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前排右二)與讀者在一起
「孔子,大家心目中的聖人,大多數人對他的印象,一定是溫文爾雅、和藹可親、誨人不倦。不過,不看不知道,這老夫子,其實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啊!」2014年10月,一篇漫畫《那個你不太熟悉的孔老夫子》在網絡上悄然躥紅,讀者哈哈大笑之餘,剝開紛亂釐清兩千年前那段歷史,也順便記住這個用漫畫普及知識、名為「混子曰」(現名「混知」)的微信公眾號。
從歷史到科學再至新聞事件,一個個嚴肅知識自此以一副輕鬆幽默的面孔雀躍著陸續來到公眾面前。
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青年好網民」獲得者、「混知」微信公眾號創辦者陳磊,1984年出生於江西,高考後北上陝西西安,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分別學習機械設計和工業設計。中學時他被歷史課困擾,「背很多遍也記不住」,卻在大學期間因為一款電腦遊戲而重翻史書,靜心其中。「我從某一事件出發,不斷向前溯源,最終把人物、年代、細節穿成一條線,這就是歷史脈絡。看清來龍去脈,歷史不再枯燥,每個點都是水到渠成」。他逐漸悟到,歷史是一串珍珠項鍊,每個事件典故都是其上一顆明珠,只有它們穿成一串,方可一睹真容。
大學畢業後,陳磊到上海成為上汽集團旗下汽車設計師。在理工科直男扎堆的設計大廳,工作之餘大家常聊歷史話題,陳磊發現「多數人知道的歷史都是瑣碎的片段的,甚至是八卦,缺乏完整性、系統性和嚴肅性」,他想起自己讀過的書和那些思考,希望能用輕鬆方式讓大家記得真實歷史。
當時陳磊微博@二混子—Stone已憑藉四格漫畫出名。因為喜歡家庭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中的角色混子紀春生,他給自己取網名「二混子」,沿用至今。在粉絲對搞笑四格漫畫一片歡笑和追捧中,陳磊越發覺得理想難以安放。「純搞笑內容不能支持我的夢想,我想做10年、20年、30年甚至更久之後,還能有用的東西。」在一個理工直男筆直的意識中,知識永遠有用。
至於表達形式,他又想到漫畫。「枯燥內容背完一會兒就忘了,看過的漫畫情節始終記得。如果歷史的枯燥用漫畫表達出來,讀完也能讓人記住。」陳磊自詡是個充滿歡樂的人,愛看電影、打籃球,喜歡看漫畫也擅長畫漫畫,熱愛生活,努力搞笑。他專為微信公眾號創造出一個蓬頭細眼、穿紅色帽衫的青年形象——看起來玩世不恭卻心地善良,偶爾有些小情緒但「三觀」端正,說話時三番兩抖便拋出「梗」來幽你一默,細品卻飽含嚴肅知識,理想是「專治不明白」。
為了實現這個理想,陳磊每確定一個選題,都先查閱大量資料,從紛繁複雜中抽絲剝繭,只選擇歷史進程中最重要且相互關聯的節點事件,重點描述之間因果關係,讓大家看清表裡,從而理解世界為什麼會順著如此脈絡走到今天。涉及其他領域知識時,所有科普文章都會聯繫該領域專家審正。思路清晰後,「我會先平實地把這些內容寫下來,在確保內容準確前提下再往裡塞段子」。
時常享受文思泉湧的快感,為一個笑話憋一天也是常有的事。寫文稿、畫漫畫時陳磊並不「混」,「混知」合伙人、營運長羅潤洲眼中,「陳磊做內容時,是極其苛刻、嚴肅、沒完沒了挑毛病的人。」
「混知」上有一篇佛教知識漫畫,在正式發表前,陳磊推出一篇短篇預熱,講「禪宗的前世」——達摩祖師盤腿坐在山洞裡,面壁九年,終於悟出「禪」。陳磊想圍繞這個故事編出一個段子,那天下午,他在自家陽臺的狹小空間,對著綠植和白板繞了三個小時圈。
2015年3月,陳磊以一篇《你不愛讀書,這不怪你》推文「破圈」歷史題材,逐漸涉獵時政、科學等多領域,成為原創搞笑科普漫畫微信公眾號。2015年10月5日,藥學家屠呦呦成為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在鋪天蓋地談情懷的文章中,陳磊發現沒幾個人能說清楚青蒿素是個啥,他讀文獻、看資料,請教專業朋友,寫文案、填段子、畫漫畫,又請專業人士審核,第七天,一篇《屠呦呦對瘧原蟲幹了什麼》問世,很快收穫80萬次閱讀量。他曾自問「是不是所有枯燥無聊的知識都能變有趣」?最終認為娛樂和嚴肅內容之間沒有衝突。誰說講引力波時不能哈哈大笑?
同年,紫牛基金創始合伙人張泉靈說「一個人一輩子幹一件事才能把事幹好」,打動陳磊,他最終辭職,組建團隊專門運營「混子曰」,並於當月接受147 萬元的天使輪融資。
張泉靈則認為「混子曰」的價值在於「從來沒有做過推廣,但每篇文章都有接近 30 萬的打開率」。
幾年來,微信公號平均每篇50萬閱讀量,「混知」將嚴謹知識和搞笑漫畫融為一體,帶著股「混」勁兒,穿梭文理各科、歷史現實各個領域,形成《Stone歷史劇》《Stone小知識》《Stone有道理》等系列品牌。常有讀者看完一篇推送後,在留言區評論「在廁所笑出了豬叫聲」。在微信公眾平臺積累大量歷史漫畫內容後,陳磊與出版社合作出版《半小時漫畫中國史》《半小時漫畫世界史》《半小時漫畫唐詩》《半小時漫畫宋詞》系列,並推出《混子曰少年中國史》、《混子曰少年唐詩課》音頻課。
自2015年辭職創業至今,五年多,愛好成為職業,團隊從兩人擴大到60多人,陳磊依然享受其中,帶著分享的心態做內容,未被過多業績、資金等外物所累。他坦言關注微信公眾號閱讀量,依然為每一篇10萬+欣喜,「10萬+已經成為我們推文的閱讀基數,但不是刻意追求,關注10萬+一方面是出於對公司運營狀況的考量,更重要通過數據,看我們追求是否很好地滿足了粉絲學習某個領域知識的需求」。
截至8月13日,公眾號成立五年多,一共發布304篇原創內容,平均大約是5至6天推送一次,有時一篇推文要準備一個多月,但這卻絲毫沒有影響粉絲增長,後臺充滿迫切的催更留言,陳磊笑言「混知的粉絲都是愛學習的好孩子」。
陳磊欣然接受網友給他貼上「知識網紅」標籤,但他不把「混知」定位為「自媒體」。在他眼中新媒體渠道是聚攏平臺,能延伸到傳統媒體難以觸及的角落,把有創作能力的人匯聚起來,再精準傳播給具有相同興趣的人群。因此,「我們始終以產品意識做每一篇文章,以求精準抵達」。在很多網文以「雞湯」、八卦博眼球、製造爆款的當下,「混知」安守知識性漫畫公眾號初衷,哪怕耗時長、更新慢也在所不惜。
他說自己只是知識的「搬運工」,是負責收集知識和整理歸納知識的人。「越是晦澀、難以理解的知識,我們越願意嘗試。以淺顯易懂方式幫助大家了解艱深冷僻的知識,是『混知』價值所在。」
「混知」原則是輸出知識,不講述八卦,並且有「正確的價值觀」。大是大非面前,愛搞怪開玩笑的陳磊從不含糊。今年6月,持續近五年的中國史漫畫更新接近尾聲,「混知歷史——大清帝國」共四篇,後兩篇是清朝後半段,面對喪權辱國的屈辱歲月,他一個段子也沒加,並以少有的嚴肅口吻在微信朋友圈裡寫道:「從這篇開始,你就會發現混子哥也沒那麼搞笑了。」
陳磊也嘗試用漫畫形式參與政策普及、政務推廣,助力清朗網絡空間。「傳播方式影響傳播效果,有時政策更需要用接地氣的方式表達出來,字字句句讓大家能聽懂看懂。」
他看到越來越多少年兒童成為「混子曰」公眾號及系列圖書受眾,擔心「混子」稱謂對未成年人影響不好,今年3月將公眾號改名「混知」。「當然擔心改名損失粉絲,但教育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為了給孩子正向引導,我們還是下決心改,向學校和家長表明態度。」
不過,在微信公號改名通告中,陳磊寫道:「這裡永遠是一個漲著知識,還不耽誤開心的地方。」頑皮詼諧,一如既往。
[本文刊於《中華兒女》雜誌202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