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弟弟前兩天發的新專輯大家都聽了嗎?
當時在熱搜上掛了整整一天,我點進去一聽就驚呆了,沒記錯的話弟弟是00後吧?這怎麼唱的都是90年代的復古歌曲?
滿懷納悶點進工作室和弟弟主頁看了下就更驚訝了,毫不誇張,我當時心裡就一句「好傢夥」,《後座劇場》可以說是我目前聽過的,最有儀式感也最有故事感的一張專輯。
在正式發布專輯之前,工作室提前10天就開始進行預熱鋪墊。首日公布專輯名稱,次日發布劇場海報,臺階上對應專輯中每一首歌的名稱,設置了音調和字數暗示。
之後連續6天,每天公布一首歌的名稱,而每一次歌名的揭曉,都配有一個真實置景的線下劇場。
預熱第9天,工作室發布了一張劇場海報,上面是易烊千璽的背影。第10天,工作室發布專輯封面,表示《後座劇場》是易烊千璽的真實經歷。
至此,所有數字線索都可以串聯起來——
提前10天倒計時,是因為專輯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0年前。專輯封面公布在11:28分,因為11月28日是千璽的生日。
這份儀式感堅持到了專輯發布當天。
從11月27日下午四點開始,工作室陸續發了三個倒計時視頻,使用了三個不同角度的關鍵詞,用「日曆」、「公交卡」、和「主理人播報」來層層遞進,剖白出整張專輯的主題。
專輯上線當天,從11月27日晚上19:00點開始,工作室每隔一小時解鎖一段聲音劇情和一首歌,直到11月28日零點鐘聲敲響。
至此,易烊千璽20歲生日來臨,《後座劇場》也終於向觀眾展示出了它的全貌。
這張專輯之所以會有如此強烈的儀式感和故事感,不僅是因為它發布在易烊千璽的20歲生日當天,更因為音樂只是一種媒介,聲音中流淌的,實則是千璽的真實經歷和回憶。
發布專輯封面的時候,工作室就強調過「後座劇場」既是真實經歷,也是回憶載體,作為一段易烊千璽個人的成長切片,它原本懸浮於不可逆轉的時間當中,但在這張專輯裡,它將可以被反覆觀看。
當時不懂為什麼,直到專輯正式發布,才發現《後座劇場》使用了全新的音樂形式,它收錄了6首經典老歌,但又不止這6首歌,而是以6首聲音劇情和6首經典音樂相結合,用豐富的聲音元素搭建起「後座劇場」,上演了一部「顱內電影」。
《野花》對應的是39km。
小小的千璽和媽媽行走在公交站臺,維護車從身邊駛過,售票員、車內廣播、路過的情侶、推車的小販,行色匆匆的人群各有各的音軌,交匯成「後座劇場」的序章。
《愛情鳥》發生在38.7km。
小千璽和媽媽上了末班車,千璽一眼看到了最後一排的空位,售票員張羅著車輛關門、乘客坐下。同行者有的在打電話,有的在聽廣播,而千璽的目光,則看向窗外。
《親密愛人》在35km處響起。
車輛向前行駛,窗外一片朦朧,前排一對夫妻睡著了。媽媽在跟爸爸輕聲講電話,年幼的千璽坐在媽媽身邊,隨著車輛的搖晃,輕輕闔上雙眼。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就到了4km。
打盹兒的小千璽被車輛到站的顛簸驚醒,他趴在媽媽腿上迷迷糊糊睜開眼,短暫從夢中抽離但又沒有完全清醒,身邊的聲音越來越縹緲,那是小朋友再次進入夢境的徵兆。
《愛的箴言》前面是0.5km。
車開到了昌平,小千璽被媽媽叫醒,收好耳機準備下車,風從車窗縫隙鑽了進來,有人急匆匆跑下車,也有人在前排吹著風,不緊不慢唱起了歌。
《送別》就是0.01km了,我們能聽到鞋跟踩在樓梯上噠噠的輕響,稚嫩的童聲認真學著歌,這意味著千璽和媽媽,馬上就要到家了。
從39km到0.01km,逐漸減少的數字也是千璽逐漸接近家的距離。
易烊千璽曾經接受過《人物》雜誌的專訪,提到他小時候學舞蹈,上完課要一路狂奔去趕末班車,最後倒345路回到昌平東關。
而在《野花》中,可以聽到背景音中售票員在喊「朝鳳庵村方向」,那正是易烊千璽之前在專訪中提到過的,345路末班車的方向。
聽完整張專輯,我的腦海裡像是出現了一場切換流暢的時空濛太奇。千璽清澈的歌聲中穿插著他的兒時回憶,聲音劇情與音樂之間形成互文,串聯起小小的千璽坐在公交車的最後一排,趕末班車從北二環回到昌平家的故事。
還有前後呼應的細節音效——
專輯中的第一首歌,《野花》開頭中有一段路人對話,兩個人在討論路邊即將打烊的鹽酥雞。而在最後一首歌《送別》的結尾,媽媽問小千璽「餓不餓」,他的回答是「不餓」。
洗手的水流聲逐漸轉變成時光穿梭的聲音,小千璽的小奶音變成了我們熟悉的嗓音,那是20歲的易烊千璽在問媽媽,「我明天能吃鹽酥雞嗎?」
這是10年前真實發生過的對話,也是這個熟悉的嗓音把聽眾從回憶拉回現實。
我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張空間感極強的專輯,專輯開頭到結尾以距離相連,「後座劇場」的故事站與站相連,而聽完整張專輯後,聽眾的回憶與現實相連,千璽的過去與未來相連。
站在20歲這個重要的節點,千璽發布了《後座劇場》這張專輯。於他自己而言,他能在這個「劇場」中看到自己的過去,凝視未來的自己,也在相隔時空的遙遙相望裡,獲得探索下一段徵程的勇氣。
於觀眾而言,也能在這個「劇場」裡,窺得年少成名的易烊千璽,成長中那些鮮為人知的柔軟角落,以及他長成20歲少年時,那些早有端倪的個人審美,終於在這一刻被定型為風格。
大家都知道,易烊千璽在娛樂圈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年少成名,幾乎在全國觀眾眼皮子底下長大,個人空間原本就少得可憐。
很多人把回憶視為隱私,朋友圈僅三天可見、需要及時清理的聊天記錄和相冊、青春期熱血上頭的中二發言……別說作為公眾人物的明星了,就連我們普通人都時不時想要「清空過去」,埋藏掉所有與現在割裂的過往。
可易烊千璽卻在留戀那些並不那麼光鮮亮麗的過去,並且藉由《後座劇場》這張專輯,他重組了自己的記憶,讓不可逆流的時間形象化,成為可與人分享的溫暖敘事或想像。對一個幾乎在閃光燈下成長的明星來講,這份共情與坦誠顯得格外可貴。
事實上,「後座劇場」已經不是易烊千璽第一次向觀眾剖白自己了。他今年發行的單曲《粉霧海》、《My Boo》都有著完整的概念性。再往前數,這種千璽式的個人風格概念輸出,可以追溯到他17尚未成年的時候。
17歲的生日主題「逢涼野性」,是溫文爾雅的易烊千璽一路踏光而來,他用理想雕刻時光,能在不同身份的轉換之間保持獨特,不被約束,散發著獨屬於他的光芒。
18歲的成人禮「燚’s」,也可以讀作「yee's」,寫出來剛好是十八畫。由四個火組成的主題,對應四個字的易烊千璽,寓意在四字弟弟淡然的外表下,有一顆火熱誠摯的心。
19歲的演唱會「玊爾」,主視覺海報上是「紅白雙人」的易烊千璽,倒計時視頻以現場道具為線索,舞臺現場以「封閉貨車」為載體,千璽的造型和妝容上也有特別設計,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傳達「玊爾」這一主題,告訴觀眾「人有兩面,瑕瑜並陳」。
再到20歲的專輯「後座劇場」,易烊千璽的個人風格具有強烈的辨識度。他做專輯並不常規,是把歌曲和聲音劇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連貫的故事。他開演唱會也不常規,而是呈現了唱、跳、演為一體的情景式演唱會。
從專輯到舞臺,易烊千璽始終堅持著整體的概念輸出,以創新的形式傳達著自己的理念。這份對自我的堅持已經形成了他強烈的個人風格,我們很難準確講出這種風格具體是什麼,如果硬要用關鍵詞來形容,我認為最貼切的就是「獨一無二,自由清醒」。
-你具體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反正就跟別人不一樣。
-你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一個自由的人。
這是易烊千璽兩年前接受《人物》專訪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組問答。《後座劇場》這張專輯讓我更加確信,他有一直在堅持做一個「不一樣的人」,我們回頭去看也能發現,千璽的事業版圖確實只忠於自己,從不隨波逐流,也不千篇一律。
他的影視成就,在他這個年紀相當難得。大銀幕上,《少年的你》讓他獲得了金雞獎、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提名,同時拿下了百花獎和金像獎的最佳新人獎項。
小螢屏中,《長安十二時辰》讓他提名了華鼎獎的新人獎,以及金鷹獎的最佳男演員。
而易烊千璽前兩天才剛剛度過他的20歲生日,《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是他正兒八經主演的第一個角色,《少年的你》中的小北,也是他第一次接觸電影。
說來奇妙,易烊千璽雖然是偶像出身,但當他開始演戲,卻沒有選擇相對安全的「偶像型」角色。他偏愛正劇,一上來就挑戰大段臺詞,且毫無偶像包袱。
很多人把易烊千璽視作偶像,但我們知道,他與傳統意義上的偶像不一樣。能取得這樣耀眼的成績,除了天賦驚人,還因為他這一路走來,從來都特別清醒,堅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希望表達什麼,且始終獨立思考,再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呈現。
他越來越擅長將信息精準有趣而獨特地呈現,我們一年一年肉眼可見,千璽正在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和表達形式。
他註定是最特別的那個偶像,因為在當下的娛樂工業裡,能夠堅持自我表達,且勇敢傳遞自己的價值觀,並把自由作為終極目標的偶像,實在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