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
法國人埃米爾·雷諾在膠片上繪圖
制入迴轉圓滾內,並藉助派西諾鏡
以反射鏡及燈光投射出來
搭配音樂於1892年10月28日
在巴黎的Grevin博物館展出
這是史上第一部被公開放映的動畫影片
為了慶祝這個具有時代意義的日子
特別定10月28日為
世界動畫日
很多人的童年都是在無數部動畫片的陪伴中度過的。今天是10月28日世界動畫日,那些曾陪伴大家成長的動畫故事,你還記得嗎?
《小蝌蚪找媽媽》
1960年
1960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蛙聲十裡出山泉》。一路上一群小蝌蚪錯把金魚、螃蟹、烏龜、鯰魚認作母親,最後終於找到了媽媽。
《大鬧天宮》
1961年
《大鬧天宮》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61年至1964年製作的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前後歷時4年創作。它綜合了古代繪畫、廟堂藝術、民間年畫的特色,又融入中國傳統戲曲精湛的表演藝術技巧,充分地表達了中國的傳統藝術風格。
《阿凡提的故事》
1980年
《阿凡提的故事》最初只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0年發行的一部木偶動畫電影,取材於流傳已久的維吾爾族民間傳奇人物阿凡提,後來導演曲建方又陸續設計了基於人物的系列故事,最終形成十幾集的動畫系列片。阿凡提的機智和幽默,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人一琴一驢暢遊天下的形象,也在當時的兒童心中,無意間播下自由的種子。
《三個和尚》
1980年
「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民間故事家喻戶曉,本片在這一耳熟能詳的故事基礎上有一定新編。整部片子的美術風格非常簡潔,不用對白,畫面三個人物採用飽和度很高的中國畫色彩,單線平塗。在場景造型上也參考了一些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如繪有山、水、廟的大全景是很典型的水墨山水風味。影片把西方動畫片的現代漫畫手法,巧妙融合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繪畫風格中,因此在國際上很受歡迎。
《九色鹿》
1981年
由錢家駿、戴鐵郎擔任導演,潘絜茲任編劇,根據敦煌壁畫《鹿王本生》故事改編:九色鹿經常幫助遇到困難的人,在幫助過弄蛇人後,弄蛇人向國王告密出賣九色鹿,九色鹿用神力化險,弄蛇人受到應有報應。
《猴子撈月》
1981年
一部剪紙動畫片。導演周克勤針對兒童觀賞的心理特點,採用簡單、明快、生動的樣式格調,讓該片在今天看來,仍不失強烈的兒童情趣。
在這部動畫中,猴子採用了中國水墨畫中「拉毛」的畫法。「拉毛」指先將紙浸溼,再畫,再將形象沿邊緣手撕,所以最終在動畫中,猴子身上可見毛髮的效果。
《黑貓警長》
1984年
《黑貓警長》根據諸志祥的同名小說改編,但後來動畫片中的黑貓警長形象,已和原版小說有所不同。為了黑貓警長的造型,導演戴鐵郎跑到幼兒園、少年宮等地方,四處徵求孩子們的意見,幾經修改,才確定了黑貓警長最終的樣子——以黑白兩色為主,頭戴警帽,眼如銅鈴,英姿颯爽,雖是貓身,形象氣質卻人格化。
《葫蘆兄弟》
1986年
作為經典的國產動畫代表,《葫蘆兄弟》是我國動畫第二個繁榮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創造了經典童年形象葫蘆娃和洗耳的主題曲。
13集動畫片,由民間神話故事《十兄弟》改編。總導演胡進慶覺得10個角色太多,於是改成了7個,用赤橙黃綠青藍紫進行視覺區分,每個葫蘆娃賦予一個特異功能。
《邋遢大王》
1987年
《邋遢大王奇遇記》創造出一個不太一樣的主角,邋遢大王是一個渾身缺點的小男孩,不講衛生,貪玩,不愛學習,留著爆炸頭,穿著喇叭褲和海魂衫。但是,這一主角形象新鮮有趣、貼近兒童,是對以往國產動畫中一身正氣的主角形象的一次顛覆。
《舒克和貝塔》
1989
《舒克和貝塔》改編自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小說。主要講述兩隻小老鼠舒克和貝塔,原本只是兩隻最普通、最卑微的小老鼠,但自從掌握了開飛機、坦克的技能後,它們一下找到了自我價值。兩人隨後開著飛機和坦克幫助他人,戰勝海盜,開始了多姿多彩的冒險之旅,最後甚至保衛了人類和平。
END
出品: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新媒體中心
監審:鄧鼐 監製:吳曉君 編輯:張杰
校對:簡簡、小禾周
來源:網絡綜合整理
投稿:wuhanweny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