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歲月的踏馬逐漸走到我們身邊,處在「局內」的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時光荏苒,青春不再,那個滿身朝氣的小夥子早已走進了中年人的行列。
中年,一個讓人焦慮,也讓人無所適從的詞,就這樣捆綁著那些快步向前的「旅人」,將他們都綁在生活的戰車上,隨著「煩惱」和「束縛」越走越遠。
每日醒來,第一件事是做什麼?便是在思考。今天,是否要接送孩子上學,是否要和某客戶進行商談,是否要和年邁的父母去做身體檢查......
太多的事兒像潮水一般湧了過來,而我們呢?逃無可逃,避無可避,要不就衝向巨浪中與其鬥爭,要不隨之任之,隨波逐流。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是人之常情。因為身處「局內」,無法聽從己心,因為世界太大,人太渺小,無法扭轉一切。
當潮水退盡的那一刻,我們將發現,原來曾壓垮自己的「生命之輕」,也有獨特且美好的痕跡。這種「痕跡」,可以稱之為「幸福」。
深受「苦難」,才懂得「幸福」可貴。不曾失去,也就不懂得「生活」珍貴。所有的一切,並非人在前進,而是無形的推手推著我們前進。終點是什麼?便是「人到中年,終將如意」。
半生拼搏,終將如意
巴爾扎克曾說:「拼著一切代價,奔你的前程。」
每個人的前半生都把「命」交給了上天,而把「拼」留給了自己。那個堅信「扭轉乾坤」的年輕人望著燈紅酒綠的城市,總想在此定居,留下這輩子的足跡,所以要拼,要搏,要爭。
這「三要」,將是大多數人的人生前半場的現實反映。但是,無論「拼」也好,「爭」也罷,都是為了往後餘生能安享幸福美好的日子。
隨著年歲的增長,精力也就大不如前,有些事也慢慢力不從心。看著單位的那些「明日新星」,有時候會怕他們將取代了我們這些「老古董」,所以一刻也不敢懈怠,一刻也不敢放鬆,
就是這緊張的「每一刻」,可能換不來心心念想的權力和富貴,也可能換不來他人的尊敬和另眼相看,但至少,它換來了這個人的問心無愧。
人到中年,當看透了每個人的嘴臉,當看清了生活背後的「詩與遠方」時,其實我們都懂,年少的理想也許早已塵封,可奔波的腳步卻在持續。
劉伯溫說過這樣一句話:「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世上之事,終究不會十全十美,可卻能活出「完整」的自我。這種完整,便是於人於己於天於地的「順應」。不糾結,不執著,而是順其自然,等待一樹花開。
人到中年,終將如意
人這輩子分三天,而人到了「中年」的這一刻,正好是「第二天」。第一天是昨日,早已遠去,無法回頭,也無法改變。而第三天則是未來,未曾知曉,多是迷茫,難以預測。
而我們所處的第二天,便是今日。雖依舊被生活推著走,但卻能感知當下各處的現實的幸福。這種幸福,並非腰纏萬貫的財富,也並非榮登高位的權勢,而是對於所擁有的一切的「知足」。
現在很多人都會向人訴說自己並非活得自在,活得幸福,為何?因為心中的要求太高,可現實能實現的卻太少。這一上一下的落差,將給人的內心產生巨大的壓迫感,使人難以接受。
記得有個詞叫「知足常樂」,而這個詞卻不能濫用。年輕人不能說「平淡是福,知足常樂」這些詞,因為他們未曾闖南走北,也就需要無數的時光打擊去磨礪他們,讓他們成長。
可人到中年,不管身處何種境地,不妨對心累的自己說一句「平淡是福,知足常樂」。這句話,將代表了這個人前半生的功績,也代表了人看盡世間百態後的「人心坦然」。
知足坦然的背後,是一種新的狀態,那就是「如意」。這裡的「如意」並非指事事得償所願,心想事成。而是你做成了多少事,就應該擁有多少「福分」,不能多,也不能少,而是到了平衡點,剛剛好。
倘若如今溫飽無憂,那便要珍惜如現今的生活。因為大多人還處於失業沒飯吃的邊緣,而你,卻比其他人生活得要幸福。而這種幸福,就是獨屬於你的「如意」。
萬事盡頭,終將如意
巴西有句俗語,叫「萬事盡頭,終將如意。」
當人到經受了一定的磨難,經過了前半生的歲月沉澱後,他們所受的苦,所埋藏在心底的屈辱,將化為無數的雨露,滋潤他們的心靈和生活。
一條路,也許中間有許多分岔路口,可無論你怎麼走,總有一天會走到屬於你的「羅馬」。這個羅馬只屬於你,而不屬於任何人。
那一幕幕曾籠罩在心頭的黑夜,也許你走了很久也看不到光,可總有一天你能自己為自己點亮一世華燈,照亮如今和未來。
路,走著走著就到點了;夜,摸著摸著就看到光了。人到中年,無論活得多麼累,要背負多少的辛酸事,但還是要告訴自己,你正走向屬於自己的「如意」之路。而這條路,將是通往光明的大道路。
一粒沙,能看清這個世界,一朵花,能看見天上的宮殿。那麼,半生的打拼,也將能反映出未來的回報和幸福美滿的日子。
人到中年,別讓自己太執著,因為越執著只會越揪心;人到中年,別讓自己太疲憊,明日事明日做,不必事事太較勁,因為越較勁越煩心;人到中年,別讓自己太失望,因為屬於你的幸福早已奔走在路上,不期而至。
不管怎樣,餘生漫漫,歲月悠長,萬事盡頭,終將如意。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