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人活在未來,時常要為未來不安全因素做好準備,從肢體上可以看出他們的僵硬緊繃,這種心理反射機制就是為了防禦來自未來的危險。不安全感是很多神經症的心理驅動核心。他們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惶惶不可終日。相對於抑鬱症的消極厭世,焦慮症害怕死亡,對於死亡的恐懼是焦慮症患者最大不安全感的源泉。
在不安全感的驅使下,世人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從未來去尋找幸福,從外界去尋找圓滿,從過去尋找慰藉,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那些看似觸手可及的幸福,卻總是遙不可及。那些近在咫尺的圓滿,總是難以達成。因為在欲望的牽制下,你變得分外的焦慮,你變得分外的匱乏,你活在未來當中,你迫切的需要結果,所以你忽略了當下!
我們總會在頭腦裡面塑造一個又一個的目標,這些目標看似讓我們有了生活的動力。目標的達成又帶給人生命的滿足感。這個過程就是我們體會到的痛苦,黑格爾說人生來就是痛苦的,這一過程也是痛苦的,目的也是痛苦的,痛苦成為一種必須,快樂只是短暫的,為了擺脫痛苦,你必須為自己構建一個理想的幸福目標,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的過程,毫無疑問充滿痛苦,經過了這個痛苦的歷程,你有幸抵達了這個目標。你會感到快樂,但是快樂是短暫的。因此你必須很快的為自己設定下一個目標,人生如此反覆,由此走到盡頭。
意識療法就指出了還有一種比較普遍的狀態就是:大部分人在頭腦裡面設置目標的同時,總會將自己置身事外。所以那些目標根本不接地氣沒有可操作性,那只是一些虛妄的不切實際的頭腦概念意向和憧憬,目標不能自行達成,於是人才會求神拜佛,將本該自己行動的力量寄託於外物。在這種狀態下的目標永遠在地平線的彼端,你不斷的奔跑,但你和目標之間的距離永遠保持不變。目標不能達成而導致不安全,就會在你當下的頭腦投射出痛苦的陰影,大多數焦慮症患者因為害怕面對未來導致責任感缺失,此刻頭腦就會試圖讓一切合理化:我已經盡力了,命該如此。這就是精神勝利法!更多的心理問題由此而誕生。
很少人把當下設定為目標,如果目標不在遠方,不是未來的某件事情,那麼你就不再在頭腦裡面投射一個更遙遠的未來,頭腦停止了投射,你的目標就設定在了當下。你生命所需要的東西都在當下:綻放的花朵,歌唱的鳥兒,和煦的陽光。你擁有的意識,你正在的呼吸,你儘量去感知這一切,與當下一切合二為一,你就會放鬆下來,緊張就會消失,痛苦也會消失。這是王陽明先生提倡的:以方寸之心,感知天下萬物的原因,此刻你只有一顆隨著感恩而跳動的心。
讓意識回歸當下,不帶任何動機全然地去行動。心身就會獲得自由。沒有什麼地方可去的,沒有什麼目標需要達成的,此刻就是存在的狀態。意識投注於這個片刻,就在此時就在此地,你的能量重新得到恢復洋溢而充沛,焦慮消失於無形,要知道所有的目標都是以當下作為單位,不積矽步無以至千裡,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當你過好了每一個當下,你的未來勢必差不到哪裡去。否則你就會以目標為藉口而逃離當下,你會對當下所有的一切都會感到不滿跟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