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當詩仙李白的千古名篇《將近酒》,從國民組合鳳凰傳奇雄渾豪邁的嗓音中迸發出來的那一刻,《經典詠流傳》這檔央視大型音樂文化節目,瞬間俘獲萬千觀眾心靈。
有多少人在這一刻才猛然驚覺:其實自己也曾學過詩詞;原來自己所知道的詩詞,只不過是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中的滄海一粟;原來那麼多詩詞之所以流傳至今,並不僅僅是因為文學成就及朗朗上口適宜流傳的文採,而是因為那些詩詞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風骨和精神內涵。
《經典詠流傳》把古詩詞和現代流行音樂相結合,用現代人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傳播的的演唱方式,賦予古詩詞在新時代下新的傳承方式。
節目中,改編詩詞演唱的歌手稱之為經典傳唱人。而觀眾席前有幾個特殊的座位,那裡坐的不是導師,更不是評委,而是節目特設的經典鑑賞員。
節目定位是文化+音樂,鑑賞員的職責,就是在這兩方面對歌手改編演唱的古詩詞進行補充講解。
文化鑑賞員由北京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康震擔任。每一首古詩詞,康震都會向觀眾詳細講解,包括詩人生平,歷史背景,文化內涵以及人文精神。通過他的講解,可以讓觀眾對詩和詩人進行全方位了解。
音樂鑑賞員是廖昌永,中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康震對詩人和詩詞進行講解,而廖昌永就要對歌手對詩詞的音樂化進行一些補充及建議。
《經典詠流傳》如今已是第三季,被改編演唱過的古詩詞並不算多,畢竟中國古詩詞數量龐大。但就在已經演繹過的古詩詞中,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精品。
在第一季,由尚雯婕改編演唱的《木蘭詩》,讓我想起了2020年這個特殊的春天,那些奮戰在一線的白衣天使,給了我們太多的溫暖與感動。古代花木蘭替父出徵保家國,而今我們的白衣天使,為國為民,在一線戰疫。
詩詞裡的花木蘭是否真實存在過,沒人知道,但我們的醫護人員,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一往無前,她們是現實裡真正的花木蘭。
第一季中,還有一首支教老師和學生演唱的《苔》,讓人容易聯想到眼下疫情之中的平凡人。
這首詩出自清代袁牧;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首詩的意境,用來形容抗疫中的那些平凡人,感覺很貼切。那些尋常日子裡默默無聞的小人物,那些為了保障社會基本運行,在疫情期間依舊工作的人們,清潔工、外賣小哥……
他們很普通,卻又不普通,他們是一顆顆不起眼的小苔花,卻在風雨之中,綻放如牡丹。
就在日前,美國《時代》周刊發布的抗疫群像,中國外賣小哥登上了封面。
《經典詠流傳》已經三季了,《木蘭詩》和《苔》只是眾多優秀作品中的一部分。只要你願意,在眾多詩詞裡,總有一首會讓你喜歡。
一檔綜藝節目,能看能聽還能學詩詞,這樣的節目不是沒有,但《經典詠流傳》算得上其中翹楚了。
讓我們一起傳唱經典,分享詩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