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鋼琴密度最大的地方,就是,鼓浪嶼。小小的鼓浪嶼,有鋼琴600臺,如果你去過鼓浪嶼遊玩,在你漫步在各個角落的小道上,是會不時地聽到悅耳的鋼琴聲、悠揚的小提琴聲、輕快的吉他聲,還有動人優美的歌聲,同時,加上海浪的節拍,在這種環境中,怎不令人沉醉?而且,其音樂已成為了鼓浪嶼最為絢麗的風景線。
鼓浪嶼位於廈門島的西南面,與廈門島只隔一條寬不過千米的鷺江。鼓浪嶼原名為「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在明朝的時候,才改稱為「鼓浪嶼」。
在鼓浪嶼這個小島的西南方,有一塊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它為「鼓浪石」,鼓浪嶼也因此而得名。
這一小小的島,音樂人才輩出,在我們所熟知的範圍裡,蜚聲樂壇的鋼琴家有許斐星、許斐平許興艾……中國第一位女聲樂家、指揮家周淑安,聲樂家、歌唱家林俊卿,男低音歌唱家吳天球,著名指揮陳佐湟…………這一方小小的土地,可以說是音樂的沃土!
其實鼓浪嶼剛開始只是一個小村子,人口也特別少,島上的人大部分都過著半漁半農的生活。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開放通商口岸,當時的廈門就因此而開放通商口岸,而鼓浪嶼因其地理位置原因而成為了英、法、德等13國的「公共租界」。大量的外國殖民者進入鼓浪嶼,這裡也由此開始了巨變。
19世紀中葉,西方音樂隨著殖民者的入侵,基督教的傳入,進入鼓浪嶼。
有史料記載:從1846年1月5日起,每一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一,在廈門的禮拜堂都會舉行「中國每月音樂會」。在1878年禮拜堂添置了第一架管風琴,這是西洋樂器在鼓浪嶼出現的最早記錄。
1913年,鼓浪嶼出現第一架鋼琴
因為鼓浪嶼地區外國殖民者居多,教堂也普遍存在,教堂音樂也幾乎隨處可見,鋼琴夜因為教堂音樂的緣故,逐漸普及到學校、社會、家庭。也因此鋼琴在鼓浪嶼的大多數人家中都普遍存在。
在鼓浪嶼,悠揚的海島風情樂曲,讓人不禁駐足聆聽。薄薄的海霧籠罩下的鼓浪嶼,置身於中,感受到的,是沉靜溫柔,沒有城市的喧囂與焦慮,只有滿滿的沉靜從容!
這裡,就是鋼琴之島、聲樂的沃土、音樂家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