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的村莊》|回不去的故鄉,到不了的遠方

2020-12-22 廣州日報

《祖先的村莊》

20世紀

50年代的家族秘事

60年代的鄉野味道

70年代的文字記憶

……

《祖先的村莊》是一部融入作者對故土濃鬱懷舊情愫的長篇散文集,書中追憶了20世紀古楚原鄉某個家族人、事與時代的滄桑之變,飽含著作者獨有的思考與感悟。

圖:新書實拍

初春時節,綠遍天涯,原野空曠安寧,我是它上面一個孤獨的人影——在熟悉的故鄉失落了道路,也失落了情感的家園,只能在記憶中遊走尋找,百轉千回,內心的天地荊棘叢生、榛莽遍地。這是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人跟人不同,就像書與書不同。書就是人,是人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憑著堅硬的文學愛好與理想,對浪漫的精神追求永葆嚮往,用仁慈的文字重新營構家園,塑造家園的精神品格。不斷前行卻是永遠抵達不了的遠方。

回不去的故鄉,到不了的遠方,我們只能一直在路上。

圖:新書實拍

這本新作,作家席星荃繼續寫他的故鄉槐樹畈,歷史的場景前後延展百餘年。

文字描述的種種本真的生命樣態,在古樸、蒼茫、雄渾的氛圍中,在作者對日趨邊緣化的鄉村回望中一一生動呈現,是一部關於漢水文化的獨特懷鄉曲。

作家陳啟文讚譽席星荃和許多典型的中國文人一樣,在他的深層意識結構裡,懷有深厚的「文以濟世」情結。

圖:新書實拍

全書雖雲短制,頗同長篇;雖現記憶,卻是追摹歷史;雖寫槐樹畈一隅,卻隱藏著中國鄉村社會百年風雲際遇與人世滄桑;雖寫人事,卻潛匿著深刻的歷史喟嘆與直面轉型的憂思。

散文語調,小說筆法,歷史敘事,這是「席星荃式」散文對於文體的創新與突破。著名作家、魯迅文學院副院長邱華棟評價席星荃具有現代觀念,特別對散文觀念有一種突破的渴望,超越一般的寫作者。

圖:新書實拍

作者簡介

作者席星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教育》「新作快評」專欄主持人,《高校招生》特約理事。寫作以散文為主,兼及小說、文學評論等,發表作品和評論350餘篇,200餘萬字。出版散文集《滄桑風景》《記憶與遊走》,長篇小說《風馬牛》等。作品入選《1998中國散文精選》《2008中國散文排行榜》《中國當代人文讀本(哲理卷)》等。獲冰心散文獎、老舍散文獎優秀獎、世界華人遊記徵文大賽優勝獎等多個獎項。

書 名:祖先的村莊

作 者:席星荃

出 版 社:重慶出版社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謝育芬

相關焦點

  • 故鄉記憶——回不去的村莊,舍不了的親人,忘不了的節日
    人到中年,工作在外,腦海裡越來越多的是「胡馬北風,越鳥南枝」的情懷和父親講述過的有關村莊的往事。老家的村子依山傍泉,是一處非常適合農業耕種和放牧的休養生息之地。因此,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哪怕世道再艱難混亂和悽慘不堪,那些漂泊異鄉的先人們總是會在時局勢稍事安穩後,舉家返回胭脂川那座先人們曾經生老病死的古老村莊。
  • 我和我的故鄉:回不去的心靈港灣
    近鄉情更怯,讀到閻海軍主編《崖邊:吾鄉吾民》時就有這種感覺。文中的點點滴滴,把我拉回我的童年,拉回我的故鄉。嚴格意義上來說我有兩個故鄉,小時候,我出生在黑龍江的某縣城邊緣的小村莊,黑山一隊,很具有東北特色和時代感的名字。我在那裡生活了八年,出生後最初的童年就是在那裡度過。記憶已經模糊,但及膝的大雪,清澈的河流,遠處的小山,這些還隱隱留著記憶中時長的懷念。
  • 回不去的故鄉,記憶中的外公
    恍惚間,隔著二十年的時光,我依稀看見那個秀麗的小山村看見外公清瘦的身影,我想看的真切一些,看了很久才明白,那個小村莊再也回不去了,而外公也只能存在於我的記憶中了。我的童年時期是在外公家度過的,而少年時又外出求學,所以我對故鄉的概念便是外公在的那個小山村。最難忘的是那青青的石板街,晨風中暮靄裡,一塊塊光滑的石板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它承載了年輕人的奮進中年人的奔波老年人的回憶。它也蕩漾著孩童天真爽朗的笑聲,感受著辛勤勞作後收穫的喜悅。
  • 去得了遠方,也回得了故鄉——新基建視角下的文旅融合
    從創意資本到創意旅遊 文旅融合現在需要發展創意旅遊,全過程都在創意和體驗過程中。大運河文化帶沿線不僅是有城市,還有更漫長的鄉村,在鄉村如何營造這種場景美學?
  • 詩評哥布新作《神聖的村莊》
    詩評哥布新作《神聖的村莊》 2013年04月27日09:18    來源:雲南日報   噫!
  • 靈魂不死,故鄉永存
    不遠處的村,是安靜的。炊煙伴著暮色的黃昏升起,帶著安逸與祥和,迎接夜的到來,等待晨曦的灑落,年滾著年,月滾著月,矗立不動,如同村頭的大青石,還有,大青石上的老人,和那個衣塵僕僕剛歸故鄉的我。 老人一襲辨不出顏色的布衣,打著幾塊不同顏色的補丁,也應該是有些年頭了。
  • 割捨不斷故鄉的情
    不像候鳥四處遷徙,尋找更為如願的地方。我出生在那四季分明,冬季漫長的晉北小山村。父親是個樸實的人,每天早早地出去下地幹活,扶著犁,甩著鞭,趕著牛,耕耘在那希望的田野上,而在月黑風高的夜晚,依然能夠熟練地種植和收割那貧瘠山地裡長成的莊稼。
  • 難忘的故鄉:多麼想踏上湘黔古道,追尋王昌齡當年的詩和遠方
    父親年輕時沿著湘黔古道,挑著擔,或趕著騾馬,去過洪江,貴陽,知道在外面的艱難。但他老了,他知道他再也留不住羽翼豐滿的兒子了,只能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向兒子傳授。昨晚,他和我抵足而談,今天,還不忘對我叮囑。感謝父親。母親是笑著看著我離開的,但我知道,只要一轉背,她的雙眼,就會淚水漣漣。我愛母親,我只願留下母親留給我離別時的美麗,所以一轉身,就沒有再回頭。
  • 故鄉是什麼?來時的路,還是忘不了的一碗麵?
    馬上要過年了,每次過年回老家蘭州的時候,親朋好友總是問我:「打算什麼時候回來發展啊?」而我也在不斷地問自己「回去我能幹什麼呢?」很怕親朋好友問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故鄉不是容不下肉體,他鄉也不是放不下靈魂,只是我們總是害怕失去已經得到的,不敢輕易放棄,卻忘了父母漸漸老去,自己又一事無成,做不到問心無愧,而不願意面對罷了。很多時候總是覺得虧欠父母兄弟,自己為什麼不能衣錦還鄉,只好在他鄉漂泊。
  • 雲邊有個小賣部:在那之前,故鄉是四季,在那之後,故鄉只有冬夏
    但是,他不甘心,他一定要走出家鄉,尋找自己的遠方。懷揣著自己的信仰跌跌撞撞,在失敗和不放棄之間邁著沉重的腳步終於走出村莊來到了媽媽說的大城市,但人分三六九等,木有花梨紫檀,這個大城市裡沒有故鄉的人情,只有拼命的競爭,最後,因為殘酷的現實在愛情和事業當中他輸得一敗塗地。
  •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故鄉,是我們年少時想要逃離的地方,是我們年老想回,可能已經回不去的地方;故鄉是清明的那柱香,是中秋的那輪月,是春運時的那張車票,是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口音。而當我們不知疲倦,山一程,水一程,漸行漸遠,才發現故鄉是起點也是終點,是即便永遠回不去也依然是故鄉的那個地方。對於故鄉的記憶,就像漂泊在時間長河裡的一片片小舟。
  • 容不進去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養家餬口千斤擔,賺錢不易打工難,容不進去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要是生活能如意,誰會選擇顛沛流離。但是為了家人,為了夢想,必須堅持到底!因為沒有你靠的人,只有靠你的人!不能放棄,更不允許倒下,扛起重擔,砥礪前行!因為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人生!痛並快樂著!
  •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人人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
    韋莊的這兩句詞,描繪出了一個「回不去的故鄉」,也祭奠了一段永遠無法回溯的過往。如果你覺得,故鄉只是一座城市,一片土地,一棟房子,或者是一個地名,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真正的故鄉,宛如一個裝滿了油鹽醬醋的五味匣子。
  • 故鄉啊!故鄉!幾多夢裡人暢遊的地方
    故鄉啊!故鄉!幾多夢裡人暢遊的地方閱盡滄桑,歲月染霜,心心念念,魂牽夢縈,心思穿越時空的隧道,蒼穹尋覓熟悉的風光,親切的腔調常在耳畔迴響,這就是故鄉的情緣。是一部多彩的樂章中纏綿的旋律;是一幅絢爛的畫卷上厚重的底色。山川不老,日月芳華,故鄉是你割捨不了的牽掛。
  • 實拍深圳流浪者:留不下的深圳,回不去的故鄉,他們該何去何從?
    網友實拍廣東深圳龍華公園裡的流浪者,他們已經流落街頭,不知道是找不到工作,還是不願意工作。冬天已經來了,他們依然還睡在冰冷的石板上,這種日子還能夠堅持多久?有一句話是這樣形容的:留不下的深圳,回不去的故鄉,流浪者的境遇似乎完美闡釋了其中的含義。
  • 回不去的故鄉-融不進的他鄉——每逢佳節倍思親
    連孩子都已經知道生活不易了,我還能不老?生活真是殘酷嚴肅,子女的成長,卻要以父母老去為代價。連日架晴的暖陽,各色開始次第開放的花,層次深淺不一的草都日日鮮亮起來,早晨的陽光裡再也不是冬日蕭瑟低沉的模樣,各種鳥叫讓人不禁心癢。是啊!有酒須當今日醉,青春作伴好還鄉。春意撩人的氣氛裡,很難讓人靜下來,怪不得中醫上講春天是生發的季節,陽氣升騰,萬物萌蘇。
  • 故鄉是回不去了,電影才是我們的歸途
    突有一日,弟弟立冬向哥哥提議共遊日本柳川,去尋找兩人少年時代共同愛慕的女子。」 新作《柳川》的劇作簡介一看就非常張律,和《慶州》《詠鵝》《福岡》等片相似,也是「到一處熟悉或陌生之所、攜/遇/尋一兩位熟悉或陌生之友」的「漫遊」設置。而在拍攝這些「漫遊」電影之前,張律拍了不少「駐留」電影,說著人在他/她所生活的土地上的種種生存狀況。
  • 六一感想:小時候想要逃離的地方,就是長大後再也回不去的遠方
    不過還真希望自己仍然是那個可以過六一的小女孩,但是歲月再也回不去。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小時候夥伴多,那座山頭都串到,那時候可這真開心,好像對六一兒童節還真沒有多大的印象,唯一記得的就是六一兒童節的時候不需要上課,然後上午學校會弄很多很好玩的遊戲,有夾玻璃球、吹蠟燭、把筷子扔到瓶子裡面等等的遊戲,當然完成遊戲後最開心的是可以得到一塊糖,因為小時候能吃到零食的機會很少,所以能夠得到一塊糖高興得起飛,所以大家都很積極地參加遊戲,覺得當時那塊糖真的很甜
  • 青海拉麵人:武漢,既是遠方也是故鄉!
    青海拉麵人:武漢,既是遠方也是故鄉!胡友軍 攝   中新網武漢6月19日電 題:青海拉麵人:武漢,既是遠方也是故鄉!  作者 胡友軍 張添福  「對我們在武漢的青海拉麵人來講,武漢既是遠方也是故鄉!」6月19日,在武漢的青海拉麵人韓索力麼乃這樣說。
  • 留不下的深圳,回不去的故鄉,實拍露宿龍華街頭撿剩飯的湘西女孩
    留不下的深圳,回不去的故鄉。有一位湘西女孩一直流浪在龍華汽車站的附近,白天撿剩飯,晚上露宿在廣場的石凳上。 對深圳比較熟悉的人都清楚,在霓虹閃爍的繁華背後,仍然有一些失敗的深漂族,他們沒有能力在深圳繼續生存,但是也不想回到故鄉,於是有一些人就成為了所謂的三和大神,也有些人流浪在深圳的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