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聊的這部電影,主演是法國實力派演員文森特·卡索。
很多看美劇的小夥伴最近看他臉熟,是因為他剛在《西部世界》第三季裡演了個深藏功與名的反派大boss:
但其實,以往的電影作品中,文森特·卡索也經常出演各種各樣的反派混球。
《頭號公敵續集》裡,他演的是70年代法國著名的大盜,這個角色曾讓他奪得凱撒電影獎最佳男演員;
我們之前聊過的《越軌追擊》裡,他和詹妮弗·安妮斯頓聯手,演了一對讓男主陷入仙人跳的雌雄大盜;
不過在最近的一部高分佳作裡,他卻一改形象,演起了一個大好人——《標準之外》。
這部影片的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
海報上的兩個男主布魯諾和馬利克,分別經營著兩家非盈利機構,重點服務對象是孤獨症患者。
影片開場就呈現了他們日常工作中遭遇的各種挑戰。
這天,馬利克本想帶著幾個患者去溜冰場,女孩艾米麗卻突然發病暴走,馬利克不得不上街追趕,試圖讓她冷靜下來。
就在同一時間,布魯諾去了地鐵警務室,因為他負責的病人約瑟夫闖了大禍,隨意按下了緊急按鈕,造成地鐵延誤。
好不容易把約瑟夫送回家,布魯諾又從醫院接收了一個無家可歸的病患。
考慮到這個病人有嚴重的自殘傾向,布魯諾找到馬利克,希望他推薦一個專職護理員。
僅僅十分鐘,影片就把醫院、病患、布魯諾和馬利克之間的關係呈現出來。
他們要照顧的對象,都是家庭條件有限、相關機構又不肯接收的孤獨症重症患者。
醫院在完成基本的治療後,就會聯繫布魯諾,希望他的機構「正義之聲」能接收病人。
為了把每個病人安置妥當,布魯諾會找馬利克合作,因為馬利克手下有一批剛入行的年輕護理員。
雖然他們的工作形成了一個完美閉環,但由於肯接受重症患者的機構只有他們兩家,每天都忙得喘不過氣。
他們不僅人手短缺,日程表24小時排滿,同時還要拿出全部的耐心,去對待每一個病患。
可想而知,這樣的工作讓他們毫無私人生活可言。
拿布魯諾來說,他的手機24小時有人找,家都來不及回,更不要提什麼戀愛、成家,朋友給他安排了幾次相親,都被工作電話給攪黃了。
實際上,布魯諾也並不是專業的醫護人員,在此之前,他經營的是度假村。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待了患有孤獨症的約瑟夫。
當時,約瑟夫在公立醫院接受藥物治療,精神十分萎靡。沒想到在度假村玩了三天,他的病情就出現了好轉。
這讓布魯諾意識到傳統治療方法的弊端,於是自己辦了一家福利機構,專門收治孤獨症患者。
約瑟夫是布魯諾的第一個病人,也是最讓他有成就感的一個。
幾年前,約瑟夫有明顯的攻擊性,經常一言不合就打人,布魯諾發明了一種方法,鼓勵他把所有的暴力念頭都說出來,並加以制止。
慢慢地,約瑟夫的攻擊性得到了有效控制,除了一直無法抵抗各種按鈕的「誘惑」,基本恢復了自理能力。
在布魯諾的幫助下,約瑟夫甚至開始在洗衣機廠工作。
說到這裡就能看出,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醫生、病人家屬,願意讓患者到布魯諾和馬利克的機構接受治療。
比起千篇一律的藥物抑制和自由限制,他們更主張「對症下藥」,根據病人不同的病情特點,提供不同的緩解方案,病人也的確有明顯的好轉。
然而,這種性質的福利機構,想要正常運轉十分艱難,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員緊缺。
用馬利克的話來說,因為「沒有大學生會願意過來挨揍」,所以只能招聘沒有經驗、沒有學歷的人來做護理員,從頭教起。
這就意味著,很多新晉護理員並沒有多少理論基礎,大多是直接從實踐中積累經驗。很多人因為沒做好「隨時被病人打」的心理準備,中途產生放棄的念頭。
此外,外界對於孤獨症的了解極少,也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他們的負擔。
很多病患進入公共場所後,一時控制不住就會去闖禍,人們並不會因為他們是患者就給予理解,只認為是「精神病人跑出來了」,逼著布魯諾和馬利克他們承擔賠償。
對於很多病患家屬來說,這個疾病也經常被誤解。
有一個黑人男孩,病情剛剛好轉,媽媽就要把他接回非洲老家去「驅邪」。
即便真的有人像約瑟夫那樣,成功克服病症、走入社會,也依舊會因為「不恰當的舉動」而受到各種誤解和歧視。
此外,官方機構的審核,也讓布魯諾的「正義之聲」步履維艱。
就在他們忙著解決各種問題時,官方派來調查員,要對「正義之聲」進行資質審核,本質上就是通知他們必須關門大吉。
因為他們是「標準之外」的機構,沒有專業的場地和設備,缺乏長期的經營規劃,工作人員能力不足,甚至有過「弄丟病人」的不良記錄……
整體來看,《標準之外》是一部冷靜克制的電影,對於孤獨症這個題材並沒有採用過多的煽情手段,而是通過群像刻畫的方式,展現這個弱勢群體的生存現狀,以及他們背後存在的社會問題。
片中的布魯克和馬利克,境遇其實和孤獨症患者們一樣,經常被孤立和誤解,只能相互抱團取暖,艱難維持各自的生活。
片中展現了普通人未曾知曉的另一個世界,每一個孤獨症患者的身後,都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家庭。有不少家屬就是在漫長且無進展的治療中,逐漸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
而正是「正義之聲」這樣「標準之外」的機構,讓很多求醫無門、負債纍纍的家庭,找到了喘息之機。
本片最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來源於真人真事。兩位導演花了兩年時間體驗了原型人物的日常工作,並將觀察到的素材融入到影片劇情。
文森特·卡索和兩位原型人物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旨在客觀呈現社會問題,而並沒有想要把兩個男主,塑造成某種英雄人物。
這從片中一個有趣的情節就能看出來——
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後,布魯諾和馬利克帶著團隊一塊聚餐,大家玩起了一個「看縮寫猜機構」的遊戲。
短短幾分鐘內,大家就提到了「醫療教育學院」、「地區衛生局」、「日間醫療接待中心」、「就業扶助服務機構」、「臨時收容衛生中心」等官方機構。
從這裡就能看出,他們其實早就跟眾多官方機構打過交道了,每個機構聽著都能為患者們辦事,但最終卻還是他們在奔波。
官方機構有條件,卻不願收治重症患者;民間組織不合法,卻一直在做實事。這正是當下法國社會中,孤獨症群體面臨的尷尬境地。
片中布魯諾在接受資質審核時,一度情緒激動地回懟——讓我關門可以啊,你們來接手這些可憐的孩子吧。
令人欣慰的是,最終「正義之聲」沒有被關停,而是被官方授予了「臨時許可」。
因為調查員在了解情況後,也發現這個問題並非按照規定一刀切就可以解決,簡單粗暴地關停,只會讓患者失去容身之所。
的確,社會中需要標準,它是事物的統一規定,讓我們的生活更加高效、安全;但人們不該死守單一的標準,因為社會在不斷發展,標準也會出現變化。
不論是否來到了「標準之外」,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忘記制定標準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