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哪來的勇氣?寫於《臺北物語》吐槽化的過程中

2020-12-03 波老師看片

很久沒寫電影心得長文了。難得今天有動力,但卻是為了一部爛到出奇的電影。

也是因為最近很少有新電影上映,便想著補充些老電影消發時光,於是找到了自以為跟《東京物語》差不多的《臺北物語》。

《臺北物語》每一個動作都充滿著令人難解的謎題。

不僅是上映之前公布了長輩圖風格的海報,還有一眼就讓人看出爛得出奇的預告片;電影上映之前的宣傳圖文,居然是拼命把劇照P到各大城市場景中......這些電影外的周邊動作都偏離長久以來我們習慣的常識,仿佛還在補完電影文本本身的崩壞。

全然悖離電影製作的常識,可以說是對《臺北物語》最好的總結評價。

每天出產的奇葩爛片難以勝數,但是拍片的人多少都看過電影,所以不管在美學品味上多低劣、或是技術設備如何不到位,導演黃英雄總是會盡力做好一些事情。

例如鏡頭要對到焦、錄音不可忽大忽小。

然而《臺北物語》卻是所有能犯錯的地方都犯上了大錯,而且也很難以「挑戰電影美學」的顛覆視之,因為那些錯誤顯然不是經過任何的設計,而是充滿了隨機性

更何況應該沒有任何導演,會把根本不屬於電影創作範圍的字幕都列入考量,而《臺北物語》可以在字幕上也出現「$%&*」這種品味崩壞的狀況,而導演也沒有讓後制修正的意思,幾乎使人難以做出合理的解釋。

當然,我無疑冒犯。熟悉我的童鞋都知道我很少吐槽。

如果說影評就是以比較理性且有主題及結構的方式,以文字重述觀看電影的過程,那麼以上的前言,大概可以帶出撰寫《臺北物語》對影評是如何艱巨的挑戰。

要談及影片中的失誤可以信手拈來,從第一幕到最後一幕平均每十秒就有一個梗,積起來的相罵本足以批成一本論文,不過這樣做免不了讓評論跟電影一樣破碎。

如果要用有組織、有結構的文字爬梳文本,卻又掛一漏萬,覺得怎麼寫也寫不中本片的精髓。

再考量理性上怎麼分析都是缺點,但感性上觀影過程卻被徹底娛樂的衝突,要如何拿捏才能呈現本片在影評人心中真正的地位,不會讓讀者因為其爛而錯過、也不會讓人誤以為其神而抱著錯誤期待入場,更是難上加難。

於是一篇篇出手就反串的文字大概就是在這樣的矛盾中產生,而讀者也紛紛接受到這樣的矛盾,於是所有的負評都成為本片票房推波助瀾的廣告軟文

我也看了下當年觀眾的反饋,《臺北物語》從臨時減預定場次的窘境大翻身,變成場場爆滿、從小廳改大廳、許多觀眾二刷三刷反覆朝聖的熱潮,而影廳內更變成場場哄堂大笑、鼓掌喝彩,甚至大聲與劇中人物對話也不奇怪的狂歡慶典。

儘管有些嚴肅的文青拒絕承認它足堪和眾多邪典電影(Cult Film)的經典並列,但保守點說,它確實已經走在邪典化的路上。

無論如何,我還是想認真的寫一篇沒有反串、酸文,並且避免狂歡過度的文字出來,做為給這部本人觀影生涯最奇特經歷的電影,留個當下的、第一時間的註記。

但是本文會涉及許多的劇情討論,但是為了篇幅,可能不再詳述全部來龍去脈。

《臺北物語》的導演黃英雄長期開設劇本創作課程,所以我也還是先由劇本看起。

這部片的主要劇情在處理上十分糾結,主要的八個角色之間相互有著牽連,而且涵蓋了婚外情、誤診、索賄、逃稅、偷竊、拜金等光怪陸離的內容,光是把人物之間的關係釐清就不是容易的工作

不過黃英雄也還是有其獨到的心法,用了兩層的「殼」把這八個角色之間的故事包在其中,直接下了簡單的註腳。

第一層「殼」是由女主角孫英(陳怡安飾)的父親和女兒小宴構成:

孫父在片子切入紊亂的主要故事之前,先說他要去日本玩,實際上是瞞著家人去跟情人幽會,不料意外被孫女小宴抓包;到了八人大戲結束後,小宴問回國的爺爺韓國好玩嗎?爺爺因為沒有真的出國,也沒發現地點出錯的問題,光顧著拿出伴手禮要討好孫女,讓小宴證實了她先前大人都在說謊的見解。

這層「殼」算是點了《臺北物語》原本打算對臺北下的註腳,同時也是八人角色之間相互牽連的原因——謊言。

有這層殼的協助,中間八個人錯綜複雜的劇情便可以不用花太多氣力去解析,電影本身已經先給了明顯的暗示。

而第二層的「殼」,是一對住在臺北近郊山上、務農、與劇中主要角色都沒有關係的父子,他們只在片頭及片尾出現,夾住了第一層的殼。

在片頭,父親先點出都市只有有點錢的人才住得起,然後更有錢的人就來山上搶地住別墅的荒謬性,再鼓勵小孩要努力打拼,以後才能住得起別墅。

對照現實,誰都知道這樣的階級流動想像過於天真,雖然努力才能成功被當成真理,但在此說出來卻有了謊言的效果。

第二層殼把真話與謊言的辯證提升到社會結構的層次,野心不可謂不宏大。

但是這兩層堅固的外殼沒辦法拯救《臺北物語》在主要劇情上的空洞。

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黃英雄對於劇中人物完全只設定了跟劇情直接有關的部分,讓劇中的角色充斥著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如何走到這一步的空虛感。

舉例來說:劇中環遊世界六趟的女子,在角色設定中應該沒有寫出她的教育背景、專長、職業,她的生命只存在於丈夫空難過世後。所以在她為自己設想怎麼把大筆金錢花掉時,沒有什麼比較合理的選項可以選擇,只出現了遇見外星人、選總統、得諾貝爾獎之類的無釐頭選項。

而最後設定她去環遊世界六趟,卻也沒設定她到過什麼地方,以至於她的臺詞中,無法透過無意間引用世界其他角落的所見所聞,來豐富角色的性格特色。

這種缺失體現在劇中的每一個角色中,於是乎黃英雄很努力給予八個角色極戲劇化的人生,但是每個角色依然浮在空中,不管是新的設定被爆出來、又或者是細微的小動作,對觀眾來說都不是可以同理的情理之中,而是時時都滿頭問號的意料之外。

對於觀眾來說,如果沒有意料之外,那就是你之前講過了!

這種低級的劇本錯誤不是只有黃英雄會犯(當然,若牽扯到作者身份,他犯下錯誤比較不可原諒,不過《臺北物語》相形之下特別擁有魅力的原因,在於黃英雄勇於使用極為戲劇化、無釐頭的內容來填補功課不足的缺點。

前面舉出的遇見外星人是一個例子,又或者像孫英誤診事件中缺乏詳細的設定,導致醫師與病人爭執收不了尾,索性就讓旁角亂拋「基因突變」當理由來搪塞。

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使缺陷欲蓋彌彰,而且還額外引發一些惡趣味。

「空洞設定」與「龐大架構」之間的巨大斷裂,還造就了《臺北物語》另一個獨門的美學——過場。

它的故事必須一口氣就交代八個主要角色,分別以偷情、抓姦、圍標、車禍四個事件使他們聚集至同一場地進行多邊談判,每個線路又有一些支線使其相互牽連。

在八人到齊之前,電影必須在很長的時間內進行多線並行的敘事。

這種多線的敘事對國際級的大導演來說,有時也是艱巨的挑戰,而黃英雄在此更呈現了創作能力的捉襟見肘,常常其中一線故事講到一個段落,就不知道該如何接續下去。

學識不足的導演在此一定會犯下硬切劇情線的錯誤,讓觀眾看得糊塗、抱怨連連。而黃英雄或許因為長期教學對電影理論的熟稔,打算找出一些電影語言中的修辭技法來處理他的困境。

所以觀眾就會看到一個突然插入的段落,內容是冗長又沒有結果的語音電話,或者三個人對時的橋段。這些段落好像在對話裡有一些哲思,想要暗示觀眾這個突如其來的段落有它一定的用意,先堵了觀眾的思緒。

而後,當你意識到接下來的故事跟這些段落毫無關係時,忍不住啞然失笑,而剪接上的不順利便隨之輕舟已過萬重山。

而關於《臺北物語》在其他電影技術上,例如打光、收音、造型、表演等等問題,我必須在這裡做些割捨不談。

然而重新思考我在第一次踏入本片放映廳之前,對本片的期待是想了解它究竟會觸碰什麼樣的下限;但是第一次看過之後,卻不斷在思考的,卻是它魔力的來源。

我不認為是黃英雄有能力算計並牽動眾人的情緒,同時也不覺得本片的爆紅只是臺灣觀眾的窮極無聊。在這篇文章書寫的過程裡,簡單從人物及過場做了分析之後,我大膽地認為《臺北物語》鬼魅般的吸引力出自於一種過度樂觀的自信。

即人有的時候會明知自己有所不足,卻率性的找個方法便認為可以解決那些不足。

這種自信其實是活躍在社群媒體上的世代熟悉的;我們可以回想當紙媒落後、網絡當道的這幾年,是否你總想得起一些人的名字,他們非常勇敢地在網上侃侃而談,但是講出來的話馬上在你的同溫層成為訕笑資源?

《臺北物語》在誤打誤撞中,形成一種各個層面美學越拙劣,就越強化與其自信之間的對比,從而更加呼時代精神的循環。

也許比起黃英雄真正想談的官商勾結、利慾薰心、情愛糾葛等敏感話題,其美學品味的過度膨脹,才真正的反應了當今的「臺北物語」吧!

或許他才是真正的看破不說破。

相關焦點

  • 化物語:西尾維新加上新房昭之,才有了這部獨一無二的物語
    而今天要說的這部輕小說正是2006年,由西尾維新創作的戀愛妖怪系輕小說-《化物語》。初看化物語的觀眾,覺得這部作品最大的亮點是什麼?我覺得是吐槽和對話,西尾將自己狂熱都寫進了這部作品,以致在看動畫時會覺得,天啊,一集可以20分鐘對話,4分鐘放OP,ED的感覺。但這恰恰是物語的魅力和風格。
  • 《臺北物語》:一趟荒謬的觀影旅程
    如果答案仍然是肯定的,接下來,我們可以一同認真地檢討《臺北物語》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在開始討論技術的缺點之前,《臺北物語》的故事、表演、影像風格,都有種深刻且難以理解的滑稽感。觀眾在觀賞銀幕上的角色對話時,會產生強烈的疏離感,角色的口條會出現奇怪的抑揚頓挫、說話總不忘加上尷尬的語助詞,而對話中更時不時出現突兀的用詞。
  • 是《化物語》太冷,還是導演有意為之?
    可是這在過去幾天,就又冒出一個抄襲事件,原因就是在動畫中有一處喜羊羊的動作的分鏡與《化物語》中的一樣。異國大營救抄襲了?隨後,不少人就開始帶起了節奏,什麼我青結喜羊羊與灰太狼居然也抄襲;什麼不會吧國產動畫又抄襲了等等。
  • 客如雲商戶追蹤:助力臺北物語 打造高效率門店
    來源:挖貝網2014年深秋,連鎖麵包品牌「臺北物語」成立,迅速嶄露頭角。「臺北物語」的成功,與其在產品生產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創新思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產品上,臺北物語出品的麵包採用低糖、低油、低鹽、手工製作的工藝,品質不斷提升優化。在經營管理上,「臺北物語」使用客如雲餐飲SaaS智能系統,用技術助力門店發展。
  • 《輝夜大小姐》致敬《化物語》,為什麼說是致敬而不是抄襲?
    《輝夜大小姐》最新一集播出之後有很多人發現,這一集中有些鏡頭和《化物語》很像,於是就有人會有疑問,這些鏡頭算致敬還是抄襲?首先用一張圖就能把這一話中相似的鏡頭全列出來,會長和千花坐在窗邊,兩個人談話的過程顯然和《化物語》裡阿良良木歷與班長談話很相似,獨特的鏡頭位置應該說是《化物語》招牌,如果是抄襲的話那確實是抄到精髓了。不過要明確說的話,這一段劇情是致敬而不是抄襲,下面來做個簡單的解釋。
  • 《偽物語》——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去完善自我
    畢竟與《化物語》明顯不同的是,《偽物語》的故事中著實少了許多青春的影子,多了思想上的深度——其中作為代表的,就是「偽物與真物」的討論。因此藉由這個問題,本篇文章就來簡單說說這部「難懂」的《偽物語》究竟告訴了觀眾什麼。
  • 《化物語》——自己的青春只有自己可以拯救
    聽起來似乎有點熟悉,畢竟曾經阿良良木歷(以下簡稱歷)也是在機緣巧合中發現戰場原失去體重的秘密,並由此而開始的名義上開後宮,實為通過解決各種怪異來引導少女走出過往傷痕的一系列物語。因此在解決怪異的過程中,少女又表現出共同的主題——在道路上遭遇到不堪時,只能自己救自己——這也是為何文章開頭描述歷和其他主角的關係時會用「引導」而非含糊的「幫助」。因此就放下了自己的執念,少女嘗試著去面對。在《化物語》的故事中,這點上體現的最為明顯的或許還是戰場原。
  • 日本導演宮崎駿動畫手稿亮相臺北
    新華社臺北1月18日電(記者楊慧 章利新)臺灣《聯合報》在18日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日本吉卜力動畫手稿巡展最後一站將在臺北舉行,其中由日本導演宮崎駿等創作的1400幅真跡手稿將於19日起與觀眾見面。日本吉卜力動畫手稿臺北展現場。
  • 《物語系列》:要了解物語?那就從一切的開始,化物語開始入手
    導語:《物語系列》:要了解物語?那就從一切的開始,化物語開始入手在昨天小編將《物語系列》給大家介紹後,有一些朋友問我,《物語系列》要看的話應該從哪一步開始看比較好呢,小編當然是脫口而出,那就是化物語,畢竟一切的開始就是化物語,當然傷物語我們先放一邊,畢竟小編後面的文章才會講到傷物語。化物語直接翻譯就是怪異的故事。作為物語系列無論是小說還是動畫的第一部。
  • 《圓環物語》9月開演!
    △《圓環物語》1987年演出劇照2016年,30年後,賴聲川老師決定重排此劇,把30年的臺北故事帶到上海,在自己的專屬劇場上劇場,再度首演,隨即走遍全國,建成圓環,圖源:臺北市立文獻館「我越看我越覺得《圓環物語》跟『暗戀』不一樣,它比較『冷』,比較『狠』。
  • 最美"臺北物語"隔30年重映
    據臺灣媒體報導楊德昌導演的經典作品《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一一》在經重新修復後,終於要重新上映!《一一》當年讓楊導榮獲坎城最佳導演,但電影卻一直沒在臺灣院在線映,這次影迷可說是等了17年才等到在大銀幕上看《一一》的機會。除此外,《青梅竹馬》侯孝賢、蔡琴回春樣貌也跟著這次重映一起曝光!
  • 西尾維新《化物語》漫畫化決定 3月開啟連載
    西尾維新的小說《化物語》是「物語」系列的開端,一切光怪陸離的事件都是從這裡開始的。本作之前推出過動畫,也是非常的受歡迎。現在官方宣布將會推出《化物語》的漫畫,將在3月14日發售的《週刊少年magazine》2018年15號起連載。
  • 《臺北物語》Tony紅到國外
    「Tony」邱志宇因演出《臺北物語》爆紅,恰巧「熱海國際電影節」策展成員在臺欣賞驚為天人,對該片獨特創意與實驗精神印象深刻,於是邀他及製片餘峰銘赴日參加影展。他上周抵達日本,向來力挺電影產業的清和天皇后裔「源尊義家族」更是親自出面接待他,讓他受寵若驚。
  • 最美"臺北物語"隔30年重上映
    《一一》由導演吳念真、影后金燕玲演出。網易娛樂7月4日報導  據臺灣媒體報導  楊德昌導演的經典作品《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一一》在經重新修復後,終於要重新上映!《一一》當年讓楊導榮獲坎城最佳導演,但電影卻一直沒在臺灣院在線映,這次影迷可說是等了17年才等到在大銀幕上看《一一》的機會。除此外,《青梅竹馬》侯孝賢、蔡琴回春樣貌也跟著這次重映一起曝光!經典的《一一》由現在最會說故事的導演吳念真以及金馬獎女配角金燕玲演出,描述喜歡拿著相機拍人後腦勺的小男孩洋洋,以他的視角來看大人們的世界,拍攝家人看不到的『背面』。
  • 《化物語》中讓人難以忘記的人物角色!
    《化物語》中讓人難以忘記的人物角色!《化物語》改編自日本輕小說家西尾維新原作的《物語系列》輕小說的第一部《化物語》。故事講述了男主角阿良良木歷,因為知道了同班同學戰場原的某個「秘密」,從此被捲入一連串的怪異事件中。阿良良木歷主人公阿良良木歷 ,西尾維新輕小說《物語系列》主人公。
  • 號稱「史上最豪華陣容」的臺北時裝周,帶來吐槽的歡樂
    號稱「史上最豪華陣容」的臺北時裝周,帶來吐槽的歡樂 2020-10-30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化物語》中的配音師你都認識哪些?
    《化物語》中的配音師你都認識哪些?《化物語》是由日本小說家西尾維新原作,由臺灣插畫家VOFAN負責插畫的輕小說《物語系列》的第1彈作品。故事以高三學生阿良良木歷為主角,講述他在其所居住的鎮上遭遇並參與種種日系、歐美系妖怪事件的故事。
  • 日本輕小說《化物語》漫畫化確定 3月14日開啟連載!
    《化物語》是由日本小說家西尾維新原作,是「物語」系列的開端,故事以高三學生阿良良木歷為主角,講述他在其所居住的鎮上遭遇並參與種種日系、歐美系妖怪事件的故事。本作之前推出過動畫,也是非常的受歡迎。現在官方宣布將會推出《化物語》的漫畫,將在3月14日發售的《周刊少年magazine》2018年15號起連載。《化物語》以21世紀初的日本某鄉鎮為舞臺,描繪了一名高中生阿良良木歷與少女們遇到許多日本民間傳說的怪譚故事,小說隨著進入到每個新的章節就會有一位遇到妖怪的少女登場。這部小說的特徵是尋找引發怪異事件的原因之類的解密,或是與其戰鬥,並且克服之的情節。
  • 《化物語》中的神奇日語配音師你清楚嗎?
    《化物語》中的神奇日語配音師你清楚嗎?《化物語》改編自日本輕小說家西尾維新原作的《物語系列》輕小說的第一部《化物語》。故事講述了男主角阿良良木歷,因為知道了同班同學戰場原的某個「秘密」,從此被捲入一連串的怪異事件中。神谷浩史阿良良木歷的配音師神谷浩史,日本著名男性聲優、歌手。
  • 37林依晨臺北時裝周造型有點一言難盡了,網友吐槽:老芭比
    近日,林依晨Ariel 出席臺北時裝周,一改往日知性形象,身穿薄荷綠綁帶短裙搭配蘑菇頭造型亮相。 再來看看林依晨姐姐,林依晨出席臺北時裝周,薄荷綠綁帶短裙搭配蘑菇頭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