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之島、音樂家的搖籃——鼓浪嶼

2021-01-08 我就是我寫我所想

在中國,鋼琴密度最大的地方,就是,鼓浪嶼。小小的鼓浪嶼,有鋼琴600臺,如果你去過鼓浪嶼遊玩,在你漫步在各個角落的小道上,是會不時地聽到悅耳的鋼琴聲、悠揚的小提琴聲、輕快的吉他聲,還有動人優美的歌聲,同時,加上海浪的節拍,在這種環境中,怎不令人沉醉?而且,其音樂已成為了鼓浪嶼最為絢麗的風景線。

鼓浪嶼位於廈門島的西南面,與廈門島只隔一條寬不過千米的鷺江。鼓浪嶼原名為「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在明朝的時候,才改稱為「鼓浪嶼」。

在鼓浪嶼這個小島的西南方,有一塊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它為「鼓浪石」,鼓浪嶼也因此而得名。

這一小小的島,音樂人才輩出,在我們所熟知的範圍裡,蜚聲樂壇的鋼琴家有許斐星、許斐平許興艾……中國第一位女聲樂家、指揮家周淑安,聲樂家、歌唱家林俊卿,男低音歌唱家吳天球,著名指揮陳佐湟…………這一方小小的土地,可以說是音樂的沃土!

其實鼓浪嶼剛開始只是一個小村子,人口也特別少,島上的人大部分都過著半漁半農的生活。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開放通商口岸,當時的廈門就因此而開放通商口岸,而鼓浪嶼因其地理位置原因而成為了英、法、德等13國的「公共租界」。大量的外國殖民者進入鼓浪嶼,這裡也由此開始了巨變。

19世紀中葉,西方音樂隨著殖民者的入侵,基督教的傳入,進入鼓浪嶼。

有史料記載:從1846年1月5日起,每一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在廈門的禮拜堂都會舉行「中國每月音樂會」。在1878年禮拜堂添置了第一架管風琴,這是西洋樂器在鼓浪嶼出現的最早記錄。

1913年,鼓浪嶼出現第一架鋼琴

因為鼓浪嶼地區外國殖民者居多,教堂也普遍存在,教堂音樂也幾乎隨處可見,鋼琴夜因為教堂音樂的緣故,逐漸普及到學校、社會、家庭。也因此鋼琴在鼓浪嶼的大多數人家中都普遍存在。

在鼓浪嶼,悠揚的海島風情樂曲,讓人不禁駐足聆聽。薄薄的海霧籠罩下的鼓浪嶼,置身於中,感受到的,是沉靜溫柔,沒有城市的喧囂與焦慮,只有滿滿的沉靜從容!

這裡,就是鋼琴之島、聲樂的沃土、音樂家的搖籃!

相關焦點

  • 廈門鼓浪嶼,一個浪漫的鋼琴之島,被譽為「萬國建築博物館」
    說到廈門我相信大家都不知道, 廈門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城市,是一個很受歡迎的旅遊城市, 廈門最有名的景點是鼓浪嶼,每年有數百萬遊客來玩,鼓浪嶼是廈門市思明區的小島,位於廈門島的西南角,與廈門島隔海相望, 鼓浪嶼的真名是圓沙洲、圓洲仔,島西南海灘有兩米多高,裡面有洞穴巖礁,每次漲潮,海浪拍打巖礁
  • 夏天的鼓浪嶼,來了就不想走
    如果說鼓浪嶼是海上的明珠,那麼日光巖就是明珠上的鑽石。日光巖是鼓浪嶼的制高點,不僅能夠俯視鼓浪嶼整個島的風景,還是觀賞日出日落的絕佳地點!雖說是鼓浪嶼的最高點,但是並不難攀爬,只需要步行爬上一段階梯即可。日光寺是踏入日光巖看到的第一景。
  • 不做功課,信馬由韁、漫無目的的鼓浪嶼之行
    鼓浪嶼最初只是一個荒涼的小島,原名「圓洲仔「,因島的西南海邊有一塊大巖石,長年累月的海潮拍擊,巖石中間被衝刷出一個大洞,每逢潮漲,海浪扑打巖洞,便會隆隆作響,因此人們稱這塊石頭為「鼓浪石」,到明朝時這個小島索性就改名為「鼓浪嶼」。
  • 鼓浪嶼在哪個城市 鼓浪嶼景點有哪些 鼓浪嶼門票旅遊攻略
    一、鼓浪嶼在哪個城市1、鼓浪嶼在福建省廈門市,是廈門的著名旅遊景區,位於廈門半島西南隅,北緯N24°26′55.25″,東經E118°03′43.55″。鼓浪嶼與廈門島隔海相望,中間只隔著一條600米的鷺江。
  • 守護好鼓浪嶼文化之「魂」
    原標題:守護好鼓浪嶼文化之「魂」 (資料圖片) 福建廈門鼓浪嶼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館」「音樂之島」「鋼琴之島」,見證了近代以來東西方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島上優美的環境、濃厚的文化氛圍、各種風格的建築吸引著眾多遊客登島遊覽。但遊客的蜂擁而至,一度讓鼓浪嶼因過度商業化、基礎設施缺失、環境質量下降等原因而飽受爭議。
  • 廈門「海上後花園」,被稱為「鋼琴之島」,遠眺仿佛迷宮人間仙境
    ,在廈門這座城市而言,它不僅僅是讓你感受到關於車水馬龍的聲音於此之外,還有更多的故事也有很多的關於海島上的風情,這裡將有這麼城市和海盜相互產生的美景,像海灘,日出,白雲等景色都是值得我們去觀看的,許多人都認為廈門的海島的鼓浪嶼的之美,那麼你知道鼓浪嶼到底美在哪裡呢?
  • 記憶中的鼓浪嶼,船票便宜,外送「登島第一站」的服務
    那時,鼓浪嶼流傳著蓋章文化,蓋章本五顏六色、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在我們即將登島時,船上的導遊哥哥開始抱著能宰一個就是一個的態度,兜售蓋章本、明信片、手繪本。,倒挺划算的;蓋章本,20元/本,付完錢會給你蓋個鼓浪嶼「登島第一站」。
  • 鼓浪嶼一日遊攻略
    文藝的氣息,別致的建築,宜人的氣候,淳樸的民風,慢節奏的生活,小清新的鋪子……千言萬語道不盡,來鼓浪嶼時帶著一份閒適情懷,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和裝飾,走的時候帶走一份心情,沉澱下來細細體味。鼓浪嶼也叫作琴島。早期的鼓浪嶼,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鋼琴,只要上島就會聽到琴聲,但現在的鼓浪嶼卻只剩下嘈雜的叫賣聲。
  • 冬季遊鼓浪嶼
    鼓浪嶼是個寧靜美麗的小島,這裡有著各種風格迥異、中西合壁的建築,匯集了各種特色的食鋪和商鋪,充滿了文藝範兒。2017年7月8日,鼓浪嶼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第一次上島的遊客,建議購買鼓浪嶼聯票,可以把島上主要景點一次玩個遍。
  • 殷承宗和許斐平,兩位愛「較勁」的鋼琴大師
    這是對鼓浪嶼「音樂之島」的呼應。 儘管如今的鼓浪嶼已經難得能再聽到鋼琴聲,大多數配有鋼琴的民宿,更多是一種擺設。 但這樣的擺設依然有意義,那是對鼓浪嶼曾經的音樂之美的致敬。 鼓浪嶼的音樂,最突出的成就就是走出了一大批鋼琴家,其中以殷承宗和許斐平成就最高。
  • 鼓浪嶼記憶:島(下)
    對於老鼓浪嶼人而言,廈門是廈門,鼓浪嶼是鼓浪嶼,這是兩個完全不同而且意識上並不重疊的地域概念。 她又指指西南方向的日光巖,在星空渲染下,日光巖主體的黑色影像邊緣透著光澤,這個輪廓我十幾年來無數次在這裡注視過,熟悉而親切,以至於從未刻意去想過這座山頭有什麼特別之處。「So beautiful!」,她說。我不知道怎麼跟她回應,只能默默地點點頭。
  • 景致記錄:廈門鼓浪嶼,在一磚一瓦之間,尋找昔日的榮光與文藝範
    並且,島上的居民,還必須文雅可喜。這樣旅遊勝地,不僅令大家心生嚮往,也令不少人渴望定居。究竟有沒有這樣的景點呢?當然有的,只是,沒有去定居的可能了。這個島的居民,是只允許出,不允許進。今天,景致記錄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廈門的鼓浪嶼。
  • 「周末好去處」鼓浪嶼2日遊,帶你體驗小島上的愜意生活
    鼓浪嶼,得名於西南方的一塊礁石,該石兩米多高,內有洞穴,每當漲潮之時,浪擊礁石,聲似擂鼓,因而名曰鼓浪。 鼓浪嶼位於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市隔海相望,這裡既有獨特的僑鄉風情,又有美味的閩南特色小吃,各式的異國建築更是讓鼓浪嶼別具一格。
  • 鼓浪嶼如今商業化氣息濃重,還是原來那個文藝清新的小天堂嗎?
    鼓浪嶼被譽為萬國建築群,它不是徒有虛名的,也不是商業化可以改變的地方。很早以前,鼓浪嶼就有居民居住。因為有大海,居民們不能不釣魚。當時,島上的建築都比較簡單,都是非常簡單的房子。直到鴉片戰爭,大批外國人來到島上定居下來。他們在島上建起了許多華僑華人選擇在此定居的建築,他們設計的房屋融合了中西風格。
  • 稱為「貓島」的鼓浪嶼,歷史悠久的雲水謠古鎮
    鼓浪嶼:一說起廈門,大家都能先想到的就是鼓浪嶼吧。鼓浪嶼有著「鋼琴之島」「音樂之鄉」的美稱,島上的居民都很熱愛音樂的,鼓浪嶼又稱「貓島」,在島上可以看見好多可愛的小貓咪,還有以貓為主題的店。在鼓浪嶼,有二十多個國家不同建築風格的萬國建築,都是當時的英國領事館、德國領事館、哥德式的天主教堂等,在國內都能欣賞到各個國家的建築風格。
  • 我國「最可惜」島嶼,不遜於鼓浪嶼,不是崇明島不是金門島
    說起島嶼,也許最有名的是鼓浪嶼,鼓浪嶼是中外著名島嶼,外號「海上花園」,這個島不像大城市那樣熱鬧,沒有那種吵鬧的聲音,來到這裡,要好好品味優美的環境和不同風格的中外建築,聽著那激昂的海浪聲,欣賞那壯麗的海景,鼓浪嶼已成為旅遊、度假、旅遊、購物、休閒、娛樂一體化的綜合性島嶼景觀文化旅遊區,2007年5月08日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點,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
  • 廈門鼓浪嶼:島上寸土寸金,數千豪宅別墅,為何荒廢無人居住
    說到廈門,你會第一時間想到鼓浪嶼。這是廈門島之外的另一個小島,風景優美。島上保存著許多廈門古建築遺存。島民因地制宜,把舊建築與新時代的商品結合起來。你會看到,咖啡廳設在老別墅的樹蔭下,可能有藝術博物館。是的,鼓浪嶼有很多老別墅,叫做中國別墅。
  • 這才是最硬咖的鼓浪嶼旅遊攻略
    鼓浪嶼旅遊攻略,我們一直以來的觀點是,沒有攻略就是最好的攻略。就那麼一個彈丸小島哪需要什麼攻略。可一直有人留言,讓我們寫一寫怎麼玩鼓浪嶼,其中有一人說道:大多數上鼓浪嶼旅遊的人,時間都有限,沒有一份好的攻略根本沒辦法了解這座島。還有,大部分生活在廈門的人,其實也不知道怎麼玩鼓浪嶼。
  • 帶您領略鼓浪嶼島上水井的魅力!曾有四百多口水井,這種水才是一等水
    如今水井的功能已經弱化,但她作為島上獨特的符號,反而需要關注。為此,今年他還特意寫信給報社,希望通過廈門日報的報導,呼籲政府和社會關注和保護鼓浪嶼水井。水井不僅關乎島上居民的生活,更承載著許多老鼓浪嶼人的記憶。為此,記者專門採訪了幾位老鼓浪嶼人,希望通過他們的回憶,帶我們穿過時空,再次領略鼓浪嶼水井的魅力。
  • 鼓浪嶼古路頭曾是連接外界的起點 如今僅剩三丘田路頭
    對鼓浪嶼歷史文化的研究,林聰明一直沒有間斷過,但直到2013年退休後,才真正有時間沉下心去做更深層的調查、整理和研究,鼓浪嶼的古路頭就是他的研究對象之一,並已發表了研究成果。 林聰明是鼓浪嶼人。早年他的家在三丘田路頭旁邊,從祖輩開始已在這座小島生活了四代。他的父親是船工,林聰明也曾幫助父親搖著小舢板渡送往來乘客,所以,他對海與碼頭有種特別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