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育才法則:人的培養需要的是「煉獄」法則

2021-01-20 和訊網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儘管無印良品店鋪銷售的商品給人一種柔和的印象,公司內部的環境卻意外地嚴苛。多數員工都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把自己磨練得越來越堅韌。這樣一來,無論遇到任何場面都能帶著一種「總會有辦法」的心情,讓自己火力全開地投入工作。

  「讓人成長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成為好公司的條件是什麼?」

  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其中一個回答便是「員工不辭職的公司」。

  當然,我所指的並非強行挽留員工,不讓他們辭職。而是一個能讓員工樂意繼續幹下去的公司,員工不辭職的公司,這難道不是經營者最大的理想藍圖嗎?

  所謂成就感,不僅僅是由金錢堆砌出來的。

  我認為,那應該是每天工作中得到的好評的自豪,是感覺自身的成長,得到成果後的感動……這些更加切實的感情。

  或許讀者們會認為我在說漂亮話,只是,如果真的能夠打造出實現那種成就感的公司,那麼高業績和公司發展也必定會隨之實現。

  無論哪個企業,都會遇到風浪起伏,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不存在能夠100%讓人滿意的企業。

  如今挑起無印良品大梁的,大部分是那些經歷了風浪的員工。儘管在低谷時有許多員工離開,但還是有許多員工選擇了留下來重振無印良品。

  如今這些三十多歲、四十多歲的員工,為何在十三年前的低谷時期沒有離開,而是選擇了繼續留在這工作呢?雖然理由各不相同,但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或許就是想跟現在的夥伴繼續工作下去,或者認為在這個公司能夠發揮自己的獨特個性。正因為這樣,他們才是最終選擇了跟無印良品共同成長的道路。

  我一直致力於營造一個能讓員工實現自我價值的公司環境,為此,員工們也做出了努力。大家都在不斷磨練自己,懷著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決不放棄的強韌意志,與同事協同合作,最終獲得成果。

  我感覺到,現在無印良品的員工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要強大。

  「故意製造」逆境的理由

  「調動不合心意,因此沒有了幹勁。」「突然接到海外派遣或被調動到意想不到的部門,心裡充滿不安和不滿。」——想必有許多職員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我也一樣,大學畢業後雖然進入了西友,卻在四十歲那年被調動到了當時規模還很小的無印良品。那樣的調動,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左遷。

  不僅我自己,我還見過很多人在升職鬥爭中敗北,或是工作上出現差錯,最終遭到左遷。

  一旦被左遷,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

  一種是大受打擊,隨即在新天地裡拼命工作證明自己。

  一種是永遠埋怨周圍的環境,漸漸墮落。

  我有一種感覺,就是學歷越高的人,越容易變成後者。他們似乎都很容易一蹶不振,最終離開原本的組織,可是到了新職場依舊難改低迷狀態,陷入惡性循環。

  要如何才能推動自己成長呢?

  有人會去考取資格證書,或是到商業學院深造,但在那些地方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並不能讓自己成長多少,因為其中缺乏了實地體驗。

  這麼說不免難登大雅之堂,但我還是要指出:「置身逆境」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如今能夠體驗逆境的場合越來越少了。幾乎人人都能考上大學,而且很多學校都在實施避免過度競爭的教育方式。即使初到社會,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以「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脆弱」為理由,進行儘量避免失敗的員工教育。

  這樣一來,一旦遭遇重大的失敗或意外,企業就會潰不成軍。今後,企業間的競爭和國際貿易將會愈演愈烈,經受不住打擊的人才不可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而愈挫愈強的人才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中都能存活下來。可是如今這個時代,若不自己主動尋覓,是很難找到試煉舞臺的。

  因此,無印良品會時不時地進行特別大膽的調動。我們曾經將銷售部門和管理部門的高層相互調動。那種時候會毫不留情,就算有人提出「現場會陷入混亂」,本部也會充耳不聞。

  此外,新進員工首先會被派遣到店鋪去,經過半年左右,又會被調動到其他店鋪。對新人來說,好不容易適應了工作和環境時又要離開,心裡或許會充滿不安。

  甚至連派遣到國外,也會以「一個月後你到中國去吧」這種方式,進行突然通知。隨後派遣對象就要慌忙開始學習外語,同時也要趕緊在派遣地點尋找住處,諸如此類。儘管無印良品店鋪銷售的商品給人一種柔和的印象,公司內部的環境卻意外地嚴苛。

  多數員工都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把自己磨練得越來越堅韌。這樣一來,無論遇到任何場面都能帶著一種「總會有辦法」的心情,讓自己火力全開地投入工作。

  培育「生在無印,長在無印」的員工

  在無印良品,基本上不會出現突然讓外部人員進入本部的現象。即便是招聘社會人士,每年也只有兩到三人左右。

  雖說如此,畢竟無印良品的離職率還不是零,必須填補離職人員的空缺。每逢這種時候,無印良品都會開啟「內部聘用」。

  所謂內部聘用,就是將兼職人員吸收為本部員工。而兼職人員指的是在各個店鋪工作的學生和兼職人員。針對每周能夠工作二十八小時以上的人員,無印良品會與其籤訂兼職人員合同,今後還可以成為合同工和正式員工。換句話說,就是將兼職人員吸收到本部。

  內部聘用不看性別、學歷,也不看年齡,而是根據每個人的實力做出公正評價。

  其實近幾年,無印良品內部聘用的人數比校園招聘的人數還要多。那是因為,生在無印,長在無印的兼職人員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

  無印良品店鋪的所有員工都要接受「MUJIGRAM」的指導。它與一般的指南不同。因為它並非從上至下的規定,而是根據在現場工作的員工和顧客們的希望總結而成。並且它並不存在製作完成這一概念,而是每月都會更新內容。因此只需隔上幾年,其內容就會出現很大的變化。

  從服裝的摺疊、上架,到店內清潔和庫存管理,無印良品不存在「憑感覺」進行的工作,所有工作都有明確的目的和意義。

  MUJIGRAM的特徵就在於,在教授工作方法之前,首先教授工作的目的。

  教授「目的」,同時也是通過現場工作來傳授無印良品的理念和哲學。

  通過每項工作來傳授無印良品的思想,就能讓其理念和哲學浸透到員工心中。我們就是這樣來培育生在無印,長在無印的人才的。

  通過在店鋪的工作經驗,在店鋪工作過的店長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身為無印良品本部職員必須擁有的能力。而從外部招聘的社會人員,則遠沒有那麼容易培養。

  首先,用人數來解決人的問題,這個方法本身就會弱化公司。

  舉個例子,營業額增長了10%,員工的工作因此而增多,那就再增加10%的員工吧——似乎很多公司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可是這其中著很大的風險。

  如果一直秉持著這樣的想法不斷增聘員工,在業績良好時還看不出弊端,一旦業績惡化,人事費用就會變成沉重的負擔。因此不僅是不動產,每個企業還必須警惕人才的過剩投資,謹慎制定擴張路線。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中途聘用的社會人士多數會在幾年後辭職。以前公司財務曾經聘用了幾名社會人士,一開始那段時間工作非常順利,可是沒過多久,他們又被獵頭公司挖走了。與此同時,別的員工也紛紛辭職,那時正值最重要的結算時期,公司內部頓時陷入了混亂。

  我從那段時間的慘痛教訓中學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用金錢挖來的人才最終會被金錢挖走」。然而只要將公司的運營交給熟悉無印良品這個組織的人,就不會產生傷及核心的混亂。為此,就算要多花一點時間,培育生在無印,長在無印的人依舊是最佳策略。

    為什麼現在要以「終身聘用+實力主義」為目標

  無印良品以終身聘用為目標。或許有些人聽到這裡,會誤以為無印良品「老而僵」。其實確切地說,我們的目標是「創建正確評價員工實力的制度,並以終身聘用為目標,力求為員工提供穩定的生活保障」。

  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之後,終身聘用制的名聲越來越壞,那是因為那種制度一直都在與年功序列制捆綁在一起。真正有問題的是無論實力好壞,只要工作年數夠長就能升職加薪這種壓抑了正當競爭的體制。

  我認為,能夠讓員工安心工作到退休的環境十分重要。若沒有這一前提,可能就無法培養出熱愛工作,熱愛公司的精神。此外,若缺乏了薪酬逐漸上漲的機制,員工也無法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

  根據平成二十四年(2012年)日本勞工政策和培訓研究所的調查,支持終身聘用的人佔到87.5%,是歷年最高的比例。這就意味著將近九成的職員都希望在現在的企業裡一直工作到退休。

  放眼國外,幾乎沒有企業會終身聘用白領員工。國外一般採取職務工資制度。所謂職務工資就是根據「工作內容」來分配工資。因此並不考慮員工的經驗和年齡。職員們為了提高工資,都會通過上夜校、考資格證書等手段拼命學習,拼命工作。之所以說國外白領生產力高,或許就是因為這個。

  與之相對,日本則是採取職能工資制度。職能工資是根據「工作能力」來分配工資的制度,而日本人一般認為工作年限越長,能力也就越高,這就聯繫到了年功序列制。

  我認為,歐美式的成果至上主義並不適合日本。因為日本注重團隊合作,並不適合採用把旁人視為敵手的成果至上主義。歐美本來就奉行個人主義,因此成果至上主義才能在其中起到作用。

  說到底,流行並不代表「真理」。單純因為許多地方都已採用,便不顧一切跟風的企業必定吃了很大的苦頭。

  老實說,無印良品也曾引進過成果至上主義。可是,過度崇尚成果至上主義會讓一個企業最重要的「合作」、「共贏」遭到削弱。而無印良品想要實現的,卻是團隊合作實現業績,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環境。

  於是,公司制定了在保證合作性的同時,又能正確評價個體實力的體系。例如在評價內容裡加入部門整體評價。針對成績優異的部門,則根據部門整體成績來分配獎勵基金。此外,針對銷售部門,為了能讓店鋪全體員工共同努力提高顧客評價,公司還在個人目標中加入了提高顧客評價的項目。

  是終身聘用,也不是年功序列。會評價個人實力,卻不崇尚歐美式成果至上主義。

  這就是無印良品的聘用體制,同時也是打造讓人不願意辭職的公司的方法。我認為,或許這種體制才最適合日本企業。那些遲遲無法擯棄年功序列制的企業,以及無法正確評價員工實力的企業,請務必以此為參考。

  本文節選自《無印良品育才法則》,作者:松井忠三,新星出版社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

(責任編輯:馬郡 HN022)

相關焦點

  • 無印良品,涼了?
    其中,多款無印良品家具不合格,標稱材質與實際材質不符合。公示中顯示,6件標稱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家具包括衣架、餐桌、實木椅、沙發椅、邊桌臺等,除個別產品耐磨性差,有5件全部是標稱材質與實際材質不符,其中有3件標稱為「胡桃木」的產品,實際材質分別是「黑核桃」和「膠合板」,還有兩件標稱櫸木實木,實際是水青岡;標稱白橡木,實際上是纖維板。
  • 為什麼無印良品的員工離職率這麼低?
    為什麼無印良品離職率這麼低?以下五點也許能讓你有所收穫。1、這一點決定了八成的人才培養你家企業的調動是否也呈現出以下特徵?如果下屬很優秀,就算他主動提出調動,上司也不會同意。把員工調動到人手不足的地方,可是不想放走優秀員工,便把離開後不會產生任何影響的人調過去。經過幾次調動後,漸漸地把人固定在同一個部門。
  • ...深澤直人|日本_財經|名創優品|無印良品|無印良品美國|設計師|...
    7月10日,日本零售巨頭無印良品(Muji)母公司良品計劃宣布,其美國子公司已申請破產,負債6400萬美元(約合67億日元),原因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3月17日起美國所有門店被迫暫停運營,無印良品美國業務持續虧損。
  • 這一次,是日本無印良品「山寨」了國產無印良品
    不僅如此,法院還要求日本無印良品方面在其天貓「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和中國內地的實體門店發布聲明以消除「侵權」影響,還要賠償北京無印良品方面50萬元的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12.6萬餘元。侵權、聲明、賠償......這宣告了日本無印良品方面全方位的落敗,也激發了一些人「搶註卻有理」、「山寨贏了正品」、「國內智慧財產權環境堪憂」的憤慨。
  • 無印良品倒閉了?
    (圖:電商報) 很多人都知道, 無印良品誕生於日本上世紀90年代房產泡沫時期。  當時日本民眾都沒什麼消費欲, 對品牌商們的「花言巧語」也是無動於衷。 MUJI的第一張海報《有道理的便宜》  但很明顯, 價格並不是中國消費者,追捧無印良品的原因, 相反讓人有點感覺,價格是無印良品的槽點
  • 「無印良品」和「無印良品」,如何抉擇?
    日本無印良品和中國無印良品的官司打了十幾年,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知道,談到無印良品這家公司,其實大部分中國人都認為他是日本的品牌,所以更多人認為中國的品牌是抄襲了日本,是品牌侵權。但是兩家公司在中國十幾年的明爭暗鬥當中,打了大大小小不下於10場官司,卻各有勝負呢。
  • 真假「無印良品」難辨,為何日本無印良品這次慘敗?
    卓越的、簡約的設計,配合高超的營銷能力,使得無印良品成為個性化消費的代表,深受中國消費者的喜愛。01、中日無印良品「人紅是非多」,商標火更是爭議多,打假是知名品牌商的一項重大而漫長的智慧財產權維權活動,無印良品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品牌商打假打的都是「高仿貨」,一打一個準,一打一個贏。可這次無印良品打的是持有其同名品牌「北京無印良品」。
  • 當「無印良品」遇上「無印良品」,一字之差,誰是正品?
    當「無印良品」遇上「無印良品」2019年11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無印良品侵犯商標權糾紛案作出終審判決,駁回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及其子公司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上訴請求,維持原判。此前,一審法院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判決,良品計畫、無印良品上海公司立即停止侵犯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賠償棉田公司、北京無印良品公司經濟損失、合理支出,共計40萬餘元。提起無印良品,除了人們熟知的主要經營生活雜貨等商品的日本品牌,也許少有人知道,國內也有一家生產銷售家紡用品的「無印良品」。
  • 無印良品是時候「下行」了
    不過,疫情只是無印良品美國子公司破產的加速器,畢竟其美國業務已經連續三年虧損,上財年虧損就約在1000萬美元。事實上,營收額貢獻率僅在2.5%左右的美國業務,對無印良品的衝擊並不大,如今,無印良品真正需要焦慮的,是它在中國市場的前路。在門店數量和銷售額佔比均超過全球業務一半比例的中國市場,無印良品中國同店銷售在2016年後便一路下滑,至今未止住頹勢。
  • 當「無印良品」遇上「無印良品」,如何判定商標侵權?
    當「無印良品」遇上「無印良品」2019年11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無印良品侵犯商標權糾紛案作出終審判決,駁回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及其子公司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上訴請求,維持原判。此前,一審法院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判決,良品計畫、無印良品上海公司立即停止侵犯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賠償棉田公司、北京無印良品公司經濟損失、合理支出,共計40萬餘元。提起無印良品,除了人們熟知的主要經營生活雜貨等商品的日本品牌,也許少有人知道,國內也有一家生產銷售家紡用品的「無印良品」。
  • 無印良品成「無良品」?深陷質量門的無印良品究竟怎麼了
    但也有一些消費者表示,服裝掉色屬於正常現象,還會繼續購買無印良品的產品,但沒想到三年之後無印良品卻上了3.15名單。2017年的3·15晚會上,無印良品被曝出銷售日本核輻射地區食品。無印良品雞蛋圓鬆餅、無印良品無咖啡因香茅薏仁茶這兩款產品的包裝上標示「販殼者株式會社良品計畫RD01東京都豐島區東池袋4-26-3」。
  • 當"無印良品"遇上"無印良品" 如何判定商標侵權?
    當「無印良品」遇上「無印良品」  2019年11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無印良品侵犯商標權糾紛案作出終審判決,駁回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及其子公司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上訴請求,維持原判。此前,一審法院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判決,良品計畫、無印良品上海公司立即停止侵犯北京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北京無印良品投資有限公司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賠償棉田公司、北京無印良品公司經濟損失、合理支出,共計40萬餘元。  提起無印良品,除了人們熟知的主要經營生活雜貨等商品的日本品牌,也許少有人知道,國內也有一家生產銷售家紡用品的「無印良品」。
  • 無印良品爆品模式
    但很遺憾,無一取得成功。無印良品當時隸屬於西友集團,西友在商品開發上的一大特點就是高度關注顧客,無印良品也傳承了這種積極聽取顧客心聲和意見的優秀傳統,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觀察和發現,也給此後無印良品的商品開發帶來重要啟示。
  • 無印良品破產保護 無印良品申請破產保護是為何
    7月10日,據路透社報導,日本零售巨頭無印良品(MUJI)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畫(yohin Keikaku Co)周五表示,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的影響,無印良品美國子公司已經根據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保護,負債6400萬美元(約合67億日元)。不過,無印良品強調,在美申請破產不影響全球其它市場的正常運營。
  • 《解密無印良品》無印良品從虧損到大幅盈利的逆襲
    這裡說的規範就是指讓人一看就明白,知道應該怎樣去做! 其實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有訣竅,無印良品的制度就是告訴員工那些訣竅並規範化。長期在一線門店服務的團隊 對這項工作進行重新審視後上報,經過審核,無印良品立刻做出調整,增加熱銷商品的上架數量,再把銷量不好的商品上架 規定為每天一次。如此一來既增加了熱銷商品的營業額,也提高了現場人員的工作效率。 除了實踐指導規定以外,無印良品認為實用還要讓看過制度的人能夠清楚的知道 在什麼樣的場景,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方法。
  • 無印良品在中國賣不動了,日本成功無印良品在中國做錯了什麼?
    秋天可以說是一個收穫的季節的,但是就是在這個金秋時節,著名國際零售企業無印良品卻挺鬧心的,10月10日,印良品最新發布的二季度業績顯示,其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可比銷售首次下滑。也許現在最鬱悶的估計就是無印良品了,其實縱觀無印良品進入中國這麼長時間以來,無印良品降價多次,但是為什麼中國人就不買帳呢?
  • 無印良品:「去品牌化」的品牌化
    因此,也出現了一批反思歐美生活方式、回歸日本本土生活方式的日本人,這種消費也在接下來第四消費時代成為重要的消費取向。1988年,在無印良品被西友百貨剝離前一年,無印良品理念的創造者們,包括提出MUJI理念的田中一光藝術總監為中心,良品計劃顧問委員會委員、現任生活良品研究所所長的小池一子女士,聯合編寫出版了一本名為《無印之書》的書。
  • 無印良品申請破產?在無印良品兼職受影響嗎?
    圖片來源:新華網 北京時間7月19日,受新冠疫情影響,無印良品美國子公司向德拉瓦州一家法院申請破產保護,該公司在破產申請中列出的資產和負債在5000萬到1億美元之間
  • 日本「無印良品」輸給了北京「無印良品」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日本無印良品在中國真的把「無印良品」的商標丟了——至少,以後在賣床單、毛巾等產品時是這樣。近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就無印良品侵犯商標權糾紛案,作出終審判決,判令良品計畫、上海無印良品立即停止侵犯棉田公司、北京無印良品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在天貓「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和中國大陸的實體門店發布聲明以消除侵權影響,並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及合理開支12.6萬餘元。
  • 日本「無印良品」再告中國「無印良品」,一文讀懂兩家十多年商標...
    從2005年日本「無印良品」進入中國起,兩家以「無印良品」為名的企業,便圍繞「無印良品」這一商標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奪戰,從基層法院一直打到最高法院,互有勝負。如今,烽煙再起。4月24日下午,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株式會社良品計畫,即日本無印良品公司,起訴北京無印良品等公司侵害商標權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