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Chrome,全世界最好用的瀏覽器。
發布10年以來,用戶和好評一直遙遙領先。
但就在10周年紀念版發布後,最近它成了被國外網友集體diss的瀏覽器,因為這次事件又關乎隱私問題。
主要罪狀有兩點:
一是用Chrome瀏覽谷歌頁面的cookies刪不掉了,你悄咪咪搜索的東西,谷歌都偷偷幫你記住了;
二是自動把使用谷歌服務的帳號登錄到Chrome上,當你借用同事的電腦登陸Gmail郵箱,你的谷歌帳號就順便登錄到了這臺電腦的Chrome上,收藏夾裡存了什麼閱片神器、植髮產品訂單,你的同事可能都知道了。
於是一石激起千層浪,Chrome當前真是九月圍城、四面楚歌了。
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昨天,谷歌被人指責,在Chrome瀏覽器上做了一些「見不得光的小動作」。
具體來說,就是當你使用刪除cookies的時候,Chrome會告訴你,你會從大部分網站上退出,但不會退出谷歌帳號。
看到這,我當即打開了自己電腦上的Chrome,果然如此。
這還不算完。
這位小哥還說,Chrome上的「清除瀏覽數據」—「cookies和其他網站數據」操作,並不會刪除本地存儲。不夠後來他又說,cookies的確是能夠刪掉,但刪了之後立馬就「涅槃」了。不管怎樣,它還在那裡。
懂行的人都知道,這是廣告商或者其他人在網絡上跟蹤你的利器……
就某個網站上的cookies來說,就是存儲你在網站中的行為,看了什麼網頁,輸入了哪些內容什麼的。
關鍵在於,Chrome是一個瀏覽器,谷歌是一個搜尋引擎,是進入網絡世界的大型中轉站。
如果谷歌的cookies刪不掉的話,會發生什麼?是不是聽到了有這樣的一個聲音縈繞在周圍:小子,看你往哪跑!
這些推文一出,可以說是炸了鍋。
Twitter上就有1400多個轉發,2000多個贊。
雖然跟Twitter的整體用戶量相比不算什麼,但是在Hacker News上那是真的火了,短短16個小時就有2243分,740多個評論。
Twitter和Hacker News上,大家說什麼的都有。
激憤的評論區
有許多用戶表達了自己的無奈。
「刪掉所有cookies」,這句話讓Chrome來理解,就成了「刪掉谷歌cookies之外的cookies」。
大概沒人喜歡自己的意思被人曲解。
可這件事沒地方講理,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力量」。
四個字的話,那就是「終極力量」。
打不動只能跑。大家紛紛表示「已經改用某某瀏覽器了,你也來用這個吧」。
一路忠實的火狐黨們,在一眾新人前來投奔的形勢下,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初心。
除此之外,Chromium也是一個離開Chrome後的常見去處。
除了瀏覽器要換,搜尋引擎也有人傾情推薦。
其中,DuckDuckGo算是一個熱門選項了。
當然,在谷歌瀏覽器的逃離大潮之外,也有一些人對此不以為然。
相對冷靜的吃瓜視角,可以參考一下:
逃離Chrome哪夠啊?谷歌的數據收集是無處不在的啊。
有本事用必應搜索啊,也把Android設備都扔了吧。如果用了谷歌分析 服務,還不趕緊去找替代品?
谷歌就是監視你的間諜,躲得越遠越好。
言下之意,逃避是不太現實的,還是接受命運吧。
屋漏偏逢連夜雨
最近不單單只有cookies一個事情。
Chrome也因為新版本的一個功能,遭到媒體和業內人士的炮轟。
在新版的Chrome上,只要你登陸了Gmail郵箱,就會自動幫你登錄谷歌帳戶。
看吧,很智能,很讓人省心。
但反過來一想,這讓人毛骨悚然,在谷歌面前,自己還有什麼隱私呢?
很多人都不樂意了,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號召大家逃離Chrome。
比如Matthew Green,他是一名加密學家,也是一位大學教授。近日發表了一篇博客文章,說Chrome的這個做法太過分了,雖然自己過去很喜歡Chrome,但是因為這個問題,還是放棄了。他還警告說「用戶的信任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
《快公司》雜誌的助理編輯Katharine Schwab也在網站上發表文章,說自己在今年早些時候,就已經號召大家離開Chrome了, 現在又出了這些事情,都還等什麼呢?
Hacker News上的討論則比較多元化,除了很多自稱早就開始遠離Chrome的人之外,還有人提出了質疑,說不能重現這個場景;有些人警告說,大家不要升級等等。
也有熱心人士給出了關閉自動登錄的操作方法,卻收到了這樣的回應:「棄了Chrome吧,生命是短暫的。」
還有人說,谷歌繼續對自己的用戶開戰。
是的,扒一下谷歌的歷史,我們就能發現,這些事情,並不新鮮。
谷歌隱私往事
用隱私問題觸痛敏感的美國人,這不是谷歌第一次栽跟頭了。
地理位置
上個月,「關不掉的地理位置」就被美聯社挖了出來。
無論是Android用戶還是iOS用戶,只要手機上裝了谷歌的APP,它就會記錄你的位置信息,這類獲取位置信息的功能可以被用戶設置,選擇打開還是關閉。
但谷歌不一樣。
大部分谷歌APP會先彈個窗:
是否允許獲取定位信息?
YES or NO.
按理來說,只要選了「NO」,這個APP就對你的這項信息一無所知了。但在谷歌這裡,NO什麼NO啊,不存在的。即使你NO了,谷歌APP心裡依然是YES的,它還在若無其事地記錄你的這項數據。
比如,當你打開谷歌地圖,谷歌就會存儲你的位置;Android系統每日天氣功能也能記錄位置。但有些功能,明明不受地理位置影響,比如搜「巧克力餅乾」這種全世界都有的零食,谷歌還是要定位一下你的位置。
美聯社給了這種行為一個解釋:給谷歌的廣告主客戶爸爸交差。
自2014年起,谷歌就讓廣告商可以在線追蹤廣告效果,而實現這個追蹤功能的必備因素正是用戶的歷史定位。
隨後谷歌的回應卻是:「不好意思,要想關得徹底一點,請在系統設置中某個藏得很深很深的選項裡關閉吧。」
Gmail一直被偷窺
除了地理位置,之前還曝光過谷歌經常「偷看」用戶Gmail郵件的事件。
去年,谷歌關閉了為推送精準廣告而進行的Gmail郵件內容掃描,但近年7月,華爾街日報發現,雖然谷歌自己不能掃描了郵件了,但谷歌還把Gmail的信息權限給了第三方的開發者。
這些第三方軟體開發者通過掃描數千萬Gmail用戶的收件箱,使用這些數據來開發購物比價、自動旅行路線規劃等工具。
然而,這些被第三方拿走數據的用戶卻蒙在鼓裡,毫不知情。
如果要罰款,可能會罰光底褲
現在的這些隱私問題還在清算,此前的舊案谷歌可是掏出了真金白銀的代價。
2013年,谷歌因為雲服務條款遭到歐洲6個國家的隱私調查,西班牙開出了第一張罰單,聲稱谷歌在未告知用戶的情況下單方面整合個人信息,違反了西班牙的數據保護法。西班牙對谷歌罰款90萬歐元,約123萬美元。
2012年,聯邦貿易委員會指控谷歌矇騙數百萬蘋果Safari瀏覽器用戶,讓他們以為只要不修改該瀏覽器的隱私設置,他們的上網活動就不會被谷歌跟蹤,實際卻使用特殊代碼繞過Safari瀏覽器的隱私設置,從而不斷追蹤用戶的上網習慣。之後,谷歌支付了當時創紀錄的2250萬美元民事罰款。
如果地理位置事件被美國司法部門宣判的話,由於美國各州有各州的法律,在亞利桑那州,侵犯一個用戶的隱私就要罰款1萬美元。2017年,亞利桑那人口已經達到了701萬,猜猜這700多萬人裡,有多少人不用谷歌?
另外,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已於今年5月份生效,違反隱私法的公司最高將面臨其全球營收4%的罰款或是2000萬歐元罰款,按兩者間的較高數額為準。
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去年的營收是1108億美元,4%就是超過了44億美元,這可不是小數目了。
讓我們祝谷歌好運。
谷歌回應
谷歌終於坐不住了。
Chrome的產品經理今天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他表示將會在下一個版本,也就是Chrome 70的更新中,給出一些調整。主要有三點:
第一,提供一個控制項,讓用戶有控制權。如果用戶禁用了自動登錄的功能,登錄任何谷歌帳戶的網站都不會自動登錄Chrome。
第二,對UI進行調整,更加清楚地向用戶顯示自己的帳戶狀態,以及是不是在同步信息。
第三,改變cookies的認證方式,只要你想刪除cookies,不管是不是谷歌的,都能刪掉。
據悉,新版本將會在10月中旬發布。
此外,由於面臨政府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谷歌在用戶隱私保護上也有了更大的動作。
根據媒體報導,谷歌聘請了公司的長期隱私律師Keith Enright擔任首席隱私官,負責制定在隱私問題上的策略。這周三,他也將會代表谷歌出席在華盛頓舉行的聽證會。
根據路透社的報導,Keith Enright提交的一份證詞中表示:
「我們承認,我們過去犯過錯誤,我們從中得到了教訓,並改進了我們的隱私計劃。」
但從種種跡象來看,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於谷歌這樣依靠用戶數據為生的巨頭,會做出什麼樣的改變呢?
就在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又有人發推文稱,「如果你想要在谷歌地圖中保存你家和公司的地址,你得先允許谷歌服務追蹤你的活動」。
在文章開頭的時候,提到了我們用的Chrome瀏覽器,其設置和海外用戶所使用的版本並沒有什麼兩樣。但為何國內用戶沒有動靜呢?難道真如李廠長所說,我們對隱私並不是十分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