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7月7日訊 今年的梅雨季「超長待機」。我省連日降雨,江河湖庫處於高位,防汛形勢嚴峻。在全省各地,有一群「防汛哨兵」時刻在崗,密切監測水情雨情,為防汛防臺提供數據基礎——它們就是遍布各地的水文監測站。浙南沿海城市溫州,因常年受颱風「青睞」,全市目前在大江大河、水庫山塘、重要集鎮、山洪災害易發點等地帶,設置了876個水文監測站點,數量及密度居全省前列。眼下,為做好今年防汛防臺工作,溫州市水文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們不停奔走,已基本完成監測點設備運行排查,並且在重要站點加設衛星裝置等,全面提升水文監測能力。
文成嶨口水文站於飛雲江上設置水尺。
「防汛哨兵」們是怎麼開展工作的?如何精準掌握水情變化?近日,記者走訪水文站,探秘汛情監測的故事。
「哨兵」們的忙碌:分秒必爭,時刻做好準備
無懼風雨,聞「汛」而動,又到一年水文工作者們最忙碌的時候。得知我要探秘水文監測,溫州市水文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春晉邀請我先到「總指揮部」看看。
日前,記者踏進溫州市水文管理中心,推開水情測報辦公室大門時,李春晉扯著嗓子,正和四五個同事圍著會議桌,熱烈討論著最新的溫州防汛工程進展情況。
這裡早有全員作戰的氛圍。桌子上,一句標語格外醒目:「溫州水文24小時值守,實時監測水雨情」。抬眼四周,整面牆的監控大屏上,一閃一閃地,不停切換河道、水文站點畫面,另一側的電視上,投影著「水文數據分析平臺」,並顯示溫州水文監測站點地圖。另幾面牆壁,被各種「作戰圖」貼滿:值班流程圖、預報流程圖、重點水位警戒表等。
「看,地圖上這些密密麻麻的小點,就是你好奇的水文站。」聽口音,李春晉是個北方人。作為溫州水利領域的「老行家」,他介紹起水文監測十分生動有趣,「我們需要重點關注雨量、水位和流量,為防汛作依據。水文站就相當於我們布點在前線的『哨兵』,散落在全市各大重點防汛地帶,哪裡的江河水位高、水庫蓄水超警戒線、實時雨量多少,它們都第一時間掌握。我們則是後道的『偵查員』,緊盯數據變化,分析數據的準確性。」
在旁的水情預報員厲海斌話不多說,馬上演示起水雨情監測平臺的操作流程,以平陽縣水頭水位站為例,他熟練雙擊站點名,大數據信息立馬彈出。當下水頭鎮鰲江流域北港河段的水位顯示4.45米,「按標準,這裡的警戒水位是7米,一旦超出,系統就會自動發出水情預警,站點顯示從藍轉紅。」厲海斌說。
我發現,每個水文站點,每分每秒都在監測,每5分鐘計算一次雨情、水位的變化,系統裡,過去任意時段的站點水位變化,甚至此刻水位的剖面圖都能直觀呈現。
緊盯「防汛哨兵」,厲海斌和同事們也分秒必爭。剛收到一份自動傳輸來的數據後,只見他馬上對水文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匯總,15分鐘後就拿出了一份新出爐的洪水預警報告,「我們還能一鍵『群發』給各部門,作好防汛準備。」
看完後端水文監測,我還在感慨技術的力量,李春晉便打算帶我再去水文站現場轉轉,「看到『哨兵』們真實工作的場景,你還會有直觀體會。」
文成嶨口水文站工作人員在檢修鉛魚設備。
85後的樂觀:雖然皮膚黑了好幾圈,但看起來更陽光
帶著疑惑,我們一路驅車從市區往縣城趕,此行目的地是文成飛雲江流域的嶨口水文站。李春晉告訴我,這裡是全市水文監測設備最齊全的站點之一。
飛雲江流域嶨口段是重要河段,我打開導航地圖發現端倪,原來,這裡不偏不倚,正好處在溫州兩大水利工程的中間地帶——珊溪水庫的下遊、趙山渡引水工程的上遊。這也意味著,該地帶汛期水位的變化,緊密關係到兩大水庫是否需要開閘洩洪。
正說著,車子停在了一處河道旁。我下車後,遠眺看去,路邊設置了廊道,嶨口水文站靠著山建設,門牌被刻在石頭上。
嶨口水文站負責人陳光躍在此等候多時,見到我,打趣說道:「這就是暴風雨前的寧靜……」他迫不及待先帶我去見識下「哨兵」們的「武器」。
在半山腰的纜道房,我們看到了一米長、形似火箭的裝備,原來這是「鉛魚」,用於河道測流量;沿著山腰石階向上,是嶨口雨量站,這裡圍起柵欄,擺置草皮,四五個監測設備各顯神通,銀色的金屬銅是雨量自動觀測儀,臉盆樣盛滿水的是蒸發自動觀測儀……這天,正巧有人上門維護,加裝衛星裝置。「這讓今後的遙測數據傳送更有保障。」陳光躍說。
雖然每天水文數據會自動傳輸到系統,但站點的工作人員還是要準時前來核實數據。翻開值班表看看,嶨口水文站的5名工作人員常年駐守,值班的時候每天早上8時報汛、核准設備數據、整理水情資料。駐點10餘年,見證歷年的颱風,陳光躍算是「老資格」,他要負責排班、站點管理,打開大家微信工作群,都是他在分享氣象動態,提醒大家保持警惕。
當天輪值人員劉彪是名85後。他整理好雨情資料後,帶我去岸邊體驗水位觀測。我們穿著雨衣和雨鞋,蹚過茅草,沒走幾步汗珠就往外滲,水尺就豎立在河中央,我們眯著眼,對準藍紅相間的刻度,仔細記錄。我問劉彪,這樣的生活是否適應?他笑笑,沒有抱怨,說自己皮膚黑了好幾圈,但看起來更陽光。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既然有了監測設備,我們為什麼還要盯在這裡。」陳光躍說,其實每年颱風期都有村幹部擔心他們的安全,喊他們離開,但大家還是選擇站好每一班崗,報準每一次水位數。每當被質疑的時候,不善言辭的陳光躍也不願做太多解釋。他選擇帶我去河道邊的水位站看看。只見門口牆壁上標註了歷史洪水水位:100年一遇,15.85米……
防患於未然,設備總有「失靈」的時候,駐守也是一種守護。也許這就是他要轉達的意思。
「老水利」的堅守:幹一行愛一行,感覺很幸福
在水文站,對水文監測工作有了全面認識後,我對水文工作者們的敬佩油然而生。
溫州水文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程鵬現在負責水文站標準化建設,他告訴我,目前,溫州僅有5個大型水文站有人員24小時駐守;還有100多個國家基本水文站,有安排代辦員看護;其餘700多個水文站點無人監管,只用定期開展設備維護。
在程鵬的指引下,第二天,我打算選點,去看看基本無人值守的小型水文站如何正常運行。這些小型水文站只承擔監測水位和雨量的功能,一般被稱為水位站。
作為國家基本水位站,溫州水位站建在市區望江路郭公山公園裡,門口一棵大榕樹,綠意盎然。水位站立於江邊,圓頂白牆,三層樓高,仿佛歐式小別院。門口牌匾顯示,這座水位站建於1930年,雖然2015年翻新過,但仍頗具歷史韻味。
推開門走進站內,正值早上8時半,年過六旬的水文代辦員俞文偉剛準備回家,見我來,主動當起導遊,「水位站內的設備簡單,內部放置兩個水位監測儀、一個雨量儀,外面江面上設置水尺。」由於無人值守,我們參觀發現,站點內還特地安裝了監控攝像頭。
平時,俞文偉是怎麼工作的?原來,俞老也是老一輩的水利人,家就住在溫州水位站邊上10分鐘路程的地方。每天早上7時30分,他起床後就踱步到水位站,除非生病,365天風雨無阻,8時查看水位監測數據,記錄在冊,確保8時20分前提交系統報汛。
「幹一行愛一行,退休了還能為水利做服務,感覺很幸福。」俞老看著我,臉上滿是和藹。他說,現在自己還保留著許多水利人的習慣,例如一遍一遍地核對數據。他揣在手上的兩個本子被翻得發皺,一本測量本,一本草稿本,打開看看,字跡格外規整,一天四次的潮位信息,每個對準時間順序排列,被抄錄兩次不止。
歷經歲月,對水文數據精益求精般的追求,也從老一輩水利人手上傳到新一代的水文監測管理上。「我們已基本完成200多個水文站點設備改造和50多處站點新設,務必嚴陣以待應對今年防汛!」李春晉說。