 1:8/ 錄取率(%)15%/ SAT 平均分:N/A/ AP 課程數量:N/A/ 學費(美元/年):$35,288/ 官網:http: //www.sidwell.edu/

地處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西北角,西德維爾(Sidwell)友誼中學北靠馬裡蘭貝賽斯達(Bethesda ),南臨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坐落在特區最富裕的學區裡。在黑人人口過半(51%)的華盛頓特區,這一學區綠化覆蓋率高,犯罪率低,居民中78%為白人。而在此間的西德維爾校園裡,40%的學生並非白人。

2009年1月,首次當選總統、即將移居華盛頓入主白宮的歐巴馬夫婦把女兒送到了西德維爾的校門口,並開始支付每年 3.4 萬美元的學費。

兩年以來,西德維爾友誼中學的名字在美國媒體中已經被「歐巴馬千金的學校」取代。學校學生獲獎,美媒提到「這是歐巴馬女兒在的學校」;學校教師爆出性醜聞,媒體直接起標題為「歐巴馬千金所在學校教師被起訴」。而事實上,在學校內瑪麗亞和薩沙並沒有成為學生間的話題。在華盛頓,在迎接政要子女以及保證其隱私和人身安全方面,沒有學校會做得像西德維爾這樣好。

政要們的選擇

許多第一夫婦和美國政要在子女擇校問題上,做出過和歐巴馬夫婦一樣的選擇。

副總統拜登的孫子孫女、前副總統戈爾的兒子阿爾伯特、柯林頓的女兒切爾西、尼克森的女兒以及西奧多·羅斯福的兒子都曾在西德維爾友誼中學就讀。

1963 年總統約翰·甘迺迪遇刺時,他的侄子羅伯特和喬在西德維爾讀初中。當天羅伯特和喬的母親去學校接兩個兒子回家,當時西德維爾的中學校長站出來,請求排著隊送孩子回家的家長關上車裡的收音機,讓兩個孩子得以從家庭成員的口中聽到大伯被刺的消息。

在「9·11」之後的美國,西德維爾的總校校長湯姆·法瓜爾(Tom Farquhar)向記者解釋如今白宮和學校的關係:「他們有白宮的秘密保鏢,學校要做的,是在學校範圍內提供給孩子正常的生活,儘可能讓他們受到和其他學生一樣的待遇。有意思就是,為了保證歐巴馬的女兒在這裡能夠過這樣一種生活,我能說的也只有這些。」

西德維爾的小學部、初中部和高中部分別有負責的校長,而湯姆·法瓜爾是負責學校總體運營的總校長,其職責向下在於管理分校的三個校長、學校財政情況、招生情況、體育項目情況、技術情況以及學校總體服務部門等,向上在於向學校的董事會匯報學校運營情況,共同制定學校發展計劃。學校董事會對總校長進行任命與評估。

法瓜爾是貴格會教員,在貴格會友誼學校中任職 27 年,曾於 1983-1989 年擔任過西德維爾的副校長與院長,在 2010 年 7 月 1 日,他被委任為西德維爾的總校長。

西德維爾中學的另一個傳統是照顧校友的子女。法瓜爾表示,倘若父母是西德維爾校友,並有意將子女或親屬的子女送到西德維爾,這些孩子錄取的可能性更高。長此以往,西德維爾集中了華盛頓特區政要以及文化圈名人的孩子。在西德維爾,身邊任一個人的父母都可能是報刊各版面的常客,或者根本就是文章的主筆者。瑪麗亞和薩沙身處其間,也不過是最特別的孩子中的兩個。

「我們並不衝向女孩兒們(瑪麗亞和薩沙),或者總是圍著她們,」校長法瓜爾說,「我們有理智。」

名門之後雲集的直接結果是互相攀比,這在西德維爾也不例外。每年願意支付西德維爾高昂學費的學生遠超過其最終錄取的學生,按照法瓜爾的說法,西德維爾只錄取「能夠承受超重課業壓力的學生」。

西德維爾引以為傲的是其英語課和學生的寫作水平。學校的數學與科學課按照學生成績進行分班教學,英語課則不分班,卻拿著美國高中英語考試首名的頂尖成績,這意味著哪怕你擅長理科,也必須拿下語文。

西德維爾不向外界公布學生大學錄取率,問及常春藤學校錄取率,法瓜爾表示「這是個秘密」。

如果說家庭出身與學習成績給予了西德維爾學生驕傲的資本,那麼貴格會的價值觀和每周的見面會,則給予西德維爾學生獨特的理性與靜默力。

 

西德維爾核心禮堂每周都要舉行一次貴格會的「見面會」。

貴格會的「見面會」

「木地板,木製的長椅, 四面牆上半部分漆白色,下半邊漆成木紋,天窗中有陽光灑進來。」14 歲的喬什初中即將結束,面臨選校,來到西德維爾參觀。那天下午陽光正好,喬什坐在這樣一個可容納四百人的大房間──西德維爾的核心禮堂──的角落裡休息。他和四百人坐在一起,隨即有學生進來坐下,有老師進來又坐下,他便這樣稀裡糊塗地參與了人生中第一次的「見面會」。

「45 分鐘,完全安靜,沒人講話。」他回憶,然後有人忽然站起來開始說話,講了一件自己身上發生的事情,大概一分鐘左右,然後坐下,又恢復了之前的安靜。

45 分鐘,大概一共有四個學生站起來講話。其他時間都完全安靜。

「那是我第一次和那麼多人,幾百個人坐在一起。我不屬於會靜坐不動的人,45 分鐘我總是動來動去,」 喬什說, 「但是這段時間也真的讓我想了很多我需要想的東西,反而是不用想著每天每周發生的麻煩事。這是一個奇特的經歷。」

喬什參與的「見面會」是西德維爾每周一次的全體師生禮拜。西德維爾友誼學校屬於貴格會的教會學校,雖然對於學生信仰不加限制,學生中也只有百分之四為真正的貴格會教徒,但是所有師生都被要求參與為時 45 分鐘的「見面會」。1 到 4 年級的學生要求 20 分鐘。

「貴格會教徒相信,這個時候有個內在的聲音會對你說話,驅使你站起來分享你所聽到的東西。」身為貴格會教徒的校長法瓜爾解釋,「對於許多學生,他們參與見面會只是為了講出自己的觀點或想法。

他們把『禮拜』中的宗教因素剔除掉,就當它是一種社區集體活動:大家一起坐下並保持靜默,然後你開始反思,一些想法逐漸形成,你或許就會決定站起來和大家分享。」

「第一次參加見面會會覺得有點不適應,確實有點。但這種感覺會過去,」 喬什說。

如今,喬什已是一名西德維爾的初中二年級學生。和很多人一樣,他習慣把見面會當作一段讓大腦放空並進行獨立思考的時間。

「有時候我一天過得很糟,我就想,如果放學後有見面會就好了。有時候生活很困難,見面會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場所或者時間,讓你考慮你自己是怎麼了,而不用去考慮其他事情。比如說你平時在做作業,那你就只能考慮作業題,這樣你就不能考慮到你自己了。」

喬什家信猶太教,他也去猶太教的會堂做禮拜,他認為見面會和常見的宗教禮拜有很大區別:宗教告訴你去信什麼,在西德維爾的見面會你被要求去思考。你可以隨便思考什麼,隨便說什麼。

一個喬什的同班同學把這種禮拜形式稱為「 思想的自由流動」:每個人開始坐下時都在想不同的事情,當某個人站起來開始講話時,所有人都開始想這個人在講的內容,不管他到底講了什麼,循環往復。

貴格會核心價值的首條是相信「每個人的心底有上帝,可以從中看到真理、愛以及和平,如果用心傾聽」。偌大的禮堂提供了靜默的時間與空間, 通過見面會,西德維爾把貴格會教義中可實踐的部分教授給了學生。

細數把子女送入西德維爾的華盛頓政要,大部分屬於民主黨陣營,其中的四位總統全部是民主黨出身。貴格會的傳統價值──非暴力、人人平等、誠信、同情、社會責任──也更貼近民主黨的政策傾向。

法瓜爾相信,吸引了華盛頓政要和文化界名人將子女送進西德維爾的原因之一,是貴格會的核心價值中對管理與公共服務的熱情。

「這些學校價值在學生的行為中體現出來。實證科學家可能會問,能夠做到這些的孩子,多少是因為他上了西德維爾中學,多少是來自於為孩子選擇了西德維爾的父母呢?可能家庭價值觀中早就包含了類似的教育。我們的教育並沒有科學研究來作證,但是西德維爾的畢業生回到母校會說,這裡的校園文化對於他們日後的人生有著重要的影響。」法瓜爾說。

霍勒斯曼:把中學變成實驗室

和新英格蘭動輒大片草坪的校園相比,霍勒斯曼顯得比較袖珍。

學生人數 1887/ 師生比例 1:7/ 錄取率(%)10%/ SAT 平均分:2125/ AP 課程數量:20/ 學費(美元/年):$39,100/ 官網:http://www.horacemann.org/

紐約地鐵一號線搭到最後一站242 街,就可以看到霍勒斯曼(Horace Manner)18 英畝的校園。從地鐵站走到學校的距離並不遠,卻跨越了兩個世界。

這屬於紐約的布朗士區,旅遊手冊會警告遊客夜晚最好不要拜訪的區域。在地鐵站邊, 坐在 Donkey Donald 裡吃一個漢堡, 流浪漢們就在窗邊曬太陽。往山坡上走幾步,你就能看到樹蔭遮蔽道路兩邊,豪宅林立。菲爾德斯頓(Fieldston),這是紐約最貴的街區之一。再沿著路往山上走幾步,就是校長住的石頭房子。

霍勒斯曼中學位於紐約市布朗士區。

學校不大,和新英格蘭動輒大片草坪的校園相比,霍勒斯曼顯得比較袖珍。走過招生辦公室的2 層石頭小樓,沿著地貝特大街一路過去,你就可以看到學校高中部的全部:兩座教學樓、一座禮堂、一個體育館,最中間是個棒球場。這天紐約剛下完一場暴雪,一群孩子正在打雪仗。

在 2010 年《福布斯》雜誌的「全美最佳 20 所私立高中」排名中,霍勒斯曼中學位居第二,僅次於紐約的聖三一中學。

 

霍瑞斯曼是一所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一站式學校,這所學校的教學方法可以用「殘酷」來形容。

在霍勒斯曼上實驗課,學校會配備給學生大學水平的實驗器材。

「殘酷」教學法

校長託馬斯·凱利(Thomas M.Kelly)博士就住在學校裡。他在這裡已經任教 27 年了。在學校的餐廳裡,他隨時可以叫出任何一個學生的名字並與其聊起天。這裡鼓勵學生犯錯,以及讓他們從錯誤中獲知新的東西。老師並不完全掌握上課的主動權,如果在數學課上,有學生有更好的答案,隨時可以站上講臺,講十幾分鐘,在他上的心理學課上,如果有學生站起來說,Kelly 先生,我覺得我可以說得更好。「在我年輕的時候,我從來沒有如此主動地學習過。這裡的孩子非常主動和積極。」凱利感慨。

霍勒斯曼成立於 1887 年,創建人是尼古拉斯·默裡(Nicholas Murray Butler), 起初學校只是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的實驗中學。它最初坐落於曼哈頓的格林威治村,後於 1901 年搬到了 Morningside Heights 的 120 街,在哥倫比亞校區最北邊的建築 Horace Mann Hall 上仍可以看到霍瑞斯曼的名字。學校的吉祥物是一頭雄獅,和哥倫比亞大學相同。

學校的校訓是 「Magna est veritaset pr?valet」(拉丁文,意思是真實至上,勝過一切)。這句話來自於 KingJames 版本的《舊約全書》。

在霍勒斯曼的歷史上,有一位銳意革新的校長英斯裡·克拉克(R.Inslee Clark Jr.),他 1960 年代在耶魯當本科招生官。他打破了當時耶魯只從優秀的寄宿中學招學生的傳統,無論他們的學術成績如何,相反,他開始放眼整個國家,尋找那些最才華橫溢,表現最優異的學生。

他還首次歡迎女生上高中,並把一位具有棒球天賦的窮孩子招進學校。

克拉克校長也奠定了學校從實際出發的教學傳統。他在校時教「城市歷史」課,帶著學生們進入監獄以及法庭,去學習關於紐約面臨的複雜城市問題。

霍瑞斯曼是一所從幼兒園到高中的一站式學校,這所學校的教學方法可以用「殘酷」來形容。學校開放到晚上 11 點,學生可以在學校學習,暑假也有學生留下來選課。在這裡,許多課都以做項目的方式完成。校長凱利介紹,在這裡上實驗課,會配備給學生大學水平的實驗器材(遠超一個實驗所需),告訴他們想要達到的效果,但老師不會給出實驗步驟,如何實現,要學生自己去研究,學校也鼓勵學生通過不同的路徑去實現結果。

學校在康乃狄格州有 245 英畝的 John Dorr 自然實驗室,學生被要求在這裡獨立生活一周,沒有大人,全靠互相之間協作完成各種項目。學生常年幫助康乃狄格州政府檢查河流的汙染程度。在BP公司墨西哥漏油事件發生後,學校的學生自發提了十幾種解決方案。

「路上總是有石頭的,我們不會把路上的石頭搬掉,你得自己學會定位它,想辦法把它搬走,或者繞道走。我們也很歡迎你來請教我們。」校長凱利說,「從霍瑞斯曼畢業意味著一些認證,學生的成熟度、寫作能力、協作能力、工作道德、遇到困難會正確地尋求幫助。」

韋伯中學:人人都是考古學家

韋伯中學有一個世界級的博物館,這是北美唯一一所隸屬於高中的、被美國博物館協會認可的博物館。圖為雷蒙德阿爾夫考古博物館一角。

學生人數 410/ 師生比例 1:8/ 錄取率(數據來自網際網路)25%/ SAT平均分:1990/ AP 課程數量:15/ 學費(美元/年):49,775/ 官網:http://www.webb.org

「我們周末有許多事可做,去蓋蒂博物館,去大學聽講座,去大熊湖滑雪,去看棒球比賽,去好萊塢,當然也可以在學校學習。」讀 10 年級的中國學生李晨元在電話裡對我說。

地點是韋伯中學(Webb School)的賣點之一,招生主任裡奧·馬歇爾(Leo Marshall) 年紀不小了,戴著眼鏡,頭有點禿,他開著一輛輕便小車來門口接我們:「我們是洛杉磯地區唯一的寄宿學校,離洛杉磯市中心只有半小時車程,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城市資源。緊靠著克萊蒙學院(Claremont Colleges),這是西部最著名的文理學院5校聯盟,甚至和他們共享不少設施。美術館、博物館、好萊塢、大學實驗室都能成為韋伯課堂的一部分。」

韋伯中學坐落在聖加布裡埃爾的山腳下,在運動場能看到遠處的青山,山頂上還留著片片積雪,學校的教室和宿舍都沿山而建,道路十分乾淨,加州的陽光下,學生們穿著短褲趴在路上,和朋友們聊天說笑。

這是一所學術上要求很高的學校。李晨元剛來時並不適應。「以前在原來學校裡成績優秀,從小一直做班長直到初中,在這裡整個人的地位下降了。」不過他很快適應了寄宿生活。在 9 年級,他擔任了學生會副主席,也比過去更加刻苦學習。雖然學校在 9、10 年級不允許修 AP 課程,他還是早早就準備起 AP 物理、AP 化學和 AP 微積分的考試,希望能夠取得好成績。「作為國際生,必須更出色才能申請到理想的大學。」

「在韋伯,95% 以上的學生最後會進入美國前 10% 的學校。」馬歇爾說。韋伯 410 個學生中,有22%的國際學生,約8%的中國學生。

「那邊那個孩子,有潛質將來能上耶魯。」裡奧·馬歇爾用手指給記者看,一個正和人熱烈聊天的瘦弱的亞裔小女孩,「昨天有個家長過來面試,說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上耶魯,我沒說什麼。我覺得那個孩子將來也會很不錯,但不會進耶魯。」

他很自信,預言很少失手。「每一個孩子的氣質和資質都不一樣,我們希望他們在這裡尋找到自己的熱情,最後進入什麼大學是順理成章的事。可惜許多家長本末倒置了。」他嘆了口氣。

校園由兩所不同的學校組成,一所是湯姆森·韋伯(Thompson webb) 於 1922 年創辦的男校韋伯(School of California for boy);另一所是 1981 年根據湯姆森·韋伯(Thompson webb)的妻子命名的女校 Vivian 韋伯。今天,雖然統稱為韋伯中學,但所有入學的學生在高中的開始兩年仍分性別教學,到 11 年級才男女同班授課。

有一個古老的教堂薇薇安韋伯教堂,是創始人韋伯先生和學生們一磚一瓦建起來的,落成於 1944 年,南牆上的木板刻著 20 個在二戰中犧牲的韋伯畢業生的名字。一個校工正在聚精會神處理教堂旁邊樹上一個巨大的馬蜂窩。儘管教堂本身是基督教的象徵,新教、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佛教都允許在裡面舉行儀式。

路邊,偶爾能看到幾個裝著食物的桶。馬歇爾說,後山會有熊出沒,但它們都很友好,從來不傷人,偶爾會來學校找吃的。「學校規定 11 點熄燈,有一次一個學生夜裡跑出來,出來剛好跟熊打了個照面,嚇壞了。」

雷蒙德阿爾夫的遺產

車子停在一座醒目的圓形建築前:「雷蒙德阿爾夫古生物博物館」,一位美國畫家當年免費為韋伯設計的。這是北美唯一一所隸屬於高中的、被美國博物館協會認可的博物館。這裡有七萬塊化石的非凡收藏,館藏品中 95% 是韋伯學校的學生、教師和畢業生收集的。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腳印化石收藏地,涵蓋了每一個地質時代,包括幾個組裝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

「時間從人開始。時間從一個瞬間開始。人定義了時間。時間定義了瞬間,你會在屬於自己的瞬間做些什麼?」博物館導覽從一段深沉的哲學思辨開始,這是一個關於地球歷史的展覽。

雷蒙德阿爾夫的時刻在 1937 年來臨。那年夏天,在學校教生物的阿爾夫帶著一隊學生去加州巴斯託(Barstow)地區露營。他有收集化石的愛好,在大學時,一直在書桌裡藏著一塊。這個地區是加州著名的化石床,一路上他不停發動學生和他一起尋找化石。校長湯姆森·韋伯的兒子比爾·韋伯(Bill Webb)也在這個隊伍裡,他一點也不感興趣。他後來回憶:「我覺得很無聊,對找化石沒什麼興趣,倒是看到一塊被侵蝕的坡地,想著從上面滑下來會很好玩。結果滑到一半,牛仔褲被東西劃破了。跑上去一看,是一小塊尖銳的骨頭,再扒開一點,看到了牙齒。我把雷蒙德叫過來,手忙腳亂地挖出來,是一塊顱骨,再往下,出現在面前的是一個完整的頭骨。」

雷蒙德把這個頭骨拿給加州理工實驗室的教授看,結果它屬於一種從未被發現過的野豬。所有參與化石發掘的學生都興奮極了。比爾清楚地記得:那位加州理工的教授,摸著他的頭,感謝他對古脊椎動物考古作出的貢獻。

阿爾夫的考古探險隊成了學校的固定項目,他把它命名為「野豬之旅」。那時候的韋伯是個男子學校,許多不愛學習的富家子弟跟著他去野外走了一趟後反而對科學萌發了濃厚興趣,成績也上去了。比爾也愛上了考古,1939 夏天,他和另一個同學從內布拉斯加找到一個 1350 磅的化石,並運回了學校。他自述「老爸看到巨額運費帳單時吃了一驚」。

越來越多的化石被堆在圖書館地下室裡。從原始動物、魚、兩棲動物到哺乳動物,阿爾夫捧著這些清理好的化石,構想著一個講述地球歷史的展覽。後來,學校的校友和家長慷慨解囊,博物館最終在 1968 年建成。

雷蒙德阿爾夫考古博物館裡有七萬塊化石的非凡收藏,館藏品中 95% 是韋伯學校的學生、教師和畢業生收集的。

從博物館起步的科學精神

走進博物館,就被各種動物骨架和腳印淹沒了。入口處是一塊模擬沙坑,小孩子們可以模擬考古的過程。常有附近居民帶孩子來玩。招生官裡奧·馬歇爾(Leo Marshall)用手指給記者看:「那隻恐龍尾巴,是 1994 年被一個學生發現的。」「那是新發現的犀牛頭骨,還有亞馬遜最大的鱷魚頭骨的化石。」

考古是韋伯中學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進校第一年,每年學生都有一學期要學習和考古有關的知識,他們要去周圍的沙漠尋找化石,學會用小刷子和牙刮匙清理化石,像考古學家一樣參與科學研究的全過程並撰寫論文。「我們並不是想要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考古學家,這是學生們近距離觀察和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博物館負責人安德魯·弗拉克(Andrew Farke)告訴記者。

讀 10 年級的中國學生李晨元,給記者看他在考古課的一次作業——「名稱:疊層石;年齡: 前寒武紀;棲息地: 藻殖民地在淺水區;狀態: 還仍然存在著;事實: 疊層石是積累層的細粒度沉積物,它們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學生們的古生物課需要了解不同地質時代的特點,不同生物的習性和生活環境,並需要通過自己的研究圍繞進化論寫一篇小文章。

李晨元對成為古生物學家興趣不大,但這段經歷卻讓他對科學著迷。「我挺喜歡考古的,最喜歡的是能夠與在這世界上保存了幾萬年的化石進行接觸,仿佛能感覺到這個生物是活著的。」

「博物館只展示了不到 1/100 的化石藏品,許多都在庫房裡,新的化石被源源不斷運到實驗室裡進行處理。我們像一個真正的博物館那樣運作,學生們可以來做志願者,和考古學家們一起工作。」馬歇爾說。

處理化石是一項綜合技術活。在這裡,化石準備車間,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一應俱全。透過玻璃窗,記者看到一個學生正在顯微鏡下用剔針細心地修理一塊灰黃色石頭,一個學生在燈下給化石塗上膠水以保持穩定,另一個學生在給化石拍照,還有一個學生正給一塊小石頭貼上標籤,在紙上記錄著什麼。

傳統的周末以及夏季古生物探險「野豬之旅」仍在進行,去周圍的猶他沙漠,南部的蒙大拿,甚至到馬達加斯加、中國北方。一個參加過的學生評價:「這比單純的運動更有挑戰,我們需要在複雜環境中應變,這會鍛鍊我們的團隊協作、熟練運用科學知識,還讓我們學會細心和專注。」

一些學生在這種氛圍的薰陶下徹底走上了學術道路,其中最著名的是馬爾科姆·麥肯納(Malcolm McKenna), 他曾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是最早跟著阿爾夫一起去挖石頭的學生。後來他如此回憶:「他迷人的個性和不拘一格的教學方式不僅影響了我,也影響了一眾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韋伯學校仍然在用這種有趣的方式吸引著年輕人投身科學。我和阿爾夫一起進行過許多實地考察,巴斯託地區的荒地,南達科塔州、內布拉斯加和懷俄明州的野外。世界上再沒有什麼事情比你第一個發現化石骨架更激動人心了。」

柴契爾中學:馬背上的好學校

騎馬是柴契爾中學從建校之初就確立的傳統項目, 也是該校的一大特色。柴契爾中學的新生,要學習照顧一匹馬,給它梳毛,早晚餵食,帶它出去散步。在新年來臨的時候會有一個盛大的比賽。圖為柴契爾的跑馬場上,學生正在練習跑馬。

 

學生人數 240/ 師生比例 1:6/ 錄取率 13%/ SAT 平均分:1970/ AP 課程數量:18/ 學費(美元/年):47,950/ 官網:http://www.thacher.org

柴契爾(Thacher School)中學地處洛杉磯附近著名的旅遊景區 Ojai 山谷,在略帶涼意的深秋早晨,9 年級新生趕在太陽升起之前就起床了,他們洗漱完畢立刻奔向馬廄,給自己心愛的馬餵水、餵食、梳毛,把石頭和糞便從馬廄裡清理出去。從 1889 年建校開始,每一天都是這樣開始的。

在 1977 年之前,學校只有男生。早晨牽出來的馬是按照學生姓氏的字母順序排列的,比如:Angelides、Bachman、Bechtel、Boswell……

這四個人都是 1966 年進入柴契爾學習的新生,在 40 年後的聚會上,談起那些新生餵馬的早晨,彼此都覺得那是四年高中裡印象最深刻的記憶之一。Bachman 在回憶時說:「我覺得柴契爾並沒有生硬地教導我們要負責任,在那樣的環境裡,你自然就覺得要負起責任。」當年一起餵馬的同學們都已各自在成人世界裡功成名就。排在他前面的菲爾·安基裡德(Phil Angelides)是加州政府 31 任財務部長;巴克曼(Bachman)自己是加州一所優秀私立中學福臨特裡預備學校(Flintridge preparatory school)的校長;排在他後面的賴利·柏克德(Riley Bechtel)是美國最大的工程公司柏克德(Bechtel)集團的董事長和執行長;詹姆斯·G·博斯韋爾二世(James G.Boswe ll)則繼承了家族的棉花種植生意。

不久前,記者去拜訪柴契爾中學,因為早到了半小時,外面又下著雨,只能去招生辦公室的會客廳等。在一份 2006 年的老報紙「Ventura County Star」 上,記者讀到上面的這一小段故事,文章題為「延續的傳統」。

騎馬確實是柴契爾中學從建校之初就確立的傳統項目。在Ojai 山谷裡,常常會看到一隊學生騎馬行進在山間小道上,和 100 多年前一樣。那時候,馬是這個地區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騎馬是一項生存技能。

柴契爾中學 位於洛杉磯西北部 82.8 英裡的 Ojai 山谷。

1887 年,創始人謝爾曼·柴契爾從耶魯畢業後,帶著生病的哥哥從康乃狄克來到這裡養病。一個朋友請他當私人教師,輔導孩子上耶魯。一來二去又有別的家長慕名找來,一個家庭式學校漸漸成型。1889 年,柴契爾先生正式建立了學校,並一直在這裡擔任校長直到 1931 年退休。

柴契爾先生發現戶外運動對培養孩子的人格很有好處,尤其是騎馬,在馬背上微妙的控制、照顧一匹馬、和馬建立信任感這些都是最好的性格成長課。他喜歡說一句話:「學習如何駕馭一匹馬有助於鍛造一個男孩的內心。」

一直以來,柴契爾中學都是美國西部一所著名的寄宿學校。在操場上奔跑過的學生,包括業界大亨、美國傳奇人物霍華德·休斯,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飛行員》講述的就是他的一生;劇作家桑頓·懷爾德,演員、即將飾演蘋果創始人賈伯斯的諾亞·懷爾……

柴契爾的校長麥可·穆裡根(Michael Mulligan)那天剛好出城,他後來在電話裡向記者解釋柴契爾的哲學:給學生們一些「安全的挑戰」,讓孩子們在冒險中成長,鼓勵他們努力做一件事情並給予獎勵,並培養他們的品格,樹立道德觀。「這不是我們說給學生聽的,我們會創造環境,讓學生在面對選擇時,遵循內心的羅盤作出自己的判斷,而非跟隨潮流。」

柴契爾中學地處洛杉磯附近著名的旅遊景區 Ojai 山谷,這是個生產柳橙的小鎮,也是南加州各類靈修愛好者的「 香格裡拉」。這裡氣候宜人,終年陽光燦爛,雨水很少。

馬語者

「會騎馬就是會做人。」卡梅倫(Cameron Schryver)哈哈大笑。他是學校的馬術項目負責人,學生口中的「馬教練」。

「騎馬不僅是個技術活。」卡梅倫先生取下赭色牛仔帽放在食堂的餐桌上,他的臉上布滿長年陽光照射催生的細密皺紋,「來這之前,我就是個牛仔,以放馬為生,也參加過很多專業馬術比賽,我拿過加州極限馬術比賽的第一名。」他建議記者去 Youtube 上搜他的名字,有他不少騎馬比賽的視頻。

20 年前,他受邀來到這裡,主持統的馬術項目。他的任務是儘可能挑選最好最年輕的小馬,馴養它,再教會學生們基本的馬術。「我的預算很充足,雖然買不到最好的,但可以買到十分不錯的了。」

他說。學校共有 130 匹馬,每一匹馬都要細心照顧,他會在給它餵食、拍打、試騎的時候仔細觀察它,哪些性子烈,哪些相對溫和。新買的馬先給 10 年級、11 年級的學生騎,等到它們變得很溫和了,再給 9 年級學生騎。

記者造訪時,正好是冬季,馬上就到感恩節假期了,卡梅倫先生早早把馬趕到附近的馬場統一管理。記者在學校只看到了空空的馬廄,牆上掛著不少學生騎馬的照片。

「騎馬最美妙的時候,是和馬心靈相通互相懂得的時刻,」他說,「要學會感謝,當馬按照你的要求做動作時,一定要適時松韁,給它一點自由空間,它會很舒服,才願意去受銜。當馬做錯的時候,就拉一下韁繩提醒它。你要經常感謝它,安撫它,它才知道,也願意去做正確的事。」

馬不好騎,一上去就滾鞍落馬,快馬停不住,慢馬騎不走,你想往東,馬卻想往西……每個學生都經歷過這一切。馬克·蔣(Marc Jiang),一個來自大陸的中國學生,第一課學到的是如何在慌亂中保持平靜,第二是要大膽。「越急著控制馬,就越容易被馬摔下來。」「想控制馬,先控制自己。」

馬克穿著一件印著大腦結構的 T 恤,戴著可愛的圓眼鏡,給記者比畫騎馬的姿勢。「我覺得我耐心了很多,這個主要還是騎馬的功勞。因為騎馬的時候如果心裡很煩躁,馬會感覺到,它就不會聽從你的指示。」

「開學上第一堂課,老師就對我們說,如果我們覺得我們的馬太笨了,他願意騎我們的馬,證明一下百分之九十九的時候是人的問題,而不是馬的問題。沒有誰的馬更聰明或者更快。」他說。

馬克·蔣是一年級新生。按照柴契爾中學的規定,每個新生都必須照顧馬匹一年,這是任務。每天早晨,他必須早起,在自己吃早飯之前趕到馬場,給馬餵食,梳毛,清理糞便。他還必須學會基礎的騎術,在第二年秋季通過騎手測試。

馬克的馬叫 Sal,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他朋友的一匹馬叫 lefty,因為它每次都先出左蹄子;還有一匹叫 laddie,因為特別懶。

「所有人都很愛他的馬。騎馬的人和他的馬,既是朋友,也是上下屬,既是合作,也在相互依賴。」他說。在柴契爾,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套騎馬哲學來。比如校長對記者說:「騎馬能讓孩子們保持專注,專注是種可貴的品質。」

卡梅倫認為騎馬也是和馬建立信任的過程。「你要讓馬漸漸明白,這個人比你強大,比你聰明,但是他沒有敵意,他值得信任,跟在他身後是安全的,而且他還會保護你。」他說,無論多烈的馬都是這樣被馴服的,「世界上真的有馬語,馬語就是肢體語言,你建立權威的方式。」

學會感恩, 保持冷靜, 掌控自己,如何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這是馬術課教給學生的一切。許多畢業生對這段經歷念念不忘。勞雷爾(Laurel Braitman)畢業於柴契爾中學,如今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歷史系,她在接受NPR採訪時,如此解釋女孩子們為什麼喜歡馬。「這些動物打開了女孩的想像力,它們幫助我們想像在這世界上生存的其他美妙的方式。它們讓我們成為牛仔女郎和公主。」「無論在不在你的控制下,飛奔的馬給人一種野性的感覺。」她說,「你和它在一起,你感覺到它的力量在你的控制之外,那是一種誘惑。」

小學校的家庭感

起源於家庭教育的基因讓柴契爾一直保持著溫馨的家庭感。到今天,學校也只有 240 個學生。每天中午,所有學生會在學校招生辦公室前的空地集合,交流一下最新新聞,通報一下下午的活動。

大部分老師都在這裡任教了幾十年。馬克的媽媽張麗梅第一次來學校參觀時,發現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在上課,十分感動,一打聽才知道他已經在這裡教了 60 年。金髮英語老師布羅索蒙(Blossom Pidduck)現在擔任柴契爾的學術總監,她從柴契爾畢業,去外面的世界轉了一圈又回到柴契爾教書,他的丈夫是她當年的中學同學,現在也在這裡教書。

學校裡,人和人之間幾乎都相互認識,老師也住在學校裡。一年級中國新生馬克十分喜歡這種家庭感:「這裡的老師特別熱情,他們都特別熱愛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一說到他們的課程,他們心裡蹦蹦跳跳的。就像我的數學老師邁爾先生(Mr.Meyer),你一提到數學,他就特別高興。他們發自內心關心你,常常會和你說,明天考試了,今天來我家複習吧。或是叫你常常給他發郵件啊,他很無聊的。」

他以前在上海美國學校就很喜歡數學。「許多內容我以前學過但我不知道精彩的地方在哪裡。這裡的老師挖空心思讓學生喜歡上他的課,想不同的方法,花很多精力讓學生喜歡學習。」

康科德:瓦爾登湖邊的MINI藝術社區

康科德學院校園並不大,放眼望去,除去沿街的一排宿舍樓,主教學區只有四棟房子:主教學樓、體育與舞蹈教學樓、教師樓以及教堂。圖為主教學樓前的草坪。

學生人數 365/ 師生比例 1:6/ 錄取率(%)33%/ SAT平均分:2050/ AP: 0 (提供與 AP 難度相當或超越 AP 難度的課程)/ 學費(美元/年):50,075(寄宿制)40,500(走讀)/ 官網:http://www.concordacademy.org/

康科德學院(Concord Academy)校園並不大,放眼望去,除去沿街的一排宿舍樓,主教學區只有四棟房子:主教學樓、體育與舞蹈教學樓、教師樓以及教堂。沿街的教師樓幾乎可以一覽校園全貌,從學校步行 10 分鐘可以到鎮上的圖書館、銀行和火車站。如果想去哈佛大學聽講座,可以隨時跳上火車,1 小時就可以到達劍橋鎮。

儘管學校面積只有 39 英畝,但小而精緻的康科德學院,卻有一個 2500 平方英尺(相當於 233 平方米)的專業級舞蹈工作室,由著名建築師格雷厄姆·岡德(Graham Gund)設計。

一位前來學校參觀的家長這樣說,我們在舞蹈排練廳看到一個女孩穿著演出服獨自練習,一邊背臺詞,一邊做動作,聲情並茂,聲淚俱下,一招一式,看得出都是專業水準。「說實話,我真沒見過一個高中生能練得如此專業。」

與同列美國私立寄宿高中「第一梯隊」的其他學校相比,康科德學院最大的特色就是藝術氛圍濃厚。除了一般學校開設的戲劇和舞蹈、聲樂等表演類課程,學校還開設攝影、電影、手工、媒體藝術、雕塑、建築等特殊藝術課程。學校還規定在校生必須在藝術類課程裡修滿學分。

在畢業前,每個學生必修 5 個學期的視覺藝術或者表演藝術科目。

「在康科德的教育裡,藝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長瑞克·哈迪(Rick Hardy)在接受《外灘畫報》專訪時介紹說,學校視藝術為一種難能可貴的創造性實踐,「雖然我們不是藝術學校,但我們鼓勵學生在學好英語、歷史、科學和第二外語這些科目外,儘可能多選擇藝術課程。

學習藝術會激發其他學科的學習熱情,比如一個舞者將他在詩歌課上學到的內容在舞蹈藝術中得到詮釋,這就是非比尋常的創作;而一個主攻歷史的學生也可以用他剛學到的古文化知識,融入電影創造;一個音樂家能夠以一部經典文學著作為靈感譜出新的作品。」瑞克·哈迪也是藝術迷,他畢業於布朗大學藝術文學碩士,主修創意寫作。

「與眾不同的一點是,我們將藝術視為課業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程設置中,藝術也是僅次於傳統學科的學生必修課程。」學校主管招生的副校長帕蒙·薩福德(Pam Safford)告訴記者。

11 年級的中國學生鞠劭雯介紹說,學校注重文藝的傳統,「或許與建校的歷史有關」。康科德學院始建於 1922 年,當時是一所女子貴族學校。1960 年,學校破例從維吉尼亞招收了一名 13 歲的平民女孩德魯·福斯特,當時的校長伊莉莎白·霍爾(ElizabethB.Hall) 鼓勵她說,「未來你會成為一名窈窕淑女、思想家,以及成功者。」最終,這位女孩成為哈佛大學第 28 任校長。2012 年返校參加康科德 90 年校慶時,福斯特告訴坐在臺下的師弟師妹們,「這所學校改變了我的一生。」

1971 年,康科德男女合校,學生談論最多的仍是學術,除此之外,舞蹈、戲劇、樂隊仍是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從校友名單看,學校曾培養出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女兒卡洛琳?甘迺迪、約旦王后拉尼婭等名人,還包括百老匯舞者西奧·斯託克曼(Theo Stockman),兩屆艾美獎得主查理·格蘭迪(Charlie Grandy)等。

「藝術實踐家」聚集地

記者在康科德學院看到一門很奇怪的課程:《牆外》。「這門課旨在通過批判性閱讀、寫作、課堂討論以及欣賞演出、展覽等方式,帶學生體驗多種多樣的表演和視覺藝術。」「牆外」課程編寫者和主講人克瑞斯·羅(Chris Rowe)解釋說,這門課不單純是一門藝術課,還是一門歷史課,主要講述 20 世紀最精彩的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精粹,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歐洲藝術發展史,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紐約藝術發展史。

克瑞斯自稱是康科德學院「第一多面手」。在二十多年教學過程中,他教過雕塑、繪畫、電影製作、建築、舞臺設計、藝術史等。克瑞斯曾在馬爾波羅學院主修完繪畫專業,1986 年被康科德學院聘用,成為一名雕塑繪畫老師。此前,為了堅持藝術創作,他不得不四處漂泊。「這裡不僅有一批天賦過人的老師,很多時候他們更是實踐藝術家。」克瑞斯驚喜地發現,康科德學院不僅是一所高中,也是一座 MINI 藝術社區,給予老師極大的藝術創作空間。

剛入校時,克瑞斯對電影興趣濃厚,他組織學生將海明威的短篇小說《殺手》改編成一部 16 毫米的膠片電影,後來獲得了電影講師的職位,與此同時,他不停努力創作長篇電影劇本。1999 年,位於好萊塢的塞繆戈溫電影公司邀請他擔任創意總監。「原本我以為自己會永久搬到洛杉磯。」克瑞斯回憶說,當時他有幸參與了廣受好評的電影《怒海爭鋒》的製作。2003 年回東部休假時,康科德再次向他拋出橄欖枝,於是,他選擇回來,並用在好萊塢 4 年積累的經驗開設了一堂新的人文課程——《洛杉磯的作家》。

「我經常和那些教人文的老師、教科學的老師交流,幫助自己完善課程。他們給我很多幫助。」克瑞斯說,這就是他選擇重返校園的原因,「在康科德,工作和生活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同時又呈現螺旋式上升的狀態。我時常跟我的學生談起我的經歷,鼓勵他們敢於冒險、擁抱未知。」

康科德是距離波士頓僅 18 英裡的美國歷史名城,當年梭羅在這裡寫下《瓦爾登湖》,圖為離康科德學院不遠的瓦爾登湖畔梭羅的小木屋。

實現藝術夢的舞臺

美國女孩凱拉·基亞拉(Chiara Kyra)的家位於哈佛大學、麻省理工的所在地劍橋鎮,離開學校只需大約 30 分鐘的車程,她選擇走讀,每天從家往返學校。

前不久,她爭取到一個與馬共舞的一個芭蕾舞劇角色。在入讀康科德學院前,凱拉曾在波士頓芭蕾舞團上過準專業培訓班,那是一種傳統式芭蕾訓練,氣氛緊張,僅僅關注舞蹈本身。「在康科德學院跳舞的感受完全不同。」 凱拉說,「我的感覺是康科德不僅僅幫我在舞蹈道路上建立自信,它還幫助我充實舞蹈知識。如今,我可以用一種更寬泛的視角去理解和體會舞蹈。」

11 年級的鞠劭雯來自上海,具備6年民族舞功底。2010 年秋季考入康科德學院之前,她並不知道這是一所以藝術見長的學校。「進來之後才發現,這所學校太適合我了。」 鞠劭雯說,入校後,她還學習了拉丁、爵士和芭蕾。10 年級時,她參與了學校年度大型舞劇表演,還代表學校去英國伊頓公學交流演出。

「學校的音樂課程會邀請瓦爾登湖室內樂(Walden Chamber Music) 的演奏家來做指導老師;戲劇課也經常邀請話劇導演和設計師指導;學校的舞蹈項目一直和伊頓公學有交流活動,舞蹈老師有很多社會人脈。」 鞠劭雯介紹說。她提到的最具人脈的舞蹈老師叫理察·科頓(Richard Colton),至今已在學校工作 14 年,他同時也是波士頓音樂學院的老師。

他的舞蹈作品《Billy Nijinsky》還獲得過 2002 年紐約國際藝穗節的最佳作品獎。

1999 年,科頓和他的妻子埃米·斯潘塞(Amy Spencer)創辦了康科德學院的夏季舞蹈季。每一年,一大批著名舞蹈演員會「空降」康科德學院,輔導約 40 名有志於成為專業舞者的學生。科頓表示:「我們的目的是聚集一流的老師和年輕有潛力的舞者,共同經歷一段時間高強度的舞蹈訓練,15 年來,夏季舞蹈季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學生會學習舞蹈技巧,同時也創作出了新的作品。

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學校和背景,有來自康乃狄克大學、紐約大學、勞倫斯學院等學校的學生,都聚集在康科德學院訓練和表演。」

「我們不是一所藝術學校,但我們接觸藝術表演以及臺前幕後製作的機會,的確比其他學校的學生多很多。」鞠劭雯告訴本報記者。如今的她不再僅僅是一個穿上華麗服裝登臺表演的舞者,她還親手為學校的舞臺劇設計戲服。當初,她在學校舞臺劇後臺擔任燈光師,卻發現自己著迷於服裝設計,而當時學校的戲服全部由外約的專業服裝設計師打造。於是,她主動向老師提出申請,通過老師牽線搭橋,她終於成為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專業服裝設計師的助手。

作為 11 年級的學生,她的學業並不輕鬆,需要應付的功課並不比其他任何一所美國頂尖私立高中的學生少。和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一樣,幾年前,康科德學院取消了學校所有AP 課程。取而代之的是學校老師自主創新的「高階課程」。

「AP 生物是具有深度和廣度的經典科目,學生不得不去硬背。」康科德學院學術主任、原AP 生物老師約翰·德魯(John Drew)解釋說,「那時候,我只能告訴學生們放下手,別提問題了,因為我們需要趕進度。」康科德的高階課程更注重知識的實踐性。學生們以項目為導向,而非測試導向。而學校在這方面也充分與大學招生部門溝通,康科德的「高階課程」也早已被認可。

雖然取消了 AP 課程,但很多康科德的學生參加 AP 考試,鞠劭雯也不例外。根據學校官網數據,2012 年 5 月,11 年級學生一共參加了 154 門 AP 考試,涉及生物、微積分、化學等 20 個科目。其中,79 門獲得滿分 5 分。另外,去年學校 12 年級 SAT 平均分高達 2050 分,與美國私立高中「第一梯隊」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校、菲利普斯安多佛學校不分上下。

從學校 2008 年至 2012 年的升學統計來看,考入人數最多的學校是」波士頓五大名校「之一的塔夫斯大學(23 人),緊接著的是隸屬「常春藤聯盟」的布朗大學(16 人)和哥倫比亞大學(12 人)。

鞠劭雯的夢想是考取哈佛大學,這是她自己的心願,也是圓她媽媽的一個夢。

米德爾賽克斯:小而美的文藝小清新

米德爾賽克斯中學位於美國歷史名城康科德小鎮,在康科德和萊剋星頓鎮交界處,是美國打響獨立戰爭第一槍的地方。圖為米德爾賽克斯中學大草坪和教堂。

學生人數 375/ 師生比例 1:5/ 國際學生比例 11%/ SAT 平均分:2080/ AP 課程數量:22/ 學費(美元/年):50,320(寄宿制),40,260(走讀)/ 官網:http://www.mxschool.edu/

位於美國歷史名城康科德小鎮,在康科德和萊剋星頓鎮交界處,是美國打響獨立戰爭第一槍的地方,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在這裡寫下著名的《瓦爾登湖》,美國著名詩人艾默生生前也居住於此。如今,這個距離波士頓以西 18 英裡的小鎮,是美國有名的富人區,市中心有一所著名頂尖高中康科德學院,而米德爾賽克斯則位於康科德郊區。

在米德爾賽克斯高中,每個學生都必須上一年的木工課。畢業那年,他們將自己的木雕作品裝訂在學校主教學樓的牆壁上,成為四年高中生活永久的紀念品。除了注重形象的手工表達外,米德爾賽克斯高中更注重書面寫作。每一個去校園面試的申請者都被要求當場寫作。當學生與招生官面談完畢之後,他會拿到一張 A4 紙,上面寫著 3 個題目,學生可以任選一題,在 10 分鐘內完成一篇作文。

「這樣的面試程序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我們認為是值得的。」學校面試官道格·普瑞斯(Doug Price)在接受《外灘畫報》採訪時表示,他們認為,申請者遞交材料裡寫的文章,多是經過父母或中介潤色,並不真實。「我們想要考驗的是學生真正的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他給記者列舉了兩道曾經出過的考題:你覺得交朋友最重要的素養是什麼?2008 年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媒體從中起到怎樣的影響?

「經過四年學習,米德爾賽克斯的學生不僅學會寫作技巧,」校長凱西·賈爾斯(Kathy Giles)告訴記者,「還包括邏輯分析能力和修辭,這對於英語非母語的留學生來說,非常重要。」

米德爾賽克斯高中始建於 1901 年,長達 100 多年的建校歷史中,學校僅換過四任校長。第五任校長凱西·賈爾斯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和教育研究院。她興奮地告訴記者,「你知道嗎?學校第四任校長迪爾德·林博士(Dr.Deirdre Ling)有中國血統。」正因此淵源,該校對中文教學非常重視,目前學校 375 名學生裡,有五六十個在學習中文。

從學校 2008 年至 2012 年的升學統計情況來看,考入人數最多的學校是「波士頓五大名校」之一的波士頓學院(21 人),接著是喬治敦大學(16 人),巴克內爾大學(14 人)以及哈佛大學(12 人)。

普立茲獎搖籃

4 月 15 日,哥倫比亞大學宣布了 2013 年普立茲獎得主。《華爾街日報》評論版編輯布雷特·史蒂芬森(Bret Stephens)因為一系列有關美國外交政策和國內政治的專欄評論文章獲得普利茲評論獎。

這條消息很快上了米德爾賽克斯高中的官方網站頭條,因為他是該校 1991 年的畢業生。在一次訪問中,史蒂芬森談到,自己真正的新聞生涯是從高中開始的。早在米德爾賽克斯高中讀書期間,他就開始關注《華爾街日報》評論版,目前他的職務是《華爾街日報》評論部副主編。

在米德爾賽克斯高中,有一個比普通教室大一倍的教學空間,它就是「寫作坊」,由最資深的英語教師任教,一周一次的討論課,主要培養學生撰寫說明文的能力。

通過每周的寫作作業、評講會、一對一指導,學生們學會以縝密的結構作為論點清晰、組織協調的文章的基礎。課程重視培養抽象、辯駁、有目的性的標點和精確措辭的技巧,學校教授學生如何將腦中複雜的想法訴諸紙上。

該校所有學生都經過這樣系統的寫作訓練,當年的史蒂芬森也不例外。記者看到,米德爾賽克斯普通的英文課採用「哈克尼斯圓桌教學法「,12 個學生和 1 位老師圍繞圓桌而坐授課。但在「寫作坊」,除了擺放著一張圓桌外,後面還有十多張椅子,原來每堂課有 15 至 20 位聽課學生。這門 10 年級的必修科目,不及格率高達 50%,所有沒通過考試的學生都必須重修這門課。

「除了寫作坊外,學校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教寫作,直至他們高年級,逐步強化。」校長凱西·賈爾斯介紹說,學校的教學目標,是讓每個學生都能以一種清晰流暢的表達方式很自然地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

在過去,學校還曾培養出兩位普立茲獎得主。其中,1943 年普立茲獎得主艾肯(Conrad Aiken)的作品「頗受中國古典詩影響」,「本來就有晚唐和南宋的韻味」(余光中語)。艾肯曾有過非常不幸的童年,12 歲時他的父親謀殺了他的母親並自殺。

此後他輾轉多地直到進入米德爾賽克斯寄宿學校,入校之後,他全身心投入寫作,並從事校刊編輯工作。米德爾賽克斯將他在校期間創作的所有詩歌發表在 1927 年出版的詩歌集《A Quarter Century of Middlesex Verse》裡面。

米德爾賽克斯普通的英文課採用「哈克尼斯圓桌教學法」,12 個學生和 1 位老師圍繞圓桌而坐授課。但在「寫作坊」,除了擺放著一張圓桌外,後面還有十多張椅子,因為每堂課有 15 至 20 位聽課學生。圖為「寫作坊」。

哈佛之緣

除了寫作人才外,米德爾賽克斯對能言善辯的學生也青睞有加。12 年級的華裔女孩杜晨晨就是其中之一。「我是一個非常愛說話的女孩。」在上海美國學校讀完 8 年級後,杜晨晨去米德爾賽克斯高中面試,這是她對面試官說的第一句話。

在三年多時間裡,杜晨晨獲得學校很多期末獎項。9 年級結束時,她獲得了「社交能手獎」,10 年級獲得「繪畫藝術獎」,11 年級獲得了全校傑出貢獻大獎,原因是她在學校成立了與政治辯論有關的兩個社團,每回米德爾賽克斯外出參加辯論賽,都是她擔任領隊。

根據她的親身感受,「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和她的寫作水平是相輔相成的」。

在 12 年級時,她的 SAT 成績高達 2350分(滿分 2400 分),並申請哈佛提前批錄取的面試。作為米德爾賽克斯高中的學生,她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學校的兩名升學指導老師中,有一位正是原來的哈佛大學招生面試官。

記者查閱學校校史發現,米德爾賽克斯高中與它相距 17 英裡的哈佛大學早年有非官方合作關係,被認為是「哈佛預備校」。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的兒子貝禮中也是該校畢業生,後進入哈佛讀書。

目前,米德爾賽克斯高中的英語教師隊伍中,還有一位讓人印象深刻的 27 歲哈佛才子埃裡克·凱斯特。他本身是米德爾賽克斯高中 2004 年畢業生,後來在哈佛大學讀了四年,畢業後撰寫了一本《有關哈佛的那本書》。這本半自傳小說講述了他在哈佛的「黴運人生」,缺乏自信、險些作弊的故事。事後他坦言這段哈佛悲慘經歷具有虛構成分,因為他希望「借這本書能給一個女孩和畢業後為大企業工作的所有同學留下深刻印象」。

真實生活裡,凱斯特的文學天賦在高中顯露無遺,大學時他為哈佛校報《緋紅》撰寫一個搞笑欄目。後來他選擇回到他的家鄉康科德,一開始他在母校的網站擔任編輯,兼職做籃球教練。很快,他和學生打成一片,如今,他給9 年級的兩個班上英語課,同時給學校網站寫一些文章。

「凱斯特充滿幽默感,喜歡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一起。大家都很喜歡他。」校長賈爾斯提到這位曾經的校友,滿是溢美之詞,「我希望他一直能在我們學校教書。」

霍奇基斯:最綠的環保名校

霍奇基斯中學學生正在上「河流學」(圖片提供/霍奇基斯中學)。

學生人數 597/ 師生比例 1:4/ 錄取率(%)18%/ AP 課程數量: 34/ SAT 平均分:2015/ 學費(美元/ 年):47, 950(寄宿制),40,750(走讀)/ 官網:http://www.hotchkiss.org/

在美國的私立高中裡,霍奇基斯中學以優美的校園環境出名。佔地 827 英畝的綠色校園,有農場、有溼地,有森林,還有康乃狄克州最深的淡水湖,加上伯克希爾山區的美麗景色,學校被美國「自然保護組織」命名為「美國 200 個最偉大的地方」之一。圖為校園全貌(圖片提供/霍奇基斯中學)。

1914 年,15 歲的亨利·盧斯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獨自離家。亨利·盧斯生於山東一個美國傳教士家庭,靠著富人捐贈者的幫助,他進入了當時的耶魯預備中學——霍奇基斯(Hotchkiss)就讀。這裡距離紐約很近,位於康乃狄克州的萊克威爾市。在這所中學,他成為校報《文學》的總編輯,被任命為阿格拉辯論社主席;最重要的是,他在這裡結識了競爭對手和好友布裡頓·哈登。畢業後,他們一同考入耶魯大學,繼續成為《耶魯文學》主席職位的競爭者。大學畢業後,他和哈登一起創辦了《時代》周刊,繼而成為20世紀美國最傳奇的媒體大亨。

亨利·盧斯只是美國「八校聯盟」之一的著名私立高中眾多畢業明星中的一員。「百年校史中,有四分之一的美國駐華大使都是霍奇基斯的畢業生,其中包括溫斯頓·洛德(Winston Lord)和雷德(Sandy Randt)。」如今的校長馬爾科姆·麥肯齊(Malcolm McKenzie)在接受《外灘畫報》採訪時如此表示,他從 2007 至今在該校擔任校長。溫斯頓·洛德是 1980 年代的駐華大使,他的夫人是長篇小說《春月》的作者、華裔女作家包柏漪;雷德則是小布希時代的駐華大使,他也是小布希在耶魯大學期間的室友。

霍奇基斯中學創建於 1891 年, 是由兩個背景迥異而且意見相左的人創辦的。其中一個是耶魯大學校長蒂莫西·德懷特(Timothy Dwight),當時他正忙著將耶魯大學從封閉學院改造成注重學術的大學,由於擔心美國公立學校培養的學生無法達到耶魯提高的新標準,於是他考慮創辦一所新的私立學校。另一個創辦者是一個富有的寡婦瑪利亞·霍奇基斯女士,她創辦此校的初衷是為了紀念她去世的丈夫。霍奇基斯一開始只是男校,直到 1971 年,校長威廉蒙(William Olsen)做出了改變的決定,1974 年 88 名女孩得以入校學習,目前學校男女比例均衡。

綠色校園與環境課程

在美國的私立高中裡,霍奇基斯中學以優美的校園環境出名。佔地 827 英畝的綠色校園,有農場、有溼地,有森林,還有康乃狄克州最深的淡水湖,加上伯克希爾山區的美麗景色,學校被美國「自然保護組織」(The Nature Conservancy)命名為「美國 200 個最偉大的地方」之一。

霍奇基斯中學是最早開設環境領域相關 AP 課程的美國高中,包括「環境科學」,「湖泊學」、「河流學」等,學生可以跟著老師,組隊一起野外考察,探索森林等等。2004 年,學校開始了 「暑期環境科學」夏令營,學生們可以在這裡學習成為博物學家、生態學者。

馬爾科姆·麥肯齊先生在採訪中說:「我們認為現在的孩子在成長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環境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讓地球更適合人類和其他生物長久生存。對環境意識的培養,是我們課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如此幸運,能夠擁有美麗的校園,學生可以意識到它的美麗,意識到美麗的脆弱,意識到保護環境是多麼重要。」

他還提到,除了環境科學課程,霍奇基斯在其他課程如英語寫作課、歷史課上都會帶入環境保護的意識;除了課上,在課外,學生也可以通過在農場工作學習如何保護環境。學校還有一位專門負責環境事務的副校長,其對環境及環境教育的重視可見一斑。他表示,「通過環境教育,我們霍奇基斯的學生可以了解這裡的每一寸土地,了解自己來自哪裡,畢業後又將去向哪裡,讓每一個人都意識到他們將共同面對生態的未來。」

至於具體的教學和生活,在美國私立中學,老師配置非常明細,通常分為兩批。老一批負責教授學生學術課程的老師,還有一批負責學生的管理,通常包括訓導主任、學生導師、家房老師和顧問老師。在霍奇基斯中學共有 12 幢宿舍樓,男女各六幢,每幢樓的風格各不相同,每一層都有家房老師與學生住在一起,每人負責照顧一個樓層十幾位學生。學校還會為每一位學生安排導師,導師的角色在學生的四年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他們負責與家長和學生溝通,也會給學生的選課提出建議,特別是學生在申請大學時,導師的作用更加明顯。在霍奇基斯,每位導師需要負責六到七名學生。

霍奇基斯中學歷史老師湯姆·弗雷蒙(Tom Flemma)說:「去年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位女士來到我的房間,請求我幫忙遛她的寵物狗 Sutter。」

霍奇基斯實行小班化教學,班級人數不會超過 12 人,學校還開設了超過 200 門的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一天的課程在下午三點結束,接下來是課後體育運動時間,晚上需要自習完成作業。霍奇基斯中學對學業要求非常嚴格,周一至周五,學生不允許出校。周六上午課程結束後,同學們可以盡情歡享時光。因為離紐約只有兩小時車程,同學們可以前往紐約參觀博物館、看演出,當然也可以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和體育運動。

霍奇基斯中學是最早開設環境領域相關AP課程的美國高中,包括 「環境科學」「、湖泊學」「、河流學」等,學生可以跟著老師,組隊一起野外考察,探索森林等(圖片提供/霍奇基斯中學)。

一位家長的陳述書

據校長介紹,現在霍奇基斯中學還開設拉丁文課, 學校還提供 CLASSICS DIPLOMA,學生需要在拉丁文和希臘文方面學有所成符合一定條件才能取得。

13 年前,霍奇基斯中學就開設中國語言和文化課程,目前學校共有3 名中國教師。據透露,未來還會有更多中國學者加入。這些課程主要針對的是母語為非中文的學生,而對於母語為中文的學生,學校也有開設高級漢語課程,供有需求的學生進一步深造自己的中文水平。

霍奇基斯中學擁有美國最低的錄取率,這一方面表明校方在甄選人才時的嚴格,另一方面也說明學校本身的優質。據校長介紹,這幾年中國學生申請入讀霍奇基斯中學的人數越來越多,目前學校內中國(包括中國香港在內)的國際學生是人數最多的。

儘管如此,霍奇基斯仍然保持著嚴格的申請標準。在申請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面試時,霍奇基斯的面試官不僅要求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也要與家長進行溝通,這樣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同時家長也需要提供一份父母陳述書。校長麥肯齊先生說校方最看重是,除了高人一等的學業成績和對待學習的嚴肅態度之外,還有申請者本人對自己祖國文化的熟悉和自豪感,對入讀霍奇基斯的渴求。

徐子望曾任高盛(亞洲)中國董事總經理、合伙人,2005 年從高盛退休後,他出任 CXC 創投董事長,和朋友林敏一起創辦了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外外國語學校。

他先後把一兒一女送進霍奇基斯,他說,選擇這所學校,有時並不僅僅是父母的選擇,更多時候,只是孩子自己喜歡的學校。

「我記得帶兒子、女兒去考察時,他們都非常喜歡霍奇基斯的校園環境。這個學校很美,有一個湖。孩子們都很喜歡那天帶他們去的嚮導員。在美國高中和大學有類似的『迷信』說法,『什麼樣類型的嚮導員帶你遊覽學校,將決定你是否會愛上這個學校。』學校的嚮導員都是學生志願者。志願者負責帶你遊覽,給你介紹學校,如果這個學生幽默、親切,個性吸引人,將對來參觀的孩子產生巨大影響。我覺得孩子選擇學校很具體,沒有那麼宏大的考慮。在哪裡他感覺滋潤,他就會生長在哪裡。」

「在我看來,十四五歲的孩子出國念書,首先要選一個他自己願意去的好學校,其次是學校人群的氛圍,有沒有孩子喜歡的夥伴。人還是最主要的,群體圈子,交朋友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重要的。」徐子望說,在霍奇基斯的四年高中裡,他感覺兒子有很明顯的一些變化。

「第一,寫作能力提高了。我兒子到了霍奇基斯才知道寫作原來有這麼大的差別,寫作是最重要的能力。第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上課就是坐在一張橢圓形的桌子邊討論,理解別人不同的想法。

老師也在鼓勵你,作批判性思考。第三,孩子的自主選擇性,學校有規定的課程,還有選修課。我兒子到美國上了聲樂課,發現自己唱得不錯,還成立了獨唱團,畢業時還唱了三首歌。此外,美國學校普遍重視體育,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通過體育培養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

格羅頓:美國政治精英的搖籃

格羅頓高中教學樓一樓一條長廊的轉角,歐巴馬和布希總統給學校的留言。

學生人數 372/ 師生比例 1:4/ 錄取率(%)15.3%/ AP 課程數量: 7(該校提供與 AP 難度相當或超越 AP 難度的課程)/ SAT 平均分:2092/ 學費(美元/年):$51, 800(寄宿制),$40,150(走讀)/ 官網:http://www.groton.org/

每天的用餐時間,格羅頓高中的學生都會在學校創始人兼首任校長、牧師恩迪葛·皮博迪(Endicott Peabody)的注視下用餐。在瀰漫著中世紀厚重韻味的餐廳中,一幅巨大的油畫像懸掛在牆壁上。格羅頓的每個學生每年都會輪到做一回餐廳侍應生。重要聚餐時,每一個餐桌上,學生和老師們一起用餐。

如此規定,起源於創始人恩迪葛·皮博迪牧師提出的「斯巴達式」教育哲學。建校初期,學校專門招收有意向進入政壇的來自權貴家庭的男孩,他們穿粗樸的衣服,吃簡單粗糙的食物,在冬天洗冷水澡,需要背誦《荷馬史詩》,經過四年薰陶,這些嬌生慣養的貴族男孩變得剛毅、刻苦、嚴峻、儉樸和自律。

恩迪葛·皮博迪牧師的密友是當時共和黨新星西奧多·羅斯福(人稱「老羅斯福」),他把四個兒子和侄子富蘭克林·羅斯福送到格羅頓高中。1900 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畢業後考入哈佛大學,最終成為全美唯一一位蟬聯四任總統的人。

如今政壇和商界的風雲人物中,也有不少格羅頓的畢業生,比如歐巴馬親自任命的美國駐義大利大使大衛·索恩(David Thorne),小布希堂叔、前美國駐匈牙利大使喬治·赫伯特·沃克。從學校 2006 年至 2012 年得升學統計看,考入人數最多得學校是哈佛大學(30 人),以及以培養外交人才著稱得喬治城大學(23 人)和塔夫斯大學(12 人)。

從美國第 32 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到目前第 44 任總統歐巴馬,每一位總統都會給格羅頓高中寫一封信,表彰他們為國家培養精英人才。這些信陳列在教學樓一樓一條長廊的轉角。歐巴馬給格羅頓校長理察·康默森(Richard Commons)的信中這樣寫道:「親愛的理察:今天的學生是明天的領袖。高質量的學校教育讓學生明白他們在全球社區扮演的角色,這一點至關重要。」

少年羅斯福的人生轉折

走在格羅頓高中教學樓,四處都能發現羅斯福的影子。在其他美國私立高中不常見的一個超大自習室的木牆壁上,刻著格羅頓高中從 1886 年至今所有畢業生的名字,1900 年的那塊木板上刻著羅斯福的名字。一樓長廊的著名校友展示長廊裡掛著羅斯福的黑白照,而走廊一角「總統來信」展示區,羅斯福的信也被放在最前面。學校的木工課老師告訴記者,他還知道教學樓頂樓有個密室,傳說羅斯福在裡面扔過一隻鞋子。

然而,1896 年剛進入格羅頓讀書時的羅斯福,並不是一個出挑的孩子。他早年在家上學,跟隨家庭老師學習拉丁文、法語、德語、書法、算術和歐洲史,進入格羅頓時,他比大部分孩子都大兩歲。當時,學校對那些具有優秀運動員潛質的孩子讚賞有加。

羅斯福發現,要成為校園明星,團體運動(尤其是足球和棒球)幾乎可以說是唯一途徑。然而,從小在相對封閉孤獨環境下成長的羅斯福,雖然身材高大但卻十分笨拙,看上去一副很容易摔倒的樣子,他在這兩項運動中表現不盡如人意。他似乎天生缺乏運動細胞,連高爾夫都玩不好。

當時的老師經常用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鼓勵學生:我們反覆做什麼樣的事情,就會變成怎樣的人。羅斯福成為這句話的受益者。他不斷嘗試,勤奮練習,直到 1899 年終於成為學校棒球隊領隊。這是他人生第一個不用屈居於人的職位。他日後的許多努力,都從這一轉折點開始。

最終羅斯福因為辯論特長成為校園名人。他是「辯論學會」的核心成員,而格羅頓的「辯論社」是校內歷史最悠久的社團。能說會道是一個政客最基本的素質,每當秋季校慶日後一天晚餐時,學校會組織學生和教師參加「校內辯論」。

格羅頓高中學生們在教堂裡排演讚美詩。

「要想管之,必先予之」

格羅頓的教室古典而莊重,老舊簡樸的教師講臺是古董,也是一種象徵。上課的時候,課桌會被擺放成「凹」字形,學生的課桌圍繞著老師,老師可以跟學生近距離交流,但與平等親近並存的,是權威、自尊、自律。其他美國頂尖名校推崇「哈克尼斯圓桌教學法」在這裡並不流行。

「我們是一個注重傳統的學校。」在學校就讀 10 年級的馬晨宇在大連出生長大,在澳洲讀完初中後,考入格羅頓高中讀書。他說,學校的許多傳統,在建校以來從未改變。

比如,每個學生必須修讀兩年制的拉丁文或者古希臘文,掌握一至兩門古典語言;每年秋季和春季學期,學校每周一次正式聚餐,老師和學生一同家庭式的吃飯,學生每年會輪到一次擔任侍應生。「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父母教育我要承擔家務,尊重長輩,熱愛家庭。」馬晨宇說。

格羅頓每周有四次教堂晨會。教堂和教學樓隔著一個圓形大草坪,在 129 年歷史中,這個草坪是從不允許被踩踏的。學生只能繞過草坪走遠路,才能從教堂抵達教學樓。但是周末或者課後,學生可以在草坪上運動,遊戲或者曬太陽。

最特別的一點是,學校要求所有住宿生(住宿生佔總學生 88%)晚上回到寢室,在晚聚會結束後,必須跟宿舍老師以及協助管理宿舍的 12 年級學長學姐 「握手」。「我們不覺得這是形式主義,而是發自內心感謝他們一天以來對我們的幫助。」馬晨宇說,在過去,握手禮是需要被訓練的,握手的姿勢、力道輕重都相當有講究;如今,傳承了 129 年的「握手禮」稍稍有了改變,特別是女生宿舍,偶爾用一個擁抱代替握手。

除了品德和禮儀教育外,公共服務也是格羅頓高中生的必修課。創始人恩迪葛·皮博迪牧師提出的校訓「要想管之,必先予之」在 129 年間一直是學校的靈魂。

「在格羅頓,公共服務不是計時的強制性活動,更像是一種社團期望。一個學生都被賦予很大期望,希望他們成為社團的領導者。」 校長理察· 康默森說。

校長辦公室裡,手工打造的木質家具將整個辦公室裝扮得古色古香,書架上是一排排莎士比亞的書籍。「我們訪談用的桌子,周圍的茶几等,大部分是學生的木工課作業。完成作品後,他們直接送給學校。」

馬晨宇每天課後都會參加兩小時的校外生態保護勞動。格羅頓 400 英畝土地中有很大一片森林,馬晨宇和他的同學下課後在森林裡學習修剪枝葉、清掃落葉,對當地的森林資源進行觀察和資料記錄。

通常,周日是全校師生固定的「宗教服務日」,需要進行至少 1 小時服務活動。馬晨宇選擇去參加教堂服務。一個 8 年紀的中國生告訴記者,他每周日參加了 1 小時冥想活動,學生們在英語老師的帶領下分享哲學故事,淨化心靈,「這也是另一種服務形式」。

聖保羅高中:有責任的自由

聖保羅高中由家長陪同面試的學生。

 

學生人數 536/ 師生比例 1:5/ 錄取率(%)18%/ SAT 平均分:2014/ AP 課程數量:0 (該校提供與 AP 難度相當或超越 AP 難度的課程)/ 學費(美元/年):$48,250/ 官網:http://www.sps.edu/

「走在校園裡,好像漫步狩獵場。」這是一位陪著孩子面試聖保羅高中的中國家長的感嘆。

聖保羅高中距離波士頓北部 109 公裡,如同一個「世外桃源」。一條河流蜿蜒環繞整座校園,包裹著 2000 英畝的翠綠森林、青綠草地,以及四座清澈湖泊。

這裡還是美國冰球運動的發源地,美國最早的一場冰球比賽就是在一座冰凍的湖泊上進行的。

聖保羅高中一共只有 536 名學生和 106 名教職員工,平均每個師生擁有大約 1.7 個標準足球場面積的土地。儘管漫步校園會讓人不由產生地廣人稀的空曠感,但這不妨礙它成為一個緊密的社區,如磁鐵般的吸引力讓許多聖保羅畢業生選擇回校工作。

47 歲的校長麥可·赫什菲爾德(Michael Hirschfeld)是聖保羅高中 1985 年的畢業生,他在普林斯頓大學讀完歷史本科,後獲得達特茅斯學院碩士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19 年前,他回歸母校擔任歷史老師,接著是升學指導、招生主任和副校長。2010 年,他當選第 13 任校長。

麥可的前任、第 12 任校長小威廉·馬修同樣是聖保羅高中的校友。他在學校一共工作了 45 年。除此之外,學校現任招生官主任斯考特·伯罕,以及校長遴選辦公室負責人詹姆士·佛利茨也都畢業於這所學校。

「似乎有一條紐帶,無論走多遠,都會把我們牽回來。」校長麥可告訴《外灘畫報》,每個畢業生對聖保羅高中都具有很深的感情,原因是百分百寄宿制讓大家學會「自律、獨立和珍惜友誼。」在美國 300多所私立高中裡,如今僅剩下六所要求所有學生必須住宿,東部比較有名的是聖保羅高中和德拉瓦州的聖安德魯斯高中。

聖保羅高中共有 18 棟宿舍樓,風格橫跨 19 世紀哥德式到現代抽象風格。建校 128 年來,這裡走出過三位美國總統候選人、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三位普立茲獎得主和數位美國大報主編。最著名的校友是現任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裡,在校時,克裡加入冰球隊和曲棍球隊,當時球隊隊長正是現任美國聯邦調查局(FBI) 局長穆勒。

從學校近四年的升學統計看,考入人數最多得學校是喬治城大學(27人),緊接著是哈佛(23人)和哥倫比亞大學(19人)。

寬敞明亮的自習教室裡,學生們或是俯身作業,或者上網查閱資料,一位老師在自習室走來走去,隨時回答學生的提問。

這是絕大多數寄宿高中習以為常的自習場景。有些學校甚至在學生的自習時間關閉無線網絡,不準學生使用手機。

然而,這樣的場景在聖保羅高中是看不到的。

在聖保羅,沒有固定的自習教室。「處處都可以是自習室。」11 年級的男生李宜其解釋說。這位祖籍山西太原的中國男孩,5 歲起跟隨母親在底特律生活,10 歲時因媽媽工作調動來到上海讀書,協和國際學校初中畢業後考入聖保羅高中。他告訴《外灘畫報》,在學校裡有很多紐約來的學生,他和他們一樣,特別喜歡這所學校自由學習的氛圍。

讓李宜其感覺幸福的是,學校還不設熄燈時間。「只有 9 年級的新生規定宿舍晚點名時間,而高年級的同學不限制回寢室的時間。」

聖保羅高中的宗旨是「有責任的自由」。

根據校史記載,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學校的傳統規章還極度嚴格刻板。1968 年,該校學生寫了一份尖刻的宣言,把校方描寫成一個壓制性的專政。由於學生們的抗議,校方放鬆了一些規定,包括傳統正餐由每天三次改成一周四次;課程從全年縮短到學期,教堂禮拜減少到一周四次等等。

「在聖保羅,你是自由的,同時也是有責任的。正是那份責任感讓學生自主學習。」校長麥可說。當然,對於那些成績不及格或者屢次不交作業的學生,會被沒收自由權利,每晚 7 點到 9 點去圖書館自習,在老師的監督下完成作業。

聖保羅的很多傳統活動都是在宿舍中進行的。去年秋季剛入學的 9 年級新生王佳爾入校不久,一年一度的「秋日舞會」開場。同宿舍學姐開始忙碌起來,精心為新生們安排好舞會座位,舞會正式開始時,每一位新生對面都會被安排另一棟宿舍的異性舞伴。

除了宿舍聯誼活動外,18 棟宿舍樓之間的「趣味競爭」更讓學生著迷。

2012 年 11 月 13 日,《外灘畫報》記者在聖保羅高中採訪時,正逢一年一度的「宿舍賽跑」,學生在校園裡按照規定路線跑 2 英裡,在 25 分鐘內到達終點的人數被記錄下來,18 棟宿舍樓裡通過率最高的獲勝。

這是一場宿舍凝聚力的大考驗。當天,氣溫在零度左右,大部分跑者都身著短袖短褲。校長麥可站在終點線附近,為每一個向終點衝刺的學生加油鼓勁——他叫得出每一個學生的名字。

一位身穿運動服、腳踏雨靴的女老師在終點線拍攝照片。她是校長麥可的妻子萊斯柏斯,也是學校的體育部主管。

「我正在等我的女兒,希望她可以成為女子第一名。」她回過頭告訴記者,在歷史上,最好的成績是 9 分 48 秒,2006 年由一名叫 Peter Harrion 的學生創造。「今天天氣太冷,所以沒人打破紀錄。」

宿舍賽跑的高潮發生在接近 25 分鐘的時候,兩位落在隊伍後端的男生索性脫掉上衣,跳下湖中,直接遊到離終點很近的草坪,上岸後赤膊上陣,找到早已擺放在岸上的自行車,戴上頭盔,光著腳丫子一路騎到終點。

「他們算嗎?」一旁計算時間的裁判徵求大家的意見。

「當然。」萊斯柏斯說。

聖保羅高中餐廳。

聖保羅的師生比例達到 1:5,106 名教職員工中全職教師為 98 名,兼職教師 3 名,5 名教務人員。全職教師全部住校,校長麥可也不例外。

每逢周日,校長麥可家的大門為學生敞開。

麥可的家位於校園中間一棟白灰色的兩層別墅,房齡超過一百年。記者受邀參觀校長夫婦的家,進門左手是一間琴房,周日的時候,麥可的女兒漢娜歡迎同學與她「鬥琴」,切磋技藝;再裡面一間是遊戲房,校長會親自在那裡恭候學生,與他們一起玩撲克。

進口的右手邊有一條長廊直通校長的書房。長廊的盡頭擺放著一張古老的木頭圓桌,上面空無一物。「那是學校第一任校長、牧師亨利·科伊特(Hnenry Coit)用過的桌子,上面還刻有他的名字。」1886 年,在哈佛接受過教育的波士頓望族喬治·寇愛特(George Choate)把他在新罕布夏州的別墅捐出來,建立了一所男校,找到 24 歲的牧師擔任首任校長,這一做就是 39 年。寇愛特把兩個兒子都送到這裡,希望他們在「樸素的田園環境下接受教育」。

如今,麥可 14 歲的兒子正在申請高中。這個從小在聖保羅高中長大的小男孩,熟悉校園的一草一木,他的爸爸媽媽姐姐每天都會給他帶來學校見聞,讓他有心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自己在網絡查閱資料後,自主決定報了 5 所學校,菲利普斯·安多佛、格羅頓高中、布魯克斯高中、迪爾菲兒德,當然還有聖保羅。」萊斯柏斯告訴記者。

在聖保羅,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十分親密。每年 3 月的一天,學校會突然宣布全天聽課,校長麥可會親自帶領 9 年級新生和教職員工一起在廣袤的森林裡遊玩。

那一天,又被稱作「驚喜日」。

在新生王佳爾眼中,聖保羅高中「既具備千人以上大規模學校的競爭力,也具備小規模學校的溫馨感」 。王佳爾的爸爸是中國人,媽媽是新加坡人,在考入聖保羅高中前,她在上海生活了 12 年。

她回憶說,一年前她在申請學校的時候,一口氣報了菲利普斯埃克塞特、菲利普斯安多佛、聖保羅高中、彌爾頓高中、迪爾菲兒德高中等 6 所學校,最終收到 3 份錄取通知書。面對三所名氣響噹噹的名校通知書,14 歲的小女生陷入艱難的抉擇中。她給 3 所學校發郵件,詢問一些有關入校的問題,結果發給聖保羅高中的郵件在 3 小時之內就得到回覆,而其他兩所則遲遲沒有回覆。

「選擇這所學校前,我去過學校三次,第一次是 2011 年 10 月面試,第二次是 2012 年 2 月份完成申請工作,第三次是 4 月份錄取後再來考察一次。每一次,學校的老師都很熱情地迎接我,讓我感覺很溫暖。」這成為她最終選擇聖保羅高中的原因。

安多佛:尋求最優秀最善良的學生

學校創始人塞繆爾·菲利普斯雕像被惡作劇的學生畫上了八字鬍,並貼上了紙條,上寫「Movember」 —— 那是一個呼籲人們關注男性身體和精神健康的公益活動。

學生人數 1109/ 師生比例 1:5/ 錄取率 14%/ SAT 平均分:2037/ AP 課程數量:23/ 學費(美元/年):$44,500/ 官網:http://www.andover.edu

剛到校長約翰·派福瑞(John Palfrey)的辦公室門口,就看見一個穿著黑色西裝、瘦小而蒼白的男人走了出來。「衣服可以掛在這裡。」他伸手幫我脫下外套,掛在旁邊的衣帽間裡。學校公關還沒來得及介紹,攝影師便跟過去問:「請問校長能拍嗎?」「哦,當然可以。」他鬆了松領口,坐到了辦公室中央的椅子上。

「我還以為他是校長助理!」攝影師小聲說。這位新上任的校長年輕而隨和,來這裡之前,他是哈佛法學院教授。略微深入研究下他的簡歷,會發現他是羅斯福總統的曾孫。

校長辦公室不大,進來四個人就略顯擁擠。右邊是一間會客室,左邊一間用來辦公,書架包圍著辦公桌,格局很緊湊。

創始人塞繆爾·菲利普斯在牆上注視著這裡,另一邊牆上掛著藍黑墨水寫就的幾行字,湊近了看是「……善良而沒有知識,是軟弱;有知識而不善良,是危險」。

「這是《安多佛憲法》的節選。」派福瑞見記者好奇,起身去書架上抽出一本素麵書遞給我。「安多佛應該平等地對世界各個角落同樣優秀的人敞開懷抱。」他翻開給我念了一段。封面是「菲利普斯學院憲法,1828」。《安多佛憲法》是 1778 年頒布的,後來經過多次修改。

當年《憲法》規定的內容十分詳細,從學校理念、董事會權利、借書守則到學生吃飯的座次和禮儀,甚至明文寫下「老師應該在課餘時間和學生交流,不僅應邀請學生去自己家,也要去學生的住處拜訪學生」,「老師」在《憲法》裡被尊稱為「教授」。儘管《憲法》內容細節後來變化很多,最根本的思想從未變過,也是被引為安多佛校訓的「non-sibi」,拉丁文裡的「不自私」。

走在安多佛的百年食堂裡,石頭做的樓梯已經被踩出發亮的弧度。已經建校 234 年的菲利普斯學院,被公認為美國寄宿中學中的翹楚,校友名單裡不乏美國總統、不丹國王、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政界、商界、藝術和體育界的傑出人士。在學校裡走一圈,你會發現這根本就是一所微縮大學。巨大的體育場,半個小時也逛不完一半的校園,每幢樓裡都有信息中心,放著蘋果電腦供學生使用。

安多佛已經成為優秀的標準,許多美國電影和劇集,都有意無意地強化這一點。在《旅行者(Deception)》裡面,休·傑克曼(Hugh Jackman)扮演的 Wyatt Bose,為了說明他所在的公司有多優秀,細數他的同事有多少個是從安多佛曆經哈佛畢業的;《鋼鐵俠》的天才主角託尼·史塔克 7 歲到 14 歲在安多佛上學;《緋聞女孩》裡,紐約上東區的姑娘們提到安多佛也都是「啊,了不起」的讚嘆。

在安多佛的畢業儀式上,幾百個畢業生在草地上圍成一個圈,學位證書需要歷經眾人之手才能傳給自己。已經畢業的 Alice Chan 回顧那一刻仍然覺得十分溫暖。

或許,來安多佛的意義就是和最優秀的人在一起。

 

安多佛(藍色)和埃克賽特(紅色)學院的周末橄欖球賽。

Non-sibi(不自私)

波特已經在這所學校工作了 7 年,他一頭黑髮,穿著一件冬日裡的休閒外套,帶著記者參觀校園。這天陽光不錯,空氣清冽而潔淨。冬日的校園裡,樹木顯得格外疏朗。波特以學校 Cochran 教堂為起點,一路向東走。在一幢教學樓「皮爾森樓」的走廊裡,到處貼著「要記住,在麻薩諸塞州,無家可歸兒童的平均年齡只有 8 歲」。

這是一個社區服務項目的宣傳廣告。波特說,學校的社區服務項目很多,他自己也在參加一個幫助周圍社區殘障者的馬術治療項目。

「不自私」作為一所學校的校訓,讓人十分好奇。不過,這不是一句僅僅為了看起來體面的校訓,在安多佛,「不自私」被擺在一個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在招收學生時,他們十分看重申請者的善良品質,最好能在作文和面試裡體現出一點兒;安多佛的學生在畢業後,許多人會給母校捐款,也會給母校貢獻大量時間履行「校友面試」的職責;不少課程也被設計成和社區服務相結合,譬如一門 AP 難度的西班牙語課是這樣上的:一個班的學生每周去學校附近的勞倫斯小鎮,幫助七八年級學生完成家庭作業,以及申請高中。回到教室後,再用西班牙語討論他們的處境以及移民政策這樣的話題;從 2007 年起,每年有一個全球範圍內的「不自私日」,世界範圍內的安多佛校友聚集起來完成各類慈善服務項目;在學校,有許多和跨國 NGO 合作的課外國際項目……

招生主任吉姆·溫徹這樣解釋「不自私」:它強調的並不是軟弱退讓的善良,而是精神上的慷慨和責任感。從建校之初,塞繆爾·菲利普斯先生就決意要培養「有服務他人意識的優秀學生」。這恰好印證了《安多佛憲法》的宗旨:善良而沒有知識,是軟弱;有知識而不善良,是危險。菲利普斯先生認為,只有「有知識而善良」的學生才能給世界帶來有益的改變。

一位學生在參觀了亞洲最大的貧民窟達拉維(Dharavi)後回來在日記裡寫:「為什麼我既尊重他們又厭惡他們?對於我看到和感受到的,我的心裡充滿了疑問和矛盾,我也覺得有人該對這一切負責,但該是誰?」另一位同學表示:「我覺得有許多關於改變現狀的靈感從腦子裡迸發出來,我再也無法像以前那樣滿足於當看客了。」

這是幾個參加過學校夏季「Niswarth」項目的學生寫下的感想。Niswarth 在印度語裡就是「不自私」的意思。該項目設立於 2004 年,持續三周,由老師帶一批學生去印度孟買,和當地組織一起工作,給孩子們上課,並做社區服務。Niswarth 由生物老師 Raj Mundra 創立,他在接受採訪時說:「學生可能今天在一個公寓裡面和一戶人家聊天,第二天就去見某一個公司的 CEO 或是政府部長,讓他們沉浸在這種日常生活裡,給他們儘可能多的機會接觸不同的觀點,他們或許就會有所觸動,去思考並追求社會公平,或者對城市規劃感興趣。」

他印象很深的是 2008 年的一次服務。有一天,安多佛和印度一所中學的學生一起用雨水清洗一幢社區大樓,引來許多居民圍觀,他們看著看著,漸漸覺得不好意思,也加入進來。一個從來沒有打掃過衛生的男人甚至發明了一個滑輪系統,打水上樓,和自己的鄰居一起衝洗走廊。在此之前,他們普遍覺得鄰居不可信任,從未合作進行過任何事情。

當了解到印度的新信息權利法案要求政府及時回應公民請求時,學生們起草了請願書,讓每個居民籤署,最終迫使相關部門將供應乾淨水的時間從每三天 20 分鐘,調整為每天 8 分鐘。整個社區都受到了鼓舞,居民們嘗到了甜頭,行動起來,將矛頭對準質量不合格的校舍和匱乏的醫療資源。

安多佛的生物課。

「沒人輕鬆度日」

「物理 580」是一門很火的課,老師彼得·沃特教授是位哈佛博士。這不是一門 AP 課程,但是比 AP 物理更難,這門課會在兩學期內完成 AP 物理三學期的課。

菲利普斯安多佛是全美率先開闢 AP 課程的中學之一。AP,全稱「Advanced Placement」,被稱為「美國大學預修課程」,由美國大學理事會主持,AP 考試成績不但可以抵扣申請成功的美國大學學分,也是美國各大學錄取學生的重要依據。現在的安多佛提供 23 門 AP 課程,但幾乎不按照考試大綱教,也不會幫助學生們準備 AP 考試。此外學校還有超過 300 門課程供學生選擇,學習到深夜幾乎是學生的常態。

《紐約時報》這樣描述彼得上課的場景:他會在黑板上飛快地填滿希臘字母和線性運動方程,偶爾和實驗室裡 18 個學生探尋的目光相遇。「物理是很懶的,」他打趣道,「你知道需要多少能量才能把數字變成計算器嗎?」

他的學生卻不懶。他不得不想辦法把學生踢出他的課程:去年只有在他上的一門課「物理 380」拿到 5 分或 6 分的學生才能註冊這門課,今年標準提高了,只有 6 分的學生才能上。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控制在 16 個人。彼得博士對學生的熱情很吃驚:量子力學在 12 年級春天才開,這門課的成績對申請學校已經沒什麼幫助了,學生還是前赴後繼地選。

在美國某大學申請交流論壇上,一個安多佛學生在回帖時寫道:「在安多佛,拿 6 分意味著這是 A 以上的成績,5 分在安多佛就代表 A,你得非常非常非常努力才能拿到 6 分。」

在安多佛上學,要想拿到好成績,必備技能之一就是熬夜,咖啡在學校裡隨處可見。劉子聰(Tora)是 2012 年被安多佛錄取的新生。見到他的時候,他正打算去聽由音樂老師演奏的爵士演唱會。每月聽三次這樣的演唱會,也是他們學習的一部分。他在接近零攝氏度的天氣裡,穿著「安多佛」字樣的連帽衫,下身是短褲。

劉子聰說,在安多佛跑步是必備技能。他住的宿舍離上課的地方比較遠,8 點開始上課,7:15 起床,洗漱吃早飯,必須跑步才能保證不遲到。但他捨不得犧牲難得的睡眠時間換取早晨的悠閒,有時前一天晚上做作業太晚來不及洗澡,只能第二天早晨起來洗。那時正趕上學校冰球隊納新,他必須每天去健身房跑步一小時,肌肉拉伸 40 分鐘,害怕體重超標,晚上只敢吃幾個水果加一瓶酸奶。14 歲兒子的自制力讓母親陳小菲很疑惑,有一天兒子對她嚴肅地說:「為了達到目標我必須要犧牲一些東西,別人也都很努力。」

一個 2012 年從安多佛畢業的學生給學校寫了一首《安多佛之歌》,一個學生滑著滑板唱道:「每個學生的功課和壓力都是獨一無二的,凱特在上數學、歷史和古希臘語,邁克喜歡理性地思考和演講,泰勒是個科學和生物狂,但在這裡怪人是種潮流。」「學術討論像流行病一樣吞沒校園,壓力大是常態,沒人輕鬆度日。」

「都說美國的孩子輕鬆。我看這裡的孩子上完一天課,鍛鍊完還要做好幾個小時的作業,跟國內有啥區別?」劉子聰的媽媽陳小菲有點納悶,「國內總說美國人不學習,不可能,美國精英們學習比你努力。」不過,她曾經問過兒子,開心麼?回答是:開心!每天同各種優秀的同學在一起,很有長進。

小布希在自傳《抉擇時刻》裡寫道:「在安多佛讀書是我經歷過的最艱難的事情,其艱難程度與我 40 年之後競選總統有得一拼。我的學習成績落後於其他學生,因此必須懸梁刺股,努力追趕。在上學的第一年,我們寢室晚上 10 點熄燈,無數個夜晚,我不得不趴在地板上借著過道上的燈複習功課到很晚。」

在安多佛,布希進校後寫的第一篇英語作文竟然是零分。當時英文老師要求每個學生寫篇曾經讓自己流淚的感情經歷。小布希在媽媽給他的同義詞字典上查到「眼淚」這兩個字,他想找一個意思相同的詞代替「Tears」,最後,他發現「Lacerates」(感情受到傷害,動詞和形容詞),與「tears」意思相近。於是他的作文裡寫「我的 Lacerates 順著我的臉頰流下」。英文老師讀了莫名其妙,給了零分,還在作文後用紅筆批註「不優雅!」。小布希後來回憶說:「我記得,老師的紅筆批語很重,以致浸透了我藍色作業本紙張的背面。」他有一陣子非常擔心自己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不能再在安多佛繼續呆下去,那將會給他們家族帶來奇恥大辱。

精神家園

在安多佛的校園裡走一走,看到的都是朝氣蓬勃的臉,完全沒有被功課壓倒的萎靡感。劉子聰曾經驚訝地看到,一群同學跑進一個教室,坐在一臺鋼琴前就開始彈《江南 Style》,旁邊就有人開始跳。

這裡不要求學生穿校服,這在新英格蘭地區還真不多見。劉子聰說,老師常常在課堂上和他們開玩笑說,你們也不要穿得太隨便,你們北邊 45 英裡的學校(指埃克賽特學院)可是要天天穿制服的。

他指的是,在塞繆爾·菲利普斯創辦安多佛三年後,叔叔老菲利普斯在安多佛北邊 24 英裡新罕布夏的埃克塞特市建立的另一所知名私立中學菲利普斯埃克賽特。兩所學校都以「non-sibi」為校訓,保持著友好的競爭關係。每一年都有一個「安多佛-埃克賽特日」,聚在一起進行足球和其他體育項目比賽,全校學生無論功課多忙都會穿上校服色(安多佛是藍色,艾克賽特是紅色)去捧場。

在塞繆爾·菲利普斯樓的一塊公告欄裡,記者看到不少滑稽的照片。兩個女生扎著村姑樣的小辮子,擺出傻裡傻氣的造型,男生穿著長短疊加的 T 恤,下身彩色花褲子,像個乞丐。這是兩校一年一度的校際比賽前一天的「埃克賽特書呆子日」(Exeter Nerd Day),安多佛的學生嘲笑埃克賽特學生的書呆子氣,集體穿上代表埃克賽特的紅色,做出各種搞怪造型。

第二天早上,埃克賽特學生們收到學校校報 The Exonian,後來發現那張報紙是安多佛學生印的假報紙,裡面散播了些假消息和善意的玩笑。

陳小菲說:「安多佛給我的感覺,更像 20 多年前第一次來美國時見到的紐約、洛杉磯,蒸蒸日上,充滿活力,而埃克賽特則像是明尼蘇達州的一些城市,安穩,但不夠活躍。」

在相對自由寬鬆的氛圍裡,安多佛學生的選擇多得讓人豔羨。

一位 1997 年從安多佛畢業的香港校友陳美琪說:「菲利普斯就像一所大學,但一般的大學有幾萬人,它只有 1000 出頭的學生,平均每個學生能得到的資源和選擇異常豐富。」

她對藝術很感興趣,選了好幾門藝術 AP 課程。愛迪生美術館旁邊有個陶藝工作室,她平均每周要花 20-30 個小時待在裡面,有幾個星期幾乎每天一下課就呆在工作裡,每周待40 多個小時。有一次參加一個「繪畫之夜」的活動,從下午開始一直在工作室裡畫畫,畫到第二天天亮。

「現在那兩幅畫還掛在我父母的房子裡,一幅是平靜的湖面,旁邊種著一排排柳樹,另一幅是一位裸體姑娘在河裡洗澡。」她在上海的一家咖啡館回憶她的高中生活。

愛迪生美術館,是全美唯一建在高中裡面的學術藝術畫廊,收藏從 18 世紀至今的一萬八千多幅作品,還經常會舉辦主題展,去年 9 月舉辦了對美國藝術影響深遠的基輔畫家約翰? 格拉厄姆的作品展。美術館相連的藝術教室和實驗室裡,學生們可以自由創作。在音樂和藝術方面,學校提供不同程度和範圍的階梯課程。

「我記得有一次一個雕塑家來學校辦展,同時在這裡完成他的創作,我和他一起待了好幾天,不是工作坊,而是能夠看到他工作的狀態,問他問題,和他交流。

我覺得這樣的機會對我來說十分受益。」陳美琪說。

儘管學習壓力不小,競爭激烈,安多佛仍是許多人脫胎換骨的地方,他們也將這裡視為自己的精神家園。1964 屆的畢業紀念冊上有一張小布希與他的拉拉隊隊員們在一個電話亭前的合照。在照片中,小布希穿一件黑夾克外套,手上拿著電話筒緊挨著電話亭,一位拉拉隊隊員一隻腳站在一根鐵柱上,另一隻腳踏在他的肩頭上。其他隊員有的站在電話亭中,有的趴在電話亭上,一個個看起來分外頑皮淘氣。小布希雖然被視為「安多佛一位資質平庸的學生」,但他人緣很好,交了不少朋友。他和得州來的同學克雷·詹森成為好友,從安多佛畢業後一起升入耶魯大學,後來,克雷·詹森一路輔佐布希,進入白宮先後任人事部主管,以及白宮管理預算辦公室副主任。

陳美琪畢業後回到香港,她說:「最要好的朋友仍是安多佛時期的,結婚的伴娘也是高中同學。直到現在,我的車上還貼著安多佛的標誌。」

埃克塞特:「圓桌教學法」的秘密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設計獨特的全球最大的中學圖書館。

學生人數 1071/ 師生比例 1:5/ 錄取率 15.9%/ SAT 平均分:2099/ AP 課程數量:0(該校提供與 AP 難度相當或超越 AP 難度的課程)/ 學費(美元/年):$46,030(寄宿);$35,750(走讀)/ 官網:http://www.exeter.edu/

出生在紐約一個猶太人家庭的馬克·扎克伯格在紐約讀完一年高中後,轉學到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Phillips Exeter Academy)。他在那裡學習拉丁文,並成為古典文學愛好者。

他在一張橢圓形木桌上,跟其他 11 名學生閱讀艱澀難懂的長詩《埃涅伊德》。「世界無所邊界,偉大沒有盡頭。」老師不發一言,他已領悟到這是特洛伊勇士埃涅阿斯對建立自己城市帝國的欲望和追尋。之後,馬克·扎克伯格考入哈佛,創建了社交帝國 Facebook,成為繼比爾·蓋茨之後最著名的哈佛輟學生。

小說家丹·布朗的高中時期,也在埃克塞特學院度過。每天放學,他花費好幾個小時,在一張圓桌上孜孜不倦地研究橫縱字謎遊戲,以及易位構詞法。他的父親理察·布朗在學校擔任過 29 年數學老師。很多年後,丹·布朗回到母校擔任英語老師,在圓桌上構思了一個哈佛符號學教授調查羅浮宮館長被殺案的故事,最終《達文西密碼》讓丹·布朗成為美國知名暢銷書作家。

對於菲利普斯埃克塞特的師生來說,每天用來學習的課桌,被命名為「哈克尼斯圓桌」,它是最親密的教學夥伴。學生和老師圍坐在大桌子旁交流討論,學生是課堂交流和討論的主體。小鎮埃克塞特距離波士頓北部 80 公裡,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就坐落在小鎮中心。這裡地處免稅州新罕布夏南部,外國遊客很少來這裡,美國當地人也只有在冬季滑雪時才會想到它。然而,正因為這張「神奇圓桌」背後的教學法,吸引不少哈佛、耶魯等名校畢業的博士來此任教。目前,學校共有學生 1071 名,205 名教師——其中 81% 有碩士或以上學位。

校長託馬斯·漢森(Thomas Hassan)畢業於布朗大學數學系,擁有哈佛教育學博士學歷。24 年前,他在布朗大學擔任招生官時,一個問題始終困擾他:「為什麼來自埃克塞特學院的學生,思想已如大學生般成熟,語言表達甚至超越普通大學生?」「那是圓桌教學法的功勞。」學生們回答。於是,他從布朗大學辭職,來到「圓桌教學法」發源地埃克塞特擔任數學老師。

漢森西裝筆挺紅光滿臉地出現在記者面前。前不久,他的妻子剛當選新一屆新罕布夏州州長。照理說,每任州長需搬遷到州首府康科德任職,但漢森和妻子依舊選擇住在埃克斯特的校園裡。「這是很溫暖的地方,我已離不開它。」漢森說。

學院前招生主任、歷史學「教授級」教師理查特·舒巴特(RichardSchubart) 在學校工作 40 年,去年 7 月剛剛退休。如今,他居住在離校園步行不足十分鐘的別墅裡。他向《外灘畫報》回憶說,40 年前,他從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大學美國歷史系博士畢業後,帶著妻子來埃克塞特滑雪,厚厚的積雪映照著新英格蘭式紅磚白窗灰頂的校園,讓他誤以為走進一所如畫卷般美麗的「隱身」大學。同年,他在《紐約時報》上看到一則「歷史老師」招聘信息,於是舉家搬遷到埃克塞特,一住就是 40 年。

埃克塞特學院和中國最初的淵源是它接受過最早一批清朝留美幼童,其中 1860 年出生的唐國安在埃克塞特學院畢業後考入耶魯大學,回國後任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校校長。

據《紐約時報》報導,埃克塞特每年平均在每個學生身上花費約 64000 美元,而 2010 全年學費約為 40000 美元,家庭年收入 75000 美元以下的學生免學費和生活費,學費收入僅夠學校全年開支的 30%。出手如此闊綽,是因為有高達近 10 億美元的校友捐款做後盾。根據 2012 年最新統計,學校擁有總計 9.69 億美元校友捐款,名列美國私立高中之首,第二位是由學校創始人約翰·菲利普斯的侄子創建的菲利普斯·安多佛學院,校友捐款數為 8 億美元。

《經濟學人》把埃克塞特學院稱為「英美私立高中第一梯隊」,伊頓公學、哈羅公學可以與之媲美。埃克塞特學院還擁有一件耶魯大學建築系教授路易斯·康的建築瑰寶——一棟實體藏書量達 25 萬冊的九層圖書館。這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學圖書館,目前擁有紙質書籍 16 萬餘冊,加上電子書總計超過 27 萬冊。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圖書館內部。

「圓桌教學法」的誕生

走在埃克塞特校園,透過教室窄窄的玻璃窗,可以看到一張張醒目的橢圓形木桌,學生稱之為「哈克尼斯圓桌」。在整個學校,這樣的桌子大約有上百張。離開學校不遠的地方,還有全世界唯一一家定製「哈克尼斯圓桌」的公司。

標準的「圓桌」實則為橢圓形,最長直徑 6 米,周圍可擺放 13 把椅子,圓桌有 13 塊木板,當學生考試時可以抽出來,然後把椅子轉 90 度角,就可以讓學生背對背地考試。每張木匠手工定製的圓桌,價值 1 萬美元。

「哈克尼斯圓桌」得名,是因為 1930 年美國石油大亨、慈善家愛德華·哈克尼斯(Edward Harkness)決定向埃克塞特學院捐款時提出了一個附加要求:學校必須創造並實踐一種變革性教學法。

時任校長劉易斯· 佩裡(LewisPerry)是學校第八任校長,剛上任不久後,學校不幸遭遇一場大火,教學樓被燒毀。當時,學校負債纍纍,劉易斯急需這筆錢。於是,他親自去英國走訪了 21 家私立寄宿高中,回來後學校理事會起草了一份改革提案交給哈克尼斯,然而,哈克尼斯看後卻搖了搖頭,說:「老兄弟,你知道嗎,現行的教學模式對像我這樣成績不好、害羞或者想法特別的學生很不適合。」

當時,埃克塞特採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授課方式,老師在講臺上講課,下面坐著二三十個男生,如果學生想發言,可以伸手打一個響指,老師聽到了會示意他發言。那些內向的孩子可以永遠隱匿在被老師忽略的角落。

深入交流後,哈克尼斯透露心願「:我腦海中的課堂是這樣的,學生圍坐在一張桌子前,老師與他們交流,通過一種類似開會的方式引導他們,鼓勵每個學生發言,這會是教學法的真正革命。」

劉易斯校長趕忙重新與理事會開會,借鑑「蘇格拉底教學法」(SocraticPedagogy),創造一種激發學生自由思考和辯論的課堂。為了不讓任何一名學生成為「隱形人」,理事會決定將每堂課的規模縮小到 12 名學生,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都可以進行交互式交流。

第一張課桌被製作成圓形,哈克尼斯並不滿意,他覺得桌子中間部分大家伸手都夠不著,太過浪費;於是第二張桌子被製作成類似橄欖球形狀的橢圓形,哈克尼斯在偏尖的一頭坐下,仍不滿意,他感覺最兩端的兩名學生太過「孤立」,需要轉頭 90 度才能看到旁邊兩位同學的眼睛。「如果你不能看到和你對話的人的眼睛,這樣的討論有什麼意義?」他建議將桌子設計成偏胖的橢圓形,可問題又來了,這樣的桌子太大無法直接進入教室。於是,學校就請木匠現場製作,將「圓桌」固定在教室裡,成為教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哈佛主修教育學的校長託馬斯·漢森告訴記者,「圓桌」教學的目的是讓更多人參與到教學中,再也不會有學生可以「躲過」老師的眼睛,每個人都被要求全身心投入。「有超過 900 項研究證明,學生間的合作比競爭的、各自單獨的努力更有效,能取得更高的學業成就。」

如今, 埃克塞特學院的 SAT 平均成績在 300 多所私立寄宿高中裡經常排名第一, 每年進入常春藤聯盟, 麻省理工,斯坦福人數約佔總數的 30%。從學校 2010 年到 2012 年的升學統計來看,考入人數最多的學校是哈佛大學(34人)和哥倫比亞大學(34 人),接著是「波士頓五大名校」之一的塔夫斯大學(30 人)和普林斯頓大學(29 人)和達特茅斯學院(29 人)。

戲劇教師莎拉·瑞姆(Sarah Ream)本人也是埃克塞特學院1975 年的畢業生,「圓桌教學法」的受益者。如今,她成為風格另類的「導演」,每當導演新戲,她從不滔滔不絕地跟同學研讀劇本。為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她經常讓學生思考五個問題,比如下一部戲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想做什麼」、「我有什麼困難」、「我應該如何提高」。

「學生不是舞臺上任導演操作的木偶,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莎拉說。

「哈克尼斯圓桌」實為橢圓形,最長直徑 6 米,周圍可擺放 13 把椅子,圓桌有 13 塊木板,當學生考試時可以抽出來,然後把椅子轉 90 度角,就可以讓學生背對背地考試。每張木匠手工定製的圓桌,價值 1 萬美元。

從「壁花」到「忍者」

去年秋季,從上海美國學校讀完9年級的華裔女孩董初琳(Dana Tung)考入埃克塞特高中,「插班」讀 10 年級。埃克塞特高中錄取率只有15.9%,Dana 像每一個收到埃克塞特錄取通知書的學生一樣,興奮得幾個晚上沒能睡好覺。然而,讓她沒想到的是,當她真正進入「圓桌課堂」,她又失眠了。

她第一次走進教室,就看到一張巨大的桌子放置在教室偏右的位置。那張桌子看上去十分堅固,如果木匠不把它切成碎片,它或許會永遠固定在原來的位置。

「感覺很新鮮。」她回憶說,11 個學生和老師坐在位子上,光看背影,她甚至還分不清哪個是英語老師。

這是董初琳生平第一次和老師坐在一起上課。即便以前在上海美國學校,也是老師站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面聽課做筆記。

開學第一周,不少老師、教職員工以及學長自豪地向這位 10 年級插班生(美國高中為四年制,9-12 年級)介紹「圓桌課堂」。「這是一種獨一無二、改變生命的體驗。」這是她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開學前兩天,董初琳發言並不多,尤其是英語課。她本身是一個很善於跟人打交道的女孩,上海世博會期間還跟隨擁有文化傳播公司的母親去紐約多個博物館採訪,但在「圓桌課堂」,她突然發現自己開不了口,變得有些焦慮,害怕犯錯。「我嘗試去說話,很認真地聽別的同學說,結果就來不及思考我想說的內容了。有的時候,話到嘴邊剛想說,別人先開口說了。」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大約兩個星期。有一天,董初琳腦海裡閃過一個念頭,拋開一切束縛,張開嘴,把想說的全部說出來。那堂課,她突然感覺真正成為「圓桌課堂」的一員。那天之後,她越說越多,「好像有一種超越自我的感覺」。

如今董初琳已經在埃克塞特學院上完秋季、冬季兩個學期的課,她已經完全適應學校學習和生活。她發現自己開始學會在恰當的時間說恰當的話,做一個很好的聆聽者、發問者,掌握了良好的自學能力,不再害怕犯錯……

在「圓桌課堂」,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頭銜」。那些從不說話是「哈克尼斯壁花」,說話滔滔不絕的是「哈克尼斯戰士」,平時沉默寡言,一旦說話一針見血的是「哈克尼斯忍者」,那些提供有價值的觀點的學生,被稱為「哈克尼斯公民」。

當董初琳遊走在「忍者」和「公民」之間時,來自南京的中國籍男孩石小漁(化名)還沒被歸納到上述四種「頭銜」之中。他說自己是「哈克尼斯印象派」。在課堂上,他參與討論話不多,但可以清晰完整理解整堂課的教學脈絡,並用繪圖的方式把上課的邏輯鏈「畫」下來。

去年秋季,石小漁在南京外國語學校初三畢業後考入埃克塞特讀 9 年級。這位臉上還有幾分稚氣的小男孩,能說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語。秋季和冬季學期結束後,老師對他的評價是:「一個思想很有深度的男孩;不怎麼愛發言,尤其是歷史課、英語課,但是他一旦發言就能對全班同學的討論給予總結和概述,並且能夠把其他同學忽略或者游離的主體性問題探究出來。

作為經歷 9 年「填鴨式」教育的中國學生,石小漁在「圓桌課堂」的身份除了是「不怎麼說話」的學生外,更像是一個「哈克尼斯教育觀察家」。他發現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扮演的角色確實有相當的規律可循。「在老師對面的學生與老師互相呼應,常常扮演話題引導者的角色;兩側的學生會提供很多證據和問題;離老師最近的學生則常有奇想,給話題注入無限生機。」

儘管發言不多,石小漁也很享受這種由「圓桌」產生的快樂交流。他在一篇日記裡這樣總結:作為 9 年級學生,課堂上邏輯性還不夠強,但是觀點活力四射,流動不止,信息量過大,我們還需要更多的鍛鍊提高效率,圓桌課堂會更加成熟。」

「數學極客」培訓地

在埃克塞特學院的校友名錄上,可以看到那些赫赫有名的名字:比如第 14 任總統弗蘭克林·皮爾斯、第16 任總統林肯的兒子羅伯特·林肯、資深參議員丹尼爾·韋伯斯、小戴維·洛克菲勒、丹·布朗、馬克·扎格伯格。這些年,兩名華裔「數學極客」(Geek) 的名字尤其吸引亞洲學生家長的眼球。

一位是 2008 年好萊塢電影《決勝21點》裡「賭聖」原型馬愷文(Jeff Ma),他在埃克塞特學院畢業後考入麻省理工,成為學校「21 點小組」成員,依靠強大的計量分析神算能力,他和同伴前往拉斯維加斯,一晚上贏走90 多萬美元,被各大賭場列入黑名單。

另一位是 2007 年考入哈佛的華裔女孩龔逸然(Sherry Gong),在埃克塞特讀高中時,她參加過5 次奧數比賽,獲得1金2 銀的好成績。進入哈佛大學後她選修了「MATH 55」,所有的作業、測試、考試均得滿分,震驚哈佛。這門課可謂「世界上最難數學課」,專為數學極客設計,在國際奧數界赫赫有名。比爾·蓋茨大一時也上過這門課,他的哈佛朋友詹姆斯·塞特納、現任康奈爾大學物理學教授回憶說:「學習直到凌晨兩三點,吃比薩,玩桌上足球或視頻遊戲。」

在埃克塞特,記者找到了教過馬愷文、龔逸然的數學老師馮祖明。他是美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總教練,也是埃克塞特學院培養「數學極客」的活招牌。2002 年,馬克·扎克伯格申請哈佛時,還特意請他寫過一封推薦信。

在約見馮祖明之前,記者已通過網絡了解到他的傳奇故事:14 歲進入北大少年班,18 歲考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學碩博連讀,博士畢業後他可以選擇去華爾街工作,或者繼續數學研究,但他卻選擇到埃克塞特教書,如今已經17 年。目前,他的女兒也是該校學生。

在一個名叫 RatemyTeacher 的網站上,一位學生對這位華裔數學老師評論道:「教學水平無與倫比,但他需要去上情緒管理課。」另一位學生說,馮老師上課火氣大,在教室裡會因為一道數學題跟學生爭吵。

石小漁回憶當初未進學校時,就聽說有這樣一位威嚴的老師,一些美國同學見到他如同「老鼠見貓」。石小漁想像,他應該是一位乾癟老頭,或許臉部溝壑縱橫,還留著山羊鬍須。

但真正見到的,卻是一位高大威猛、神採奕奕的中年男子,課餘時間他還是學校女子足球隊兼職教練,並在學校督導一個 36 人的數學社,其中90% 為亞裔,石小漁也是其中一員。當年,馬克·扎克伯格也是數學社的核心成員。

當記者在數學樓見到這位剛剛上完課的傳奇華裔老師時,他正坐在「哈克尼斯圓桌」一角,閱讀手機裡一則好友剛發來的笑話,不時發出爽朗笑聲。記者很難將他和西方學生眼中一個「咄咄逼人」的教師形象聯繫在一起。「我只對那些自以為聰明的學生兇。」馮祖明笑著說。

一堂數學課上,石小漁拿到馮祖明布置的一道題,剛準備拿筆解題,卻被老師連環炮式的三個問題難住了:

「你說,老師為什麼要出這道題目?」

「這道題目背後意味著什麼?」

「它的模型可以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石小漁有些發愣,在中國,他感覺自己就像是一臺解題機器,有信心攻克數學難題的堡壘,卻從未想過數學難題背後意味著什麼。在美國的數學課堂,他第一次感覺數學有意思,他的思維也開始活躍起來。「只有明白出題人的思路,才能真正了解這個模型,運用到實際中。」這是石小漁從馮祖明那裡獲得的經驗。

馮祖明在課堂上,經常會布置一些超出學生思考能力範圍的題目。有一回,全場寂靜,大家都因最後一道超級難題而沉寂無聲。正當大家冥思苦想之時,一個學生居然趴在圓桌上睡著了。「要不要用一桶水把他澆醒?」一個學生看了看馮祖明,問道。「還是把我的棒球棒交給你吧。」馮祖明略帶嚴厲的冷笑話,一下子把那個學生震醒了。

「學習基於興趣,而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馮祖明說,「像哈克尼斯這樣討論會形式的授課,有助於教師拋出問題,讓師生在各個層面的溝通中碰撞出火花。」

跟馮祖明不長的對話中,記者可以感覺這位華裔教師對中國「被動教育」的憂慮和緊迫感。在奧數賽場上,中國隊是他的老對手,近十年內,他率領美國隊 3 次獲得國際奧數第二名,5 次贏俄羅斯,7 次贏韓國,卻從未贏過中國。但是,在馮祖明看來,數學競賽的成績,並不代表真正對數學領域有所貢獻。他曾這樣說過:「拿到菲爾茲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的華人,到目前為止只有兩個,一個是從香港出去的邱成桐,還有一個最近在澳洲的陶哲軒。中國從 1986 年正式派隊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到目前為止,那些獲獎選手都到哪裡去了呢?」

有時候,馮祖明會在周末帶著數學社的孩子們去距離學校80 公裡的波士頓劍橋參加「哈佛- 麻省理工數學競賽」。石小漁入校不到兩個月,就已經有了第一次站在國際頂尖舞臺競爭的機會。他說,自己從小學開始參加數學競賽,讀初中後卻一次競賽也不願意參加了。

「因為太習慣被動去等老師給問題、給公式,不能自己創造。」他說,「當我遇見了馮老師後,我發現真正愛上了數學。」

相關焦點

  • 申請熱門|2021美國加州頂尖私立高中排名~
    加州一直以來都是留學生申請熱門州,它不但擁有頂尖的教育資源,而且各方面都非常的不錯。它是美國西部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州,全州夏季乾旱,多陽光,冬季多雨。因為受地理條件的影響,氣候相差懸殊。加州是的農業產業是美國最發達的州,甘蔗、蔬菜、水果產量居全國突出地位,棉花產量第二。另外漁業也是全國第一。加州製造業也非常發達,產品種類繁多,產值及就業人數均居全國第一。主要產業有航天、電子等新興部門等。
  • 美國商科好的頂尖私立高中推薦~
    美國高中那麼多,到底哪些學校的金融比較好一點呢。其實我們都知道,一般專業的話是要到大學的時候才會選擇的,想必這位家長肯定以後也是想讓孩子學商科,所以才選擇美高金融好一點,這樣可以為以後申請頂尖的商科學校奠定堅實的基礎。那麼到底哪些學校金融相對來說好一些呢,小編查詢了學校官網,找到了以下這幾所學校,想要申請金融好的學校歡迎前來諮詢~
  • 加州斯坦福附近的頂尖私立高中推薦
    史丹福大學一直以來都是許多學生的夢校,在最近諮詢的家長當中有好幾位都表示想要找斯坦福升學率比較高的學校,我們都知道,如果找到一個好的高中,升入這些美國頂尖名校是非常有優勢的。
  • 美國加州洛杉磯頂尖私立高中-Buckley School-巴克利學校
    Buckley School-巴克利學校位於美國洛杉磯,普林頓國際教育整理該校的詳細信息,供計劃申請20年美高的家庭擇校參考。學校優勢 排名:NICHE排名「A+」,全美私立高中排名184/3903,加州私立高中排名38/376,洛杉磯私立高中排名16/167其它優勢:1.師資優勢: 110人,77% 的老師教齡在
  • 詳解美國留學十大私立高中費用
    留學美國費用一直是很多家庭的重擔,選擇到美國留學高中的家庭現在也是越來越多了,大家需要了解美國留學費用及條件都是什麼,美國高中分為公立高中以及私立高中,接下來智課選校帝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美國十大私立高中費用是多少,希望能給同學們帶來幫助。
  • 賓夕法尼亞大學附近的頂尖私立高中推薦~
    賓夕法尼亞大學簡稱「賓大」,成立於1740年,位於費城,是一所全球頂尖的私立型大學。同時也是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是美國第一所從事科學技術和人文教育的現代高等學校。第一臺通用點在計算機ENIAC就是在賓大誕生的,賓大又一次在教育以及科學技術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也被譽為現代計算機科學聞名的發源地。
  • 2021年佛州頂尖私立高中排名TOP50~
    佛州是美國東南部的一個州,位於東海岸突出的半島上。佛州一般指「佛羅裡達州」,佛羅裡達州首府塔拉哈西(Tallahassee)。佛羅裡達州的南部屬熱帶氣候,北部屬於亞熱帶氣候,雨量集中在夏季。由於氣候溫暖,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所以給農業發展提供了非常優越的條件。
  • 美國頂尖寄宿高中最新申請要求匯總!建議收藏~
    2021年申請季已經開始,許多家長和學生已經陸續開始選校,其實做美國留學這麼長時間以來,在家長和我們諮詢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家長和學生在選校方面都非常的迷茫,不知道該如何選校,不知道到底哪些學校是真正適合還的。
  • 2020 Finding School私立寄宿高中排名~
    許多家長想要送孩子到美國留學首先的參考網站就是Finding School。所以它的學校排名以及點評更具有說服力。數據來源也是從學校的官方數據、美國公共數據和FS用戶自主提交的數據所得。說到這裡家長朋友們可能都會產生疑問,他們是如何打分和理想的呢?首先評分項設置是由上千份調查問卷的反饋,調查對象包括:未申請、正在申請以及就讀和畢業家庭。問卷結果提供了中國家庭最關心的數據點。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近私立高中推薦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成立於1876年,是一所世界頂級的私立大學。學校學術優異,不僅擁有全球頂級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國際關係學院,而且學校的生物工程、空間科學、社會與人文科學、金融經濟、音樂藝術等領域也有卓越的成就。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近私立高中推薦~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成立於1876年,是一所世界頂級的私立大學。學校學術優異,不僅擁有全球頂級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國際關係學院,而且學校的生物工程、空間科學、社會與人文科學、金融經濟、音樂藝術等領域也有卓越的成就。醫學方面較為突出,因此霍普金斯醫院連續21年被評為全美最佳醫院。
  • 賓州費城地區都有哪些私立高中?
    2、NICHE排名A+類院校,全美私立高中排名:58/4260,賓州私立高中排名:1/196,費城私立高中排名:1/103.3、共有學生916人,73% 的教師擁有高級學位,師生比為1:7。2、NICHE排名A+類院校,全美私立高中排名:124/4260,賓州私立高中排名:3/196,費城私立高中排名:2/103.3、學校共有學生570人,共有78名全職教師,其中77%擁有高級學位,師生比為:1:7,SAT均分1410/1600。
  • 瑞士教育揭秘:全球那些頂尖公立、私立學校在這裡?
    瑞士擁有全球頂尖的私立中學以及世界排名前列的公立大學,在這裡,你可以接受最優質的教育。然而,"上大學"對瑞士人來說並不是成才的唯一途徑,而只是選擇之一。瑞士教育體系的獨到之處,是能夠讓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水平,在學術、職業、藝術等多種發展途徑中轉換。
  • 全美哪所高中擁有最多「哈普麻」學子?
    對於選擇赴美讀高中的學生而言,申請進入頂尖大學才是最終目標。因此,學校和學區始終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學校過往學生的錄取情況。 最近,美國 PolarisList公布了一份高中排名。這個排名只有一個參考因素:學校在2015至2018年間收穫哈佛、普林斯頓和MIT錄取學生的人數。
  • 東京都私立高中免學費?實名羨慕!
    擁有1.26億國民人口密度是我們國家兩倍的日本又出臺了一項令我們羨慕不已的惠民政策日本東京都將全方面放寬私立高中學費減免政策根據日本的支援制度目前在東京都年收入不足760萬日元的家庭可以享受私立高中學費免費!
  • 美國優秀公立高中清單
    美國精選公立高中項目讓留學生有機會體驗最長1年的美國經典高中生活,同時居住在美國家庭。我們代理公立學區/學校遍及全美,提供眾多優秀的公立學校供學生選擇,滿足學生在學術、體育、課外活動和地區選擇等方面的偏好。下面就和選校帝了解一下美國優秀公立高中清單,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中國學生鍾情美國高中
    他們此行不是去參觀自由女神,也不是去看白宮和五角大樓以及華盛頓紀念碑,而是考察美國私立高中。趙偉博今年夏天就讀初三了,他打算明年畢業後去美國讀私立高中。經過考察,他決定申請伊利諾州的迪爾菲爾德高中。他說:「我了解了很多關於美國私立高中的教學情況,很喜歡這裡的教學方式。這裡的課程設置很靈活,更能發揮我的特長,我想這對我的未來發展更好。」
  • 哈佛大學附近的高中推薦
    去美國高中留學,大部分家庭在選擇學校地理位置的時候,都會考慮頂尖大學附近的高中,這樣既能提前熟悉環境,又能為升入當地一流的大學打下基礎,普林頓國際教育為大家整理了哈佛大學附近20英裡以內的頂尖私立高中,供計劃申請美高的家庭擇校參考。
  • 美國紐約州知名高中並招收國際學生的學校推薦~
    美國是一個比較大的國家,紐約州是非常重要的州,而且這個州的教育體系也很發達,今天就請留美網小編為大家盤點一下美國紐約州的優質高中~
  • 美國IB課程好的走讀高中推薦!
    美國提供IB文憑課程的私立高中的數量也不少,那麼都有哪些頂尖的走讀高中提供IB課程呢?所有學生畢業時都持有紐約州高中文憑。學校為學前班、幼兒園、低年級(1-5年級),高年級(6-12)的學生提供要求嚴格的雙語、雙文化教程。畢業生將獲得學校頒發的文憑,並有資格參加法國中學畢業會考。學校的IB項目採取小班制教學,在高級別提供了STEM課程;兩種語言均開設了文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