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反對哥白尼,但他們都是好科學家

2020-12-16 上遊新聞

2011年,日內瓦附近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一個研究小組,向730千米外的義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Gran Sasso National Laboratory)發射了一束中微子。研究人員在測定中微子飛行時間時發現,不知為何中微子的速度似乎超過了真空中的光速。科學界對這一驚人結果有何反應呢?

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放棄確立已久的愛因斯坦學說(即任何物體的速度都不可能超過光速),他們認為一定是研究人員的測量結果出了問題(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現在,想像我們處於400年以後的未來,那時愛因斯坦的觀念已經被取代;科學家早已用實驗證實,中微子的確能夠超光速運動。如果我們在那時回顧今天的物理學家,會如何解釋他們不願接受這一證據的行為呢?我們會因此斷言21世紀的物理學家頑固不化、不願接受新思想嗎?或者說他們這樣做是出於非科學動機——一群保守的愛因斯坦主義者恪守著傳統和權威的規定?

我們希望今天這些「頑固」的科學家能夠得到更公正的評價,他們不願放棄合理的結論(即使這些結論最終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是有科學根據的,而不僅僅是出於一種頑固的偏見。

這類故事在科學史上並不少見。19世紀的天文學家認為,銀河系構成了整個宇宙,他們分析了仙女座星系的首批圖像,確信自己看到的是一顆恆星,其周圍是一個初生的太陽系,而我們現在知道,仙女座星系其實是一個包含上萬億顆恆星的遙遠星系。同樣,愛因斯坦曾確信宇宙是靜態的,因此在他的方程中引入一個宇宙學常數以使宇宙保持靜止。這兩種看法都是合理的,但都是錯誤的。正如在《環球科學》雜誌上,麻省理工學院的戴維·凱澤(David Kaiser)和普林斯頓大學的安吉拉·N·H·克裡傑(Angela N. H. Creager)在《錯誤推動科學革命 》一文中所說,本身是錯誤的、但同時能夠有效推動科學進步的假說,是可能存在的。任何事在事後來看總是更清楚。

當然,對於超光速中微子案例,我們幾乎沒有什麼後見之明。但我們的確知道一個著名的、已知結局的故事,即哥白尼和他的「日心說」理論。哥白尼認為,地球每天自轉一周,每年繞太陽公轉一周,今天所有人都接受這一理論。哥白尼體系直接挑戰了人們長期持有的信念,即太陽、月亮和恆星圍繞靜止於宇宙中心的地球旋轉,這一信念在公元2世紀由天文學家託勒密(Ptolemy)寫入其著作《天文學大成》(Almagest)中。

1543年,哥白尼在《天球運行論》(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中提出了他的革命性思想,當時有許多科學家閱讀了這部著作並欽佩不已,科學家為之作注,並用它改進自己的天文學預測。然而,即使到了57年後的1600年,放棄地球靜止這一信念的、真正意義上的天文學家也非常少,兩隻手就能數完。大多數科學家仍然傾向於似乎已是常識的「地心說」。我們在談論日出日落時,似乎也在贊同這一學說。

「日心說」宇宙論遭遇的僵局,有時會被認為是科學家固守偏見。這一僵局最終被伽利略打破。1609年,伽利略組裝了一架望遠鏡,開始觀測恆星、月亮和行星。在1609年之後的很長時間裡,天文學家仍然有令人信服的科學理由來懷疑哥白尼。他們的故事生動地表明,研究者可以有很好的理由來抵製革命性觀念,甚至是那些最終被證明非常正確的觀念。

第谷的新宇宙論

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提出了一種能巧妙化解各種疑惑的新思路。他於1588年提出了一種不同的地心理論,即「地緣日心說」(geoheliocentric),這個理論有兩大優點:它符合我們對世界如何運作的深刻直覺,與已有數據的吻合程度也比哥白尼體系更好。

恆星的大小:反對哥白尼宇宙模型的意見中,最具毀滅性的論據是恆星的尺寸問題。我們觀看天上的某顆恆星時,它似乎有很小的、固定的寬度。只要知道這個寬度及恆星的距離,藉助簡單的幾何學知識就能確定恆星的大小。在地心宇宙模型中,恆星位於行星之外,這意味著恆星可以與太陽大小相比。但哥白尼的地心說則要求恆星極其遙遠,這意味著恆星會大得難以置信——是太陽尺寸的數百倍。哥白尼只能用「諸神的幹預」來解釋這一異常數據。事實上,恆星的確非常遙遠,但它們的視覺寬度是一種錯覺,緣於光進入瞳孔或望遠鏡時所產生的結果——科學家還需要到200年後才能理解這一現象。

第谷是一位傑出人物。他建造了一座城堡式的天文臺,開展了龐大的研究計劃,其預算堪比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經費預算,配備了最好的儀器和最優秀的助手。正是由於最終採用了第谷的火星數據,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第谷的助手之一)才算出了行星的運行軌道是橢圓形。在證明第谷對於天文學的重要性時,哈佛大學的歷史學家歐文·金格裡奇(Owen Gingerich)常會提到阿爾伯特·庫爾修斯(Albert Curtius)於17世紀中葉編纂的資料,其中集合了自古以來所有的天文學數據。從這些資料可以發現,兩千年來有價值的數據大多數都來自第谷。

哥白尼體系的精妙打動了這位成就極高的天文學家,但在某些方面也使第谷感到困惑。困惑之一是,無法解釋地球為什麼會運動(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理論可以給出很好的解釋,但第谷生活的年代距離牛頓物理學的誕生還有一個多世紀)。地球的尺寸已為人們所知,這樣一個直徑數千千米、布滿巖石和泥土的球體的重量顯然十分巨大。在街上推動一輛負載貨車尚且困難,什麼力量能夠推動這樣一個物體繞太陽運轉呢?

相比之下,恆星和其他行星的運動則很容易解釋——自亞里斯多德時代以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天體是由一種地球上找不到的、特殊的以太物質構成的。這種物質會自然地快速旋轉,如同你不用力拉貨車它就自然會趨向停止。第谷說,哥白尼體系「巧妙而徹底地避免了託勒密體系中一切多餘或不和諧的內容……但它為地球這個笨重、怠惰、不適合運動的東西賦予了與以太天體一樣快的運動速度」。在這方面,古代天文學家和現代天文學家有共同之處,後者為了解釋他們觀察到的現象,假定宇宙在很大程度上由「暗物質」或「暗能量」所構成,這與我們已知的任何東西都不相同。

哥白尼體系中的恆星同樣令第谷感到困惑。託勒密說,恆星天體「大得無法度量」,因為我們觀察不到恆星的周日視差(diurnal parallax)——當恆星從地平線升起,越過頭頂又從地平線落下,地球觀察者與恆星之間的角度和距離發生變化時,恆星的位置和外觀沒有出現明顯變化。由此可以推出,地球的直徑與恆星距離相比可以忽略不計。託勒密寫道,地球「就像一個點」。

哥白尼知道,我們甚至連周年視差(annual parallax),即地球沿軌道公轉引起的恆星相對位置的變化也檢測不到。假設地球果真繞太陽旋轉,卻不存在周年視差,這將意味著,恆星間的距離非常大,與之相比,地球公轉軌道——哥白尼稱之為「大圓」(orbis magnus) 的直徑可以忽略不計,「就像一個點」。於是,宇宙的尺寸將被重新定義,變成了幾乎令人無法置信的——「無法估量的廣大」。

不僅如此,第谷很清楚,哥白尼的假說不僅對宇宙尺寸的認識有深遠影響,對單個恆星的尺寸也是如此。我們仰望夜空時,單個恆星看起來有固定的寬度,託勒密和第谷都曾測量過。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遙遠的恆星實際上是點光源,我們看到的寬度是光波通過圓孔(比如望遠鏡或虹膜)所產生的結果。

但在當時,天文學家們對光的波動性一無所知。第谷用簡單的幾何學計算出,如果恆星間的距離像哥白尼所說的那樣遙遠,那它們的尺寸則必須有「大圓」那麼大。即使是最小的恆星也會使太陽相形見絀,前者之於後者就如同一個葡萄柚之於一個點。這同樣很難讓人相信——第谷說,如此巨大的恆星是荒謬的。正如歷史學家阿爾伯特·范·海爾登(Albert Van Helden)所說,第谷的「邏輯無可挑剔,其測量也無可指摘。哥白尼主義者能做的無非是不得不接受這一論證的結果」。

面對著似乎無可辯駁的物理證據,哥白尼主義者並未放棄其理論,而是被迫訴諸神的全能。「俗眾初看起來荒謬不羈的這些觀點,不應被輕易地指責為荒謬,因為神的智慧和威嚴其實遠遠超出了他們所能理解的範圍,」哥白尼主義者克里斯多福·羅特曼(Christoph Rothmann)在一封給第谷的信中寫道,「你可以將宇宙想像為浩瀚無垠,將恆星想像得廣大無邊,但這仍然無法與無限的造物主相比。人們認為,國王地位越尊貴,其宮殿就應越加宏偉,才能配得上他的威嚴。那麼,你認為神的宮殿應有多宏偉?」

第谷並不為這類論證所動,而是提出了自己的宇宙體系:太陽、月亮和恆星就像託勒密體系描述的那樣圍繞靜止的地球旋轉,而行星就像哥白尼體系描述的那樣圍繞太陽旋轉。這種「第谷體系」(Tychonic)保留了「地心說」的優點,因此不需要解釋笨重而怠惰的地球是如何運動的,也不必因為周年視差的缺失而將恆星假設為非常遙遠、巨大——在第谷體系中,恆星就處在行星外面,尺寸也相當合理。但就行星而言,第谷體系和哥白尼體系在數學上是等價的。於是,第谷體系也保留了哥白尼體系在數學上的優雅,第谷認為這種優雅避免了託勒密體系中一切多餘和不和諧的內容。

伽利略用望遠鏡觀看天空時,發現了大量與託勒密的古代宇宙論直接相牴觸的現象。他看到木星有衛星,證明宇宙可能有不止一個運動中心。他還觀察到金星有位相(金星與月球一樣本身並不發光,光輝來自反射的太陽光,因此金星也像月球一樣會出現周期性的圓缺變化),表明它圍繞太陽運轉。然而,這些發現並沒有被當作地球繞太陽運轉的證據,因為它們與第谷體系完全相容。

200年的論據

17世紀中葉,哥白尼、第谷、伽利略等先驅均已逝世,義大利天文學家喬萬尼·巴蒂斯塔·裡喬利(Giovanni Battista Riccioli)出版了一部著作,對各種宇宙論進行了百科全書式的評價,名為《新天文學大成》(Almagestum Novum,追隨託勒密那部偉大著作)。裡喬利考察了支持和反對哥白尼體系的眾多論據,以及涉及天文學、物理學和宗教的論據。但裡喬利指出,有兩個主要論據構成了反對哥白尼體系的決定性證據。這兩條論據都源自第谷的觀點,都要到幾百年後才能得到明確的答案。

第一個論據是,裡喬利認為旋轉的行星應該會使拋射物和下落的物體發生某些改變,而在現實中卻無法檢測到這些改變。第谷曾經認為,旋轉的地球會使拋射物的軌跡偏離直線。然而直到19世紀,法國科學家伽斯帕-古斯塔夫·德·科裡奧利(Gaspard-Gustave de Coriolis)對這種效應做出完整的數學描述,這些偏離才被觀測到。

另一條是第谷提出的關於恆星尺寸的論據,裡喬利用望遠鏡觀測了恆星尺寸,並對第谷的結果做了更新(第谷從未使用過望遠鏡)。裡喬利設計了一種可重複測量恆星直徑的流程,結果發現恆星看起來比第谷設想的還要小。但望遠鏡也增加了對周年視差的靈敏度,卻仍未檢測到周年視差,這意味著恆星必定比第谷認為的還要遠。最終的效果是,恆星必定像第谷所說的那樣巨大無比。

三種宇宙模型:17世紀的天文學家對宇宙的描述有三種模型。地心模型的特徵是,地球是靜止的,太陽、月亮、行星和恆星圍繞地球旋轉。天文學家用「本輪」(epicycle)這個詞來解釋行星的逆行,「本輪」是在主軌道的基礎上添加的較小的環行軌道。哥白尼的日心模型看起來要簡單些,但它引出了新的概念問題,比如恆星的距離必須遠得難以想像。第谷的地緣日心模型在兩者之間折中了一下:太陽、月亮和恆星圍繞地球旋轉,行星圍繞太陽旋轉,恆星的距離又被拉近了。

裡喬利抱怨哥白尼主義者訴諸神的全能來迴避這個科學問題。作為一名耶穌會教士,裡喬利幾乎不可能否認神的能力。但他仍然拒絕接受這種解釋,他說:「即使這種錯誤陳述無可辯駁,但它無法讓更嚴謹的人滿意。」

由於缺乏確鑿的科學證據,哥白尼學說中,關於宇宙和恆星尺寸的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說法,無法被證明是正確的,因此,哥白尼學說遲遲不被接受。1674年,英國皇家學會實驗館館長羅伯特·胡克(Robert Hooke)承認:「地球是運動還是靜止仍然是一個問題,自從哥白尼提出這一問題之後,現代最優秀的天文學家和哲學家為之殫精竭慮,但迄今為止尚未有人能夠確切證明地球到底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到胡克的時代,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接受了哥白尼的學說,儘管在一定程度上他們仍然面臨著科學難題。直到1838年,弗裡德裡希·白塞爾(Friedrich Bessel)才記錄下了令人信服的恆星的周年視差。大約在同一時間,喬治·艾裡(George Airy)就恆星為何看起來比實際更大這一問題,第一次給出了一種完整的理論解釋,斐迪南·萊希(Ferdinand Reich)則首次成功檢測到因地球自轉引起的落體偏離。當然,牛頓的理論——不適用於第谷體系——早已回答了第谷提出的「笨重、怠惰」的地球如何運動這一問題。

然而,回到伽利略和裡喬利的時代,那些反對哥白尼學說的人,也有一些基於科學的相當合理、清晰且有觀察依據的有利論據。雖然事實最終證明他們錯了,但這並沒有使他們成為糟糕的科學家。事實上,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對他人的激烈爭論提出嚴謹的反駁意見,一直是科學研究中的挑戰和樂趣。

相關焦點

  • 陸大鵬:哥白尼是德國人還是波蘭人?這要從條頓騎士團說起
    哥白尼今天大家都知道哥白尼是偉大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是《天體運行論》的作者和日心說的倡導者,但其實他是一位博學通才,有多種身份,包括行政官僚、外交官、神學家、翻譯家、經濟學家,以及醫生。他的家鄉西普魯士當時屬于波蘭王國,而他的好幾位長輩以及他本人都曾與普魯士公國(也叫東普魯士)為敵。至於普魯士公國的前身——條頓騎士團,更是與哥白尼緊密交織。條頓騎士團與普魯士為了理解東歐的這段錯綜複雜的歷史,我們不妨介紹一下普魯士的淵源,解釋一下「普魯士」這個概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涵義。
  •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是為了拯救佔星術?(下)
    ③當時的天文學(地心說體系)作為佔星學的理論基礎面臨著一些技術難題,其中地球以外的行星的排列順序問題最為突出,而佔星家在給人算命時用的就是這些它們自己都不確定的星象位置關係。皮科寫了一本書,名字就叫《反對佔星術的辯論》,裡面列舉了佔星術的各種不靠譜,並對其背後的天文學理論基礎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和嘲諷。④皮科的批判造成了很大的影響,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的歐洲學術界一直在議論佔星術的可信度。
  • 為了給孩子復仇,他們什麼都敢做,哪怕是對抗一個國家
    反對理由:如果地球在轉動,空氣就會落在後面,而形成一股持久的東風。哥白尼答覆:空氣含有土微粒,和土地是同一性質,因此逼得空氣要跟著地球轉動。空氣轉動時沒有阻力是因為空氣和不斷轉動的地球是連接著的。反對理由:一塊石子向上拋去,就會被地球的轉動拋在後面,而落在拋擲點的西面。哥白尼答覆:由於受到本身重量壓力的物體主要屬於泥土性質,所以各個部分毫無疑問和它們的整體保持同樣的性質。
  • 哥白尼的大膽猜測:宇宙的中心究竟是什麼?
    但是為了把這個常識灌輸到人們的頭腦裡,並且被廣泛接受地下來,科學家們付出了數百年的努力。在沒有天文望遠鏡也沒有人造衛星的古代,要想證明地球自轉與公轉是非常困難的事。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古人一刻也沒有離開過地球,從未站在地外的角度來觀察地球的全貌。因此,他們只能通過把各種零星觀測到的現象拼湊在一起,匯集成一個夾雜猜測在內的宇宙體系。
  • 哥白尼去世前才敢發表日心說,布魯諾被燒死
    在過去眾多科學家建立的科學體系下,我們可以輕鬆地認識這個世界和宇宙,但對古人來說並沒有這麼容易。推翻「地心說」難嗎?哥白尼去世前才敢發布日心說,布魯諾被燒死。現在的人類大多知道太陽才是太陽系的中心,地球只是圍繞著太陽運動的眾多行星中的一顆而已。
  • 黑人真的反對種族歧視?實際上他們只是反對自己被歧視
    他們雖然喊著反對種族歧視,但其實根本不反對種族歧視,只是想自己不被歧視的同時還能去歧視別人,「黑命貴」真的只是「黑」命貴而已。 就像我在上一節所提到的,黑人由奴隸轉為工人並不意味著有更好的生活狀況,也並不意味著他們能獲得和白人一樣的權利。 當時絕大部分美國白人都認為美國的立國原則和理想並不適用於黑人,他們認為黑人才智低劣缺乏道德,甚至連感情方面都有缺陷,所以只能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從事最為艱苦的工作,忍受白人的歧視。
  • 科學家反對複製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這已涉及到倫理問題!
    都說克隆技術厲害,為何科學家反對複製人?看看多莉就知道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都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其實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好處也存在諸多的弊端。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克隆技術,自克隆技術興起之後,為很多動物的復活提供了條件,它相當於直接進行複製粘貼,不過它的弊端令科學家極為頭疼,我們根本無法突破倫理的考驗,所以克隆技術在科學界中有著極大的爭議。
  • 科學家:外星人已死光 地球在宇宙中獨一無二
    科學家們長久以來都相信在這些海量的行星中,必然會有部分外星世界與我們的地球相似。這正是所謂的哥白尼理論,我們的地球在宇宙中並沒有佔據特殊的地位。然而最近一項新的研究竟然要顛覆「哥白尼理論」,該研究表明地球在宇宙中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 史上偉大科學家,為何最終都承認上帝存在,他們到底發現了什麼?
    關於上帝,我們都認為他只是代表著人們的宗教信仰,人類文明中誕生了很多的宗教信仰,比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三大宗教,都有屬於自己的至高神,宗教人士們相信神的存在,能把身邊的一切無法用常理解釋的事情歸到神學方面,我們這些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是不相信這些的,我們相信科學家,認為一切都能用科學的手段來解釋
  • 科學家提議克隆尼安德特人,遭反對:將會是人類的災難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說,人類都是由猴子變成的。在人類形成的過程裡,出現了不同的人種,在一次又一次競爭中,活下來的只有人類的祖先,智人。曾經最有能力和人類競爭的就是尼安德特人,可以這麼講,目前很多人種體內都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 託勒密地心說真的是被哥白尼一擊擊潰的嗎?
    實際上哥白尼並不是第一個提出地球和其它行星都圍繞著太陽運轉的人,但是哥白尼非常及時地提出了一個新穎的日心模型第一,古代天文學家發現太陽、其它恆星、行星似乎每天都圍繞著地球運轉。第二,從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來說,地球似乎並沒有運動,好像是空間中的固定點。 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人們開始逐漸接受地球是球形的。亞里斯多德時代,地心說也吸納了這種認知,認為地球、恆星、行星都是球體,並且以完美的圓形軌道運動。
  • 一千多萬巴西人相信地球是平面,科學家:「可能心理有問題」
    相信巴西地球平面理論的群體,有時會被巴西各界認為他們是偏執的神秘主義者。因此他們經常會選擇在WhatsApp和臉書(Facebook)小組等群組中互動,一邊討論地球平面說。他們聲稱讚成地球是球體的學說都是「陰謀」。達塔福利亞調查公司稱,相信地球平面說法的巴西人多半是天主教徒或基督教福音派男性,教育水平相對較低。裡卡多先生展示他收藏的「平面地球儀」但是地球平面論者警告說,不能把教育學歷知識和支持地球平面混為一談。
  • 為什麼哥白尼並沒有成為明星,而達·文西就可以呢?
    同時人物無論善惡都赤裸著身體。天使和殉道者本應是尊貴的天神,卻以凡人的形象出現。不止如此,聖徒和罪人也不再守著傳統固定的位置。米開朗琪羅的壁畫整體似乎很混亂,在當時一些評鑑人的眼中,神聖的秩序被破壞了。因為當時對於「最後的審判」這一西方古典繪畫中很常見的題材有著嚴格的規定,比如聖徒應該位於哪個位置,應該是什麼形象,又應該穿著什麼服飾。
  • 對千隻蝙蝠抽血調查後有多重發現,科學家:反對
    這場疫情的到來,讓世界各國都感到十分的恐懼,甚至突如其來的災難讓世界各國的人民都陷入恐慌之中。人類對於蝙蝠的恐懼急速加大,因為眾所周知此次疫情的爆發,與蝙蝠息息相關,所以很多國家都呼籲應該滅絕蝙蝠。甚至這些人們認為蝙蝠給人們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所以消滅它們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但是近日在《科學報告》,中一支國際科研團隊發表了一篇關於蝙蝠的論文,在論文中科學家對科學家們對千隻蝙蝠進行了抽血調查,有了多個重大發現,以及對是否滅絕蝙蝠也有了新的看法。
  • 哥白尼的「日心說」峰迴路轉「勝於」託勒密的「地心說」奇妙之招
    截至到現在,別說學生,甚至連做家長,明白的都不多。現在明白其一吧!那有家長又會說,我們不需要孩子去測量太陽和星星之類的,那麼其他的功能?數學,對於大部門普通人而言,一是有助於訓練自己的大腦邏輯思維,二是利用數學有助於滿足未來其更高領域的工作需要和更廣闊的科學領域的探究和開拓。
  • 火影:這些看似甜蜜的CP,漫迷堅決反對他們在一起
    但是對於火影忍者的結局,仍舊有人持反對意見,覺得岸本老師的CP安排不合理。一直以來,火影忍者中都有人磕冷門CP。拋開劇情和人設,這些CP看似很甜蜜,實際上大部分漫迷都堅決反對他們在一起。就結果而言,佐井很適合井野,所以漫迷堅決反對井野和佐助在一起。
  • 世界歷史必知100事「TOP23 哥白尼:太陽在宇宙的中心?」
    1543年,哥白尼的天文學說著作《天體運行論》出版,日心說面世。哥白尼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波蘭數學家、天文學家,也是一個神父。他用畢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學,最終取得了非凡成就。在他的天文學說著作《天體運行論》中,他批判了託勒密的地心說理論,提出了太陽位於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它行星都圍繞太陽運行的日心說理論。
  • 科學家為什麼建議炸掉月球,他們發現了什麼?
    科學家為什麼建議炸掉月球,他們發現了什麼?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提出了西福特計劃,他們要把4.3億跟針狀天線散播到地球軌道上。這些天線漂浮在距離地表3000多公裡的太空中,它們能反射地面發出的無線電波,從而實現遠程通信。美國前後進行了兩次嘗試,不少的金屬針被送到地球軌道中。好在這項計劃沒有完全實施,否則這麼多的金屬針變成太空垃圾之後,將會嚴重威脅太空飛行器的正常運行。
  • 銀河系有36個文明,沒人知道他們有多強,光速過去也要1.7萬年
    參與這項研究的科研人員表示,他們是依據「天體生物學哥白尼原理」總結出來的,通過計算銀河系誕生的時間、太陽系誕生的時間、地球上生命出現的時間等一系列數據,最終根據大數據排查分析,認為生命在銀河系中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不排除有很多的外星文明。
  •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是為了拯救佔星術?(上)
    哥白尼問題提到哥白尼可能大家都覺得對他非常熟悉,知道他提出了日心說,拉開了科學革命的序幕。但我們所謂的熟悉估計也就到此為止了。你或許還不知道的是,哥白尼所接受的教育是當時的傳統教育,接觸到的天文學知識都是以在西方演化和沉澱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說體系(也稱託勒密體系)為核心的內容。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這種背景下的哥白尼為什麼突然提出了完全不同於傳統認識(地心說體系)的、全新的宇宙體系呢?哥白尼本人沒有透漏過任何他這樣做的動機或者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