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0日,陳山勇(左二)、陳凱華(左五)和江蘇盲人足球隊其他球員們在南通一起集訓時合影留念。 (受訪者供圖)
因為盲人足球,他有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走出了南通、走出了江蘇,第一次坐飛機出國,結交了全球各地的朋友,第一次登上了最大的舞臺——2008年北京帕運會,並和隊友一路過關斬將,奪得了世界亞軍
也因為足球是團隊項目,他的性格也慢慢被改變
「有了自信,生活精彩多了。足球就是我的眼睛,不僅帶我看見光明,更讓我領略世間的美好」
這是一場安靜的足球賽,場邊大小觀眾屏息凝神,不發出一絲聲響;這又是一場熱鬧的足球賽,滾動的球「譁啦譁啦」響,球員口中「喂喂喂」不停,教練大喊「離球門還有4米!2米!快射門!」……
這是一場盲人足球賽。試想下,戴上眼罩站在綠茵場,然後帶球奔跑、加速過人、大力射門,一切在黑暗中摸索進行,有多麼不易。但對於32歲的陳山勇來說,這些都只是「家常便飯」。
來自江蘇如皋的陳山勇踢了整整15年盲人足球,他個子不高,身材偏瘦,雙目失明,和他攀談起來,絲毫感覺不到他曾經「內向自卑、不愛說話」,反倒是憶起往事、聊到足球,他眉飛色舞、滔滔不絕,渾身上下透著一股陽光而自信的勁頭。
黑暗中的追風少年
陳山勇從小患有遺傳性視神經萎縮,雖然接受過多次治療,仍難逃厄運逐漸失去光感。他在南通市特教中心上學長大,孩童時期性格憂鬱內向,經常一個人坐在操場邊發呆。
「有些稍微能看見的孩子愛踢球,塑膠袋套在皮球上,譁啦啦地響,還有尖叫聲、歡呼聲。」陳山勇回憶說,那時還不知道什麼是足球,他嘗試加入小夥伴一起踢來踢去,結果一發不可收拾,踢球成了自己童年最大的樂趣。
2005年,國內開始引入盲人足球。同年8月,江蘇成立了首支盲人足球隊。機緣巧合,球隊就落在南通市特教中心。為參加選拔,17歲的陳山勇一門心思撲在足球練習上,他把喜愛化作勤奮,很快掌握了踢球的基礎動作,成為首批入選江蘇盲人足球隊的球員。自那時起,這位「追風少年」的人生字典裡開始有了「夢想」。
和普通足球賽不同,盲人足球賽為5人制,除守門員外,其餘隊員得是全盲。足球場地僅長40米、寬20米,兩邊裝有圍板。比賽時,球員戴上眼罩眼貼,足球內部特殊的發聲器滾動起來會「譁啦譁啦」響,場地內幾乎聽不見吶喊助威聲,運動員們需要仔細辨聲,持續不斷地喊「喂喂喂」,讓自己和隊友明晰位置。
陳山勇心中曾划過一個念想,去帕運會一展身手。為此,他如饑似渴般地學踢球。「我們看不見,只能靠摸和教練教。」陳山勇說,一個正常人的動作,他們要分解成好幾個部分來學。比如射門動作,他們需要摸腳的姿勢,掌握髮力的部位,很多盲人球員需要練十天八天,甚至個把月才能學會。
2015年12月,要在海南舉行首屆全國盲人足球錦標賽,剛成立不久的江蘇盲人足球隊摸索著備戰比賽,教練一邊帶領大家提升身體素質,一邊讓球員練習辨聲、熟悉場地,每天訓練相當充實。
盲人足球隊的訓練基本是為了比賽開展一兩個月的集訓,因為待遇不高,運動員難以維持生計,很難進行職業化的全年訓練。但只要一有比賽,這些盲人小夥子們就會從各地「召之即來」。
回想起當初的訓練時光,陳山勇一臉「驕傲」。他捲起褲子露出膝蓋,摸著明顯的傷疤說:「15年了,膝蓋上的印記還摸得到,那時候一到夏天洗澡,破的皮就會裂開,反覆好多次。」
一開始南通市特教中心只有水泥地的操場,「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盲人球員們經常橫衝直撞去找球,陳山勇也多次在水泥地摔跤,褲子磨個洞、蹭破皮是常有的事。「現在想想小時候踢球是真苦,但只有經歷過才有感受,那是一種純粹的熱愛,投入進去了,疼都不覺得有什麼。」陳山勇說。
憑著這樣一股熱血與拼勁,江蘇盲人足球隊首年就取得了全國盲人足球錦標賽的冠軍,並在第二年以5勝1負的成績順利衛冕。在兩屆全國錦標賽中,球隊一共攻進32球,其中主力球員陳山勇個人攻入15球,為整個江蘇隊奪冠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們個個都很勇猛,受了傷,也會在黑暗中站起來,繼續去拼搶。」陳山勇說。
足球就是我的「眼」
就在獲得第一個全國盲人足球錦標賽冠軍後,陳山勇被推薦參加了全省的田徑長跑訓練,成績十分出色,同項目能排到全國前十。但這位田徑「好苗子」毅然放棄了個人項目,決定追隨內心,和夥伴們一路帶球奔跑。
在江蘇盲人足球隊,陳山勇踢前鋒位置,他把自己的技術特點歸納為:能跑、能到位、頭腦清晰。2006年,中國成立盲人足球國家隊。第二年,陳山勇順利入選國家隊,他卻有了靠近夢想「情更怯」的感覺。
「我家是農村的,家裡條件不好,爸媽為了給我治眼睛四處奔波操勞,如果這一條路走不通的話,就沒辦法早點謀生養家。」陳山勇說,2007年趕上自己畢業,猶豫著家境困難,是否應像更多同學一樣選擇盲人按摩賺錢養家。
陳山勇母親從老家打來一個電話,徹底打消了他的顧慮。「你現在趁年輕不要想著賺多少錢,去試試走這條路,即使最終結果不好,經歷過了也不後悔,倘若年紀大了回想自己沒有努力就放棄,才會真正後悔。」聽完母親一席話,陳山勇眼淚汪汪,內心充滿力量。
「如果不踢球,我可能一輩子就窩在老家,身體也開始發福。」陳山勇笑笑說,多虧了足球,他可以強身健體,出遠門,積累社會閱歷,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更多可能性。
因為盲人足球,陳山勇有了很多「第一次」。他第一次走出了南通、走出了江蘇,第一次坐飛機出國,結交了全球各地的朋友,第一次登上了最大的舞臺——2008年北京帕運會,並和隊友一路過關斬將,奪得了世界亞軍。
也因為足球是團隊項目,他的性格也慢慢被改變。「當時在特教中心備戰全國比賽,隊友多是學長或學弟,大家從10歲起就一起生活,住一個宿舍,吃一個食堂,彼此感情都很深。」陳山勇說,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有了足球作為共同語言,輸贏一起扛,大家都變得更加外向開朗。
在國家隊的日子,陳山勇和隊友們業餘生活比較單調,聽聽收音機,聽著解說去想像足球賽,偶爾還會和隊友「在腦子裡空下象棋」。但在綠茵場上,這群看不見的踢球者,卻讓中國在世界盲人足球中更多地被看見。
除了帕運會亞軍,陳山勇和隊友們還獲得過盲足世錦賽季軍、亞洲殘運會冠軍等殊榮,一條路不僅堅持走了下去,還迎來了喝彩與掌聲。2012年,陳山勇因傷病退出了國家隊,但這位已過而立之年的老將依舊懷念往昔歲月,他半開玩笑地說:「如果東京帕運會國家召喚,我也將毫不猶豫換上『戰袍』出徵。」
「有了自信,生活精彩多了。足球就是我的眼睛,不僅帶我看見光明,更讓我領略世間的美好。」陳山勇說。
帶著熱愛一往無前
因為眼睛看不見,盲人球員受傷的概率要大得多。陳山勇鼻梁斷過三次,肋骨也斷過,踝關節遭遇骨裂,牙齒也掉了一顆。但他談起這些,總是輕飄飄地說「因為熱愛而堅持」,他說像他這樣心懷熱愛的球員不在少數,陳凱華就是其中之一。
來自南通海門的陳凱華1994年出生,因患有眼疾,摘除了雙眼眼球,16歲入選江蘇盲人足球隊。球隊主力陳山勇總會鼓勵新隊員追逐夢想,在和陳凱華分享技戰術和跑位等經驗之餘,他感受到了這位年輕人對足球的熱情。
「凱華的家庭條件很好,父母都不希望他踢球,又苦又累還容易受傷,但他就是很執著,還跟家裡人多次吵架。」陳山勇說,入選國家隊踢出好成績拿到獎金能提供更多堅持的動力,但是大多數人並不為名次,只是純粹地喜歡踢球,這份熱愛更難能可貴。
中國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國家,視力殘疾人數超1700萬人,其中絕大多數盲人從事按摩推拿工作。「盲人的生活不該如此狹窄,足球隊給了我們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陳凱華說,每次進球後聽見大家的歡呼聲,就特別有成就感。
陳凱華在球隊也是前鋒,最喜歡的球星是C羅。「他效率非常高,職業生涯也保持得好。」陳凱華希望能從偶像身上學到些東西。他苦練自己臨門一腳的技術,成為入隊後進球數最多的球員之一。
在南通市特教中心學習期間,陳凱華掌握了推拿按摩技術。2013年,他和家人商量在老家海門樹勳鎮開了家盲人按摩店,但這家40多平方米的小店經常會關門歇業。
陳凱華並沒有「本本分分」做生意,他心裡舍不掉對足球的熱愛。原本開盲人按摩店每月能收入1萬多元,他卻願意為了盲人足球比賽集訓,把店一下關停幾個月,放棄自己固定的顧客。「踢球已經變成一種情懷,只要一召喚,就義無反顧去了。」陳凱華說。
今年因為疫情緣故,盲人足球賽幾乎全部暫停,陳凱華按摩店的生意也一般。但他每天都會在家聽球,關注各大聯賽。此外,他會特別小心地照顧自己7個月大的兒子。他內心希望能多攢點錢,將來讓兒子可以去足球學校接受培訓。
「足球改變我的、教會我的,那些精神力量,我會一直傳遞下去。」陳凱華說,他要把踢球時的一往無前帶到未來生活中去。為了提升自己,他目前報名了西安一所職業學院的自學大專,學習中醫養生知識,以後還想抽時間再學個小兒推拿。
而如今陳山勇在南通市殘疾人服務中心工作,家庭也很幸福,育有一對兒女,大的男孩已經10歲。他坦言希望孩子多花點時間在學業上,是否要踢球讓孩子自己選擇。但他會不時把過往的經歷和心中的熱愛講給孩子們聽,尤其告訴他們要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挑戰。
「就像踢球一樣,一場比賽輸了那就重整旗鼓,我們也要學會接受人生的遺憾。只要心中有熱愛,努力生活,不管遇到什麼坎,都能邁過去。」陳山勇說。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