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11-20 11:32:22 來源:譯言網:aoimishi 責任編輯:敵法師
(原文自譯言網:aoimishi 本文由AC會員 遼東管寧 修改批註)
動畫商業的今天現在無論男女老幼,大家都喜歡動畫。雖說「日本的動畫已經被全世界所接受」,但在商業上能取得完全成功的作品絕對不多。筆者將以各類數據為基礎,探討現在的動畫商業應以何種姿態持續發展。在上篇文章中,筆者講到了基督教圈,也就是西歐的「弗蘭肯斯坦情結」(「機器人會背叛人類嗎?」,由這種對機器的厭惡而產生的不安。由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提出)給機器人角色的普及帶來的困難。像《新世紀福音戰士》這種標題本身就具有一定基督教意味的作品,想要普及它的話恐怕是比在上篇中講到的高達還要難。帶來「福音(evangel)」的竟然是機器人,這對基督徒來說在生理上就難以接受吧。但是,與此同時也有大受歡迎的機器人角色。原本是日本的機器人玩具的變形金剛,因為2007年上映的電影《變形金剛》及其續集而孕育出了包括票房收入和相關商品在內的總計2億円的市場(朝日新聞デジタル2011年11月3日版)。擁有變形金剛版權的美國玩具公司孩之寶2011年的營業額為4億8300萬美元,看到這些數字我們似乎能感到變形金剛已經克服了弗蘭肯斯坦情結,那麼究竟是不是如此呢?銷售額相同的變形金剛與高達孩之寶是美國的位於美泰之後銷售規模排名第二的玩具公司。其主打商品是星球大戰、特種部隊、土豆先生、芝麻街等相關玩具,而它與Takara Tomy合作後則可以經營變形金剛和戰鬥陀螺等玩具。就企業印象來說孩之寶相當於日本的萬代南夢宮和Takara Tomy。銷售規模和萬代南夢宮大體相同。下圖顯示了孩之寶公司最近十年的銷售額,2002年到2006年的銷售額只有30億美元出頭,而2007年則一下上升到40億美元,這顯然是《變形金剛》系列電影帶來的效果。接著,在《變形金剛月黑之時》上映的2011年,其銷售額達到了過去最高的42億8669萬美元。其中《變形金剛》相關商品的銷售額是4億8300萬美元。順便一提,銷售額排在《變形金剛》之後的是戰鬥陀螺,可見日本相關產品的貢獻度很高。按1美元等於80円來算《變形金剛》的銷售額的話就是386億円,和萬代南夢宮高達的382億円基本相同(遼東管寧按:這裡作者有個錯誤,2011年BandaiNamco 高達銷售額為447億円,2010年才是382億円)。兩家公司的總銷售額、招牌角色的銷售額竟然奇妙地一致,在世界範圍內銷售的變形金剛和內需型的高達處於同一水平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這可能是因為變形金剛的營收中版權收入佔了相當大的比重。高達賣的是鋼普拉等已經完成的商品,銷售額自然就多。於此相對,變形金剛除了商品自身的銷售額,還有從其他公司製作的商品中收取的版權費。版權費和商品售價無關,已接近於純利潤。萬代南夢宮和孩之寶所計算的高達和變形金剛的銷售額的性質是相當不同的,所以才出現了萬代南夢宮的銷售額總利潤率是36.9%,而孩之寶的利潤率為57.2%這種結果。從變形金剛來看孩之寶的機器人戰略八十年代前期Takara開始銷售「ダイアクロン」和「ニューミクロマン」,以此為中心,再加上其他一些公司的變形機器人玩具並冠上「TRANSFORMERS」之名,變形金剛系列玩具開始了它的銷售歷程。順便要說的是,變形金剛源自日本的機器人玩具。下圖顯示了《變形金剛》系列電影的票房收入,雖然第三部的北美票房有所下降,但全球票房則順利上漲。當日本人在為以高達為中心的機器人角色的海外發展而煩惱的時候,變形金剛卻已經克服了弗蘭肯斯坦情結,這是為什麼呢?解開這個謎題的關鍵就存在於從1984年開始播出的一連串變形金剛系列動畫片中。
這些系列動畫雖然大部分都在日本製作,但是劇本、分鏡等前期工作以及後期製作(音響、剪輯)則由美國方面來完成,日本方面則製作主要的動畫影像,日美主要以這種方式進行合作(雖然是從1984年開始的長篇系列片,但是製作體制則發生過數次更替)也就是說,美國方面支配了動畫的所有創意,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運用了解除弗蘭肯斯坦情結的手法。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面向基督教圈的本土化,他們給「超級機器人生命體」附加了「擁有機械身體的人類「這種細微變化,藉此慢慢消除了人們的機器人過敏症。接著,孩之寶就把它在和機器人打了二十年交道的過程中得到的技巧運用在了2007年開始的系列電影中。過去機器人動畫的海外發展若不像《變形金剛》一樣實行本土化,現階段的日本機器人角色將很難越過弗蘭肯斯坦情結這堵牆。但這並不代表過去沒有出現過成功的例子。1963年開始播出的日本首部三十分鐘電視系列動畫《鐵臂阿童木》曾被美國三大廣播公司之一的NBC購買,並實現了全美播出的壯舉(實際上進行播放的不是NBC而是網羅了各個地方電視臺的節目銷售網絡(syndication network))。另外在1978年,法國國營電視臺分裂成三家並陷入了極端的軟體不足的困境,此時東映動畫(現東映アニメーション)製作的《Goldorak》(原名《UFO機器人 古連泰沙》)在法國播出並掀起了空前的熱潮,據說「收視率達到100%」(雖然是以世代分類做的統計)。同樣是在1978年,擁有眾多基督教徒的菲律賓當時還處於馬科斯政權之下。而當時日本動畫《超電磁俠波魯吉斯V》在菲律賓的國營電視臺一經播出就獲得了兒童們的喜愛,創下了最高收視率58%這一驚人記錄。於是菲律賓街頭巷尾立刻湧現出各種相關商品,一下子就俘虜了孩子們的心。這是一些在過去獲得成功的例子。但卻不免讓人感到其中有相當多的偶然因素。在那之前出現的動畫基本只有迪士尼製作的面向兒童的作品,而擁有寫實的世界觀、迅速的情節展開和相當多暴力情節的機器人動畫突然出現,並深受兒童們的喜愛,完全是因為當時的人們還不知道機器人動畫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所以機器人動畫才能出口到國外。於是,美國在六十年代末對兒童節目設置了嚴格的播放條件,日本動畫遂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法國則因為日本動畫人氣過旺而給其貼上了「文化侵略」的標籤,從八十年代 開始限制了日本動畫的引進。而在菲律賓,因為日本動畫「內容過於暴力。會給處於成長期的兒童帶來不良影響」,總統親自發出了停止播出日本動畫的宣言。看了這些事例我們就能明白無論哪個國家,機器人動畫對於兒童來說都是具有相當大的魅力的。而實際上《變形金剛》就貨得成了成功,所以說機器人動畫還是具有很大潛力的。另外,在對於機器人沒什麼宗教禁忌的亞洲,其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很高的。筆者已經在杭州動畫展覽會上發現了中國有很多的高達粉絲。御臺場的Gundam Front東京也吸引了很多來自亞洲各地的粉絲,萬代南夢宮為了強化高達產業已經在中國的大型在線購物網站「淘寶」開啟了網店。其目標是三年後亞洲的高達商品的銷售額能達到約是現在兩杯的80億円。但是西歐圈仍然沒有變化,在父母輩的眼裡高達就不是什麼討人喜歡的東西,再加上嚴格的播放規定,很難想像在現在的狀況下高達在西歐能有什麼發展。《變形金剛》花了二十年完成了本土化,高達是不是要走同樣的道路呢?這就要交給製作方來判斷了(好萊塢應該也有意製作高達電影)。日本機器人動畫的優勢今後,機器人將不僅僅是在工業上,還有在家務、清掃、調查、警備、看護和救援等各個領域在全世界範圍內發展,海外的機器人也毫無疑問會越來越親近人類。汽車也可能會發展成不需要人類駕駛的機器人。在這種情況下持有巨大優勢的就是日本的機器人動畫。它不像好萊塢電影一樣否定機器人,而是給我們指示出了一條人類和機器人和諧共處共同前進的道路。最近筆者觀看的印度電影《機器人》中同時出現了西歐和亞洲的機器人觀,是頗有意思的一部作品。另外香港電影中也出現了《未來警察 FUTURE X-COPS》這樣的作品,《變形金剛》之後亞洲也開始出現了這些以機器人為主題的作品。這些都是日本動畫遙遙領先的題材,發揮出這個優勢的方法不可能不存在。就這個意義來說,我們應該認為現在這種情況對機器人動畫的發展來說是一次很大的機會。增田弘道(ますだ・ひろみち)1954年出生。法政大學畢業後,以音樂事業為開端,擁有出版、動畫等多方面的contents business的經驗。Video market董事,映畫専門大學院大學專職教授,日本動畫協會date base working主席。著有《アニメビジネスがわかる》(譯註:我懂得了動畫商業)(NTT出版)、《もっとわかるアニメビジネス》(譯註:進一步理解動畫商業)(NTT出版)、《動畫產業報告》(編輯·共同執筆,2009~2011年,日本動畫協會date base working)等。博客:アニメビジネスがわかる版權聲明:本譯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目的。非商業轉載請註明譯者、出處,並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