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0人,每人腰間都別著一隻很酷的「束口袋」,然而裝進這隻口袋裡的卻不是手機等數碼產品,而是很多人隨手丟棄的垃圾。這一幕發生在8月18日上午的杭州良渚文化村。
彎腰是對地球最大的敬意
由同心圓志願者服務聯盟與滴水公益聯合發起召集,近100名環保公益志願者聚集杭州良渚文化村,沿著五條線路,邊慢跑前行,邊沿路撿拾垃圾,並將撿拾後的垃圾集中到春漫裡廣場進行垃圾分類。期間,他們還積極地向行人宣傳垃圾分類及環保的知識,號召大家加入到公益環保的行動中來,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愛護環境。這也是響應由萬科公益基金會、零廢棄聯盟、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等共同發起全國首屆「零廢棄日」。
杭州Plogging跑「束口袋」行動現場
全球掀Plogging熱潮,他們卻已堅持邊跑邊撿四年多
剛剛風靡全球的Plogging運動,由一位名叫Erik Ahlstrom 的瑞典大叔在2016年開創,即Plucking(撿拾)+Jogging(慢跑),此項運動在很短的時間在全世界開始風靡,得到了各個國家人們的積極響應。但實際上,在良渚文化村,這項邊跑步邊做撿垃圾的運動,已經堅持了4年多。良渚文化村的村民志願者也是拿著環保的袋子,一邊在村裡各個角落跑步,或者沿著遊山步道爬山,一邊撿拾路邊的各種垃圾,然後分類處理,保護綠色的居住環境。
良渚文化村村民志願者
每一個周三早上5點半,迄今為止200多次。他們關愛環境,讓家園的每一片土地、每一寸山水,都乾淨清爽;他們關愛家人與健康,用跑步來釋放壓力,煥發激情;他們關心身邊的點滴公益,用自己的行動,搭建更美好明天。
綠色奔跑
無論寒冬、酷暑、下雨、颳風……團員王一峰、徐俊說:「我們一定會堅持跑山,只為當初的承諾『風雨無阻,雷打不動』,有隊員跑步中頭暈,受傷,大家都會相互攙扶,一路護送她下山。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們感到了信念的力量,愛的力量!」
「束口袋」行動升級Plogging運動,倡議、踐行綠色文明
自發起杭州Plogging跑「束口袋」行動之後,生活在良渚文化村的村民們紛紛響應,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從杭城的另一頭趕到良渚的學生及家長隊伍,這些孩子們今年剛剛初中畢業,利用假期相約一起來做公益,他們的公益熱情感染了現場很多人。
這小小一步,卻是環保一大步
現場,7支隊伍,近100人,以濱河公園為起點,分為5條線路,按選擇的既定路線慢跑行進,邊跑步邊拾取垃圾,特別是塑料垃圾,給世界添一片綠。在終點春漫裡廣場,7支隊伍齊聚,和現場垃圾分類志願者一起將撿拾到的垃圾進行分類,最終還將以垃圾數量、跑步步數等綜合對7支隊伍進行評比。
隊伍行進中
「名次對我們來說不重要,通過這次活動我們身體力行參與到這項有趣又有意義的運動中來,對我們才是最大的收穫。接下去我們也希望能在日常生活中堅持邊跑步邊撿垃圾,並對垃圾進行分類。」參與活動的其中一支隊伍這樣說道。
另外,現場還有20餘位為活動做指引路線、指導垃圾分類等工作的同心圓志願者,幾乎每次活動都能看到他們活躍並默默付出的身影,從幾歲的小朋友到幾十歲的長者,都是美好中國的新時代社會文明的縮影。
志願者們認真工作中
從撿拾垃圾到垃圾分類,他們希望以公益之手保護綠色環境
本次活動之前,活動發起方之一同心圓志願者服務聯盟就已聯合社區、物業、第三方公益組織、垃圾回收企業等在春漫裡廣場設立良渚文化村垃圾分類宣教點,現場教學垃圾分類,鼓勵村民攜帶各類垃圾至垃圾分類宣教點進行處理,讓垃圾分類真正走進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接下去還將組織垃圾分類志願者上門宣導,開展垃圾分類主題宣傳活動等。
志願者在講解垃圾分類
良渚文化村一直踐行綠色文明,傳遞綠色環保的生活理念,還開創了村民自治的現象,讓保護環境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2011年12月,良渚文化村成立垃圾分類宣教中心,內設影音室、展示大廳、活動室,並設有堆肥試驗區,堅持每周開設公益宣講活動向大家傳播垃圾分類知識,推動參與到垃圾分類行動中來。數年來,已接待5000餘人次,接待的學校在20所以上。向公眾傳播垃圾分類知識,推動公眾積極參與垃圾分類。
宣教中心公益宣講
公益每一步,環保大踏步。「束口袋」行動這種創新的形式吸引了大家的積極參與,是同心圓志願者服務聯盟對環保公益的一次積極的、成功的探索。這是重要的一步,但不是第一步,也不是最後一步。據了解,在良渚文化村,同心圓志願者服務聯盟還將整合各方資源,合力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形成垃圾分類良渚文化村模式,創新地以公益的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
「束口袋」,滿口袋
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倡導綠色生態的居住生活,還生活以寧靜、和諧、美麗,這是我們共同的追求。今天,我們出發了,跑的每一步,都讓世界更美好。
跑出綠色,跑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